<p class="ql-block"> (1982—1992),我在机械工业部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工作整整十年。这期间,我的工作从一个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到人事处副处长、教育处处长、情报室主任、所长办公室主任,一路飙升。所长办公室主任是处级干部里最抢眼的位置了,因为所办主任可以参加所里的最高级别的所务会,并负责会议纪录工作,平日里负责组织、协调全所各行政处室、各研究室的协调工作。这是全所除了所长、副所长外最显赫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的变更,人的思想、人的思维方法都是会发生变化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一九八二年,我争取分配到这所地师级的国家重点科研所里是最理想选择的话,那么十年后的我,在经历了全所几个要害部门(人事处、情报室、所长办公室)锤炼后就不再安心在研究所内搞行政管理了。研究所是个事业单位,和地方省市政府接触不多,比较闭塞。如果搞研究、做学问,那就应该留在所里;如果搞行政管理,在这个不足一千人的队伍里,实在不会有什么大造就。</p> <h3><br /></h3><h3> 由于沈阳仪器仪表研究所的行政级别是地师级而且是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研究所。经费由国家直接划拨,市里既不管钱,也不管人。所以和地方政府不太交往。当时大家都开玩笑地说沈阳所的工作人员去北京王府井要比去沈阳太原街还方便。所以几乎没有能直接去省、市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九九一年,机电部人事劳动司王永安副司长主持人材培养工作,他在全国率先搞起省部间干部交流挂职培养工作,在全国影响很大,而本溪市政府于国磐市长搞招商引资的科技大会,也搞得轰轰烈烈的。就在这一年本溪市科技大会主席台上请来了机电部人劳司曲维枝司长及干部交流处刘处长。曲是胡启立部长选拔的电子部后备干部(后来任天津市副市长)。在这次会上,机械电子工业部代表承诺向本溪市人民政府选派交流干部,就在九一年的十月份,小小的我己经被机械电子部内定为交流地方的下派干部,因此从而改变我的人生轨迹。也就有了我更加精彩、更加壮丽的从政生涯。</h3><h3> </h3><h3><br /></h3> <h3> 机械电子部[1992]53号文件,《关于丁太玉交流到本溪工作的通知》已经发到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到本溪工作以后,我才慢慢的了解到安排我到本溪交流过程的来龙去脉:1991年9月20日本溪市召开第二届科技招标大会,特约机电部人事劳动司曲维枝司长、干部处刘处长参加会议。本溪市委和机电部人劳司商定由机械部派一名副局长到本溪工作。即安排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丁太玉赴任。</h3> <h3> 和本溪市市长在北戴河鸽子窝公园合影</h3> <h3> 和市委组织部部长在一起</h3><h3> </h3><h3> 十一月六日 中共本溪市委组织部[1992]208号文件《关于丁太玉同志任职的通知》,同日市长于国磐签发市政府第806号任命书。</h3><h3><br /></h3> <h3> 从科研所走出来,平生第一次坐在政府官员(政府企业主管局副局长)这把交椅上,出入有专车接送,人群拥簇、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出席会议发言报告、参加典礼光临拍照,数不清的听人汇报、排不完的有人吃请。有相当一段时间里自己顺不过架来,角色变了,从骑惯自行车到不坐骄车不走路,从给别人拎包到别人给我拎包举止言谈、发言表态似乎时时刻刻无处都充满着从未掌握过的"学问"。在这个人生轨迹转弯处,我遇见的第一位领路人是六十年代初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一个颇有特性的久经官场行道的段永祥局长。他对我最大的恩情是:以实职安排。不是协助某某负责什么,而是直接主管全市冶金机械工业的技术质量工作。这个位置是管理局属几十个工厂技术副厂长和总工程师的总头。</h3> <p class="ql-block"> 本溪市是一座较大的城市,是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但地方机械工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很慢,而且在省内位置下滑,在辽宁按城市规模上看是沈、大、鞍、抚、本。本溪是"辽老五。但地方机械工业产值利润等项经济指标,只占全省机械工业的(技术含量低.结构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耗能高)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市里抓地方机械工业的力度不够,"六五、七五"乃至"八五"的技术改造和企业中长期发展不协调,科技开发投入相对过低。目前,许多工厂急需对老设备改造。例如:本溪市机械工业起步最早老厂机床二厂,现在仍用五、六十年代的工作母机来生产无心磨床,那些运行了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多年的设备大都接近了报废的边缘,这样势必造成产品质量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像这样的主导产品不主导的厂家还有相当一批。要想改变这种产品结构单一的被动员面,摆脱一些企业亏损的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下大力气,作好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九五"对本溪地方机械工业有较大的投入,不失时机地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市场需要,开拓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而这些工作恰恰是作为负责全局技术工作的副局长的主要工作范围。