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反馈(第2天)

刘燕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有缘结伴而行的伙伴们!👫👭</span></h1> <h1>  <font color="#b04fbb">学习第2天。今天听了两堂课。上午是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王卫华教授的《学生心灵漫步》;下午是博士生导师,湖南师大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铁芳教授的《爱与丰富: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此时回顾一天所学,有种吃了橘子🍊🍊一样酸酸甜甜的感觉😛😛。<br /> 甜甜的:<br /></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学生心灵漫步》提出:您了解学生吗?如何了解学生?教师了解学生的实质。我脑海里冒出的是:说了很多年的了解学生,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通过一些手段和一些路径去了解学生。仅有的是凭着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就进行了主观的判断。可是,我们的判断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吗?王教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学生?是因人与人的了解是为了减少误会,更好的沟通,提高效率!他坚信,如果老师进一步了解了学生,会对课堂教学有莫大的帮助,会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潜能生。(如果班主任老师都采用此方法,一定会受大大减少潜能生的面儿)🤗🤗。教师了解学生并不是为了强调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是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时刻保持对学生的敏感性和果断性,不至于陷入认识或行动的僵化、麻木和教条模式。嗯!😊😊对学生的了解是要保持教师的敏感性和果断性,才能做出最适合的判断。😏😏</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这一位可是大名鼎鼎的刘铁芳教授哦!🌼👨‍💼刘教授可厉害了!不用课件,不看讲稿,手持一个无线话筒给我们足足讲了三小时。中间只喝了口水。这不用课件,不看讲稿的潇洒劲儿,可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刘教授充分肯定了小学教育:中国教育的希望在小学;小学教育是为生命打底;小学教育要走综合化路径……最能引起共鸣的是这个观点:课堂是用来分享的,是让孩子们共同参与的,能够让人感觉舒服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课堂。低龄阶段重视"爱"的培养,注重人的交往;中学阶段重视培养丰富性,开启空间,开拓视野。爱与丰富性的统一。每个人要在"爱"和"丰富性"中成长。</font></h1> <h1>酸酸的:如果所有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和梯度性更强就好了💥💥。为这个左筛右选好不容易争取到机会的群体量身定做一套教程,有的放矢,分阶段解决问题,增强操作性☀️☀️。用生动的教学案例诠释深奥的理论知识✍️✍️。<br /> 后面还有些天的学习,期盼精彩在后面哦!😀🎈</h1>

学生

了解

教师

教授

教育

丰富性

小学

课堂

果断性

刘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