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

捞鱼

<h1><font color="#39b54a"> </font><b><font color="#ed2308">篇前序</font></b></h1><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夏去秋来,日月如梭。遥看那青春岁月,往事如诗如歌,只在梦中回首。一幕幕,一曲曲,一首首,……。当年踏上大岭之路,已四十七个年头。忆不尽那冰雪有多厚,忘不了那挤帐篷的战友;砍不断卡玛兰中结起的情结,思不尽第二故乡的乡愁。岭友们,期待着一起再聚首!</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捞鱼想以《美篇》软件为平台,做一个以原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知青十余年青春战斗生活为主体,同时面向筑路三处原所属其它连队上海、杭州知青的战斗生活。搞一个我们知青青春艰苦岁月的回忋录。因为这个《美篇》软件容量大,又可以随时修改、随时增补修改,所以捞鱼先抛砖引玉,搞一个草稿,欢迎岭友们涌跃参与,提供文稿,提供有关图片与视频资料。</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谨以此《美篇》纪念支边四十七周年。</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捞鱼2017年10月。</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图001 2016年5月份,筑路三处二连部分岭友在大江东小聚。</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视频001</font></div><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wmuo9vi?v=4.2.1"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请点击链接《美篇~回首青春~老照片专辑(2)》</a></h3> <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大兴安岭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的旗帜</font></b><br></h1><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把岭友们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font></b><br></h1><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02 </font><font color="#ed2308">视频002</font></b></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whnhty6?v=4.2.1"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请点击本链接《美篇~回首青春》</a></h3>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r></h1><h1><b><font color="#ed2308">《筑路三处家园》浙江知青网论坛中</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曾经有过的辉煌,希望岭友们常回去看看。</font></b></h1><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03 </font><font color="#ed2308">视链003</font></b></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weuv6lz?v=4.2.1"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请点击本链接《美篇~回首青春~老照片专辑1》</a></h3> <h1><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视频004)祖国的北疆,美丽的大兴安岭。</font></b><br></h1><h3><br></h3><div><font color="#b04fbb"><br></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请点击下列</font><b><font color="#167efb">蓝字</font></b><font color="#b04fbb">视频链接,再感受呼中的冬天!😃😃😃</font></div><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font color="#ff8a00">视链004</font></b></div><div><b><font color="#ff8a00">视链005</font></b></div><h3><a href="http://mp.weixin.qq.com/s/ELNhQxzSKEVPKnpzJvkrrg"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最怀念的最冷小镇呼中!</a></h3>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2015年11月21日萧山金马国际酒店聚会视频片花</font></b></h1><h1><br></h1><h1><br></h1><h3><font color="#ed2308"><b>视链006</b></font></h3> <h1><br></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视频007</b>:</font><b><font color="#39b54a">呼中一座美丽的小山城。</font></b></h1> <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font color="#ff8a00">筑路三处家园的旗帜,长期由捞鱼保管着。</font></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04</font></b></h3> <p><br></p><p> 目 序</p><p><br></p><p>一、主题歌:呼伦贝尔大草原 </p><p>演唱者 德德玛</p><p>来 源 网络</p><p><br></p><p>二、篇前序 撰文 捞鱼</p><p><br></p><p>三、主配文章:</p><p><br></p><p>以图 文章 文章</p><p>索文 题目 作者或来源 </p><p>006 往事的回忆 沈素云</p><p>007 一切为了岭友</p><p>~013 __屠少龙转档记 平原之光</p><p>015 岁月如歌 平原之光</p><p>019 一只茶缸 捞鱼</p><p>020 小屠好记性 默然</p><p>026 趣侃网名 捞鱼</p><p>029 岭友纪念支边45周年有感 随心</p><p>038 启程 默然</p><p>040 夏日里的“冬泳” 捞鱼</p><p>041 泡“病号” 捞鱼</p><p>043 对大兴安岭的第一印象 捞鱼</p><p>044 四连到了 麦芒</p><p>045 卡玛兰小记 捞鱼</p><p>051 逃票 捞鱼</p><p>052 一次难忘的经历 林涛</p><p>053 “数九”天 捞鱼</p><p>054 “冻冰棍” 捞鱼</p><p>055 与虱共舞 捞鱼</p><p>056 雨季的故事 捞鱼</p><p>057 一张老照片 捞鱼</p><p>058 生吃菜心 捞鱼</p><p>059 采都柿 默然</p><p>060 蚊子与嘟柿 捞鱼</p><p>061 捉鸟记 林涛</p><p>062 抓松鼠 林涛</p><p>063 套野兔 林涛</p><p>064 捞鱼 捞鱼</p><p>065 用裤子捕鱼 麦芒</p><p>066 品酒 捞鱼</p><p>068 一笔陈年帐 捞鱼夫人</p><p>069 说说葱蒜 捞鱼</p><p>070 拉练 捞鱼</p><p>071 骑马 捞鱼</p><p>072 东北大秧歌 捞鱼</p><p>073 帐篷里的“春晚” 捞鱼</p><p>074 岭上元宵节 捞鱼</p><p>076 呼中的秋天 捞鱼</p><p>077 土篮子情结 捞鱼</p><p>081 “政治任务” 捞鱼</p><p>082 说说樟子松板箱 捞鱼</p><p>083 一天两顿饭 捞鱼</p><p>084 鹦鹉被母鸡啄死了 麦芒</p><p>085 小猫头鹰逃跑了 麦芒</p><p>086 野鸭子 麦芒</p><p>087 套犴记 林涛</p><p>088 野兔子味道最美 麦芒</p><p>094 1路车、2路车 捞鱼</p><p>096 有关书信的故事 捞鱼</p><p>097 猪肉炖粉条 捞鱼</p><p>098 返城记(上) 捞鱼</p><p>099 返城记(下) 捞鱼</p><p><br></p><p>目前为止共计收录回忆文章50篇,专题报道1篇,合计51篇。</p><p><br></p><p><br></p><p>四、视频链接类:</p><p><br></p><p>图001插视链001 《美篇~回首青春~老照片专辑(2)》</p><p>图002插视链002 《美篇~回首青春》 编辑捞鱼</p><p>图003插视链003 《美篇~回首青春~老照片专辑1》 编辑捞鱼</p><p>图004插视频004 祖国的北疆,美丽的大兴安岭 源于网络</p><p>图004插视频005 最怀念的最冷小镇呼中 源于网络</p><p>图004插视频006 2015年11月21日萧山金马国际酒店聚会视频片花 提供者沈宪初</p><p>图004插视频007 呼中一座美丽的小山城…… </p><p>源于网络</p><p>图018插视频008 纪录片2015年11月21日原筑路三处萧山、上海、杭州岭友聚会金马酒店纪念支边45周年 提供者沈宪初</p><p>图021插视频009 幸福时光…… 作者董冬</p><p>图022插视频010 2015年11月纪念支边45周年聚会视频 作者董冬</p><p>图023插视频011 原大兴安岭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知青相聚金马酒店 作者捞鱼</p><p>图028插视频012 2015年11月21日三处岭友欢乐聚会 作者捞鱼</p><p>图028插视频013 岭友相聚在草原 作者董冬</p><p>图029插视链014 三连纪念支边46周年聚会 作者三连潮人</p><p>图043插视频015 捞鱼与夫人在西溪高庄 作者董冬</p><p>图046插016 《美篇》 岭友北方四日行 作者长江</p><p>图078插视频017 你最难以忘怀的大兴安岭的10种野果 源于网络</p><p>图080插视频018 美丽的呼中好地方 源于网络</p><p>图097插视频019 中国最冷小镇呼中 源于网络</p><p><br></p><p>视频链接类目前为止共计19部。</p><p><br></p><p><br></p><p>五、目前为止图片已存满100张 来 源 众岭友、网络</p><p><br></p><p>六、编后记 撰写 捞鱼</p><p><br></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下图为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现任浙江金马集团董事长,民营企业家徐建初</b></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图005</b></p> <p><br></p><p><br></p><h1>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往事的回忆</b></h1><p><br></p><p><br></p><p><br></p><p> 想想真奇怪,原来我们在大兴安岭时怎么没有发现她的美,只知道在大兴安岭的工作太苦了,天太冷了,吃的太差了,探亲回家路途太受罪了,5天5夜的火车上挤着会睡着,在加格达奇车站还被流氓地痞拉下车毒打,加格达奇车站钱包被偷……</p><p> 我生长在杭州萧山东片的叫老埠头的小镇,小镇小时候觉得挺热闹的,据说解放前很繁华的,东西两条街,有很多店,我家是开中药店的,店名叫“天益堂”,后来公私合营,家庭成份被定为“资本家”。那个年代出身不好是没有出路的,书也没有读,工作也没有做,我只能在家待业,学着挑萧山的花边,每天从早到晚挑啊挑,一天只能挣2、3角钱。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支援边疆,我家兄弟姐妹7个,其中一个去支农了,还有三个在家待业,我和弟弟沈宪初还有同镇的徐建初,沈德成,邵荣顺,黄长校,汤文初,孙亚兰就报名去了大兴安岭。</p><p> 1970年11月22日,泪别了送行的亲人,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开始几天坐在火车上,大家还欢声笑语,歌声不息,后来几天吃的只有压缩饼干,人也疲倦了,实在坐不住了。好不容易熬到11月28日,列车停在呼中站,大家一下火车,就上了来接我们的绿色翻斗车,因为当时没有路,车开得很颠簸,我蹲在角上觉得怎么这么冷,棉帽、棉袄、棉裤、棉胶鞋都穿上了,还是冷啊!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情景把我吓呆了,雪地上只有刚架起来的几幢帐篷,其他什么都没有,并不象当初招工时说的那样,给我们去邮局、商店等工作,而我们萧山一个车厢150多人都在一个连队,即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这种地方要过一辈子,太可怕了!户口给迁来了,当时就觉得完了,那年代没有户口是生存不了的。火车上已经受了罪,安顿后的第一顿饭是大米粥,我含着眼泪去打粥,看到露天地里用石头架着一锅飘满树叶发黄的粥,心里很不是滋味,要知道烧粥的水是小河里的冰块化的,冰块里的树叶,成了粥中的拌料。我在深思时,只听打粥的华师傅同情地说:“这么俊的姑娘也来这里。”</p><p> 我哭呀哭,和同镇来的亚兰一直哭,我男友徐建初在帮我们找行李,忙乎着。我哭得很伤心,他内心也很痛苦,但没有办法。</p><p>徐建初是我初中同学,也是我大姐夫的弟弟,因为他家庭出身也不好,是“工商地主”,也没有书读,没有活干,想去当兵,家庭出身不好也不要,很是苦闷。他会把心里的烦恼记在日记中,把对我的好感也记在日记里,然后把日记给我看,我看了他的日记当然也很同情,同命相怜。开始我家不同意我们俩处朋友的,想让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成份好的,后来我俩决定去大兴安岭“大有作为”了,为了能够在工作时得到互相照顾,才算确定我们俩的关系。</p><p>连队苦难的日子开始了。住的是帐篷,三十几人左右分两边,床是用小桦木杆铺的通铺,高低不平,一人发一个毡毯,铺在小杆上,用来防寒,睡在床上,晚上炉子灭了,早上醒来,被头上都会结冰。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高粱米、大馇子、窝窝头和外地运来的冻白菜、土豆干。干的是重体力活筑路,解放军修好铁路后,就由我们知青修公路,盖房子,伐木,肩膀挑肿了,腰直不起来了,脚走不动了,鼻子冻白了,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初夏是累呀,天天盼下雨能休息,可是那里很少下雨。 </p><p> 写信回家后,家里人哭作一团,赶紧给我们托运大米、面条、酱鸡、酱鸭、火腿、咸菜等,生活有所改善。我和建初、弟弟一起合伙吃饭,有时想改善一下伙食,几个老乡聚在一起,利用取暖的大铁炉子作为灶台,大家动手烧菜做饭,苦中寻乐。那时平常买饭做菜都是建初的事,我收工回来就到他住的帐篷中去吃饭,我们没有地方去谈情说爱,集体宿舍三十几人,没有单独说悄悄话的地方,冬天外面冻的要死,夏天要喂蚊子,这些蚊子都挺大,吃饭的时候我俩见见面已经足够了。他家给他托运的东西比较多,一是他母亲心疼他和未来的儿媳,二是他哥在县城工作,托人托运较方便。建初总是吃很少的大米饭,省下来给我吃,因家里托运实在不容易。这事是我们调回萧山后他才告诉我的,我好感动,真像他向我求婚时说的那样,要做世界上第一好的丈夫。</p><p>建初因年龄比较大些,当时他任二排排长,因他是排长又是大哥哥,重活总是要带头做的。1971年的夏天,在施工中他的右脚大拇指不幸被石头压伤,粉碎性骨折。我和沈德成等几人被连队紧急派去护理他到加格达奇地区医院治疗,到了医院往院后,因连队筑路施工任务紧,护送的其他同事急着回单位了,我留下来护理他。医院里因病人多,没有床位,建初只能暂时安置在医院的走廊上,已是深夜,我连坐的位置也没有,在那人地生疏的地方,我只得去火车站坐等天亮。可是那时的加格达奇地区所在地,路上没有路灯,一片漆黑,我不认路,摸黑去找车站,一个女孩怕得要死,有时突然听到身边狗在狂叫,吓得我全身直冒汗。不知走了多久,我才看到了铁道,有了一线希望,但又不知道车站是在左边还是右边,这时,碰到了一位好心的巡道工,他把我带到了车站。 </p><p> 建初在加格达奇医院大约住了一周后,伤不见好,感染了,有截肢的危险。医院好心的大夫看着我们可怜,给开了转院证转往杭州治疗。在回杭州的火车上,建初因脚痛一路都是苦着脸,我也同样受罪,虽然马上可以见到家里亲人了,但还是高兴不起来,到杭州火车站是建初的哥哥来背他下车的。</p><p> 建初在萧山人民医院住下接受治疗,我一个人返回到连队,后来三处机关后勤要一些干杂活的工人,连队抽了一个班给处机关后勤,我和黄兰香为正副班长。在处机关后勤,活比连队轻松多了,先是上山砍桦木杆用来搭菜窖,每人每天砍规定的数量,砍完就下山,我干得很艰难,我班里的好友孙小莉总帮我完成,我非常感激她。后来机关后勤活干得差不多了,我们班又撤回到二连,我和黄兰香二位班长被留下来做油漆工,给新盖的家属房刷油漆。</p><p> 建初在家疗伤期间,三处副主任王冲去看望他,我家人因看我回去人又瘦又黑,体重只有80来斤,脸上全是蚊子咬得疱,很是心疼,建初哥哥托王冲主任能否照顾我换个好点的工种,王主任回来后把我借调到了处机关财务工作,后被留了下来。黄兰香后来调到材料库当保管员,建初伤好后被派去小兴安岭牡丹江东京城学习,还好大拇指只少了一个指甲盖。我和建初分开了,他在小兴安岭,我在大兴安岭,因想念我,他不断地给我写信,那时信再快也要一个星期才能收到,平时十天半月不一定,多时我一个星期能收到好几封,仔细一看写信日期,知道他有时是每天给我写信。1973年有一批人调到大庆油田,有人告诉他说我也去大庆了,他听了后很是伤心,以为我变心了跟人家跑了,喝闷酒,喝得大醉。 </p><p> 1974年他学习回来,回到了我处的检修所,开始修车,技术还不错,后来他搞技术革新,还真搞了点东西出来,得了奖,加了一级工资。1975年1月,我们结婚了,回家探亲算是旅行结婚,一路转车回到杭州,到了上海一家旅店开了房间,进了洞房,第二天在上海买了几件新娘衣服,然后回萧山老家度蜜月,就这么简单。大约半年后,我们分到了房子,屋里挖了菜窖,前后院子里种上各种蔬菜,还养了很多小鸡,过上了居家生活。山上连队的朋友下来也有了落脚地,当年12月,我生了女儿,一个人坐火车回萧山去做的产。那时也舍不得坐卧铺的,路上也担心不要早产把孩子生在火车上。建初为了给我产期能多吃些好的,就留在呼中挣钱,技术革新也就在那时成功。孩子满2个月时我就把她留给了婆婆喂养,因怕时间长了,工作岗位会被别人顶了,那时总是这样的,另一方面也因没有奶水,就给女儿断了奶,回到三处工作。接下来是思念孩子的痛苦,晚上总是想得哭湿了枕头。1978年11月又生了儿子,儿子大约快满4个月我又离开了他,把女儿带到了呼中。</p><p>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青可以返城了,真是大快人心,可是我们两个都不是对象,他父亲早故,母亲早已退休,我家母亲退休要给我弟弟顶回去,父亲还不到退休年龄,还好我的三表哥在县城是局一级的干部,托关系先把建初调回了萧山农场管理局所属的杭州江南丝织厂当电工,半年后我也调到同一厂,因我是干部编制,被分在行政科工作,终于离开大兴安岭回南方了。 </p><p> 现在重返大兴安岭心情是那么的不一样,大兴安岭变了,呼中变了,变得如此美丽。什么都在变,我们也变了,人变老了,事业有成了,我先生也成了杭州萧山民营企业家。</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沈素云,原呼中筑路三处工作,杭州萧山知青,现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退休。) </b></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下图006中为徐建初夫人沈素云和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故乡在一起。</b></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图006</b></p>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一切为了岭友——屠少龙转档记</font></b></h1><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07</font></b></div> <h3>  2016年11月22日,萧山呼中筑路三处二连知青举行纪念支边46周年活动,活动中传达了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将在年底安排救助知青活动,请各位岭友提供相关信息。有岭友当即提出要帮帮屠少龙,因为屠少龙1971年在大兴安岭时,因公受重伤,1993年病退回萧后,家庭生活一直困难。 </h3><h3> 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听到屠少龙的困难情况后,当即派专人与他进行联系。他感谢萧山互助基金会的关心,但希望能够将救助资金资助给更需要的家庭。自己提出,要求萧山互助基金会,能帮助他解决多年来一直无法办理的,在大兴安岭呼中的人事档案转档手续。