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序言:大西北归巢己一个多月了,想说点什么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搁置,这几天终于可静下心来写这个游记了,闲时慢悠悠地整理着旅行的相片,去回忆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如电影回放般,历历在目。 每每看到一张自己无比喜欢的相片时,总会惊喜一场,相片里记录着,不仅是那一刻的画面,还有那一刻的心情和那时光停滞的日子。旅途中的一切,都会是以后回忆的一份甜心,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到远方的梦。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去旅行,去探索未知的前方,对期待未知的相遇。有时候,目的地并非一切,旅行中沿途的风景和意料之外的插曲更让人难忘,有时候牵动人心的,不一定是一处地方,而是一个人,一件事,甚至是一场幻觉。去寻找那些曾经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与田野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曾凋谢,趁现在还不老,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于是,我们又出发了。</h3><div><br></div><div><br></div> <h3>不知何时,心中驻进了一个高原梦,绵延的雪山、广袤的草原、清冷的湖水、辽阔的天空以及无上的信仰,总会时不时的冒出来敲打我的心灵,向往着用脚步去丈量它们的高度和广度,用心灵去触碰那陌生的、来自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一直觉得西部是中国最美的所在,四川、云南我都去过,青海、甘肃、宁夏却从未涉足,每每说起青海湖、莫高窟、嘉峪关、塔尔寺......朋友们无不心生向往。这个9月我们终于把向往变成了现实,青海是个尽享自然厚爱的地方,无需雕琢,就已美到倾城,它就像一个来自山野的精灵,头戴花环,身穿白衣,赤着脚走来,不染凡尘,9月中旬的青海虽然进入寒冷但还是格外多彩,水蓝的透彻,山绿的盎然,花开的绚烂,让人不觉沉醉其中,好像也洗去了几分烟火气。特别是那怒放的格桑花,虽小的不起眼,却因绽放的热烈眩目,铺天盖地,而有了气势,成就了9月青海最美的风景。不同于青海那种明媚、鲜亮的美,甘肃的美是大气、粗犷的,提到甘肃,想到的是大漠鸣沙,千古文化,是曾经的金戈铁马,丝路繁华,它的自然之美,就像那大西北的人,透着纯朴,带着野性,而比这自然之美更吸引人的无疑是那瑰丽无双的敦煌文化。如果说青海像青山绿水间一位芳华绝代的女子,那敦煌就像茫茫大漠中一位满腹经纶的男子。千年的时光造就了他的儒雅醇厚,就算滚滚黄沙也难掩他的光华,作为丝路历史的见证者,他用壁画、雕塑讲述着千年的沧桑、智慧和文化,而银川拥有最集中与明显的西部风格——黄河沙漠戈壁,西夏王陵,这种奇丽而深远的地域文化,历史古文化,大大地让银川人骄傲的一代又一代,所以提起宁夏,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沙坡头,西夏皇陵,可以说,从青海到甘肃到宁夏是一个走过自然,遇见历史的过程。短短六天,让我们的心和眼尽享了一场饕餮盛宴。 但心里对它最初的印象除了广阔无垠,还潜意识灌入了“穷差”的思维,可整个行程一路走来,却一次次颠履了我对它原来拥有的看法,这是一次给了我无限收获的旅程,之所以选择这条大西北环线,是因为朋友环游刚回推荐的,它集合了季风高原荒漠三大自然区,景观多样化,老游条们原商议是去西藏的,大家又惊恐高反胆气不足,所以趁盛夏已过,寒冷未至,伙伴们就一起敲定9月中旬环游大西北,为此我们就开启踏上了西行的古丝绸这之路。</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9月14日早上天气晴朗,晨风和畅,老游条们背上行囊,载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奔着朝思暮念的风景,从长沙黄花机场乘机飞往大西北,第一站宁夏。于当天下午抵达甘肃省兰州市,马不停蹄的坐大巴直达宁夏中卫入住酒店,酒店不错有点高大上,内有餐厅厨房可自己做吃的,好心情的开始为快乐旅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3> <h3>美丽热情的空姐和神情气爽的我们在飞往大西北的蓝天上是那样的和谐融洽。</h3> <h3>看啦,这家伙好酷啊,人模狗样的象机长亦象航天员哈哈~~</h3> <h3>中卫,是宁夏五个地级市中最年轻的一个,中卫位于宁夏西部,在宁、甘、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上,有“世界枸杞之都”的美称,境内有通湖草原、沙坡头、寺口子、高庙、腾格里沙漠等出色出彩的旅游胜地,我们的目的地是沙坡头和枸杞园。</h3> <h3><br></h3><h3>第二天9月15日,早餐后前往中卫的沙坡头。(1),塞上江南,辽阔沙漠——沙坡头:</h3><h3>9月的沙坡头天气炎热,但它有着独特的景观魅力,沙坡头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有黄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车,有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可以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咫尺之间可以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有人戏言,不到沙坡头,就等于没到宁夏,"游遍中国万里路,长忆宁夏沙坡头”。