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大会

丽君

<h3>  今天听了两位优秀老师的讲座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我所经历的一件事情:放学期间,我看到了一个虎头虎脑,非常帅气的小男孩(后来才知道是3年级1班的武睿同学)背着书包,被后面一位年轻漂亮,打扮非常时髦的女人推着走,男孩面无表情,时不时扭动着身体,不愿走动。而后面那个女人,本来一张漂亮的脸蛋,可是气得已经扭曲变形。就在男孩不情愿在她推动的前进情况下,"啪啪"两耳光,嘴里还大骂这个男孩。此时此刻,我就在他们身边,我想上去劝一下,可我却看到了一双充满怨恨的眼睛盯着那个女人还有我。我被吓到了,摇摇头回到办公室,收拾好东西回家去。</h3> <h3>  第二天,我又在办公室里看到了这位同学,同样是帅气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就纳闷了,难道他又犯什么事了?不用上课?这时3(1)班的舒老师气冲冲的来到办公室,指着这位学生说"你作业不写就算了,还把这个学生打伤,那个学生的书撕烂。等一下你妈妈就来,你在这蹲着,等你妈妈来"看着这位刚毕业的平时斯文温柔的舒老师都气成这样子,想必这学生顽皮到家了。</h3><h3> </h3> <h3>  更无法理解的,又是昨天那位漂亮女人,气冲冲的来到办公室,二话没说冲到那个男孩面前拳打脚踢,大声的吼道"我养你容易吗?你这么不听话"接着又是"啪啪"几耳光,随后自己瘫坐在地上。由于是上课时间,大部分老师都去上课去了,我坐在办公桌前写教案,隔得还有一点距离,这一切我都来不及阻止。班主任更是被眼前的一切吓懵了。</h3> <h3>  后来了解到,这是一对母子,漂亮女人生下了这个孩子后,被孩子的父亲所抛弃。自己一人抚养这孩子,或许是望子成龙,要求过高原因导致只要孩子犯错她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然而这个学生也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始终一言不发,面无表情。</h3> <h3>  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作为一名家长的我,经常会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男孩的班主任,我该怎么去转化这个孩子??希望各位同仁给点参考意见</h3> <h3>研讨进行中</h3> <h3>研讨之后,各位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h3> <h3>  从案例来看,这个孩子是由于家庭破裂而产生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教育方式不对。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不懂得教育方法,适得其反。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家庭幸福的滋润,产生了厌学、性格暴躁、不守纪律等。这些都是当今社会产生的单亲家庭及留守儿童具有的共性。 </h3><div> 面对以上共性,作为老师首先应对孩子及孩子的家庭加以了解,与家长沟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体教育方案。案例中的武睿同学,由于父母离异,顽皮、爱打架、厌学。没有父爱,而母亲只懂得严格要求他,没有好的教育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打他),让武睿更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内心的表达与交流。加上老师的言行,更加地让他感到内心的孤独。父爱的缺失,使他变得冷漠,对父母冷漠,对老师冷漠。</div><div>针对以上武睿的个案,对他教育的方式首先是“爱”,父母的爱:及时与家长交流,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让母亲改掉粗暴的关爱方式,多以言语教育,找出孩子的优点,给他自信,多陪伴孩子,给予母爱。老师的关爱,老师做出可行的方案出来,在言语行为中不歧视他,也让他自信。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能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俗话说:“大爱强国,小爱易人”,相信武睿同学会是一个好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div> <h3>  家长对孩子一不满意就打孩子,但孩子不敢直接反击家长,孩子就把对家长的怨恨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于是就会打同学以发泄。作为班主任不要一味指责,要了解清楚他打人的原因,引导他认识到不管有没有理,打架本来就是错误的。班主任要发动同学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同学的友爱和集体的温暖;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让家长多宽容、多关心、多倾听、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h3> <h3>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些天使的翅膀可能受伤了,甚至被折断了。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孩子充满爱心,特别是一些问题孩子,更需要耐心。案例中的孩子,明显对老师充满排斥,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利于教育的。班主任不能指望学生自己改好所有缺点,只能用自己的爱慢慢感化他们,想方设法的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拉近师生关系。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同时孩子也是易于被感化的。只要班主任放下心中的成见,主动去与孩子沟通,与家长沟通,每一个孩子都会慢慢变好。</h3> <h3>  家校连通,共同努力,是教育此类孩子最好的办法。像案例中的这个单亲妈妈,在婚姻失败,感情倍受打击的情况下,孩子是她感情的另一种寄托,当发现孩子不听话时,她会有比常人更多更大的怨恨和气愤,这时解决方法的着眼点应找这位妈妈好好谈谈,找到孩子厌学的根源,并劝导母亲:教育孩子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这样会使得其反。然后再从孩子这方面找突破口,用诚心感化,用爱心温暖。最后选择合适机会让其母子对话,消除隔阂,使得母子融恰,相互信任,达到教育挽救的目的!</h3> <h3>还有一些老师的宝贵意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h3> <h3>  感谢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老师们,感谢这次培训中给我们上课的大师们,是你们让我坚信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成长的更快,更优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