尽管自己在大学里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仪器、仪表工作,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管理经验,但一到地方,特别是独立分管全市的冶金机械的一方面技术工作,就马上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许多东西还要从头学起,一个市的冶金机械工业下属几十家企业,产品门类、品种之多,涉及到冶金行业的制管、机核行业的机床、水泵、矿用重型汽车、农用汽车、锅炉、电机等领域,光主导产品就有55种之多,所以为了完成组织 交给的工作,就要下大力气,从头学起。</p><p class="ql-block"> 由于自己在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不足,加之当时对全局系统的产品情况、人员情况不熟,所以一度觉得压力很大,足足用了半年时间下到企业,熟悉情况和干部群众、科技人员广交朋友,一起研究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问题。不知不觉地,那些"客座"临时观点都没有了,好像自已就是地地道道的本溪人了,每天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自己也好像年青了许多,每天有干不完的事,身上有使不完的劲!自己总有这样一种想法,既然是部里派来的交流干部,既然本溪市高看自己一眼,自己一定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谢本溪市委、市政府对自己的信任。 </p><p class="ql-block"><br></p> <h3> 当局长的基本功----会场上作报告</h3> <h3> 应该说两年多的交流期间,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不怠慢,除了日常的业务工作外,自己侧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h3><h3>1. 大力宣传"科技先行,科技兴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注意培养提高企业领导的科技意识,注意树立总工程师在企业科技工作中的领导权威.</h3><h3>2. 尊重科技人才,注意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因为本溪地理特点决定,大学毕业生不爱来本溪,分来的又不愿意留下,这样,如何制定特殊政策,如何进行感情投资,工作上压重担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解决后顾之忧等工作便显得十分重要了。我每到工厂去,有机会就找科技人员聊天,听大家的反映,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只要有益于工厂的发展,就要求工厂尽可能满足。全局每一个工厂的新产品研制成功,我都能代表局里去祝贺,鼓励科技人员在科技进步上取得更大的成绩。</h3><h3>3. 注重提高全局产品质量工作,通过专门会议,举办学习班,在提高各级领导、职工的质量意识上下功夫,抓住影响较大的质量事故,召集现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质量法宣传活动。 </h3><h3><br /></h3> <h3> 如果说我对本溪冶金机械工业有什么特殊贡献的话,应当说,我利用了在沈阳仪器仪表研究所工作期间和国家重点大学和机械工业部直属的重点研究所的人脉关系重点抓了企业和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工作。考虑到本溪市硬环境较差,科技力量薄弱,所以,组织力量多方挂钩,主动出击,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船",渡振兴本溪机械工业之海。一年多来先后同"哈工大"、"东大"、"吉林工大"、"燕大"、"合肥工大"、"沈阳仪表研究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大连组合机床研究"等数十家院校和科研所商谈联合开发新产品事宣。特别是借助仪器仪表行业人才开发学会中的一些院所的优势,为振兴本溪机械工业做了一些产、学、研联合体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有些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h3><h3><br /></h3><h3><br /></h3> <h3> 在本溪冶金机械工业局工作期间,我真正地接触了生产企业、真正地体会到了做一个地方企业的管理者有多难。一次,我去微电机厂检查工作,一名科技人员告诉我,他辛辛苦苦研制了一种很受欢迎的、很有附加值的产品,已和沈阳汽车厂签订了供货合同。但生产出的产品外观特别差。领我到销售部门查看。我一看就火了,立即召开一个现场会,查清原因,追究责任。问到销售部门,回答说供货日期到了,油漆未干透,搬运时造成磨擦破损。为什么油漆没干?回答说,油漆质量太差,劣质产品。为什么购买这等油漆?供应部门采购员:"没钱买油漆,这还是赊的呢。再问财务部门,为什么钱不到位?回答到,到外地催款的都自己垫路费出差……</h3> <p class="ql-block"> 如果让你从一个事业单位(现已变为企业)的职工,去当政府的一名终身的公务员,你愿意吗?如果让你拿一个几百人的单位的中层干部去换一个一百二十多万人口的较大城市的一名政府系列的副局长职务,你愿意吗?你一定会惊讶地问:"天底下竟会有这样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经过一段历史的推移,回过头去看,什么都一清二楚了,但当时很难预见到后来一切的。说先知先觉,那是"先验论",但哪一种成功的后面不潜在着七分把握后的三分冒险呢!