因为,他现在在萧山领取退休工资,原在大兴安岭工作时的工龄,无法连续,他现在的退休工龄,只能计算在萧山工作时交养老保险的年限。 </h3><h3> 屠少龙要求解决在呼中办理转档手续问题提出后,得到萧山知青互助基金会全体成员的关注,并引起胡水坤会长,王锡和秘书长等的高度重视,并答应帮助,想办法去拿回档案。</h3><div> 2016年12月24日,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萧山分会,杭州市萧山区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在萧召开年会,分会、基金会分别回顾一年来所做的工作,特别是互助基金会成立后,受到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们的赞同,也得到沪浙各地大兴安岭知青们的赞扬,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分会、基金会一定要把好事办好,让萧山大兴安岭知青能得到惠顾。</div><div> 会议听取了屠少龙家庭困难情况的汇报,以及他本人要求基金会帮助办理在呼中的人事转档之事。会议进行充分讨论、分析,感到萧山知青有困难,我们分会、基金会一定要给予帮助,尽我们所能。</div><div> 为了做好屠少龙转档工作,胡水坤会长利用自己当年在岭上的关系,托朋友在大兴安岭方面努力,名誉会长兼基金会秘书长王锡和利用在萧的工作关系,去萧山社保详细了解屠少龙的转档问题。基金会其它成员,利用各自的关系,打听办理转档的相关政策、渠道,并运用微信群,转达信息。</div><div> 一切为了岭友,萧山基金会为解决屠少龙转档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08</font></b></div> <h3><b><font color="#b04fbb">商讨继续中……。</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09</font></b></h3> <h3>  事情回到1971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廿四),一个寒冬的日子,屠少龙等三位萧山知青到宏伟执行运输装卸任务,在返回呼中途中,由于山陡路滑,汽车方向失控,整车翻入路下,当场死亡二人,屠少龙重伤,造成右肋骨第三至第七根骨折(其中有两根肋骨两处骨折)、右肱骨和右桡骨骨折、右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前门牙六颗牙齿严重损伤等伤害。经医院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经长年休养,右手落下终身残疾。</h3><div> 在哪个特殊的年代,屠少龙身负重伤,单位没有给予办理工伤证明,更没有因为右手残疾,而在民政部门办理残疾手续。到1993年5月30日,经呼中筑路三处同意,办理了病退手续,当年因社保没建立,退休工资由单位给予不定时发放。</div><div> 屠少龙户口返回原籍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份门卫临时工作,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1997年国家实施养老退休新政策,提倡单位为职工购买养老金,个人承担一部分。因屠少龙工作负责,单位提出为他在萧山办理了养老金缴交手续。</div><div> 2012年屠少龙到了60周岁,按照国家退休政策,他可以享受在萧的退休金领取。2013年,全国社保联网,大兴安岭呼中区发现屠少龙二地领取退休金后,当即停发了他在呼中的退休金发放。同时萧山社保也发现知青中有类似情况,经浙江省社保、杭州市社保及萧山社保三方商定,只要能将个人人事档案转回萧山,知青的退休工资,萧山社保愿意承担发放。否则萧山社保只能发放在萧个人缴交的养老保险部分的退休工资。</div><div> 2017年春节前,会长胡水坤督促在大兴安岭公安系统工作的老同事,专程到呼中区社保局,原计划将屠少龙人事档案直接调回,结果是在呼中社保局找遍全区退休职工档案资料,还查阅退休人员花名册,就是没有屠少龙的档案及资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div><div> 名誉会长王锡和专程拜访萧山社保中心领导,听取了有关屠少龙在大兴安岭呼中区的人事档案转档情况,特别是萧山社保中心已向呼中区社保局发出公函,要求转移屠少龙社保关系,呼中社保局拖着不给回复。从相关社保政策方面,萧山社保中心解释,退休人员只能享受一处退休待遇,如果重复是违反社保政策。所以屠少龙退休待遇如果在萧山享受,原在呼中区社保关系(档案)要撤销退休手续,然后转到萧山社保中心。</div><div> 综合分析,屠少龙人事档案,不是简单的取回就可以,还需要呼中区社保局配合,撤销其在呼中的退休手续才可以转回萧山。</div><div> 面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如何着手,基金会成员当时都一筹莫展?胡水坤会长提议,请屠少龙来萧山,我们再仔细听取、分析其原来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以及我们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双方进行交流、沟通,统一思想认识。</div><div> 2017年1月21日上午,我们在萧山实惠饭店迎接屠少龙,听取了他对办理转档手续的过程,他叙述:2013年8月,呼中社保局停发他的退休工资后,他找萧山社保中心,萧山社保中心经请示省、市社保后,同意屠少龙只要把呼中的退休档案拿来,可以连续工龄领取退休工资。他原意为这事很简单,于2014年6月,他去呼中社保局,办理退休档案转移手续,谁知道,呼中社保局告诉他,转档可以,但你自1993年退休以来领取的退休金,要全部归还呼中社保局,经初步统计需交17万以上。家庭困难的他,交不出这笔钱,只好忍气而回,至今也无法解决。</div><div> 基金会负责人把近段时间所做工作,与屠少龙进行沟通,特别是王锡和名誉会长从萧山社保所了解的情况,感到办理转档手续有一定难度,因为政策明确一人不可以二次退休,也就不可以二地领取退休工资。屠少龙病退情况特殊,现在家庭困难也是事实,但在办理转档手续时,还需要按政策去办,呼中社保局让屠少龙归还退休金,有其政策依据。</div><div> 经过我们当面商量,基金会负责人感到,我们既要为屠少龙办好转档手续,又要减轻他的经济压力,并与屠少龙当面商量归还呼中退休金最大承受力,我们基金会继续努力。</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10</font></b></div> <h3>  有关屠少龙人事档案去向问题,屠少龙自己讲到,2014年6月18日他到呼中社保局之后,社保局张副局长接待他,次日6月19日,张副局长带他到了呼中劳动局,在劳动局曹副局长办公室,他看到了自己的档案,当时他想拿走自己档案,曹副局长只同意他复印,但不同意他带走。所以,屠少龙认为他的人事档案在呼中劳动局曹副局长办公室内,呼中社保局没有他的档案是正常的。</h3><div> 通过分析,基金会感到:要解决屠少龙退休档案从呼中区转到萧山区,而且,要使屠少龙能够承担得起的经济负担,就必须要惊动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领导。</div><div> 2017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各地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各级领导换届,面对大兴安岭新的一届领导,他们又会如何对待我们知青这个群体呢?</div><div> 会长胡水坤经过深思熟虑后,做了以下准备:一是由萧山分会起草给大兴安岭地委贾玉梅书记,同时给地委、行署分别报告“关于呼中老知青屠少龙退休档案移交的报告”;二是将屠少龙转档情况向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汇报,请求知青联谊会帮助。</div><div> 在此期间,也正是全国人民欢度春节之际,许多萧山岭友在春节相聚时,都在热议此事,一些岭友不了解屠少龙转档遇到的是社保政策问题,简单认为政府不给力,刁难知青正常办理转档手续;也有岭友了解到具体转档碰到政策难题,感到屠少龙退休档案能从呼中转到萧山,要比登天还难。</div><div> 事实也是如此,基金会虽在努力,心中只有期盼。</div><div> 时间移到6月3日晚上8点多,我接到胡水坤会长的紧急电话,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经王招英名誉会长积极协调,当天下午,呼中社保局松口了,呼中社保局要求屠少龙承诺,同意呼中社保局处理意见,同意其本人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重复领取的退休金,全额退还给呼中区社保局,并要见到书面承诺书,才同意屠少龙转档。</div><div> 由于王招英定于6月4日返回加格达奇,所以胡水坤让我立即与屠少龙商讨,并起草承诺书,当晚通过微信由颜阿龙会长转交给在呼中的王招英,便于她在离开呼中前,把所要做的事情全部落实好。</div><div> 在我与屠少龙讲明呼中社保局的处理意见后,他心中很明白,前期萧山名誉会长王锡和已经分析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他心中已有充分准备。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很高兴、也很激动。当晚,我们将承诺书通过各级转发给远在呼中的王招英手中。</div><div> 6月5日下午,从加格达奇传来好消息,经王招英名誉会长亲自协调,呼中区社保局同意屠少龙办理退休档案转移手续,具体条件是:一是屠少龙对重复领取退休金,有一个书面认识;二是必须由本人到呼中办理手续及签字;三是要有萧山区社保局同意接收的文件;四是在办理手续时,需当场退还款。</div><div> 王招英回到加格达奇后,又与地区社保局领导进行确认,地区社保局领导说,有关屠少龙退休档案转移手续相关情况,地区社保局已向黑龙江省社保局汇报,省社保局同意按呼中社保局意见办理。</div><div> 事不宜迟,6月6日晚上,胡水坤会长召集萧山基金会相关成员,并邀请屠少龙到萧山共同商量。大家一致认为,经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的努力,特别是王招英名誉会长的辛勤工作下,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要感谢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同时,我们也分析到,既然呼中区社保局已经同意办理,屠少龙要尽快去呼中。考虑到屠少龙去呼中相关部门办事会遇到难题,萧山分会名誉会长王锡和表示陪同屠少龙去呼中,王锡和当场明确往返费用自理,尽可能减轻屠少龙的经济压力。会议还明确了6月12日萧山出发,相关赴岭准备工作,基金会成员进行分工。 </div><div> 2017年6月12日上午,萧山下着大雨,屠少龙及其夫人在萧山分会名誉会长兼萧山知青互助基金会秘书长王锡和陪同下,从萧山机场乘机,直飞哈尔滨,并于当晚从哈尔滨转火车赴加格达奇。</div><div> 6月14日下午,从呼中传来好消息,经过二天奔波,屠少龙在呼中的退休人事档案,由呼中区社保局撤销其退休待遇,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重复领取的养老金21094.46元,返还给呼中社保局,屠少龙人事档案由其本人带回萧山。</div><div> 6月15日早晨,屠少龙及其夫人离开呼中,经加格达奇、齐齐哈尔,返回萧山。</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11</font></b></div> <h3>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来呼中方面回复。</h3><h3><br></h3><h3><br></h3><h3><br></h3><h3>图<b><font color="#b04fbb">012</font></b></h3> <h3><br></h3><div> 萧山大兴安岭知青得悉屠少龙顺利办妥续档、转档手续,都非常高兴。这是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萧山分会胡水坤会长全力以赴,王锡和名誉会长全程跟踪服务,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大力关心、支持!并参与沟通、协调,最后取得圆满成果。我们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为此感动!</div><div> 屠少龙续档、转档手续,经大兴安岭地区社保局,黑龙江省社保局同意,呼中区社保局才给予办理。可见不通过组织帮助,个人要去办理,是不是要比登天还难?而且,不可能办成功。 </div><div> 大兴安岭地区社保局、黑龙江省社保局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同意呼中区社保局办理屠少龙续档、转档手续,没有像王招英书记这样亲自督办,能成吗?</div><div> 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为办理屠少龙手续的萧山分会、互助基金会领导,特别是胡水坤会长、王锡和名誉会长敢做敢为而敬佩、点赞。 6月24日上午,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萧山分会在萧举行活动,欢迎名誉会长王锡和赴大兴安岭顺利办妥萧山知青屠少龙转档手续,并听取其介绍相关办档复杂流程及办理手续的细节,与会成员听介绍后纷纷举杯致贺。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立参加,会长胡水坤主持。 </div><div> 参加活动成员一致认为,屠少龙成功办理转档手续,萧山分会以胡水坤会长为首的领导勇于担当,真心为萧山知青办实事;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大力支持、帮助,颜阿龙会长亲自关心、督办,名誉会长王招英亲自前往大兴安岭协调、落实,促使拖了多年的难题,得到化解,解决的是一个知青的难事,暖的是浙江大兴安岭知青们的心。 </div><div> 屠少龙从呼中取回退休档案,马上提交给萧山社保中心,按照社保规定,自接收到档案当月起,重新调整退休工资,屠少龙退休工资自6月份调整,并在次月补发。 </div><div>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9月17日晚上,屠少龙真诚感谢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萧山分会及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的领导,为他成功办理了在大兴安岭呼中区的转档手续,使他的退休工资得到恢复,原来每月只有近2000元,现在已提高到3700多元。他当晚还向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捐了款,以表示自己对互助基金会组织的感激之情。</div><div> 浙江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萧山分会名誉会长,兼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秘书长王锡和,全程负责并经历解决屠少龙转档手续的办理,他感到: 屠少龙的养老保险情况,实质反映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div><div> 从我国民法总则基本含义,谁付酬谁受益的原则,屠少龙两处买养老保险,应当两处受益。但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允许一个人两处享受养老保险,所以呼中区发现屠少龙在萧山享受养老保险,立马就把屠少龙在呼中享受养老保险给掐了,你要转移人事档案请还钱。 </div><div> 屠少龙是无辜的,我们总不会去和国家这个大制度打官司,把屠少龙拖入旷日持久的诉讼当中去,搞不好官司还没完,人就没了 。</div><div> 所以,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解决,采取现实点,利用即将远逝的人脉关系,用传统的办法还屠少龙一个应该有的晚年幸福吧。</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本报道由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秘书长平原之光主笔)</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13</font></b></div> <h1><b><font color="#ed2308">屠少龙感谢萧山大兴安岭知青互助基金会的帮助,向基金会捐款。</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14</font></b></h3> <h3>  </h3><h3><br></h3><h1> <font color="#ed2308">岁月如歌</font></h1><h3><br></h3><h3> </h3><h3> 历史翻到1970年11月21日,这一天,钱塘江边某小镇十分热闹,有20位青年男女穿上绿色服装、戴上大红花,离开家乡。这20位青年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5岁,男青年14人,女青年6人。老照片上12位男青年,就来自这个小镇。 </h3><h3> 1970年11月28日,小镇上的年轻人来到了大兴安岭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这个连队住在呼玛河边,负责修筑卡玛兰公路呼玛河大桥连接线。小镇上的男青年被安排在三排的一个班里,一起熟悉高寒禁区的艰苦生活环境。</h3><h3> 在筑路连队里的生活是艰苦的,主食高梁米、大碴子,还有包米面窝窝头,副食是冻土豆、冻白菜汤。对我们这群刚离开父母来到东北边疆的年轻人来说,生活是非常不适应。有时候连队也改善一下伙食,食堂供应大米饭、红烧肉,班里派人去商店买个罐头,买瓶色酒,年青人聚在一起也喝个痛快。难怪现在知青们聚一起,酒劲都十足,就是哪个年代锻炼出来的。 </h3><h3> 1971年元旦以后,筑路三处机关需要抽调后勤人员,就在我们这个班里随意选了6人,他们是:管新华、来尧兴、龚伟兴、屠少龙、来云伟、顾建平。我与他们几位住在一起,本应该我也要去的,因为已被连队提前发现会木工手艺,只好留在连队做木匠活。</h3><div> 自从三处后勤有咱的弟兄后,我周日去东方红的脚头轻了。上午出发,中午蹭饭,下午回连队。沿途可以看看冬季呼玛河的景色,静悄悄的树林,白茫茫的冰雪,遇到冰面,还学着当地人遛遛冰面,很适意。</div><div> 1971年春节也是在阳历1月份,不知不觉匆匆而过。2月初,我们三处二连筑路施工开始,放道形、破树墩、炸山坡,连队的人员忙碌起来。要知道刚开始修路也是人海战术,冻土用铁镐,铲土用铁铲,挑土用扁担。这些劳动工具中的木柄、木扁担都得有连队木匠来制作。我的工作一忙,休息天没了,去三处后勤的机会少了。</div><div> 2月某日下午,我突然听到连队的人员在议论,说前一天晚上后勤运输的车子在宏伟出车祸了,死二人,重轻伤数人。我头脑上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是我们班里抽去的兄弟呢?</div><div> 噩耗终于传来,我们小镇上的三位兄弟:顾建平不幸遇难(年仅17岁),屠少龙身负重伤,龚伟兴轻伤。其它一名驾驶员遇难,数名驾驶员不同程度受伤。<br></div><div> 事故当天早上,顾建平、屠少龙、龚伟兴三人奉命去宏伟装大油箱,上午完成搬装大油箱后,因车上无法载人,他们在哪里等三处的返程车。下午四点多钟,他们才搭上最后一趟回三处的翻斗车,当时驾驶室内已有四名驾驶员(探亲回家),三人只好站立在翻斗车上,饥饿、寒冷、颠簸、困惑伴随着他们。</div><div> 宏伟盘山公路,一直比较险峻,当年它是公路进出呼中的关口。在翻越宏伟盘山公路铁路道口时,由于山陡路滑,汽车二次冲坡不成,第三次倒退时,方向盘失控,车子翻入20多米高的铁路路基下,悲剧就这样发生了。</div><div> 几天之后,江边的小镇上又热闹起来,人们都在传说支边青年在大兴安岭出事的消息。小镇上最着急的是这20名知青的家属,当年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能不着急吗!小镇上的公社通知顾建平的父亲、屠少龙的哥哥速去呼中,他俩感到凶多吉少。</div><div> 2月的江南,大地已是春色一片,东北的大兴安岭却是冰冻严寒。二位家属来到呼中,顾不得这气候环境,踏着积雪,赶赴现场,听取事故介绍,并与三处领导商量处理意见。很快,屠少龙的哥哥为屠少龙办理有关手续,在医生的陪同下,转入到杭州相关医院治疗。顾建平的父亲要安葬儿子,处理好抚恤金,然后与我们小镇上的年轻人一一道别。 </div><div> 我至今尚未忘记这悲痛的场景。</div><div> 一个月以后,事故的影子在我们连队慢慢地平淡下去,抽调到三处后勤工作的弟兄们,也返回了连队,仍旧回到三排工作。</div><div> 天气渐渐地转暖,连队的住址从山坡上搬到山脚下,内部结构少微作了调整。通过这次重大事故后,连队领导知道这个小镇上有20位知青在一起,在人员安排时,将管新华、陈海顺二位抽去拉大锯(破木板),王贵根到连部当通讯员,工作上给了这个小镇上的知青适当照顾。 </div><div> 5月,江南已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大兴安岭却是初春季节。某一天,我正在木工房工作,小镇上的一位兄弟来叫我去照相,我就跟随他一起出门。我们沿着连队施工的路基,一直往呼玛河边走去,远远地看到我们小镇上的几位兄弟都在一起。我们背对光秃山,站在我们施工的卡玛兰公路路基上,留下这珍贵的历史。 </div><div> 在张照片这里,少了我们小镇上出来的6朵金花,她们当时在哪里,我是不知道。