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最后的地坑院村落》之三

费老

<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访最后的地坑院村落(之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见到孙大爷时,他正站在自家的地坑上面,跟两个年轻人聊天。他的身后,就是他家的平房。可能因为挨着地坑,地基受限制,整个南营村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平房,只有王大爷家算是个例外。因为房子漏雨,王大爷在平房上面加盖了一层活动板房。板房只是放了些杂物,也并不住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孙大爷家的房子与地坑院</font></h3> <h3> 孙大爷比王大爷小五岁,六十五。听说我们是来看地坑院的,两个年轻人跟我们说,村子里现在保存最好的地坑院,就是这家了。和王大爷家不同,孙大爷家的地坑有一圈儿拦马墙。拦马墙是用红砖砌成的花墙,因为年头久了,面上的红砖已经变得跟青砖差不多了。拦马墙的高度,比膝盖稍低点。也就是说,人可以在拦马墙上坐一坐。当然,这样坐并不安全。比如我们老张,就是照像也只敢蹲旁边。</h3><h3> 一眼望去,这个地坑院要比王大爷家大很多。恐怕也是因为大的缘故,和王大爷家光秃秃的院子不同,孙大爷家栽了不少树。查资料得知,地坑院栽树种花是有讲究的。一讲方位,二讲树种。树不能迎主窑的门,因为害怕以“物”克“人”;不能栽在院子正中间,因为地坑院的形状和“木”联系起来,有“困”的寓意,所以栽树的方位一般在西北角。但是,眼前孙大爷家的树,却集中在西南角。</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孙大爷家的地坑入口</font></h3> <h3> 关于树种,当地有一句俗语就是“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民俗学家解读说,“梨”与“利”同音,栽梨树意为“大吉大利”;榆树被视为金钱树,寓意大富大贵;石榴多籽,与“子”同音,自然是盼望“多子多孙”了。也有栽槐树的,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栽树也有禁忌:“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就是说桑树不能栽,因为“桑”与“丧”是谐音,而柳枝多插在坟头,不祥。杨树叶子稠密,刮风时会发出“哗哗”响声,故被称为“鬼拍手”,也不能栽。此外,地坑院还忌讳栽椿树,寓意“春心浮动,男人不安生”,也忌讳栽杏树,寓意“红杏出墙,院里不养好姑娘”,等等。孙大爷家有一棵一半树冠都露在了地面上的树,大树旁边,还种的有泡桐、核桃、冬青等。那棵大树看着像果树,因为没挂果,回来却发现不认识。发微信请教专家,专家辨识树叶照片后确认,这是一棵杏树。看来,孙大爷家养的都是小子,没有姑娘。不过,这样一棵树,却给人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春天,一树如雪的杏花不知要吸引多少蜜蜂来飞舞;麦收时节,一树黄灿灿的杏子又不知要让多少小孩儿眼馋得流哈喇子。</h3><h3><br></h3> <h3></h3> <h3> 孙大爷家的地坑院不光有拦马墙,东、西、北三面,拦马墙下还都有瓦房屋檐一般的青瓦挑檐。下面的窑洞,也一样讲究。王大爷家的窑洞口就一层,而孙大爷家却是里外两层,而且都被琢成别致的桃形。孙大爷家总共十二孔窑洞,想必,这个院子原先住过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h3><h3> 孙大爷也热情地领我们下到地坑院里参观。他家的入口,全拿砖砌过,显得十分整洁。孙大爷住的窑洞,同样是南边的主窑。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加了盖的地洞。孙大爷说,这是他家的红薯窖,有五米深。红薯怕冷,而红薯窖能够保持摄氏12度的恒温。“今年红薯下来,我还得往这里面放。”孙大爷说,天一冷,他就要搬到下面去住了:“冬天,外面再冷,下面也不冷。窑里采光也好,太阳一晒,棉袄根本不用穿。”</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孙大爷在介绍他家的红薯窖</font></h3> <h3> 前几天一直在下雨,这天一放晴,村民们就把该见太阳的东西都拿出来晒了。拦马墙外,有人把刚刚收获的芝麻架在一起晾晒。这开花后节节高的植物,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生活的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玩艺儿。从芝麻杆儿上揪下来一节果实,掰开来,里面白白的芝麻就露了出来。可是,放在嘴里,却完全没有芝麻的香味。但这也一点没扫两位女眷的兴,她们蹲在芝麻杆中间轮流拍照,乐此不疲。</h3> <h3></h3> <h3> 在另一家的拦马墙上,东西两个拐角各晒着一只笸箩。凑近一看,笸箩上蒙着塑料布。透过透气的孔,可以到里面的红枣。红枣在村子里是个极寻常的水果,很多人家的枣子都懒得摘,任其落得满地都是。但这家的主人却如此用心地晒枣,生怕把枣弄脏了。</h3><h3> </h3> <h3></h3> <h3> 再看这家的地坑院,院子虽比孙大爷家要小一点,但收拾得干净清爽。特别是他家的地坑入口,不仅用砖砌得很漂亮,而且充分考虑了实用性。通道中间是台阶,两边是缓坡,也都用砖砌过。这样的通道,推自行车、拉架子车出入,都会很方便。地坑拦马墙下,也是三面都修了瓦檐。院子里面,一棵果实招摇的梨树,也是一半身子探出了地面。一根丝瓜藤顺着树干、树枝爬上来,梢子已经挨到了窑洞的额头。于是,梨树上不仅结着梨子,还缀着一根又一根的粗壮的老丝瓜。院儿里没养鸡与鹅,也没生杂草,连杂物都摆放得规规矩矩。不用说,主人是个勤快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这户人家的地坑院入口是全村最讲究的</font></h3> <h3> 村子里转悠半天,早就看得出,和地坑院挨得最近的房子,便是主人家的。这时候,老张发现,这户人家门外的红砖墙壁上,挂着一大串晒干的玉米衣。这东西是干啥用的?做饭时用来生火吗?</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墙上挂着的干玉米衣</font></h3> <h3> 这时候,一个瘦瘦的中年人走了过来。我们没猜错,这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男子,就是房屋和地坑院的主人。他告诉我们,这玉米衣是用来蒸馒头的。蒸馒头时,把洗干净的玉米衣垫在馒头下面。这样,出锅时,馒头不仅不会沾锅,还会有股子香味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