</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四月二十七日,机械电子工业部人劳司干部交流处尹莹、尹国会二位处长来本溪落实八月份在本溪召开机械电子工业部交流干部的经验交流会的。有关会务事宜。这次全国的交流会能在本溪开。就是因为本溪市人民政府对交流干部非常重视,安排实职工作,而且,交流干部工作非常出色,胜任愉快地主抓技术质量工作,深受地方政府的好评。就是因为这次落实干部交流工作的经验交流会议的机会就奠定了本溪留我任职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h3> 在本溪工作两年后,我的交流期限已过。我的工作安排却成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国家机构改革,各个工业部委面临着被取消,本来是想培养提拔我到机械电子工业部所属部门任职的机会就这样破灭了。回原单位?主管部都要撤销,研究所向何处去都不得而知。所以我很纠结。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请我的局长段段永祥帮我出主意,他坦言告之:回研究所是没什么意思,毕竟是基层单位。市里正搞精减、转变政府职能,各局领导指标很紧,但你若本人提出留本溪工作,估计你的为人、你的表现,市里主要领导会同意的。于是自己坚定起来,直接找许锦枫市长谈了想法。许市长在一次吃饭时顺便和人事局长宫德禄谈了我的想法,宫局长当天就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高富玉谈了此事。高委托副部长刘继维和我谈话:一,从你表现和要求,本溪欢迎你,二,爱人一并调来,工作一并安排。</h3><h3> </h3><h3><br /></h3> <h3> 五月十九日市委副书记于凤升告诉我,只要你决定留本溪,编制不是问题。超指标也要安排。</h3><h3> 五月二十三日二十五日赴京到部人劳司干部交流处汇报我的安排情况,尹国会说:"问题是本溪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留你。也曾有一些先例:说得都挺好,若真的留了,反倒办不成了。"</h3> <h3> 交流结束后,留在了本溪技术监督局任职。组织部长告诉我,本溪120万人口,正县级的干部共54人,其中就包括你。</h3> <h3> 五月二十六日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继维专程来局看我,受高部长委托:"本溪非常欢迎你,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安排好你的工作,最好你本人写个书面材料申请。交到机电部"</h3><h3><br></h3> <h3> 大手笔、大运作,开始了我的本溪市技术监督局工作生涯 </h3><h3> 八月十五日</h3><h3>市委常务会,研究人事任免,其中有关于留我本溪工作的内容。</h3><h3> 八月十七日</h3><h3>集体谈话。会后高部长问我:"工作安排得还满意吧?级别一事下文时注明。"</h3><h3> 八月二十一日</h3><h3> 刘继维副部长送我去技术监督局报到。到此我就完成了由一名挂职交流的机械局副局长变成了本溪市正式的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的转变,成为一地地道道的人民政府省正处级国家公务员。</h3> <h3> 在全国机械工业部交流干部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br /></h3><h3> (1996年9月6日)</h3><h3> 各位领导、同志们: </h3><h3>首先感谢部人劳司领导给创造这样一个机会,已经结束交流期,留在地方政府工作的我,还能作为干部交流的代表回娘家,参加机械部交流干部座谈会,以便能向新、老朋友们学习更多的好经验、好思想.我想,这次盛会对我将有很大启迪和鞭策,必将对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将自己的一些工作情况和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h3><h3> v 我原是在机械工业部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工作,从事传感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工艺的研究,曾担任过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人事教育处处长、所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92年12月由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推荐,受部人劳司派遣,作为部交流干部到本溪市挂职锻炼任本溪市冶金机械工业局副局长。1995年8月,本溪市委、市政府根据我的个人表现和要求,留在本溪市工作,现任本溪市技术监督局副局长。</h3><h3>三年多来,在部人劳司的关怀和培养下,在本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派出单位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自己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锻炼,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个人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我的体会是:作为从校门毕业,一直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同志,交流到地方政府挂职锻炼一段,很有必要,那里能使人开眼界,见世面,受锻炼,长才干!</h3><h3>本溪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干部交流工作,对部里派来的挂职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真正做到工作上放心使用培养、生活上关怀倍至。