组织者为什么没有去叫她们,我也是不知道。我想怪就怪在哪个年代,男女间交流是十分忌讳。</div><div> 这一张老照片引出这一个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讲完整了。如果有不正确或者不完整的地方,请知情者继续给予补充或修正。 (转自《萧山家园》)</div><div><b><font color="#ed2308"> </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作者平原之光)</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15</font><font color="#ed2308">为本文作者平原之光。</font></b></div><div><br></div> <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图16前排左起:张梅、沈素云、陈凤云、</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后排左起:洪欣、卡玛兰、故乡、雪花飘。</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16</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图017左起:捞鱼、赵锦海、朱显荣、邵荣仁。</font></b></h3><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图</font><b><font color="#b04fbb">017</font></b></h3> <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18</font><font color="#ed2308">插视频008 2015年11月21日纪念支边45周年萧山、上海、杭州原筑路三处岭友聚会萧山金马国际酒店</font></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老照片能勾起岭友们无尽的回忆,下图018摄自于原筑路三处机关大院。</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18</font></b></h3> <h3>  </h3><h1><b><font color="#167efb"> 一只茶缸</font></b></h1><h3><br></h3><h3><br></h3><h3> 这是一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茶缸,它却承载着我们筑路三处上海、杭州、萧山知青在祖国的北极——人称“高寒禁区”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十余载战严寒、斗风雪的艰苦历程!今天,它展现在我们筑路三处知青战友纪念支边四十三周年的聚会现场,就已经不再是一只普通的茶缸了!它是我们青春的奖杯,更是我们心中的纪念碑!这样的茶缸当初我们三处知青基本人手一个,可是由于岁月的流失,能够保存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捞鱼现在要说一说这只茶缸的主人萧山知青屠少龙岭友!在初到大岭时期,在我们二连的一次公务活动中,由于道路尚未形成,翻斗车不幸翻车跌落崖底,我们的岭友顾建平不幸殉职,屠少龙也在那次事故中落下了终生残疾,而在事故中这只茶缸就在屠少龙的随身挎包中。屠少龙岭友把这茶缸当作自己艰苦岁月的见证而保存了下来。 </h3><h3> 茶缸无情人有情,在见到这茶缸时。我们要为在大岭岁月中已故的岭友们祈祷,为屠少龙岭友的快乐安康而祝福!也要为全体岭友的幸福晚年而呼唤! </h3><h3> 岭友们,安康!</h3><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捞鱼撰写于2013年12月</font></b></div><div><br></div><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19这茶缸已成为二连的“文物”</font></b></h3> <h1>  <font color="#ed2308"><br><b> 小屠好记性</b></font></h1><h3><br></h3><h3><br></h3><h3> 12月7日正和一些岭友聊得热烈,忽然岭友小英子找到我说“屠少龙找你”。我随着小英子来到屠少龙坐的桌子,他立即站起来问“你认得我吗”?“你是屠少龙啊”。他很高兴。其实如果在路上行走,对面碰上还真不一定认得出。毕竟三、四十年没见了。他说给我带来一样东西,说着从拎包里拿出一个折叠着的泛黄的纸,已经有点破损,摊开以后给我看,“这是你给我开的介绍信,那时还派了大用场了”。我接过来一看,是74年开的,“这么多年了,你还留着”?随后他又拿出一个杯子,“不舍得掼,留个纪念”。我仔细看了看介绍信,那抬头“浙江-呼中沿途旅社”,我差点笑喷了,口气好大。那时年轻,少不更事,只考虑能让小屠回去的路上方便些,不受阻碍,没考虑说法是否妥当。没想到还真起了作用。不过如果是现在,这种介绍信还会起作用吗?毕竟过了四十年,一生能有几个四十年,我们已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姑娘、小伙变成了日暮西山的老头老太;尤其是社会的大变革,改变了很多固有的状态。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变化就是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外出不再需要单位介绍信,宾馆饭店比比皆是,普通的、高档的自由选择。生活比当时不知方便了多少。但大家却不能忘怀当年的生活,困难也好、痛苦也好,苦中取乐也好,都是在互相帮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下熬过来的。那段岁月太刻骨铭心,太真真切切。难以忘怀。 </h3><h3> 小屠是个有心人,尽然将介绍信、杯子珍藏了四十年,还这么完好,可见他对往事、对同甘共苦的岭友的感情。其实我们每一个岭友正是因为当年的那份感情和友谊才经常期盼着每一次的聚会。</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 (作者原筑路三处三连上海知青默然)</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20</font><font color="#ed2308">为本文作者默然</font><font color="#b04fbb">。</font></b></h3> <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视频009 董冬(新兵原筑路三处一连上海知青)2015年11月制作的岭友聚会视频“幸福时光”</font></b></h3> <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21为三处部分岭友在北方某地。</font></b></h3> <h3><br></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视频010 2015年11月董冬制作的视频“岭友相聚在萧山”</font></b><br></div> <h3><br></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22纪念赴大兴安岭呼中筑路三处支边45周年活动合影</font></b></div> <h3><b><font color="#ed2308">2015年11月二连岭友相聚萧山国际酒店音乐相册。(请点击下面蓝字链接。)</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视链011、</font><font color="#b04fbb">图023萧山知青纪念赴大兴安岭呼中筑路三处46周年纪念活动</font></b></h3><h3><a href="http://m.tuideli.com/Index/Index/play/cid/31433471?from=groupmessage"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2015年11月,原大兴安岭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知青相聚萧山金马国际酒店</a></h3> <h1><b><font color="#ed2308">2015年11月22日原筑路三处上海、杭州、萧山知青在萧山金马国际酒店聚会集体照。</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24</font><font color="#ed2308">三处三地知青集体照。</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2012年下半年,原筑路三处四连部分上海知青合影。</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25四连部分知青合影</font></b></h3> <h3>苍山慕雪雪更艳, 平原之光光还亮; 大雁南飞西湖边, 山上人兄诉衷怀; 一处三处两力工, 莲花馆中喜相逢; 龙江兄弟冠新兵, 共叙三处新家园; 钱塘江水流不尽, 岭友情谊网络连; 大岭深处曾捞鱼, 巍巍兴安作故乡。</h3><div><br></div><div>(以上诗句是捞鱼写于部分岭友在2013-03-03.在杭州莲花宾馆相聚后所作。每一句诗含有图026中相应岭友的网名,朋友,你能对应出来吗?😃😃😃)</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26捞鱼小诗中的岭友</font></b></div><div><br></div> <h3>图027后排左起:陈玉珍,陈红娣(上海),剃头师傅,冯百第,肖忠发,应承华,尤子建,丁德友,邬兰生,葛金强,陈巧妹,范琴芬,,阿刚。姚凤英,曹益群,邵国荣,张康年.阿连大头。中排:杨家妮,任珊雨,杨丽玖,徐美珍,孙小英,黄秀梅,房耀强(上海),许静雯。前排:钟建国,杨兔儿,李齐娜,彭雪梅,杨建华跨度几十年,有的在几次聚会中见过,有的大名记不得了,只记得绰号,不敬之处望谅解啦。有几个是猜的。</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27</font></b></h3> <h1><font color="#ed2308"><b>2015年11月21日三处岭友欢乐聚会</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作者 捞鱼</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视链012</b></font></h3> <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视频013 岭友相聚在草原</font></b><br></h3> <h3><font color="#010101">(图028)筑路三处知青联谊会上海分会成员</font></h3> <h1><br></h1><h1><b><font color="#ed2308"> 赴大兴安岭四十五年有感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献给杭州,上海知青</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赴大兴安岭45周年联谊会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四十五年一瞬间,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酸甜苦辣在心间。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难忘当年一锅餐,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同眠一帐梦未来。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阳下铁臂斗坚难,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风雨双肩担春秋。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一朝离别各东西,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如今相聚两鬓衰。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岁月如烟不忘怀,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年过花甲转眼间。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忘却烦恼不争财,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贫富荣辱已不再。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企盼健康享天伦,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但愿来年再相见。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劝君养身多保重,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长命百岁不是梦。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2015年12月21日于杭州金马国际大酒店 作者原三处三连杭州知青随心</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图029为筑路三处知青联谊会杭州分会成员</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29 </font><font color="#ed2308">视链014原三连知青纪念支边46周年</font></b></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b8h483d?user_id=3441622&uuid=ed1d438cb6204f1a8155eedd1a469c30&idfa=48E5A238-E57F-459F-B2B9-AC23BCFCA55C&utm_medium=meipian_ios&utm_source=singlemessage&v=4.2.3&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原三处三连知青纪念支边46周年聚会活动</a></h3> <h1><br></h1><h1><b><font color="#ed2308">图030为筑路三处知青联谊会萧山分会成员</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30</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图031为三处杭州分会13年活动筹备会在西子湖畔风涛大酒店召开,萧山平原秘书长和十八回首到会指导工作。</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31</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图032为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2000年合影</font></b></h1><h1><br></h1><h3><font color="#b04fbb">图032</font></h3> <h1><b><font color="#ed2308">图033为1995年11月26日二连老知青聚会合影</font></b></h1><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33</font></b></div> <h3><br></h3><h1><font color="#ed2308"><b>图034为2001年1月26日三处一连知青小聚留影。</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34</font></b></h3> <h1><br></h1><h1><b><font color="#ed2308">图035为状元坊杭州分会成员留影。</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35</font></b></h3><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图036为1972年8月1日大兴安岭呼中区筑路三处团委扩大会议代表合影</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36</font></b></h3> <h3><br></h3><h1><font color="#ed2308"><b>图037为1974年11月28日呼中区筑路三处第一届团干部学习班留影</b></font></h1><h1><br></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37</font></b></h3> <h3> </h3><h1> <font color="#167efb"><br><b> 启 程</b></font> </h1><h3><br></h3><h3><br></h3><h3> 今天是11月14日,对我及同一天下乡的知青来说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日子。永远都不会淡忘的日子。43年前的这一天我们踏上了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人生旅途。如果说在这之前还曾经盼望过少年时代的理想也许有一天会实现,但从这一天开始,终于意识到理想已经成为泡影,成为幻想、梦想了。等待我们的是陌生的环境、艰难的生活和蹉跎的岁月。无数个不可知在迎接着、考验着、锤炼着我们的灵与肉。 上山下乡是必然的,尤其是我们68届,一片红,户口是一定要迁出上海的。在配给制的年代,没有了户口,就等于失去了在这个城市生存的资格。只能走!但是去哪里呢,唯一的要求就想去一个能拿工资的地方。终于有一天居民委干部兴冲冲的到我家告诉说,有去大兴安岭的名额,是拿工资的,我当即报了名,填写了一张只有64K大小的报名表,居民委干部走了,母亲却哭了……。 </h3><h3> 那年的11月份,天气很冷,虽然只是初冬,但是人们都已穿上了冬天的衣裤,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比较低,棉袄里有一件毛衣就不错了,羊毛衫在当时应该算是奢侈品了,冬天穿毛裤的也不多,一般都穿球裤御寒,母亲怕我去北方冷,淘了一斤有色差但质量很好的红毛线,撑着病弱的身体三天为我织好了毛裤。母爱啊,真的好伟大。大兴安岭离上海实在太远了,根本没法想象会冷到什么程度,会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虽然父亲曾陪我去浦江饭店咨询了解那里的情况,但是去问的人太多了,我们一句话也插不上,我和父亲什么也没问,只是在听其他的家长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接知青的林区干部一项一项的作解答,听起来还不错,发工资,而且蛮高的,不需要像插队落户的知青那样还要家里贴补、帮衬。回到家里,把情况和母亲说了,母亲半信半疑,因为她从所有人的口中听到的都是下乡知青在外地如何如何的苦,就算是发工资,吃的又怎样呢?抱着这种想法,全家人开始为我准备吃的,买大米、卷面、咸肉香肠,外婆为我抄了20斤的炒麦粉。</h3><h3> 离别的日子终于要到了,13号晚上,全家人几乎都没睡觉,妹妹们眼泪汪汪,母亲反复叮嘱我“不要和陌生人搭讪,不要吃人家、要人家的东西”。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我已经听烦了,但仍然毕恭毕敬听她唠叨完。我不想让他伤心,毕竟我要离她远去,不能再照顾她那病弱的身体。出发的这一天,全家人除了母亲都去送了,还有亲戚、邻居,拎着大包小包的到了北火车站。还没开始检票,站台上人如潮涌,红旗飘扬,广播喇叭里不断地播放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高昂歌曲,时而夹杂着播音员慷概激昂的口号声“向知识青年学习!向知识青年致敬!”正是伴随着这样的口号,一批批、一车车的知识青年告别了城市,告别了家乡和父老,奔赴农村、山区、戈壁、草原。 各街道知青办的人也来了,除了他们脸上还挂着笑容,不时的鼓励知青外,其余送行的人,要么父母、子女相拥而泣,要么长辈们对晚辈千叮咛,万嘱咐“要当心身体,到那里马上给家写信,……”等等,同一居民委的知青家长互相托付对方照顾自己的子女,要互相帮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不知说了多少遍。不过,这同一居民委的知青也真的成了我踏上人生之旅最早的,而且永远的朋友了。开始检票了,在知青办人员的催促下,知青们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的陆陆续续的按照指定的车厢上了车。</h3><h3> 不久,随着一声“笛-------”的汽笛长鸣声,列车开始启动了,尤如一声发号令,车上车下一下子爆发出震天动地哭声,有的父母忘记了危险,拉着子女的手不肯放开,跟着火车跑出好远,硬是被送行的亲属和工作人员拼命的拉开。列车逐步加快了速度,一直向着遥远的方向驶去。</h3><div> 站台上的人们渐渐的散去,娟娟的妈妈因伤心过度而昏倒在地,人们把她送到医院抢救,终于苏醒过来。