其实,这话并不为过。</h3> <h3> 奔腾的黄河水流入中卫境内,至沙坡头一个急转弯,水流变得平缓;浩瀚无垠的滚滚黄沙,到了黄河边上也不再前进,静静地堆起,形成了一个宽2000米高200米,倾斜60度的大沙坡,这个地方因而得名“沙坡头”</h3><div>看到这个画面,才能明白沙坡头这个名字的含义,沙海绿洲,壮观异常。</div> <h3>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大诗人王维的雕像,还有旁边那著名的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h3><div>看来,夕阳还是要来黄河区看的啊,可惜时间限制看不到落日, 再向前走走看,沙漠的前方,黄河出现了,沙和河的中间,居然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这是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沙漠照片,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传来阵阵驼铃声,人们在沙漠上前行,走向丝绸之路的另一个方向……</div> <h3>沙漠对我来说遥远而熟悉,遥远的是没有真正经历过它,而熟悉的是,从小到大看过很多关于它的书也看过新闻,无论好坏,网络名言“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带他去沙漠,那里的景色让你仿佛置身于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带他去沙漠,那里的艰苦仿佛置身于地狱”。的确,户外的极端环境仿佛放大镜看清了每个人身上的好与坏,腾格里沙漠徒步便是如此...我们需要勇敢的心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去哪里,离开城市就对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会改变你,而此时,你需要一些信念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一切都会是值得的,大沙漠的景色让我们难以忘怀,沙漠环境让我又爱又恨,不同的环境给人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只有切身体会才是最美妙的,记得一句经典名句——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h3> <h3>景色太壮观、太宏伟。刚到景区,就被他那宏伟、宽阔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色所震撼。沙坡头,一边是西北特有的、高大宏伟的、寸草不生的山脉;一边是宽阔浑黄、波涛滚滚的黄河。黄河的边上,包兰铁路沿着黄河和腾格里沙漠边缘所形成的高高的台地蜿蜒伸向远方。</h3><div> 整个沙波头——有大漠风光、江南美景让眼睛可看、镜头可摄,又有滑沙、乘羊皮筏子漂流黄河等休闲、娱乐、运动方式。时间很容易被淹没在茫茫沙漠之中,一呆就可一天,由行程局限我们只玩了半天,许多项目来不及了,意欲未尽。</div><div><br></div><div><br></div> <h3>黄灿灿的牛奶沙捧在手里沁于心脾,乐滋滋的忘乎所以了,导游讲手机一旦掉沙里就报废了,可想而知它的沙粒结构之细微,我已分不清它是沙还是粉,握在手里它那么一尘不染又是那么的柔软舒适,当微风吹起它象雾一样飘向慰蓝的天空,然而还原于广垠的沙漠。</h3> <h3>一排一排地趴在沙丘上,你们是沙漠之舟,是沙漠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你看她俩笑得有多开心呢😄</h3> <h3>沙漠和山脉相接的地方绿色和黄色明显分开,就像一幅刚涂完颜色的画。走在沙子上,脚下感觉软软的,热热的,像走在温暖的地毯上。沙丘上面有一条条的波纹,仿佛水中的涟漪。一个个沙丘就像一座座小山一样起伏不平。</h3><div>站在太阳下看沙子,会看到亮闪闪的东西在发光,就像有许多碎了的金子被撒到了地上。再往沙漠深处走,就像到了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满眼都是沙子,时而有一两株植物呈现在眼前,真像一位画家点缀出来的画,一幅令人赞叹的画,走到黄河拐弯处,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那是森林和草原,远远望去,就像一张无比巨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地毯。</div><div> 往近处瞧,黄河里的情景也很热闹,有呜呜作响的快艇、汽艇和摩托艇,还有不动声色,缓缓前行的羊皮筏子。沙坡头是个有山、有水,还有沙子的地方,水是黄河水,沙是腾格里沙漠,山是贺兰山,山、河、沙三种景观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画,这幅画就是大自然的手画出来的。</div> <h3>伙伴们来一个腾空跃吧,哎~怎么跳不高呢,是拍技?还是跳者无力?啊哈哈~~</h3> <h3>(2),盛名于世的宁夏枸杞——银川市红玛瑙枸杞园:</h3><h3>中餐后来到了中外盛名的宁夏枸杞产地之红玛瑙枸杞园,宁夏为枸杞之乡,枸杞园随处可见,它延续了中宁悠久的枸杞栽培历史,导游介绍万亩枸杞园每年盛夏,枸杞园处处是硕果盈枝,鲜红欲滴的枸杞,每年到七八月车水马龙运往全国各地,酸甜可口又强身健体,是我们每天必不可缺的滋补肝肾佳品。