刚到本溪时,自己曾想:现在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机构,落实条例,放权于企业的历史转变时刻,地方干部本身超编,在这个时侯去作交流干部只能做一客座,性质的干部,只能协助主要领导跑跑项目,沟通一下信息等等。但本溪市委组织部考虑到我是机械部重点研究所来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型的管理干部,安排我分管全市冶金机械工业的技术工作,安排的不是虚职而是实职,不是协助某领导工作,而是把这一大面子的技术工作全权交给了我。我的工作范围是全市冶金机械工业的技术改造中、长期发展规划、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等等,其主要工作是:从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中,寻找本溪市冶金机械工业有哪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全局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情况,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情况,企业现有工业基础及生产能力情况,制定全局的发展规划,提出如何形成经济规模的意见。领导把这些很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交给我,对我来说,真可谓是重任在肩。</h3><h3> 由于,本溪市委.市政府对我的信任.使用、培养,使我能上对国家部委、省厅,横对市里各综合部门, 金融、财政、税务等行业部门,下对几十家企业的活动范围宽,按触面广的大舞台上,得以施展和发挥自己的才干,使我能在本溪这块沃土上扎根成长。由于我把自己交给了本溪,本溪也把我当成了她的儿子。</h3><h3> 两年来,自己工作、生活在本溪,对本溪有了一定感情,随着在本溪工作的时间越长,这种感情就越深厚。交流之前,我一次也未曾来过本溪,在本溪连一个认识人也没有,但一来本溪工作就受到市委组织部的破格重视和关怀,市委于风升副书记、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继维等有关领导每逢节假日都专门来看望我,问寒问暖。工作上受到信任,思想上受到鼓励,生活上受到关杯,使自己心里常有一种知遇之恩"的感觉, 自己从心里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应当说,首先,我不是人才,但从本溪市对我的态度上看,我感受和体会到;本溪市委、市政府对人才是非常重视和爱惜的。自然,我心里也十分清楚我个人何德、何才之有?自己能受到本溪市委.市政府的破格重视,能高看一眼,是因为自已是机械部派来的干部,所以,自己也时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戒骄戒躁,严格要求自己,少索取,多奉献,实实在在地为本溪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部人劳司争光。两年多时间过去了,本溪市各级领导对自己的两年来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肯定,使我感到极大的欣慰。 </h3><h3> 交流期结束后,涉及到自己的工作去向安排,我向人劳司领导,向本溪市委组织部申请、要求留在本溪工作,因为两年多来,自己对本溪有了一定的感情,与其说本溪的山、本溪的水令人留恋;倒不如说更舍不得离开朝夕与共的领导、同志和朋友.当然,客观地说:从各个方面来讲,沈阳要比本溪强得多,沈阳毕竟是省会城市,文化政治的中心,原工作单位沈阳仪器仪表研究所也是部里直属地师级的重点研究所,是国家传感元器件开发工程中心,是部里最有发展、人均收入较高的研究所之一,而且所里领导一直对我很重视,82年以来分配到所的200多名新大学生中,我是最先被提干的,84年就任中层干部,87年定为副处级,88年定为国家正处级,在所里担任过研究室主任、人事教育处处长、所长办公室主任等重要工作。交流期快结束时,所长徐开先找我谈话,要我早些回所,并指出几处工作在等我选择.但我考虑,沈阳仪表所人才济济,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而本溪市位于辽东山区,不靠边、不沿海和省内其它一些城市相比较为闭塞,相比之下更需要人才。我觉得一个人选择工作环境关键是要看能否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施展自己的才干。当然,放弃沈阳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调入本溪来度过自己的后半生,自己也是斟酌再三的,我是这样想的,文化大革命耽误自己的时间太多了,全国恢复高考后上的大学,毕业时已届中年,现在自己还有十几年的工作时间,就应选择一个能尽量发探自己作用的工作环境,竭尽全力,奋斗一番。学习孔繁森事迹后,我很受启发:山东培养了孔繁森,但是西藏阿里把他造就为一代英雄,他两度援藏,十载拚搏,献出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和满腔热血。相比之下,自己扎根在本溪这座很有发展的全国较大城市,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我认为和沈阳相比之下本溪更需要我,所以我选择了本溪!留本溪后,市委组织部根据工作需要安排我到技术监督局任副局长。 </h3><h3> 我的工作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角色发现了变化,但自己肩上的交流干部的责任仍然没有变,我时刻自己,是部人劳司派我来本溪工作的,一定要把工作干好,不辜负司领导的期望,做一名受地方政府欢迎的好干部。</h3><h3>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