娟娟很小的时候失去父亲,母亲带着她和姐姐艰难度日,几年前姐姐被动员去了新疆,本以为她能留在上海,分得一份工作,与母亲相依度日,谁知道仍然难逃下乡之运。一起去的还有几个独身子女和身体有病的知青。(74年落实政策时先期返城)。 列车伴随着有节奏的轰鸣声不断的向着北方驶去,车上的哭声也越来越小了,但是有两个女生不吃不喝一直在呜呜的哭,有人不耐烦的说“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又不是只有你们两个人下乡,一车子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就是嘛,眼泪水又挽救不了历史嘮。”我也跟着说了一句。我是一个不爱哭的人,列车启动时受当时气氛的影响,加之离开父母的无助、害怕,也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不久就停下了。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命运的安排,谁让我们赶上“一片红”,城里一个不留。那时真羡慕城镇户口的知青,他们下乡只是在上海郊区,离家多近啊,经常可以回家。可我们的去向都很远,想不走又不行,党报上都说了“上山下乡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不走,难道让妹妹们走吗?我走了,只要不再是“一片红”,妹妹们的分配也许会好点。这么想着,心里也就平静了许多。</div><div> 带队的工宣队是个很会调节气氛的人,他一会儿逗逗还在哭的女生,一会儿说几句笑话,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到底是年轻人,刚刚还在悲悲切切的哭着,不一会儿就破涕为笑,车厢里开始活跃起来。“你是哪个街道的,叫啥名字啊”,有互相问的,有自我介绍的,来自各个街道的陌生的年轻人开始慢慢熟悉起来,从此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一路上,不知经过了多少站,只是停靠,没有上下车。但却看到了只有在那时候,在全部知青乘坐的列车经过的时候才有的特别风景线,列车停靠时竟有那么多大人小孩在列车下,有的拿着小旗,有的扯着嗓子叫“大哥哥大姐姐好”,有的还喊上几声当时很时髦的口号,然后我们这些知青就给他们扔东西吃,糕点、水果,还有一些他们从没看到过的零食,有些东西小孩子不敢吃,车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就告诉他们“吃呀吃呀,好吃的”,终于有孩子先尝了一口,不知和其他小孩说了什么,只见那帮孩子一下子都去抢那原先不敢吃的东西。车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开心的笑了。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真可谓人之初,性本善,看到贫困的孩子,舍出自己食物赠与他们,却忘了自己将要奔赴的是更加艰苦,食物更加缺乏的地方。而这些大人孩子,似乎习惯了在这里等待着开往大东北、大西北的满载着知识青年的列车。</div><div> 经过五天五夜的行程,终于要到目的地了。隔着车窗,外面一片白茫茫,大地铺上了厚厚的雪,不知是那位随口吟诵起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的赞叹到“真漂亮啊”。带队的工宣队站起来说“大家别光顾看风景,今后有的是时间看,现在快点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不要漏掉,棉衣穿好,帽子、口罩都戴好了,准备下车了。这儿不是终点站,大家动作要快一点”。大家急忙把发给下乡知青的军绿色的棉衣、棉裤、棉大衣一件一件的套在了身上。帽子、口罩把头和脸捂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个眼睛。车刚停稳,大家背着包,拎着旅行袋、网线袋,一个接一个的准备下车,没想到我们这节车厢没有停在站台这儿,路基很高又很窄,大家正在犹豫,带队的工宣队着急的叫着“快下来,快下来,火车要开了”。大家急忙往下跳,然后一步一滑的往路基下挪,速度很慢。我走在比较后面,怕火车开动起来没地方躲闪,就不停的叫着“快点走,快点走”。有人回过头来冲着我说“快的起来吗?,你走走看”,“好,我来走”。就拖带着东西往下走,突然,脚一滑,连人带东西的像个球似的滚了下去,当时有点头晕,滚到路基底下后感觉没什么,也不疼,原来是雪太厚,像层垫子。我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雪,向路基上的人招手,大声的叫着“快下来,摔到也不疼”。不一会儿,大家都下来了。 带队的工宣队清点了一下人数,和已经等在那里的当地老职工说了些什么,然后让我们上了一辆大卡车,不一会儿,在几顶帐篷前停了下来,说是招待所。因行李还没到,先住在这里。后来不知听谁说带队的工宣队已乘上来时的火车返回了上海。他的任务完成了,我们的人生旅途开始了……。而工宣队“今后有的是时间看”的话却得到了印证。若干年中,每年都有六、七个月可以欣赏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雪景。</div><div> 当晚我们在食堂吃了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高粱米饭,油炒的,吃起来味道很特别,好像有点膄的味道,第一次吃,以为那就是高粱米饭的味道,就着一碗冻白菜、冻豆腐汤吃完了到大兴安岭后的第一餐。 折腾了一天的年轻人,回到了招待所的帐篷里,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们摊开了棉被,突然听到一个女生尖叫起来“啊呀,一只虫”,我们都围过去看,不知谁又拉了一把被子,又发现一个同样的虫,好像大家都不认识,我凑过去仔细看了看,说“这是老白虱”。“你怎么知道?”“我串联的时候看到过的”。 </div><div> 15岁那年,文革串联到北京,为了参观军事博物馆,我和同学排在长长的队伍里,突然在我前面的同学拽拽我的衣袖,面带惧色的指着她前面那个梳着两条长辫的女孩的头说,“你看她头上有个虫”,“这是什么虫啊,还在爬”,我也有点紧张。在我后面的男生抄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看着我们惊慌的样子,笑了笑说,“不用害怕,这是虱子”。听他这一说,我二话没说,拉着同学就走,“我们不参观啦”?“参观的,重新排队”。“我听说虱子会飞的,飞到我们身上怎么办,回去要被妈妈骂死的”。(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虱子是不是会飞)。</div><div> 一听说被子上的虫是老白虱,围着的知青不知谁说了一句“这么脏的被子,怎么睡觉啊”!一个女生呜呜的哭了,接着,全帐篷的女生都哭了起来,声音很响,惊动了负责我们的领导。“怎么啦?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一个女生说:“被子上有老白虱”。“我看看,不就是虱子嘛,吓成这样。你们那儿没有啊?抓了就得了呗,要不放嘴里咬了”。领导说的很轻松,我们没法理解,只能长长的“啊……”了一声。刚到离家几千里地的新环境,真不知道还有多少我们没听过、没见过的事情等着我们去认识,去适应。当晚我们谁都没有脱衣服睡觉,穿着衣服囫囵着躺到第二天早晨。第二天,领导给我们分了班,我们的宿舍在离招待所不远的地方,两个班一顶帐篷,中间隔开。行李很快就到了,大家开始忙碌起来,拆开包装箱,打开棉被行李。有的很快就把铺盖摊好了,其余的东西放在了自己铺盖的边上。手脚慢人的被褥拿进来时已经没地方铺了,宿舍里吵吵嚷嚷起来,这个说“你把东西拿下来,我们被子还没地方铺呢,”那个说“我先来的,”有人找来了连长。看看屋里的状况连长先嘟囔了一句,“你们南方人东西真多,”然后无奈的说“就这么个帐篷,你们挤挤住吧,挤挤暖和”。这时我们才注意到这个帐篷很小,比招待所的帐篷少两个窗户,小三分之一,怪不得住不下。“不管怎么样,谁都应该有地方住啊”,“对的,我同意”,铺盖还没铺开的人提出了这个建议,一个合理的建议。这时我忍不住说:“这样吧,大家平均分摊铺位。”“怎么平均分摊”?“拿尺量呗”。我从旅行袋里拿出母亲为我准备的针线包,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我取出卷尺,和另外两个女生量床铺,再按人数平摊,结果每人只能分得一尺七寸的地方。大家都傻眼了,怎么办?不知谁想出了一个办法,而且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就是两个人一组合铺,两条垫被叠在一起,两条盖被也压在一起,两人睡一个被窝。这样的居住方式很少见吧,却让我们遇上了。从此在这小小的帐篷里,十几个女生挤挤擦擦,互相取暖,度过了在北国的第一个冬天。</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作者:原筑路三处三连上海知青默然)</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38</font><font color="#ed2308">左起:吴向红、王佩荣、默然</font></b></div> <h3><br></h3><h1><font color="#ed2308"><b>图039为二连部分萧山闻堰知青当年在大岭留影</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39</font></b></div>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夏 日里的“冬 泳” </font></b></h1><h3> </h3><h3><br></h3><h3> 看到了许多网友们的老照片,一下子又把我们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也是在这个时候吧,反正是夏天。呼中的夏天可真美啊!你看 翠绿翠绿 的山峦远近环绕,碧蓝碧蓝 的天空一尘不染,就象能望穿整个宇宙。近前是潺潺 的小溪,稍远是湍急的呼玛河,一条已经基本成形的卡玛兰公路象一条玉带从群山深处缓缓而来,穿过呼玛河通向远方;这仙境般的地方就是我们二连的驻地。 这是个星期天,中午,灿烂的太阳悬挂在蔚蓝的天空,劳累了一个星期的捞鱼和twc决定去欣赏一下呼玛河畔的风光,我们顺着公路路基来到呼玛河畔,上面是还未完工的卡玛兰大桥,对面是桥队第三施工队,因为是星期天,路基上没人影,桥队也没什么动静,安静得出奇,河沿边是桃花水时从上游冲下来堆砌得杂乱无章的倒木;耳边只听得呼玛河“哗哗”的流水声。我俩顺着河沿走向上游,转过一道弯,不见了杂乱的倒木,但见河水清沏见底,一粒粒鹅卵石在流水的冲涮下,显得五光十色,十分可爱,偶尔还可见到几条黑色的小鱼在上面游过,由于是夏天的中午,虽然在高寒的呼中,天气也有点热,面对这仙境般的景象,对我们在江南水乡长大的不足20岁的毛头小伙来说,马上就有了下水一游的想法。我俩向相而视,点了下头,说干就干,赤着脚就下河试了一下水,感觉很凉,但既想下河了,就什么也顾不得了,环视了一下四周反正也没什么人,我俩脱光衣服,象泥鳅般光溜溜“滋”一下就钻到水里去了。一下水就不觉“啊呀!”一声,感觉水刺骨地凉,浑身上下针扎似地 疼,心里真的想返回去,但twc说,既然已经下来了就游一趟吧,人家还冬泳呢!可不是吗!这河水哪象夏季的水,简直就是在“冬泳”么!唉!“冬泳”就“冬泳”吧,就忍着痛,咬着牙,硬着头皮,跟着twc往下游去。顺水快,游不一会就拐过了弯,已经看到桥队和卡玛兰大桥了。我们不由得不好意思起来,必竟我们都光着身子么!于是也忘记了冷了,拼命往回游。刚才是顺游,现在可是逆行了,太累了!还不敢起来往岸上走,衣服在上游呢!咬咬牙继续往上游吧!这一游足足过了 半个多小时,才赶到我们的下水处。真的累坏了!我们在河边找了块大岩石,躺在上面晒起了日光浴,刚才身体还刺骨地寒,现在却是浑身通红,火辣辣地冒汗!真是冰火两重天哪!这个夏天里的冬泳,深深地铭记在捞鱼心中!</h3><h3><br></h3><h3><br></h3><h3> <font color="#167efb"> (作者 捞鱼)</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40</font></b></h3> <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泡病号</font></b></h1><div><br></div><div> 捞鱼这段时间写得比较多,昨日写完“雨季的故事”后,顺口对夫人说,“呵呵,该写的素材基本都已写了,这下可以消停几天了。”夫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你这个人会停下来吗?只要你不影响基本工作,我支持你!怎么样,我想你还有一个很好的题材没想起来写吧?”“还有好题材?”捞鱼一楞,就想让夫人提供提供。夫人却硬是要捞鱼猜,捞鱼左思右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只好求夫人了。夫人被捞鱼磨不过,只好说:“你泡过病号吧!”一句话提醒了捞鱼,呵呵,“这不就是一个好素材吗?”真要谢谢夫人了!所以今天就讲讲“泡病号”吧! 说到“泡病号”,到过大岭的知青同胞们可能都不会陌生,当时哪位都至少“泡”过一、两回吧?捞鱼当然也不会例外! 那是1971年的5、6月份,在大岭还是春、夏之交。轰轰烈烈的卡玛兰主干线筑路大会战正在紧张地进行。连续多天的强体力劳动,岭友都感到很疲惫。不少岭友都感到受不了,有少数调皮的岭友便打起了“泡病号”的主意,来逃避出工。针对这种情况,为确保工程顺利进展,提高全连员工,特别是南方知青士气,连部在全连范围内连续进行了思想教育,并以部队教育的手段,向全连提出了“轻伤(病)不下火线,重伤(病)不叫苦!”、“大干一百天,打通卡玛兰!”等口号。使全连知青的“厌战”情绪稍稍得以稳定。 一天凌晨,捞鱼醒来后,感觉头痛脑胀,浑身上下的骨头象散了架似的难受,脸色和眼珠黄黄的,右上腹还时而伴随着一阵阵的绞痛。那时,捞鱼是班长,为了能带着全班继续出工,捞鱼想坚持着爬起来,不了,脚一落地,就眼前发黑一阵头眩,站立不住而摔在地。同班岭友们慌忙七手八脚地将捞鱼抬回床上,同时叫来了卫生员。据初步诊断为急性肝炎。连长、指导员当天当即派车派人送往呼中医院,经确诊为“急性黄胆性肝炎”,第二天又转送到了加格达奇地区医院。捞鱼就正式“泡”上了病号的生活,而且一泡就是两个多月。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作者 捞鱼)</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b>图041</b></font></div> <h3><br></h3><h1><font color="#ed2308"><b>图042岭友当年在呼中站前的留影。</b></font></h1><h1><br></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42</font></b></h3> <h1><br></h1><h1><font color="#ed2308"><b>捞鱼与夫人在西溪高庄</b></font></h1><font color="#ed2308"><b> </b></font><h1><font color="#ed2308"><b> 作者董冬</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font color="#ed2308"><b>视链015</b></font></h3> <h3><br></h3><h1><font color="#39b54a"><b><br></b><b> 对大兴安岭的第一印象 </b></font></h1><div><br></div><div> </div><div> 1970年11月22日,我们杭州萧山知青乘坐专列离开家乡,经过六天六夜的连续坐车,早几天还在车厢里叽叽喳喳,打打闹闹的小伙子、小姑娘们,现在真正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难得听到他(她)们的声响了,也许是经过长途旅行的缘故吧,姑娘、小伙们已经很累,都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到林海雪原了!”也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原本昏昏欲睡的人们顿时兴奋起来,大家纷纷涌向窗口,眺往白雪茫茫的远方,“这哪里是原始森林?”沉浸在我们南方知青头脑中的原始森林是电影中经常见到的,树枝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茂密的、参天高大的、生机勃勃的。也许是原始森林离我们目视的距离太远了点吧,也许是离我们想象中的“原始森林”差距太大了点吧,我们那么多人始终没有找到那片“原始森林”。当带队的老董,后来我们这批“知青”生活战斗中的董玉富连长指向远处告诉我们:“那不是吗?”我们才大失所望地看到,在远处矮矮的山坡上,模模糊糊、密密麻麻地矗立着一片又一片的树林,大家感叹:“啊!原来这就是原始森林啊?” </div><div> 我们这批萧山知青大多数年龄在十七八岁之间,年龄最大的要数鲍柏荣、叶明玉、徐建初、沈永良等人,当年也不过二十三四岁吧!而最小的如陈本羊、徐美萍等人才十六岁呢!大多数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有的坐火车也是第一次呢!这些人中有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家庭出身不好,也有的因为对原始森林好奇,还有的是受父母被批斗的牵连,于是都响应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号召,随着知青队伍来到呼中,所以对大兴安岭的认识还是属于朦胧状态。 </div><div> 下午一点左右,火车到达呼中,只见几辆大卡车停在铁路路基下面,我们打开车门顺势而下,接着又爬上了大卡车,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刺骨的寒风,我们赶快裹紧了身上穿着的黄色棉衣、棉裤,蹲下身来猫在车上,抵御寒风袭来。大卡车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颠跛了大约半个小时,才到达我们的营地——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下车一看,“啊!惨了!”“这就是我们要生活工作的地方吗?”眼前是六七幢歪歪扭扭的帐篷,搭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领导把我们这150多号人按男女和地域区分,安排在各自的帐篷里。进帐篷一看,里面有一只大炉子,炉子里的柴火似着非着地往外冒着黑烟,整个帐篷内乌烟瘴气,室内左右两排用木棍支起的架子约半人来高,当作我们的床铺,带队的连长董玉富和已在那里等待的指导员李振东招呼大家,要求大家自己动手,把小木杆铺在床架上,然后摊上毛毡垫,铺上我们带来的黄色棉被,成了我们的床铺。大家正在动手整理时,忽然听到帐篷外面有叫声,出去一看,对面帐篷倒塌了,还有人压在里面呢,于是听到一片大呼小叫。而女帐篷里一些年龄较小的同事,看到帐篷倒塌的情景,吓得哭了起来。连长和指导员赶紧跑过去指挥,救出了人员,支起了帐篷,并安慰大家,讲解了住帐篷的基本常识,安顿了人心。</div><div> 讲到这里,我们连自己姓甚名谁还没有告诉大家呢,其实也别怪我们,刚去时,我们都是来自萧山的“五湖四海”,基本上互不相识。就拿我们瓜沥去的十个人吧,有几个还是在火车上相识的呢!我们瓜沥十人,五个男的五个女的,年龄最大的叫卢友泉,当年18足岁,年龄最小的陈本羊、徐美萍,当时还不到16周岁,而我叫zjh当年也只有17岁。</div><div> 我们五个男的和老埠头的徐建初,党湾的鲁长兴和义桥的韩继芳等分配在二排一个帐篷里。当时徐建初为排长,鲁长兴、韩继芳和我为正副班长。我们在帐篷内经过一番整理,每个人的床铺已基本安顿好,时间已是下午4时多,这时,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正当大家感到肚子有点饿,想找点吃的东西时,董连长和李指导员分别给各个帐篷送草包来了,说是抬水用的,我当时感到纳闷,“草包怎么能抬水呢”?走出帐篷一看,已经有人把“水”抬回来了,原来草包里装的是冰块。我走到连队门口还看到,山坡下支着一口大铁锅,锅里正在煮着什么。我踏着厚厚的积雪,沿着别人的脚印,来到小河套里,与先在那里的人们一起,用镐头敲起了河套里厚厚的的冰块,然后把冰块装进草包里,抬回了帐篷。我们按照董连长、李指导员教的方法,把一部分冰块用脸盆放在铁炉子上化水,另一部分冰块连草包一起贮藏在床底下备用。在零下30多度冰冻严寒中,帐篷内使用铁炉子,却有趣地存在着两个世界,床上暖烘烘摄氏20多度,而床铺底下依旧冰封世界寒气迫人,草包内的冰块滴水不化,纹丝不同。刚搞好冰块,听到外边有哨子响了,叫着“开饭了!”我们即各自拿着碗盆,奔向了露天的大铁锅旁。 “zjh,这粥好吃吗?”作为小弟弟的陈本羊皱着眉头问道。望着碗中黑呼呼的粥,我的心里也犯嘀咕,但当时内心比较单纯的我,心里又想:“我们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而来的,难道这个粥就喝不下去了吗?”再说当时肚子确实饿得厉害,不吃这个吃什么呢?想到这里,我就向旁边年龄稍大的卢友泉使了个眼色,说:“好吃的,怎么不好吃呢?”说完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但吃下肚后,觉得苦滋滋的,哪有家乡的大米饭好吃啊!吃完饭后,我们隐约听到旁边女帐篷中传来不少哭声,我们几位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同胞连忙向女帐篷赶去,向女同胞们安慰一番。</div><div> 由于连日的奔波和劳累,在异乡的第一个晚上也记不得是怎样睡着的。第二天早上8点多哨子响了起来,大家往帐篷外一看,天还黑蒙蒙的,都想在被窝里多睡一会儿,但还是不情愿地起来了,当大家在床上坐起来看到对方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怎么一夜间都成了“包龙图”!一张张尽是漆黑的脸!原来是一夜间铁炉子的黑烟把大家熏得满脸是灰?赶紧穿好衣服,下了床,用溶化了的冰水把脸洗干净。艰苦的岁月就这样开始了!