</h3> <h3>每年5月下旬到9月份,是枸杞的成熟与采摘季节,红透的枸杞如玛瑙玲珑,十分喜人。游客可以在枸杞园亲自采摘枸杞,购买新鲜和加工的枸杞制品,可惜我们赶到枸杞园鲜枸杞均己收割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了一些落滩货也算是尝了鲜吧哈。我们摘枸杞尝枸杞听介绍,正崇的宁夏枸杞还是不一样,一个个掏空口袋还喜笑颜开,呵呵,杞子自古以宁夏枸杞为地产药材,药用价值最高,而且宁夏枸杞是唯一载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品种,与琼珍灵芝、长白山人参,东阿阿胶并称为中药四宝。枸杞是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身体有重要的保健作用,是人们所喜爱的果实。</h3> <h3>感觉银川的马路修的都很好,很宽,绿化也不错,最宽的路居然双向共10车道,地方大就是好啊,这样就不存在塞车了耶。</h3><div>开过城区,开向高速,横亘在前面的就是贺兰山山脉, 道路两边依然是绿油油的稻田,还有湖,怪不得被称为塞上江南,有黄河水滋润的地方呀,和想像的干旱荒凉的西北不一样呢。</div> <h3>(3)东方的金字塔——西夏王陵:</h3><h3>被荣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比之奢华无限的汉家帝陵,身为少数民族的西夏王陵的墓室简约很多,陪葬品屈指可数,寥寥无几,且外形虽然高大雄伟,但朴实无华,不修过多边幅,符合北牧粗犷之性格。</h3> <h3> 在旅游观光车的带领下,我们第一站来到西夏博物馆 首先参观的是西夏博物馆,里面展出了西夏以及党项民族的许多相关文物,文物的数量和质量虽然不太多,但是却有独特的民族印记。不过,似乎每个博物馆都不让拍照但我拍了几张。</h3> <h3>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沿着小路去仰视此行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西夏王陵, 遥望一下那个最大的土坡坡——李元昊陵墓,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之上,远处是巍峨雄伟的贺兰山脉,几座黄土堆突兀而起,一种壮阔雄健又略带苍凉的气势扑面而来,让你的脚底感觉到大地涌动的力量。杜甫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大凡修坟墓,都以庄严肃穆为其美学基调,不时的让人产生一种阴森感。西夏王陵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没有这种感觉,也许王陵造就之初,植以青松翠柏,围以红墙碧瓦,也是挺坟墓的。但西夏亡后,蒙古军队的一把大火烧光了地面建筑,上千年的风霜雨雪剥蚀了一切表层的抛光,使西夏王陵具备了一种阳刚质朴之美,它的金黄色的土堆让你想起秋天田野上的草垛,一句话,让你看到一种穿透时间的、富于质感的阳光。荒漠、山脉、黄土坟堆及其如野马一样在其上肆意狂奔的西北风,构成了一种雄阔酣畅的意境,表达出这个民族、这块土地的某一种本质。</h3> <h3> 很多当地人都说,西夏王陵就是一个土坡坡,但是当我不怀有太高期许来到它的时候,它还是将我震撼住了,背靠贺兰山,周围一篇广阔的黄土地,在瑟瑟寒风中,王陵发出间间断断的宏伟响声,西夏王陵让我震憾。西安的导游说:“到了西安看坟头,到了江南看粉头”。说的是西安坟头多,江南美女多,但是杰出的坟头就像绝色的美女一样,是不多见的。在西北我看了秦始皇陵、昭君等墓陵,这些坟头对我的印象都较一般,唯有西夏王陵给我了极大的震憾。埃及有个金字塔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坟头,不过我没到过只是网络上看见过,未曾领略过金字塔的风采,所以这个西夏王陵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坟头。</h3> <h3>陵墓的主人是西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在西夏国全部的十二位领导人中,李元昊和他的爷爷李继迁居功至伟,可以说西夏国两百年的基业就是这祖孙俩造就的。李继迁有开创之功,李元昊终成伟业。北宋的领土疆域是中国所有统一王朝中最小的,不到三百万平方公里,仅为目前国土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所以还把它看成一个统一的帝国,是因为他占据了汉文化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区域。可以说北宋的疆域是汉文化能容忍的最起码的生存空间,是汉文化的一件最小的紧身衣,突破这条国境线,中华文明就峨冠博带,有泱泱大国之风,在国际上是一等一的强国,反之,如果连这条底线都守不住,就会捉襟见肘,衣不蔽体,不仅在当时的生存上有切肤之寒,而且在后世的史学家眼里它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北宋王朝穿着这件紧身衣,看上去有点可怜巴巴,何况这件紧身衣的背面还露出了两个破洞。</h3> <h3>西夏国是个迷,它就像一颗流星,骤然划亮历史的天空,又骤然消失于时间的黑洞中。建立西夏国的主体民族是党项人,这个党项人有人说他是羌人的一支,因为他是羌人聚居地青海河湟地区迁来的;有人说他是鲜卑人的遗存,因为他的首领姓拓跋。但是党项人对他们的姓氏看得并不很重,只要价格合适,随时可以拿他的姓氏换糖吃。唐朝时跟着李世民姓李,宋朝时跟着赵匡胤姓赵,这个拓跋氏说不准也是北魏时跟皇帝的姓跟来的。