</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43捞鱼夫妇欢迎大家一起忆大岭</font></b></div><div><br></div> <h3><br></h3><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四 连 到 了 </font></b></h1><h3><br></h3><h3> </h3><h3> 我们的知觉渐渐从半麻木的状态里缓过来,听到有人说话,感到一定是目的地到了。我掀开罩着身体的大衣,抬头看到天蒙蒙亮了。四周一片白雪茫茫。伸直了身体就看到车子停在一个篮球场的边上,篮球场四面有八、九个草绿色的长方形的帐篷,帐篷搭在平整的洼地上,公路那面靠山,山上的大树直冲云霄,洼地的三面是森林,没有一丝风,帐篷里的烟囱冒着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每个帐篷门口都有几个穿着羊皮大衣的男人带着尖顶的皮帽、胡子拉碴地站着看我们,一时恍惚觉得好像看见了《智取威虎山》里的小炉匠,又像是八大金刚、座山雕。 几个好像是领导的人跑过来招呼着我们:“快下车!进帐篷暖和暖和,来,别害怕,往下跳,我们在下面接着呢,快跳!” 。于是大家咚咚地往下跳,不时地有人摔倒在雪地上。我最后一个跳下车,双脚踏在雪地上咯吱咯吱的响,完全没有想到雪地会发出这种声音。我移动着麻木的两条腿,有一人扶着我,一瘸一瘸地进了帐篷。帐篷里一个大铁炉子燃着熊熊火焰轰轰地发出响声,烟囱烧得通红,非常暖和。脱了大衣和帽子,很多人鼻涕流下来都不知道, 因为我们戴的口罩都冻住了,眉毛头发都结了霜,一暖和就化了。 虽然已经是早上七、八点钟,可天还没大亮,帐篷里点着煤油灯,黑乎乎的。不知是哪个男生一进帐篷就双臂搂住烟囱管子取暖,急的帐篷里的人直喊:“放手!快放手!” 一时看那人手上已烫出水泡。又有女生徐祥妹的半边脸颊冻黑了,四连一个东北女卫生员拉着她不许她进帐篷,蹲在地上用雪使劲搓脸颊,说是再不用雪搓脸上冻疮就会烂的。在帐篷里暖和以后指导员和连长先简单地给我们介绍四连简况、点名、人员分班、排、帐篷,即刻就有人领我们到自己的帐篷里去。 我被分到了女排12班。我们班共14人,半个帐篷大小,与连部共享一个帐篷,中间用羊毛毡子分割开来。帐篷两边用白胚木板钉成两排通铺,7人一排,每人占地0.8米宽2米长,两排通铺的中间有一个长方形铁皮火炉,烟囱通向帐篷的门,炉火燃烧得正旺,发出轰隆隆地响声。哇……,好暖和哦! 天完全亮了,太阳照在雪地上,像万根金针明晃晃的,刺得眼睛都睁不开。短暂的休息之后大家要求上厕所,指导员一挥手:“那边树林里是男厕所,这边树林里是女厕所”,咦?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像广阔天地都成了厕所似的,怎么回事啊?女生们都跟着四连唯一的一个东北女卫生员出发了。走到树林深处还没看见厕所,正在东张西望,她笑了:“到了,就这儿,随便吧”。地上是一尺多深的雪,树上的雪受到震动还不断地往下掉进我们的头颈里。这不啻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打击了,晚上怎么办?也是这儿?多冷的天哦!我的妈呀! 肚子开始叫唤起来,想象着第一顿饭不管怎么着都应该是大米稀饭和馒头。正胡乱猜疑着,就听帐篷的简易木门被人拍得哐哐响,有人喊着:“开开门,开饭了”!进来的是食堂的刘庆山等2人,围着白大褂,端着一个铁皮桶和一大盆饭,细看是红红的高粱米饭和白菜,高粱米饭我小时候到我的姥姥爷爷家过暑假吃过,觉得不难吃。肚子饿极了,失望之下还是拿过他递过来的饭吃了起来,管它什么饭吃了再说。一口高粱米饭送到嘴里才知道根本就咽不下去,这是高粱米中的“籼米”,以前我在姥姥家吃的是白脸高粱米,那是高粱米中的“糯米”,二种高粱米吃口相差得挺大的。其他上海人看见红红的米饭以为是赤豆饭,高兴地欢呼起来,几天没吃正经米饭了,上来就是一大口,二口下肚才发现味道太难吃了,这是什么饭啊?那么就来一口白菜送饭下去吧,没想到这个白菜就更难以下咽了,没有油、味精、糖这些调味不说,因为是冻过了的菜直接用水煮的,加了辣糊酱和盐,散发出一股酸胖气,简直就像猪食,不由地“哇”地一口吐在地上,又冷又饿,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成串地落在碗里。 猛地想起旅行袋里还有吃剩的饼干和苹果,大家纷纷打开旅行袋翻找起来,一路的颠簸和揉搓,饼干早已经粉碎了,不过总比高粱米饭冻白菜好吃,一顿早饭总算对付过去了。 忽然,听到有人在外面嚎啕大哭,出去一看,一个前额天然卷发、梳着二条长辫子、长相清秀漂亮的女生扶着一棵小树在哭,她的棉军衣领子上衬着洋红色毛线领子,在雪地里格外鲜艳美丽,绝望的哭声至今令我难忘,后来知道她叫朱招娣,那个女东北卫生员正在力劝她回帐篷。哭声渐渐感染到全体知青,原本直淌眼泪的知青后来也都痛哭出声,一时难以止住。 忽闻又有翻斗车开来了,这一次拉着我们的行李铺盖,一阵忙乱过后,箱子行李什么的都七颠八倒堆在地上,不少箱子已经被野蛮装卸弄得破损了。 接着发放羊毛毡子,铺床。我就像个傻子一样呆站着,什么也不做,看着别人整理箱子被子,除了哭什么也不干,幻想着眼泪能打动他们,明天就送我回上海。 午饭、晚饭大约都是高粱米饭、冻白菜,我因为听信了到上海招工的王主任的话,以为伙食很好,所以没有带一粒米一块肉,把旅行袋中的饼干屑吃完就只能吃高粱米饭冻白菜了。 晚上,大家基本没有好好洗漱就哭着睡下了,有上海带队来的男老师据说挨了打,其实他们也未必知道实际情况。我一直呆坐着,不知所措,既没有打开箱子和铺盖,更没有脱下棉大衣和棉胶鞋,幻想着明天如何离开这里。想着想着就倒在光板床上头靠在羊毛毡子上睡着了。半夜,指导员他们来查铺,看到了我的眼泪还没有干(这是几天后待大家平定下来后指导员告诉我的)。也许,这一天我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干了,从上海出发时虽然痛哭不止,但有今后的希望支撑着,所以不至于绝望。 1970年12月15日大约是我一生中最感绝望的一天了。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一个吃喝拉撒住都成问题的陌生境地,又冷又饿,身边没有一个熟悉的人,一封信来回要15天,坐火车回家还得5天,焦急、恐惧、担心……汇成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要回家”!!! </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作者原筑路三处四连上海知青麦芒麦芒)</font></b></h3><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44大岭熟悉的白桦林</font></b></div>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39b54a">卡玛兰小记</font></b></h1><div><br></div><div><br></div><div> 卡玛兰,是卡玛兰河的称谓,它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西北部,源于大兴安岭主脉东坡,嘎米奥山南坡,源头海拔高度1030米,从西南一东南弧向,在碧水镇南西方向1.3公里处汇入呼玛河北岸,入河处海拔高480米。河流全长81.3公里。 对于极大多数的人们来讲,它只是呼玛河的一条普通支流,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然而对于原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筑路三处职工,尤其是1970年前后从上海、杭州、萧山等地前来筑路三处支边的老知青来说,对于“卡玛兰”却有着刻骨铭心的情结和感受。</div><div> 卡玛兰为鄂温克语,原意为“玉带”,寒冬时节,卡玛兰河套上风景十分壮丽。在深山丛林里蜿蜒穿行的河流,此时连底冰冻,像一条洁白的玉带,静静的躺在大山的怀抱里。两边是密密的红毛柳和大青杨林子。抬头往上看,突兀的山峰上一大片樟子松让人赏心悦目,号称美人松的樟子松那古铜色的树杆,好像健美运动员的皮肤。当时刚刚开进这片杳无人烟的高寒禁区,筑路三处的知青岭友们,有另一番令人心寒的苦涩的滋味。 那时候十七、八岁的知青们对卡玛兰沟里的印象可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天苍苍、路茫茫,深山老岭没爹娘……。 </div><div> 借着卡玛兰河的光,沿卡玛兰河通往深山老岭的一趟山沟就被称为卡玛兰沟;同样沿山沟待修筑的通往漠河方向的公路就被称为卡玛兰公路;而正在修建的横跨呼玛河的大桥则被命名为了卡玛兰大桥。筑路三处的一连、二连、三连,三个力工工程队就被安顿在卡玛兰公路的18km、13km、1km处。初到大岭的小知青们饿了只能啃啃窝窝头,吃着高粱米、冻白菜、冻土豆;困了,只能住在需要大铁炉子不间断烧柴取暖,24个人挤在一起的大帐篷;渴了喝的都是从卡玛兰水系的小河套里刨来的冰,化的水。出帐篷看见的是森森参天树和皑皑白雪地。卡玛兰沟残酷的环境震感着每一个小知青们的心!</div><div>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绪的稳定,尤其是当时各连队组织对小知青们进行适时的开导和教育,使小知青们渐渐地适应了当时的环境,而且在开年修筑卡玛兰公路的大会战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div><div> 卡玛兰公路,一条打通呼中至塔河、漠河的密林深处大要道,担负着战时战略通道,平时木材外运的重要任务。 被激发了无限积极性的小知青们,在修筑卡玛兰公路时,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直到现在似乎还能听到一连知青们的刨石挥镐声,三连知青们的开山放炮声,二连知青们肩挑土篮子时的劳动号子声。几年后,一条通向大岭深处的战略大道卡玛兰公路终于修成了,这是卡玛兰沟中真正的玉带,凝结着广大知青心血和汗水的玉带,更是一条由广大知青用青春岁月铸成的玉带! </div><div> 光阴如梭,岁月无痕。转眼间卡玛兰山沟十余年的艰苦生活和工作也会感动上帝!玉带般的卡玛兰公路有时也会变成一丝红线,让几乎每个连队都有十几对小知青成为佳侣。捞鱼和夫人也要感谢卡玛兰,是卡玛兰的岁月促成捞鱼和夫人相识、相爱、喜结良缘。</div><div> 卡玛兰的情节是长长的!目前小知青们早已是两鬓染霜,对卡玛兰的思恋之情却是越来越难割舍。早已把它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原三处二连知青杭州金马集团总裁徐建初率先在第二故乡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呼中、漠河第地投资兴办企业,开始反哺当地经济,为第二故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iv><div> 2009年原二连知青平原之光在重返第二故乡的卡玛兰沟之行中带回了二连旧址和生活用水的小河套及二连当年修筑的卡玛兰桥基照片;一连原知青王信建、赵永林大哥、新兵兄和林涛兄等去年卡玛兰沟之行也找到了三连和一连旧址。感谢平原兄和新兵兄送来这么多卡玛兰旧址照片!如今前后一批又一批老知青重返了第二故乡去探视那自己青春岁月经历过的地方!捞鱼夫妇以前因为经营门店,没法重返第二故乡,现在捞鱼又疾病缠身,无法前去了!只好寄托相思于撰写文章上。但愿好转后能如愿一趟!</div><div> 卡玛兰,心中永远的情结!</div><div> 图片中前二张为原二连旧址(现已改建成红果山庄)和连队边小河套及卡玛兰大桥照片。</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45 </font><font color="#ed2308">卡玛兰大桥</font></b></div> <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视频</font><font color="#167efb">蓝字</font><font color="#ed2308">链接016:岭友北方故乡四日游</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b> </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作者:长江</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3><b><font color="#b04fbb">图046 </font><font color="#ed2308">原筑路三处二连原址</font></b></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otq8afw?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视链011岭友北方四日行《美篇》链接</a></h3> <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47</font><font color="#ed2308">原筑路三处三连上海知青默然和张孝琴</font></b></h3> <h3><br></h3><h3><br></h3><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48 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张水根和俞大坚</font></b></div> <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49 </font><font color="#ed2308">四十四年前岭上相识成姐妹,四十四年后杭州</font></b><b><font color="#ed2308">聚会再团圆。</font></b><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图050 上海岭友左起默然、张孝琴、萧广凤</b></font></h3> <h3><br></h3><div> 捞鱼喜欢写点短文,因为长文既没时间也没水平。那今天写点什么呢?挖空脑子想也没想出个好素材来,只好自挖疮疤,给网友们讲一个那时的负面经历的故事吧! </div><div><br></div><div><br></div><h1> <b><font color="#167efb"> 逃 票</font></b> </h1><div><br></div><div><br></div><div> 要说年轻人啊,可塑性就是强,好的能学进去,不好的没脑子时也会学着做。那是1971年春节刚过,连队还放着假。没事干,捞鱼几个老乡凑合在一块,琢磨着到哪儿去玩一下。实际上这天寒地冻的,还真没什么地方好玩,可是成天猫在帐篷里不是更无聊啦!于是有老乡提议坐小火车到加格达奇去玩一趟,立即得到众人的响应。加格达奇当时在岭友们的眼中可算得上是一个上档次的城市了,地区所在地么!年轻人心里都跃跃欲试想去。但是钱怎么办?囊中羞涩,才发的两个月工资我们几人差不多都邮回去补贴家用了。这时有老乡提出,逃票去加格达奇,还说他前几天有事去了一趟宏伟,是跟老员工一起去,而且是逃票去的。众人虽然心感疑惑,但在内心中“想去”的念头还是占了上风。于是众人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当即商定,大家准备一下,当天晚上就走! 呼中到加格达奇,每天就一趟车,是碧水发往加格达奇的,途径呼中时值晚上11点多,捞鱼一伙有将近十余人上了车,小火车每节车厢大概可以坐50多人,每节车厢间用铁链和踏板联接着,设施比普通的票车简陋多了,车上基本上没什么暖气。我们一行人为了逃避查票都二、三人一组,分坐在各个车厢;季节还没出“九”,深夜里车厢内只有十多个人,使得原本就很冷的车厢里更加寒气迫人。尽管我们这些人穿戴了棉袄、棉裤、棉帽子,棉鞋、棉袜、棉裹子,躺在空荡荡的车厢硬板凳上,着实有点冷,再加上怕被查票查着,心寒着,更是冷得有点想发抖,吓得全无睡意。深夜的列车在咯噔咯噔地向前行进,途径的车站在一站一站向后退去,这四、五百km的路程好像特别长,时间也好似变得特别慢,……。渐渐地、渐渐地,瞌睡老人终于找上门来了,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走向了梦乡。突然间,一阵噪杂声将捞鱼惊醒,只听到前面车厢里不少人在往后面拥,“查票了!”捞鱼脑子里第一时间闪出的就是这三个字,马上从躺着的凳子上跳了起来,招呼同车厢的岭友,两人一溜烟地挤进了车厢的厕所,也顾不上气味难闻了!只听门外好像列车员和乘警的声音,“验票了、验票了,大家醒一醒把票拿出来验一下!”等了一会,这吵噪声终于慢慢地小了下来,远远离去。捞鱼等两人从挤得紧紧的厕所里出来,深深地吁了口气,惊喜这逃票终于过关了,赶去其它车厢找还有几位同伴,庆幸没有一位被捸着罚款。 现在想起来,那乘务人员又不是傻的,要认真查验票,逃票的在这小火车上还不被瓮中捉鳖吗?就捞鱼两人在厕所里,他们一打开门你还跑得了吗?在那时的环境下,在有众多逃票现象时,他们的验票无非是一个警示警告罢了。对你只是开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现在网友们不妨互相打听一下,或许没有逃过票的岭友可能只占少数了吧!但是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发生的特殊事例,请现在的年轻人千万吧不要学呵!</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51</font><font color="#ed2308"> 林涛和机械连的小伙子们</font></b></div> <h1><font color="#39b54a"><b><br></b><b> 一次难忘的经历(老盘碧公路行) </b></font></h1><div><br></div><div><br></div><div> 1974年的初秋季节,秋高气爽,整个大兴安岭进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山上层林尽染,落叶松、白桦林、杨树、红木柳、樟子松,各种树叶五颜六色分外壮观,远看就像画家手上的一幅浓墨水彩画。</div><div> 这天接到处里布置的任务,二台车去塔河筑路总队拉货,当时我还是汽车司机助手,基本每个月都往塔河跑几趟。但这次去的二台车是我师傅李忠荣和我一辆,还有我师傅的师傅张恒和助手老夏一辆。照东北人说,都是一家子,好说。外加备用司机张恒师傅的弟弟张明——一个打猎迷。他们几个一合计,说从碧水到盘古有一条铁道兵修的简易公路,但多年没有人走了,不知道还能不能通行。反正有二台车外加五个人,也没啥可怕的,决定走一走。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这段路都是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几年没人进去过,野生动物如獐子、狍子、马鹿等一定比较多,带上两支枪,说不定能搞点野味,改善一下生活,也过过打猎瘾。</div><div> 说干就干,大家分头行动。师傅们去武装部拿枪拿子弹,我们助手赶紧保养车,加油加水,带上斧头、锯子、大绳等必需品,去食堂买了十几个馒头和咸菜,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div><div> 从碧水进入盘碧公路,前几公里还稍有点路的痕迹,越往里走越荒凉,渐渐的只能模糊的感到这里曾有人来过的迹象。汽车就像拉木头的“爬山虎”一样摇摇晃晃的慢慢往前爬,路上不时有倒木挡住去路,我们只好锯拉斧砍打通道路。因为年久失修,道路特别难走,好几次车陷入泥坑出不来,特别艰难的是路上有好几条河流,上面的小桥早已烂没了。好在河流不宽,最宽的也就七至八米,我们只能重新架上独木桥,一人在前指挥,驾驶着汽车慢慢通过。这对我一个新手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一开始不敢开怕掉下去,师傅说我在现在能帮你,那以后呢?好司机都是这样练出来的,在师傅的逼迫下大着胆子闯过难关,虽然挨了师傅不少训斥,但对我的驾驶技术进步起到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当然困难归困难,这条无人走的道上风景特别漂亮,看见了许多在呼中没见过的参天大树,至今我也叫不出是啥树,只能说它是许多松树种类中的一种。只见树干挺拔树叶碧绿,虽然到了秋季也不见发黄,成片的白桦林树叶黄中带红煞是好看。可惜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相机可以拍摄下来,成为憾事。</div><div> 因为是秋天,路边成片的小灌木都柿林——现代人叫“蓝莓”和野果水葡萄、亚格达等遍地都是,中午我们就用火烤着馒头就着咸菜吃着现摘的野果填饱了肚子。整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整整五个小时前进了不到四十公里,道路的艰难可想而知。一路上除见了几只飞龙鸟和乌鸡外没看见什么动物,因此大家也提不起兴致,只是蒙头赶路,因为要赶到塔河还有四分之三的路程,当然只要过了盘古到塔河就是现成的公路了。</div><div> 情况在下午三点多出现了转机。正当我们埋头赶路时,突然前车一个急刹停了下来,只见老夏和张明二人提枪跳下驾驶室,一人趴在车叶子板上,一人蹲在保险杠后,同时瞄准了左前方。我停下车后定睛一看,好家伙,前方一百多米开外齐刷刷站着二大一小三只傻狍子,看样子是一家三口。说傻狍子是因为它们听到响声会停下来看个究竟,这是猎人开枪射击的大好时机。而狍子也大多丧命于它的好奇。说时迟那时快,只听砰砰两声枪响,转眼三只狍子不见了踪影。我以为打中了,赶紧跑上前准备捡猎物,只见二位猎手一脸沮丧的站了起来说没打中全跑了。我还不信,一直冲到猎物的位置,除了零乱的脚印空空如也。看来到底不是专业猎人,突然看到猎物紧张加兴奋,两颗子弹都打飞了。不过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一百米左右距离,三只羊一样大小的狍子居然两支枪都没打中一只,实在可惜!眼看一个下午快要过去,大家也没了信心,赶紧赶路要紧。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在傍晚时分赶到了盘古,短短几十公里路程消耗了我们一整天。在盘古找个饭店简单吃了晚饭后踏上了盘古到塔河的路程,终于在晚上十点左右到达了终点——塔河筑路总队驻地,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总结一下是艰难、新奇、刺激加漫长而辛苦的一天。