西夏被蒙古人灭国后,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就此消失,其散落的个体多居于河西故地。据说李自成就是党项人的后裔,《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又说:“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李自成两次称帝,都把李继纤当作祖宗,“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虽史出有据,但事实究竟如何,很难搞清楚的,可惜那时没有DNA测试技术。不过李自成枭勇善战、凶狠机敏,性格上与李继迁、李元昊到是的确挺像的,都是属于擅于和敢于在历史的刀尖上跳舞的人。此文借于网络。</h3> <h3>蒙古人的一把大火烧尽西夏王陵的地面建筑,遗留下这九座孤坟包任其风吹日晒,少人问津。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德国飞行员兼摄影爱好者在执行飞行任务时,无意中拍摄到西夏王陵的空中俯瞰图,令世人大为震惊,从此西夏王陵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的西夏陵默默矗立在漫漫戈壁,它既没有秦陵的铺张、唐陵的华彩,也缺少宋陵的考究、明陵的气派,然而却以它的磅礴与苍凉,述说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得失。</h3> <h3>宁夏计划内景点己游完,作为我觐见大西北的前沿通道,开启了我对丝绸之路的瞻礼向往,他就像一位西域使者,向我款款深情地介绍着异域风情,并勾勒出我对更远方的旷世美景的无限展望和精彩遐想,而形薄蝉翼的我,仅仅是藉此行揭开了其冰山碎片,寸玉之龛。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居民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堪称回教圣地。历史上与北宋同一时期,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和地理文化。宁夏有着“塞上江南”、“丝绸之路”的荣冠美誉,遥遥置身西北大漠东侧,在西北五省中面积最小。夕阳落尽,天色渐晚。广场外只剩下我们还在孜孜不倦地拍着剪影,在景区管理人员的督促下,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坐上回去的观光车,告别了夕阳,也告别了宁夏,前往火车站,这天晚上就在普快卧铺上过夜了,赶往另一个省市甘肃省柳园市。多少年没坐过卧铺普快了,虽有点不习惯但也能入眠,带着一天的疲惫随着火车的咔嚓咔嚓声进入了梦乡。</h3> <h3><br></h3><h3>第三天上午10时火车到达柳园站,来不及洗涮就乘巴去敦煌,午餐后继续乘车赶赴莫高窟景区。柳园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迎嘉峪雄关,西通新疆哈密,南与旅游名城敦煌相接,北与肃北马鬃山相连,是连接甘、青、新、藏四省区的陆路交通枢纽。通往进藏215国道的甘肃柳园,望眼望去千里戈壁,荒无人烟,柳园人常年水愁,人们的饮用水都是从百公里外运饮,水比油贵,定时定点限量,节约用水习以为常,连上厕所一次收费2元,生活在水乡的我们是体会不到的。。。\</h3> <h3>(4),千年历史传奇,东方艺术明珠,佛教文化辉煌无上瑰宝——敦煌莫高窟:</h3><h3>来到敦煌己近中午时分,敦煌,弹指間沧海桑田,刹那间千年转身。敦煌行,对我而言好似赴一场数年間一直心心念念的盛宴。敦煌以其独特的地理、厚重的文化继续书写着它的辉煌与沧桑,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這是多少耳熟能详,却又遥远陌生的名字。历史悠久的敦煌,在汉武帝将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之后,敦煌從此走上了辉煌的历史篇章。莫高窟 - 東方艺木明珠,佛教文化辉煌的无上瑰宝。‘敦煌就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市东南不远处,在鸣沙山东麓的悬崖绝壁上,洞窟层层叠叠排列,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了,俗称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这些石窟都不能与敦煌莫高窟相比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这里铭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它的历史悠久,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它最早开凿于公元366年, 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时期也都将这里修建过,这里几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h3> <h3>不知为何有好多人不喜欢刀郎,但我还是挺喜欢他的歌,他的嗓音沙哑沧桑,听起来有一种大漠风沙饱经风霜的感觉,这首《大敦煌》旋律简单、流畅、耐听,歌词有着较强的叙事性和画面感,直白、简洁,嗓音未经修饰,有质感、有张力。跟着刀郎沧桑的歌声,感受敦煌千年的轮回。用心去聆听......</h3> <h3><font color="#010101">转下页(二)</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