好在当时年轻好动也不觉得累,所以相隔四十年,许多情景还记忆犹新。只是时过境迁,与师傅和朋友都相隔千里之外,相聚机会甚少,特别是张恒师傅据说已离开了我们。许多思念只能永久的留在记忆里,写出来回忆一下与他们共处时的美好时光,与大家共享。</div><div> 以上是对往事的一点回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当讲故事了,能勾起大家对往事的记忆和回想,增加岭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足够了。<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作者林涛)</font></b></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一张还保存可以的呼中火车站合影,供岭友欣赏。当时我开车送其中一人离开呼中许多人去送留下这张珍贵照片。 林涛语<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b04fbb">图052</font><font color="#ed2308"> 后排右一为林涛</font></b></div> <h3> </h3><h1> <b><font color="#167efb"> “数九”天 </font></b> </h1><h3><br></h3><h3><br></h3><h3> 东北有句俗话,叫做“三九、四九,冻死老牛”,说的是在东北每年“三九、四九”前后的严寒状况。实际上在处于地球北温带之地的我国版图内,每年从冬至节气开始数九到“三九”、“四九”的时候,正值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寒”、“大寒”之季,无论是南方、北方,都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今天是“三九”第二天,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消息,同属于江南之地的上海、杭州、萧山等地,最近的气温比历年来的平均气温略高0.5度。属于正常年份。然而,捞鱼总觉得现时有暖冬之嫌,没有了儿时那西湖大结冰和断桥残雪的寒冷。今日见林涛兄上传的“严寒中的呼中”又使捞鱼勾起了对在大岭过冬时那一幕幕天寒地冻的景象的记忆。 </h3><h3> 呼中区位于我国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坡,呼玛河中上游地区,地理座标为东经122°39′30″-124°21′00″,北纬51°14′40″-52°25′00″。北与漠河县、塔河县接壤,南至伊勒呼里山分水岭与松岭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相邻,东与新林区相连,西与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交界。全境东西宽115公里,南北长125公里。总面积为7419.99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是神州北极漠河县的邻居,同处于中国版图的最北端的高纬度区域,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活动的高寒禁区。我们在大岭时是搞修路的,是大岭的先行者,要比采林伐木的、农业种地的都要先进去一步。那个地方的寒冷程度,对于没有去过的人是无法感受到的。不要说冬天了,就在最暖和的夏季,我们在看似一片片绿茵丛丛的草垫子里,可是当你把上面的草皮刨去不久,就显现出底下坚如盘石的永冻层。冬天就更不用说了,大小河套到数九天时基本上是连底冻,那河套平整的河面变成了车辆运输的极佳道路。这几年每年的数九天,我们这里来个一、二天零下3、4度的天气,就会感到冻手冻脚地难受了,想当初,数九天时呼中零下四、五十度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要说这零下四、五十度有多冷吧,可以讲,只要人在野外,看到的几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树上挂满雾凇是白的,脚下不化的冰雪是白的,岭友们穿得棉绷绷的,戴得严实实的。那棉帽子、皮帽子、围巾上面都是自己呼出的气体结成的霜,连眉毛、胡子都是白的。稍不小心耳朵、鼻子,手指、脚趾就会冻白,非得搞雪搓才能缓过来,得以健愈。晚上,住在帐篷里,在大铁炉子的烘烤下是暖和的,但是如果晚上要大、小解就有点麻烦,连队的间易厕所离帐篷有点距离,我们男同胞没有痰盂罐的,在小解时,把帐篷的门帘往外一挑,往门口就就地解决了。那小便浇出去时是热的冒着一条热气的白线,一落地时就只听到“叽、叽、叽”的象撒珍珠一样的声音,力马就冻上了,加上帐篷内平时泼倒出去的废水,每幢帐篷门前都会结起一座座小冰山。捞鱼讲的这些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会当成“神话”,但是对于广大的岭友,那都是切身体会。今天就讲这些吧!希望能激起岭友们对那时的回忆。再打一下酱油: </h3><h3><br></h3><h3> 说“数九” </h3><h3><br></h3><h3>北国严寒还依旧, 三九四九冰上走; 杭州暖冬也许久, 断桥残雪已少有。<br></h3><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作者捞鱼)</b></font></h3><div><br></div><div> </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53 </font><font color="#ed2308">那时候取暖就靠这柈子</font></b></div> <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冻冰棍” </font></b></h1><div><br></div><div><br></div><div> 前几天写了一则“数九天”的帖子,让岭友们回顾了一下大岭那严冬的滋味。那里的数九天确实是够冷的,捞鱼浏览了一下“巍巍兴安岭”版块中岭友们的回忆文章,多数与那里的冬天有关。可见那儿酷寒的经历对岭友们脑海里印象之深刻! </div><div> 在谈到那儿的严冬,就离不开那里避风挡雪的帐篷,更离不开赖以取暖的大铁炉子!捞鱼在百度上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有大铁炉子靓影的图片,只找到几张帐篷和柈子,以及大铁炉子的炉烟管穿出在帐篷山墙上的痕迹。下面就是找到的两张图片,岭友们看着觉得象吗? 岭友们对大铁炉子,一定有一种抹之不去的深深情结。在严冬的大岭,帐篷内,只有把大铁炉子烧得暖暖的,大家在晚上才能休息得好、才能睡得香。初到大岭时,我们可没少受到半夜里炉子熄灭后,大家被冻成“冰棍”的苦味折磨。记得初到大岭时不久,一个深夜,那烧炉工可能是白天缺睡,在连队里烧了两圈炉子后,禁不起瞌睡虫的围困,不知在什么地方就猫起来睡着了。个把小时后,炉子内柈子烧没了,炉温很快地就降了下来,没了暖暖的炉温的把守,帐篷外的寒气就毫无顾忌地入侵了进来。零下三、四十度哪!帐篷内没了大铁炉子的烘烤,还不象在冰天雪地中露营一样!大伙儿那个冷啊,一个个在被窝里卷索成一团。渐渐地连呼出的气体也在被口上凝结成一层薄薄的冰晶,正当大伙在被窝中打颤时,不知谁呼了一声:“我们来个齐声呼‘冻死了!’吧!”于是在他的“1”、“2”、“3”下,全帐篷一声齐呼“冻死了!”的喊声响彻了连队,惊动了连长,他把烧炉工狠狠地骂了一顿,这天晚上连长亲自为我们点燃了大铁炉子,连长安慰着大家,大铁炉子终于又旺起来了。岭友们内心感谢着连长,然而那场“冻冰棍”,也让岭友们终生难忘。 </div><div><br></div><div> </div><h3><font color="#39b54a"><b><br></b><b> (作者捞鱼)</b></font></h3><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54 </font><font color="#167efb">没有柈子烧晚上全帐篷的人就会冻成冰棍</font></b></div> <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与虱共舞</font></b><br></h1><h3><br></h3><h3><br></h3><h3> 说初到兴安岭时啥都不懂,那是千真确的。尤其是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家时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张罗,现在轮到自己独立生活了,便感到处处都是困境、事事总遇难题,开头总是不适应。你看这不又遇到难题了,而且难题还不小呐! 一天晚上,经过了白天打拌子、劈柴火的劳动后,人感觉有点累了,吃完晚饭,洗漱完了后,就钻进了帐篷中自己的舖位里睡觉了。半夜里,可能还在做着“回家去,享受在父母身边真好”的美梦的时候,忽然间被一阵浑身痒痒所惊醒,马上坐了起来,只觉得两只手浑身上下挠痒痒,还是不管事。看看同在一趟舖上的岭友们,虽然还睡着,但也是经常不是左手就是右手挠着痒痒,不得安宁。当时真的有“东打西勿着,浑身怪结煞”的感觉。猛然间想起了前几天有的帐篷里闹虱子的事情,忽然就感到自己的汗毛管都竖起来了,马上翻开自己的被窝,借着烧得炉管火红火红的大铁炉子的微弱亮光,我仔细地检查着每一道被缝,真叫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被缝隙里竟然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个白白胖胖的“老白虱”!再脱下内衣仔细检查,那些衣缝、边角,照列有“老白虱”在站队!这一夜就再也不想睡了,气得我当即就把棉被、褥子全部拆了,这一折腾不要紧,把我们整个帐篷里的岭友全都惊醒了,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呢?当即有人问道:“半夜三更的,捞鱼你发什么神经啊!”我随口应道:“虱子、虱子!”随着这叫声一落,帐篷两边舖位上的岭友们象得到号令似的,涮地一下全都坐了起来。大家抖棉被的抖棉被、查看的查看,在看到棉被缝隙里一排排的“虱老爷”吓傻眼了。年龄小一点的还“呜呜”地哭了起来。当夜我是把被里子和内衣都放在大铁炉子上煮了起来,大家有的还把舖板拆下来用开水浇!就这样打起了清除“老白虱”的歼灭战,而我们就在这“与虱共舞”中度过了不平常的一夜! 实际上直到如今也不清楚当初那些虱子是怎么来的,捞鱼现在分析因为当时那些舖板大多是以前别人用过的,我们看着喜欢,它比小杆平整、舒服多了,拿来后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用上了。而那些该死的虱爷们生命力极强,在寒温下,它们都冬眠着,一旦进入帐篷的暖温下,就会苏醒过来,并且迅速大面积的繁延开来!让你一想起来都会起鸡皮疙瘩! </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 (作者捞鱼)</font></b></h3><h3><br></h3><h3> </h3><h3><br></h3><h3> <b><font color="#b04fbb">图055</font><font color="#167efb"> 在大岭时的捞鱼</font></b></h3> <h3>  </h3><h1> <b><font color="#39b54a"> 雨季的故事</font></b></h1><h3><br></h3><h3><br></h3><h3> 捞鱼讲了不少小故事,但是还从没讲过岭上“雨季”的故事。可能是因为大岭雨天少,可以值得回忆的事情不多吧!呵呵,今天捞鱼就要一反常态,讲一讲大岭上下雨天的事情。 大岭的降水以雨水的状态降落的日子相对来讲比较少,所以它不象江南一带是潮湿的沿海型气候,而是相对比较干燥寒冷的内陆亚寒带型气候。但是虽然大岭降水不多,而且大多是以雪的状态降落的,不过大岭下雨的日子还是有的,有时甚至还是激烈的,在捞鱼的印象中,一般好像在5、6月份大岭的春夏之交。不象我们在这里讨厌雨天,在大岭时可以讲,我们这帮筑路队的岭友都希望和盼望下雨天,呵呵,原因没有别的,“下雨天没法施工,可以窝在帐篷里休息了!”实际上是岭友们对长时间强体力劳动的一种恐慌和厌恶!是反映了岭友们强劳动后身体疲倦,而渴望得到休息的一种愿望!每当在工地上看到天气变了,乌云阵阵压来时,工地上就是一阵阵欢呼声。回到帐篷里,听到一阵阵急促的雨打帐篷的“滴答”声,在岭友们的心中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听着特别的悦耳!伴随着这“滴答”声,放松了心情的岭友们有的在铺位上倒头就呼呼大睡,有的几个人聚在一起玩起了扑克,有的则在大铁炉子上烤起了窝窝头片……。一场大雨过后,溪水开始猛涨,连队旁一条潺潺的小溪变成了奔腾的河流,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却在雨露的滋润下,竟在一夜间就长满了山坡。在暴涨的卡玛兰河上,伴随着桃花水从上游冲下来的大量倒木,被尚在施工中的卡玛兰大桥的桥墩挡在桥上游的两岸很为壮观……。</h3><h3> 不过,对大岭雨天留恋归留恋,不知有没有岭友碰到过,也有很恐怖的时候。据机械连岭友回忆,记得好像是1974年的初夏,三连驻地,帐篷外下着瓢泼大雨,乌云压得很低很低,白天中午时分,天就黑得象半夜似的,在三连参加施工的机械连员工的帐篷内,众人象往常一样,休息的休息、聊天的聊天,谁也想不到恐怖的一刻猛然就会出现在帐篷内。就听得“轰”的一声惊天炸雷,一个篮球样大小的火球从帐篷山头的烟筒钻入,瞬间又从大铁炉子炉门口窜出,一下就把在铁炉边上的七位岭友略倒了,幸亏连队迅速用车送到呼中医院抢救,七位岭友才无大碍。 这真是: 大岭平常雷少见,一旦响雷霹雳现;七位岭友险遭殃,多亏众人齐抢险。 </h3><h3> 根据机械连岭友的描述,捞鱼估计那次碰到的是罕见的球状闪电。根据资料: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民间则常称之为滚地雷。球状闪电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大多数在10~100厘米之间,小的只有0.5厘米,最大的直径达数米。球状闪电偶尔也有环状或中心向外延伸的蓝色光晕,发出火花或射线。颜色常见的为橙红色或红色,当它以特别明亮并使人目眩的强光出现时,也可看到黄、蓝和绿色。其寿命只有1~5秒,最长的可达数分钟。 </h3><h3> 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也有沿着地表滚动并迅速旋转的;运动速度常为每秒1~2米。它可以穿过门窗,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还发出“嗡嗡”响声。多数火球无声消失,有的在消失时有爆炸声,可以造成破坏,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使人和家畜死亡。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产生刺鼻的气味,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h3><h3> 所以那次三连碰到的事件,应该就是球状闪电,几位岭友亦是不幸中的大幸。岭上的事情有时就是那么神奇! </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56</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 雨天的林区就是下图这个样子的。</font></b></div>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 一张老照片 </font></b></h1><h3><br></h3><h3><br></h3><h3> 昨晚捞鱼儿时的伙伴,几十年的挚友,在微信中发来一张使捞鱼意想不到的老照片,打开看后感慨万千,照片的背面还有捞鱼当年的留言,是在1971年春节期间农历正月初二在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加格达奇照的。捞鱼在前段时间写过一则“逃票”的帖子,讲的就是那次坐火车逃票前往加格达奇之行的故事。记得那次到了加格达奇之后,捞鱼一行人沿着南北向大街逛了一大圈,感觉中除了稍微比呼中暖和一点以及场面略微大一点以外,街景比呼中好不了多少,但是毕竟是在春节期间,大冷天的逃票出来一趟不容易,总得留个念吧!那时不象现在,没条件。一没手机,二没相机,正好看到有一家照相馆,大伙儿就涌了进去。看到里面挂着不少服装道具,姑娘们爱美,有扮成维族的,有扮成蒙族的;男孩子们大多就挑了捞鱼相片上的皮毛长大衣往身上一套,还真有点象东北老乡了!那时流行革命样板戏,捞鱼穿上这件大衣时,倒是觉得自己象那《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时的杨志荣了!不觉有点飘飘然。不知道其他几位同伴的相片还保存着吗?捞鱼由于几次搬家,早不知道丢哪里去了!连那次拍照之事,业已忘得一干二净!幸亏挚友,才使捞鱼这张珍贵的照片失而复得!捞鱼在此要衷心感谢他,愿我们之间的友谊象这张珍贵的照片一样得以永存!谢谢你,挚友!</h3><h3><br></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 (作者捞鱼)</font></b></h3><h3><br></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57</font><font color="#167efb"> 这就是捞鱼那张珍贵的的照片。</font></b><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r></div> <h3>  </h3><h3> </h3><h1><font color="#39b54a"><b> 生吃菜心<br></b><b> </b></font></h1><h3><br></h3><h3> 现在跟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讲起当年在大岭生吃菜心的故事,他们一定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们,一定会感到困惑;但是如果有谁在岭友间提一个问题:“哪位吃过生菜心?”岭友们一定不会感到奇怪,而且有不少岭友会举起手表示:“我吃过!”那甜甜的、淡淡的、略带清香味有点象生萝卜的味道,或许在许多岭友心中还久久不能忘怀! </h3><h3> 那是1972年,又一个冬天要到来了,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岭上的生活条件比初到时已改善了一些,尤其是捞鱼刚从连队调到筑路三处机关,更感觉到了条件的改善。未上冻前,已经每天有了新鲜蔬菜,只要你舍得化伙食费,每天也都可以有点肉腥沾嘴。处机关后勤还搞了一个大菜窖,只要能及时从外面搞到新鲜暖菜,真正入冬时就可以和冻土豆、冻白菜、海带条之类难吃乏味佐菜说再见了。一天夜里,后勤部门一下子搞来了几大车大白菜,为了防止白菜冻坏,处机关领导立即发动全体机关和后勤工作人员,连夜把一大草包、一大草包的大白莱卸进菜窖。虽然外面天已比较冷,但是几大车白菜卸完后,大家就都已满头大汗。人也乏了,口也干了。大家都在暖窖里面休息,这时不知哪位嘀咕了一声:“大家都放着眼前这解渴的玩易儿不吃,还楞着干吗?”这话就象一声号令,不少人就在这菜窖中抽出了一颗颗大白菜,把外面的菜叶邦子都一层层地叭啦下来,光剩下里面的白菜心子塞进嘴巴就“嘎吱、嘎吱”嚼了起来,正当捞鱼呐闷这菜心怎么就这么生着吃啦的时候,不知谁也把一颗扒了皮的菜心挮给了捞鱼,在大家“嘎吱”声的感染下,也由于口干得有点难受了,捞鱼也不由自主地将这菜心塞进了嘴里,也加入了“嘎吱、嘎吱”的队伍。终于也尝到了那甜甜的、淡淡的、凉凉的略带清香味有点象生萝卜的生菜心的味道! </h3><h3> 返城回到萧山后,捞鱼也曾想重温一下当初岭上生吃菜心的味道,但用萧山的茭莱(就是东北俗称的大白菜),扒出来的生菜心用嘴嚼几下,始终有一股生腥味,而且是涩涩的,再也尝不到岭上吃生菜心时那难忘的嗞味了!</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h3><h3><br></h3><div><b><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b04fbb">图058</font><font color="#39b54a"> 下面就是东北的大白菜</font></b></div> <h3><b><font color="#39b54a">在大兴安岭的日子里-- </font></b> </h3><h3> </h3><h1><font color="#167efb"><b><br></b><b> 采 都 柿</b></font></h1><h3><br></h3><h3><br></h3><h3> 大概是1975年9月间,处里安排我和工会的邵姐去四连传达文件,那时的四连已搬到新的驻地,离处机关不是很远。我们吃完中午饭,搭乘往四连去的大板车大约3、4点钟就到了,但连里没几个人,还没收工,只有食堂的师傅和服务员在准备晚餐,我们闲着没事做,就想帮食堂做点什么,食堂的师傅说“不用了,不用了,你们是客人,哪能让你们帮忙呢。”我说:“现在传达不了文件,我们闲着也没事啊,不如帮着一起做点事吧”。师傅听我这么说,忽然问我,“会不会采都柿啊”?“会啊,可愿意采野果子了”。“那好,那边的山坡上都柿可多了。”“远吗”?“不远,没几步路就到了。”说着说着找出两个水桶。我们一人拎着一个桶,顺着师傅指的方向,不一会儿就到了那个小山坡。只见那小山坡上全是都柿树,树叶开始有点发黄了,可是硕大的果实被紫色的浆汁灌得鼓鼓的,沉甸甸的把树枝都压弯了,薄薄的一层白醭,那么新鲜,那么诱人,从来都没见到过这么好的都柿林,看了都让人开心。(后来听人说,山货都是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那年应该是个大收年)。我们两亟不可待的采了几把直往嘴里塞,先解个馋。接着,我们按食堂师傅说的找了个小棍,一手敲打着树枝,一手拎着桶在下面接着,熟透了的果子不用费力一敲就掉下来了,我们再也顾不上吃了,只顾抓紧时间采,看谁采得快,采得多,采果子的感觉太好了!也不知采了多久,手里的水桶越来越重,都半桶多了。忽然听到连队那边传来许多人说话的声音,再看看天色也有点昏暗了,我对邵姐说,“我们该回连队了吧”,邵姐抬起头说“好吧”。突然,我们两都朝着对方笑了起来,原来我们两的脸都被蚊子叮咬的变形了,邵姐的嘴唇肿的有平时两个厚,我的眼睛也被咬了个大包,之前竟然一点没感觉到。我们回到连队,让大家品尝我们的丰收果实,可是他们说“我们这里有的是,平时上工休息的时候就可以采了,不像你们机关离树林子远,你们还是带回去吃吧”。不一会就开饭了。吃完饭,大家集中到一顶帐篷里,指导员介绍了一下情况,接着我就开始一字一句的宣读文件,很快文件就传达完了。这次收获真大,我们两高高兴兴的搭乘着大板车返回机关驻地。第二天上午正好是机关学习日,没开始前,我拎着装都柿的水桶,拿着饭盒、碗等进了会议室请大家吃都柿。学习结束后,还剩了很多,有人提醒我,做都柿酒。于是我从医务室要了几个500毫升的盐水瓶,洗洗干净,到呼中买酒,然后把都柿一个个的塞到瓶子里,每个瓶子塞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都柿。年末回家探亲时,也顾不上酒的沉重,用衣服、毛巾包上,不远千里带回家乡,给喜欢喝酒的父辈们送上一份小礼。</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作者原筑路三处三连上海知青默然)</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59 </font><font color="#39b54a">采野生嘟柿</font></b></div> <h1> <font color="#39b54a"><br><b> 蚊子与嘟柿 </b></font></h1><div><br></div><div> </div><div> 看到那么多大岭野果照片,看到岭友们精彩的回忆文章,深深地勾起我对大岭蚊子和野果的回忆! </div><div> 是上世纪74~75年的7~8月吧,我们材料股往连队送材料,哪个连队记不清了,好象是三连。我们是坐翻斗车去的,当时连队的施工位置是在一大块草甸子上做路基。我们在连队把材料交接后,随即想到施工现场看一看。连队材料员当即把蚊帽递给了我,说我们这嘎达蚊子、小咬可厉害了!要去看可以,但是必须把这玩意儿戴上!我当时还不以为然呢,心想大白天的,怕什么蚊子啊!当时我就拿着蚊帽赶到了施工现场。远远望去好大好大一片草甸子,连队施工的路基就象一条巨龙在草甸中间直插而过。走近一看,路基上草甸子上的草皮被扒去后一排排原木铺在上面。原来这横穿草甸的公路全靠这原木打底,路基才不致下沉。再看看在现场的岭友们,无论扛木头的、铺路基的,一个个全部全副武装、戴着蚊帽在干活,远远看去就象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太空人部队一般!他们看到我手里拿着蚊帽,只顾四周张望傻看,却还不戴上,连连招呼我戴上蚊帽时,却已被呼啸而来的蚊子大部队狠狠地叮上了几口。才领受了这里蚊子的厉害!赶紧把蚊帽戴了上去!这种滋味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疼疼的!我想岭友们或许都有这种经历吧!</div><div> 讲完了蚊子讲嘟柿,路基两旁的草甸子上都是成片成片的灌木众,那些引得我们在山下工作的岭友口水直流的嘟柿就长在这些小灌木上面。你还别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对想不到会有这么多!怪不得弘欣的故事里面会有慈禧太后“都是~嘟柿”一说!我随手一抓一把向连队的岭友们借了一顶安全帽当盛嘟柿的家伙使,盛了满满一帽子,把嘴巴填得甜甜的,肚子填得饱饱的,……这一趟跑连队也使我对大岭的蚊子和嘟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div><div><br></div><div><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60</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 嘟柿学名蓝梅,是大兴安岭的宝贝。</font></b></div> <h3> </h3><h1> <b><font color="#ff8a00">捉鸟记</font></b></h1><div> </div><div><br></div><div> 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各种鸟类,大到半斤多重的飞龙鸟,野鸽子、斑鸠,小到只有大姆指大小的各种小雀,种类繁多。闲来无事也常用各种方法逮鸟玩儿。一般来说就是用弹弓打,用夹子夹,或用各种诱捕方法如踏笼等。今天我说的是一种特别有趣的逮鸟方法“套鸟”,大家可能没听说过吧。山林里有一种比较大的鸟,比鸽子小一点叫声特别响亮,羽毛棕黄和黑色相间尾巴长长的很好看我们叫它“松鸦”。因体形较大如果抓到二只就能做一道鲜美的野味了,这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是一种很大的诱惑。有一天我看见几个北方人在捣鼓泥巴和铁丝就问他们干什么?他们告诉我套“松鸦”,我一听就来了兴致,软磨硬泡的要他们教我怎么套,在我的一再恳求下他们允许我和他们一起试试。只见他们将手中的粘粘的泥巴揉啊揉啊最后搓成拳头大小的圆球,再将用火烧过的细细的钢丝绳剪成二十多公分长短,一头绑在一根4一5公分的小木掍上,然后一头从泥球中间穿过,将木棍埋入球内,另一头穿过泥球有十多公分左右先留着,做好这些后在边上燃起一堆火将做好的泥球放火上烤啊烤!一直烤到泥球邦邦硬为止,一共做了二十几个,最后他们将泥球上的钢丝做成圆型的活扣直径大约五公分左右,这样套鸟的工具基本完成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找一个“松鸦”特别多的地方和一块平整的地面,将十个左右的泥球紧密的放成一个圆圈,中间放上高梁米小米等食物,然后将泥球上钢丝做成的活套均匀的布置在食物上方离地面约十公分处,一个完美的套鸟陷井就做好了。接下来就只要你在远远的地方等待鸟儿自投罗网了。果然不一会儿几只大“松鸦”呼拉拉的飞临陷井上空,盘旋一会儿后其中几只胆大的一头扎下来准备享受美食,谁知道头一进钢丝活套刚吃了没几口想往回飞时就难了,因为鸟脖子上的毛是往后长的,它往后一退钢丝绳就坎入了羽毛里,翅膀一飞钢丝绳就收紧了,这样整个沉重的泥球挂在了鸟脖子上让它动弹不得,我只要过去捡捡就行了,而且捡得及时鸟还是活的噢!这是我玩过的最刺激的游戏,他深深的记在我的脑海中,今天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当然现在讲究保护环境我们也不可能再去伤害人类的朋友,这只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故事仅仅是一种回忆而已。</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林涛(原筑路三处一连杭州知青)写于二O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font></b></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61</font></b> <b><font color="#ff8a00">大兴安岭林区的松鸦鸟</font></b><br></div><div> </div> <h3><br></h3><h1> <b><font color="#ff8a00">抓松鼠 </font></b></h1><div> </div><div><br></div><div> 大兴安岭生活着许多种野生松鼠如大尾巴黑松鼠,和能从这棵树飞到对面树上的大飞鼠。今天和大家说说最小的松鼠我们叫它“小花鼠”,因为它只有小老鼠大小,混身浅棕黄色 背上有几道黑色杠杠特别漂亮,在原始森林中它无所不在,捧着松子啃的模样别提多萌了。倒木和草丛都是它的家。闲来无事有人说能不能抓几只来养养啊,我一听也来劲了说我来试试,怎么抓呢?我想到了脸盆,这天有空我就拿出了大脸盒放帐蓬外面,然后用一根木棍把它一边支起来,木棍中间系一根细绳,脸盆中央放上高梁米,然后人躲在帐篷内手握细绳等它上钩,果然不一会儿二只小花鼠一前一后出现在脸盆边上,在一阵左顾右盼后终于挡不住高梁米的诱惑,一头钻进脸盆下大块朵颐,我则不失时机拉动了木棍,脸盆瞬间扣下照住了松鼠,但怎么给它抓出来呢?最后我决定用帐篷上的玻璃平放地上、再把脸盆慢慢移到玻璃上连小松鼠一起进入里面,然后把玻璃和脸盆翻过来就看见二只可爱的小花鼠就在脸盆中了,䵧上棉手套移开玻璃终于抓到了可爱的小精灵。用细铁丝给它编了二个笼子,信心满满的准备好好喂养它们也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但自然界的生物可不是任何人想怎么改变就能怎么改变的,仅仅养了一天时间第二早晨起来一看二只可爱的精灵巳魂归故里。这可能就是先人说的野性难驯吧。看着如此漂亮的精灵一命呜呼,心中多有不忍,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抓这些美丽的小生灵了,愿它们在广宽的自然界中自由自再的快乐生活。大森林是它们永远的家。</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作者原筑路三处一连杭州知青林涛)</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62</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ff8a00">大兴安岭的小黄鼠</font></b></div> <h3><br></h3><h3><br></h3><h1> <b><font color="#ff8a00"> 套野兔 </font></b> </h1><h3><br></h3><h3><br></h3><h3> 大兴安岭的野兔比我们南方的大许多,成年兔有十几斤重,毛色会随着季节不同而变化,春夏秋天是灰黄色,而到了冬天则变成雪白色,所以学名叫“雪兔”。林区有许多守猎高手,冬天下套套兔子是他们的绝活之一,我没事常跟着他们进森林下河套去放套逮兔子,所说的套子是用钢丝绳用火烧软后做成的,一头打个活结另一头往里一穿就成了很简单。大小粗细则根据所套动物而定,反正什么都能套就看各人本事了。套兔子不用很粗的只要用缝衣针粗细的就行,也不用太长有五六十公分即可,一般一次做上个几十个也方便。有了套子就可以去野兔经常出沒的地方下套了。套野兔主要是在冬季下过雪后,因为下雪后容易找到兔子的往返道路,动物跟人有相似之处喜欢走熟悉的老路,所以外出的野兔必定会沿老路返回,时间久了就会在森林中留下一条条深深的固定雪沟。但这样的雪沟在原始森林中比比皆是,形状、大小、深浅各不相同,因为这是各种大小不同的野兽踩出来的兽道,而且每种动物徐了有自己的固定主要道路外还有各种岔道和临时走过的小路,这就要求下套人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找到属于野兔走过的主要道路。经过多次观察和请教我终于慢慢掌握了其中的决巧,首先要找到有野兔经常出没的地方,一般来说河套边野草荗盛的地方比较多,再顺着有野兔脚印的地方跟踪走下去,兔子不算大动物所以雪沟也不会很宽只有十五到二十公分宽度,走到脚印特别密集而且踩出光溜溜的深沟时基本就能确定这是它的主道了,找到主道后我就会在主道前后各下一个套中间再下一个,前后不会超过三十米,这样比较保险前面没套上后面还有二个等着呢。下套其实很简单,在兔道边找一棵结实的小树把兔套一头牢牢绑上,另一头搞成二十公分大小的圆套挂在兔道中间用树枝和草伪装好现场就算完成了,但兔套的大小和挂的高度是大有讲究的,兔子是跳跃动物所以一定要根据地型计算好高度,圈也不能太大或太小,大了它一蹦就整个穿过去了,小了它一撞撞边上去了,高度也是一样。下套其实也是利用了野兽只会前冲不会后退的特点,只要头钻进了套子它往前一蹦绳套一收紧它就肯定死翘翘了。下完套后还有一个重要工作是做好标志,因为茫茫林海有可能过几天去就找不到地方了。一切完备后就等过几天去溜套了。能套到野兔的概率主要就看你选择的地方和你的勤快程度,因为好多次等我去溜套时,虽然套到了兔子但已经给黄鼠狼或别的动物吃的剩下一张皮了。那时我们还发明了另一种下套法,就是在兔道边找一棵小树,然后把树梢弯下来用草绑住,把套固定在树梢上兔子一上套草一松开树梢往上一弹,兔子就高高的挂树梢上了,溜套时远远就能发现,但人算不如天算,这样一来给天上的老鹰提供了方便,好多次等我们看见时老鹰己帮我们消灭了战利品。现在想来也算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则”吧。</h3><h3><br></h3><h1><font color="#ed2308"><b> (作者原筑路三处三连杭州知青林涛)</b></font></h1><div><b><font color="#b04fbb">图063</font><font color="#ed2308"> 左起:董冬、林涛、王功霖。</font></b></div>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39b54a">捞 鱼</font></b></h1><h3><br></h3><h3><br></h3><h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有一句俗语: “棒打狍子瓢捞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在第一年的冬天,我也有过一次“捞鱼”的经历。 刚到呼中时,连队里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伙食:主食以窝头、大碴子饭、高粱米饭为主,副食基本就是冻白菜、土豆干之类了,除了过节时偶尔有点猪肉之类的荤腥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可调味的了。 一天,一位好象是来自吉文的老员工(记不清名字了,就叫“老员工”吧!)悄悄地拉着我和沈德成的手说:“走,咱去搞点东西。”说着他随手拿起一把镐头,叫我们各自拿一把斧子带上装衣服用的网兜子,三个人就一起往山下走去。走了大约一公里多路,老员工把我们带到了一条小河套边。河面已全部封冻了,他跪在冰面上,伏下身子,用耳朵贴着冰面听了一下后,说,“行,就这儿吧!”说完,就用镐头在冰面上刨了起来,不一会,就把十多厘米厚的冰层刨开了一个五厘米左右直径的冰洞,看到了下面的流水。他刨得满头大汗,在一旁停了下来,叫我们用斧子把冰洞再扩大一点,我俩用斧子不到十分钟后,那冰洞已扩至直径二十厘米有余,老员工叫停了下来,又教我们用柳条把网兜围了一个硬圆口,网兜就变成了鱼兜。我们三人密切注意着冰洞中流水的动静,一会,突然发现流水中有几条小鱼竟在冰洞中露出了头,老员工赶紧要我们用网兜,哦,不!是鱼兜!把鱼儿捞了上来。也真奇怪,那鱼儿竟不怕死,越聚越多,真是太傻了!我们就这么一兜一兜往上捞,不一会鱼儿就在冰面上扔了一地,都冻起来了。我们看看差不多了,就把硬棒棒的冻鱼都拣了起来,口里哼着“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歌曲,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了! 那天晚上吃的当然是鲜美的鱼汤,但我还想和岭友们讨论几个问题,那冻鱼还能活吗?如果能活怎样才能活过来呢?期待岭友们的参与。 </h3><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64</font></b></div> <h3>  </h3><div> 用 裤 子 捕 鱼</div><div><br></div><div><br></div><div> 那是71年的夏天,当时我们四连都是人工筑路,每天来回步行到工地,一路上很累,常常走一路歇几回。有一天回去的路上,忽听一个东北青年大喊:“快来!水里有鱼”!</div><div>路边不远处有一个大池塘,水面平静如镜,没有一丝风,落叶松高大茂密矗立在池塘边,风景优美如画。我在享受着美景的同时也看见了想不到的景色,水里游着巴掌大的漂亮的鱼,鱼儿并不怕人,仿佛我们也是它的同伙。我们长期吃粗粮土豆干角瓜干,肚子里没有一点油水,看见了鱼就像见了美味佳肴在嘴边,哪里肯放手?可是,没有渔网怎么抓鱼?大家急的直挠头。忽然一个男生叫起来:“有办法了”!他脱了外裤,用绳子系住裤腿,用裤子做渔网,你别说,这一招还真挺管用的,一会就网住好几条鱼,几次三番,收获不小。没见过这么笨的鱼,同伴被抓了它们也不逃跑,优雅地游来游去。美景加美食成了脑中的永久定格!</div><div>可惜的是,东北人太不会烧鱼了,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腥气的鱼,当然没有调料是一个原因,可是不放糖不放花椒大料的鱼如何能吃下去?看男生们吃的那么香,女生基本没有人吃,那个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后来,连队用雷管炸了几次鱼,上海人自己做了吃,倒也挺好吃的,但是总觉得不如在家做的好吃,想来大概是没有南方的香葱生姜和黄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作者原筑路三处四连上海知青麦芒)</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65</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冰洞中捞鱼</font></b></div>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品 酒</font></b> </h1><h3><br></h3><h3><br></h3><h3> 在岭上时,恐怕没有一个男同胞能做到滴酒不沾。就在那天捞鱼回来的晚上,我们班的帐蓬内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家看到我们三人捞回来一大盆“冻鱼”,都赶紧帮起忙来。有的提起水桶,向鱼内倒入凉水准备“化鱼”,有的向大铁炉子里面加起了棒子,准备把炉子烧得旺旺的,好做鱼汤,还有不知谁又从连队小卖部那里“挖”来了仅有的三瓶“北京二锅头”,有的则拿出了早几日刚从“东方红”买回来的午餐肉罐头……。那时我们连队每个班排的生活,基本上是“原始共产主义”式的,刚到大岭时的艰苦生活,使大家对这一盆鲜鱼唾涎百尺,既然有了这“新鲜”的,那还不“有福同享”!哪知不知道谁的一声惊叫,竟把大家惊了个目瞪口呆:这大盆里原本都已冻得“棒硬”的“冻鱼”,忽然都“起死回生”活了过来,竟在这水盆中悠闲自得地游动着。虽然看着这盆活鱼,大家有点舍不得,但是为了解嘴馋,还是把它们做成了鱼汤。 我本不会喝酒,但在全班岭友们的鼔动下,那天晚上我在鲜美的鱼汤宴的诱惑下也和岭友们一起喝了个兴高彩烈、热火朝天! 那二锅头应该是58度吧,也算是高度酒了。我第一口喝进嘴的时候,感觉的那个辣呵!赶紧把嘴巴张得大大的,还连连呛了几下!可是岭友们还是劝酒,说:“连个酒都不会喝还算男子汉么?来来来,感情深一口闷!”于是在岭友们连劝带蒙之下,又是一大口烈酒下肚,只觉得整个胃里和肠子里象火烧似的发热,连忙用几口鱼汤下肚来中和一下,又鲜得满嘴似乎有一层异香,使我久久不能遗忘。就这样那次我们班热闹了将近一个晚上,而我也在那次喝酒,也是我第一次喝酒中,就喝了个不知天南地北,最后终于在半夜里不得不起来,将什么鱼汤、鱼肉、午餐肉啊,还有那个二锅头酒,统统还给了大地,吐了个一干二净!直到第二天还头疼得历害!这也使我只一次就断绝了与白酒的交往,从此与它无缘了!</h3><h3><br></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66</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ed2308">二锅头,在那时是个宝。</font></b></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67</font></b> <b><font color="#167efb">冻鱼又活过来了!</font></b><br></h3> <h3>  </h3><h1> <b><font color="#167efb">一笔陈年帐</font></b></h1><h3> </h3><h3> <b><font color="#ed2308"> 捞鱼夫人</font></b></h3><h3><br></h3><h3> <font color="#167efb">2015.1.24</font></h3><h3><br></h3><h3><br></h3><h3> 这几天捞鱼写了不少,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本来我想把这个素材交给他,让他写的。可是捞鱼说这个事情没经历过来,没有概念,看来只好自己动手啦。 </h3><h3> 今天我叫捞鱼算了一笔帐,他还楞在那里,不知道我叫他算什么帐呢?当我把算账的内容告诉他时,把他逗得哈哈大笑!连声说“真有你的!真有你的!”可是岭友们,当捞鱼夫人我们将这笔帐告诉你们后,你们可别笑!因为我是认真的!</h3><h3> 那还要从刚到三连不久的1971年年底说起,岭友们都知道那时用水非常困难,特别是我们女孩子,用水更比小伙子们要多得多。一天,我们在山上拉了木头回来后,就与往常一样,几个小伙伴一起提着土篮子、小木棍、镐头等工具到连队附近的小河套中刨冰,当时的天很冷,尽管我们“全副武装”,穿得棉棉的,但是还是顶不住零下40多度的严寒的侵袭,冻得直跺脚。我们姐妹几人在严寒中搞了个把小时,才把大块的冰装满了十几土篮子,我们几个人又来回几趟搬运,把冰块整整齐齐地摞在了我们自己的帐篷边上。当时虽然又冷又累,但是想到有几天的用水问题可以解决了时,心里又得到了些许安慰。</h3><h3> 可是第二天一早,当我们准备化冰洗漱时,突然发现昨晚帐篷外堆放着的冰块竟然都不翼而飞了!这一现象犹如晴天霹雳炸得我脑袋瓜嗡嗡直响!这可是我们姐妹几个顶着寒风,辛苦了近半天时间而换来的呀!我们姐妹几个个气得咬牙切齿,估摸着是连队里哪位男同胞给“借”走了吧。从这天起我们姐妹去刨冰就再也不敢堆到帐篷外面去了,而是学聪明了,小心地码在了床铺底下。然而这冰块一“借”就是将近四十多年了。俗话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写到此时捞鱼把这笔陈年烂籽蔴帐也算出来了:当年我们的月工资是加上各种津贴54元,按每月应出勤25.5天计,是日工资2.12元;当天我们姐妹四人去创冰,每人以半个工日计,为两个工作日,计4.24元。这笔欠债权当贷款给这位岭友了,按银行通常的贷款利率为:年息5%,另外,由于我们店面里的用水费上个月忘缴了,水务公司向我们开了滞纳单,滞纳金为每天千分之二,这个模式李峰也借用了。这样目前已超过了四十四年,据捞鱼测算,连本带息已达( ?)元。哪位岭友也可测算一下呵!</h3><h3> 当年“借冰”用的这位岭友是很有勇气的,今日我上门讨债了也请鼓足勇气出来认一下喽,呵呵!<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捞鱼夫人:笔名卡玛兰原筑路三处三连南京知青)</font></b></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68</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那时吃用的水全靠冰雪了!</b></div> <h3> </h3><h1> <font color="#39b54a"> 说说葱蒜 </font></h1><h3><br></h3><h3> </h3><h3> 大葱与大蒜在大岭生活过的朋友们都知道,应该算得上是餐桌上的主要佐菜之一。尤其是当年闯关东过去的山东藉老乡和他们的后辈们,更是有“无蒜无葱不成餐”之说。在他们看来餐桌上可以少得了大鱼大肉,但绝不能少了葱蒜。一张玉米面煎饼和着大葱蘸大酱,再来上几颗生大蒜,可以狼呑虎咽地美美地吃上一顿;要是没了葱蒜,就是摆上一桌大鱼大肉,也是咋吃咋不香!</h3><h3> 在儿时,捞鱼家乡一带,日常用餐中,大葱大蒜是很少上桌的,只是在春秋季节,感冒流行时,才被当作抗菌防感冒的食疗食物,在大人们的强制下,勉强食用。走到学校时还要用手捂着嘴巴,只怕被同学们讲嘴巴臭。后来支边到了大岭,结识了许多北方岭友,他们餐不离葱,餐不离蒜的饮食习惯也渐渐地影响了我们,尤其是在大岭待有几年后,空闲时经常会到北方岭友的家里去玩,也时常会在他们家里面噌饭,餐桌上当然离不了葱蒜面酱等,于是慢慢地就自然而然的当了葱蒜的“俘虏”。在大岭待过的朋友们心里一定还惦记着,当年大岭苞米面煎饼和着大葱蘸大酱吃过后,在自己嘴里会长时间地留有一股难以忘怀的异香。以至后来返城在家乡工作出差北京时,总是记着要上前门大街的“前聚德”去搓一顿,看似去吃烤鸭了,但捞鱼心里实际上是奔着它的佐料大葱面卷和甜面酱。 </h3><h3> 回到家乡后,夫人也经常去菜场买一些葱蒜来解馋,然而总觉着这些葱蒜就是没有当初大岭的香!捞鱼寻思原因或许有两个吧,一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餐桌上的食物已丰富多彩,与当初大岭饮食条件已不再有可比性;二是家乡的气候土质条件状态也影响了引种而来的葱蒜的品质口味。要享受过去的味道还真的需要来自原产地的。现在人们讲究健康饮食,而且受流动人口的影响,家乡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悄然起了变化,加上交通运输发展,远方的蔬菜、特产在市场上已不再罕见,价格稍贵点人们也还承受得起,就是在前几年“蒜你狠”时期,捞鱼家也葱蒜不断。尤其是捞鱼患病之后,夫妇俩经常学习和寻求一些食疗的有关资料,对葱蒜更是情有独钟。俗话说“一根葱,十分钟”。每天吃点葱并不浪费您多少保贵的时间。据百度介绍:</h3><h3>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大葱都有哪些神奇功效吧! 葱叶和葱白哪个更有营养? </h3><h3>  大葱中的各种维生素能保证人体激素正常分泌,还能有效刺激性欲,从而“壮阳补阴”。因此,对男性来说,每周吃3次大葱或细香葱,可炒菜、凉拌食用,也能当成调味剂,以达到壮阳补阴的功效。</h3><h3>  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发表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阴寒腹痛、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大葱含有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有二烯丙基硫醚、草酸钙。另外,还含有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等,维生素B、C,烟酸,钙,镁,铁等成分。香葱所含的果胶,可明显地减少结肠癌的发生,有抗癌作用。葱内的蒜辣素也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葱还含有微量元素硒,可降低胃液内的亚硝酸盐含量,对预防胃癌及多种癌症有一定作用。</h3><h3>  大葱具有刺激身体汗腺,达到发汗散热之作用;葱油可以刺激上呼吸道,使黏痰易于咳出。葱中所含大蒜素,具有明显的抵御细菌、病毒的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和皮肤真菌抑制作用更强。</h3><h3>  大葱富含维生素C,有舒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防止血压升高所致的头晕,使大脑保持灵活,并预防老年痴呆。大葱的挥发油和辣素,能祛除腥膻等油腻厚味菜肴中的异味,产生特殊香气,如果与蘑菇同食还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h3><h3> 说完了大葱的好处,捞鱼再带朋友们看看大蒜:</h3><h3> 大蒜是厨房中很好的调味品,也是很好的营养品,更是很好的天然绿色药品,某研究显示称大蒜的营养价值超过了人参 ,大蒜是天然的植物广谱抗菌素,大蒜约含2%的大蒜素,它的杀菌能力是青霉素的1/10,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及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都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还能杀死更多种致病真菌和钩虫、蛲虫、滴虫。生吃大蒜是预防流感和预防肠道感染病的有效方法。 </h3><h3> 大蒜性温,味辛;入脾、胃、肺经。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1.强力杀菌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目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2.防治肿瘤和癌症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实验发现,癌症发生率最低的人群就是血液中含硒量最高的人群。美国国家癌症组织认为,全世界最具抗癌潜力的植物中,位居榜首的是大蒜。3.排毒清肠大蒜可有效抑制和杀死引起肠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病毒,清除肠胃有毒物质,刺激胃肠粘膜,促进食欲,加速消化。4.降低血糖大蒜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迅速降低体内血糖水平,并可杀死因感染诱发糖尿病的各种病菌,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5.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大蒜可防止心脑血管中的脂肪沉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显著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浆浓度,增加微动脉的扩张度,促使血管舒张,调节血压,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预防动脉硬化。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压的最好最简易的办法,大蒜可帮助保持体内一种酶的适当数量而避免出现高血压。6.保护肝功能大蒜中的微量元素硒,通过参与血液的有氧代谢,清除毒素,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7.旺盛精力大蒜可有效补充肾脏所需物质,改善因肾气不足而引发的浑身无力症状,并可促进精子的生成,使精子数量大增。8.预防感冒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预防感冒,减轻发烧、咳嗽、喉痛及鼻塞等感冒症状。 </h3><h3> 首先大蒜要生吃。因为大蒜遇热时与很快失去其神奇功效。大蒜被碾碎后最好放置10~15分钟,当大蒜素完全产生后再吃效果最好。注意的一点是大蒜不要空腹吃,因为大蒜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会造成胃部不适。还有就是大蒜不宜多吃,它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这样会对眼睛有刺激作用。引起眼睑炎和眼结膜炎。所以大蒜最好每天吃一次或者隔天一次,每次~3瓣。如果害怕吃过蒜后口腔有异味。可以在吃过蒜后喝杯咖啡、牛奶或者绿茶,都可以起到清除口气的作用。</h3><h3> 葱蒜好处多,捞鱼家就常备不懈。由于以前长年守店,搬货卸货,捞鱼夫妇的手脚也比常人粗糙得多。捞鱼出院后,夫妇俩都待家,有时间了,就长时间坚持用大蒜浸醋泡手脚。几个月下来,还真灵光。手脚面上的老皮老茧都掉了,变得“细”皮嫩肉起来。葱蒜的神奇功效还真不少!</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捞鱼撰写于2017-10-21.)</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69</font></b> <font color="#167efb"><b>神奇的葱蒜</b></font><br></h3> <h3><br></h3><h3><br></h3><h1> <b><font color="#ed2308">拉 练 </font></b></h1><h3><br></h3><h3><br></h3><h3> 那是1971年农历正月的某一天。深夜,刚刚远离父母亲人,在遥远异乡过完春节不久的岭友们,还都在熟睡的梦乡中。“嘟、嘟、嘟、嘟……”一阵阵刺耳的尖哨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帐蓬中我们在舖上都下意识地猛地坐了起来。“又拉练了!”我顺眼描了一下手表,凌晨1点钟!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为了能在战时起到保家卫国的作用,各班、排都发了步枪,平时还经常进行实弹练习等军事训练,严然已是一支准军事力量。听到激烈的哨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迅速穿好衣裤,跑步赶到操场。正月里的大岭深处是异常寒冷的,尽管大家都穿戴得严严实实,棉帽、大衣、棉衣、棉裤、毡袜、棉胶鞋一件都不拉,但是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奇寒中好象起不了什么作用,还是冻得直打哆嗦。不到10分钟,大家互相一瞧,嗨!眉毛胡子全白了,下遂的帽耳朵上也结上了厚厚的白霜,严然圣诞老人一个!只听指导员李振东在一旁发话:“同志们:刚才接到上级通知,有几个苏修特务从边境那边溜到我们这边来了,有可能潜伏在我们这一带。大家听我的命令,女战士留下保卫连部,男同志带上武器,跟我上山捜索,决不能放过一个疑点!”听完这个动员,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几天前发放武器时的那股高兴劲,顿时全没了!随即,只听得“沙、沙、沙”的脚步声,引导着一支整齐的队伍,向着白雪皑皑的茫茫林海出发。 说实在的,到呼中的一个多月来,除了在连队周围打一些柴火、锯一些倒木外,还真没敢走出离开连队多远。而一旦进入深山老岭,我们就都感到新奇而又紧张。呵!好大好高的树啊!虽说是深夜,由于白雪的反衬,夜空还是有点灰蒙蒙的微光。我们边走边欣赏着原始森林的夜景。 </h3><h3> 突然听到前面有人报告:“报告指导员,前面发现不明脚印!”本来大家有些放松的心里,顿时又紧张了起来。“注意警戒!顺着脚印搜索!”指导员一声令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脚印,仔细捜索,走向密林深处。林越来越密,路越走越难。有的地方横七竖八地倒着不少树干,那脚印却好象跟我们开玩笑似的,一直在前面伸向远方。我们只好小心地跨过甚至爬过这些“栏路虎”。就这样我们跌跌爬爬地行进了大约三个多小时,突然这个一直同我们开着“玩笑”的脚印,竟一下子蒸发不见了!我们多人分头找了好多地方找不到,正准备原路返回,大知道谁在远处叫了一声:“指导员,山下好象有条公路!”我们赶紧赶过去一看,果然在前面陡坡下约7、8米的地方,模模糊糊地好象是一条公路。指导员站在一边,仔细观察了一下地形后说:“是我们二连通向三连方向的简易公路。”大家一下子高兴了起来,追脚印时的紧张劲和疲痨劲都没了,纷纷试着要往陡坡下滑。指导员赶紧制止说:“大家小心!先别下!”随后他找了一个比较缓的坡面,让我们一个接一个的慢慢往下滑,紧挨着下到公路上。虽然还是简易公路,但到底比山上好走多了。回程大约5公里路,不到一个小时就赶到了。真所谓“归心似箭”啊! </h3><h3><br></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h3><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70</font></b> <b><font color="#167efb">越冷越拉练!</font></b></div> <h3><br></h3><h1> <b><font color="#ff8a00">骑 马</font></b> </h1><div><br></div><div><br></div><div> 应该 是在1971年夏季吧,卡玛兰公路路基已成形。一天傍晚,天还大亮。我们收工后,正在帐蓬里闲聊呢,忽然听到帐蓬外有欢呼声和马啸声,捞鱼闻声跑出帐蓬外,看到许多人围在外面,中间不知哪里跑来一匹高头大红马,也不知道是谁骑在马上,走近一看,好象是LMZ,那马驮着LMZ在“驾” 的呼唤声中一溜烟地顺着路基跑了。那时大伙也不知害怕,还在那里高声呼唤,转眼间,只闻一阵“得得得”的马蹄声,马儿竟又驮着来LMZ四回来了。马儿一停,LMZ一下子从马背上跳了下来,连呼“过瘾。”紧接着又有几人争先恐后地挤上马背,先后去过了一下“瘾”。捞鱼站着看着心里也觉得痒痒的,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捞鱼,上!”大家就七手八脚地把捞鱼推上了马背,一坐上了马,捞鱼心慌了,这马背光溜溜地,没鞍!心里还在慌张,那马已长啸一声“得、得、得”地跑了起来,刹时自己吓得身子紧贴着马背,手紧紧地抓牢马鬃,闭上了眼睛随马瞎跑,身上直冒冷汗,也不知跑了多长时间,忽然听到了一欢呼声,睁眼一看,已经回到连队帐蓬边,在众人的帮助下才慌忙下了马。从此就再也不骑马了。 </div><div><br></div><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71</font><font color="#167efb"> 巍巍兴安岭,一片大森林。</font></b></h3> <h1> <b><font color="#ed2308">东北大秧歌 </font></b></h1><h3> </h3><h3><br></h3><h3> 我在岭上时看过几次东北大秧歌,第一次是在三处机关过年时。 记得那也是一个初二天,中午11时左右,我正在材料库办公室打我那小木箱呢!累得满头大汗,正想休息一会,忽听得外面一阵锣鼓声和吵杂声,我赶忙站上凳子,使劲往窗外瞧,(窗户的下面结有厚霜,看不到外面),发现外面来了穿着花花绿绿的一群人,还有不少观众。我当即披上外衣,戴上帽子,扔下手中的活,跑出去看稀罕。走到大院中央,才发觉是秧歌队来了。只见他们有打着彩旗的,有戴着大头娃娃面具的,有身上围着道具驴子、道具马、道具小船的,脸上都化妆得花里糊哨,在院子中央围了一个圈,在一旁锣鼓声的配合下,扭起了东北大秧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东北大秧歌,太乡土味了,有点象我们南方的舞龙队,感觉很新奇。尽管天很冷,但秧歌队员扭得很起劲,虽然他们没套外衣,穿得很单薄,可是在他们使劲的扭舞下,看不到他们有冷的感觉,倒是似乎看到他们涂满油彩的脸上都微微冒着小汗珠。 可惜,当时我没相机,照下这可爱的一幕,要不也可拿来晒一晒了。</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39b54a">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72</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ed2308"> 东北大秧歌跳的就是这股劲!</font></b></h3>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ed2308"> 帐蓬里的“春 晚” </font></b></h1><h3><br></h3><h3><br></h3><h3> 在岭上的文娱生活是十分乏味和枯燥的。但有时也有例外: 那是1971年春节。由于是我们知青到岭上的第一个春节,连队中弥漫着严重的思乡情绪,董连长和李指导员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来稳定大家的情绪,都收效甚微。眼见已快临近春节,连长、指导员在对各班、排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各班、排中有不少有艺术细胞的文艺苗子,当即决定自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 离过年只有半个多月时间了,来得及吗?连长指导员决定发动各班排推荐人才,积极进行准备和筹办。</h3><h3> 年青人到底是年青人,我们这帮少男少女们一听说要举办联欢晚会,都来劲了,不少人都想在晚会上一展身手,亮一下自己的绝活。各班、排纷纷开展排练等准备工作,有的还对外“保密”,当兄弟班排的人来串门时,原本热闹非凡的帐蓬内就会突然鸦雀无声,唯恐走漏风声、泄露秘密,在晚会开演时起不到意想不到的效果。</h3><h3> 一时间,整个连队都积极投入到了准备联欢晚会的欢乐气氛中,将刚刚还严重存在的思乡不稳定情绪一扫而光。</h3><h3> 除夕晚,姑娘们早早地用她们的巧手把联欢会的会址——一排帐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帐蓬门外挂起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帐蓬内自制的煤油灯多了许多,显得比平时亮堂了,帐蓬上贴着用红纸写的横幅:“呼中区筑路三处二连春节联欢晚会”几个大字,更使地处北国偏僻大岭的二连驻地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不一会二连的岭友全部涌进了一排小小的帐蓬,把两排铺位挤得满满的。李指导员首先向全连岭友发表了热情扬溢的新年贺词,董连长紧接着宣布联欢晚会开始。岭友们自编自导的精彩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有独唱、独舞、合唱、诗朗诵……等等,都淹没在岭友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 这台晚会,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耀眼的明星,但却给我们第一次在遥远异乡过大年的岭友们带来了少有的欢乐!</h3><h3> 晚会有几出节目,至今还使我记忆犹新。一出是:宣汉成表演的扑克牌小魔术。他将扑克牌由大变小、由小变无的幽默技巧赢得了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还有就是很有才艺的朱玉宝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那嘹亮的歌声也博得了岭友们的阵阵喝彩声……。 由于年代已久,许多有趣的场面已记忆不再,但这次帐蓬“春晚”应该也算得上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特殊的联欢晚会。</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73</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ed2308"> 帐篷里的“春晚”最难忘!</font></b></h3> <h1> <font color="#ed2308"><b>  <br></b><b> 岭上元宵节</b></font></h1><div> </div><div><br></div><div> 2015年元宵灯会马上就要开幕了。这几天晚上,在灯展现场看到最多的不是灯,而是人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绝对不是夸涨之词。回想当年岭上那不太热闹而显得有点幽静的元宵节,反而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了。 </div><div> 在岭上过元宵节,除了大家一起在连队过的第一年以外,就是在处机关过春节的那一年了。 </div><div> 那时,我们觉得春节和元宵节都是在一个假期内,处里的大多数职工都还在探亲休假期间,处机关留守人员寥寥无几,所以整个机关大院感觉有点冷冷清清。正月十五前后,岭上北国还是处于数九的严寒之中。由于地处高纬度,早上八点多,天才刚刚放亮。从处机关往山下望去,在一片薄薄的晨雾下,处职工家属房和稍远处呼中的街面房上的小烟囱,无不冒着淡淡的炊烟,好似仙境一般,显得特别安静,似乎丝毫没有过节的气氛。只有快到中午时分,远处传来几声呼中高跷队和秧歌队的锣鼓声,才证明了现在正是元宵佳节。白天,我们到呼中街上去玩,才发现各家门前除了春节时就已张贴的春联以外,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自制的大红灯笼,使我们更是感觉到中华民族的神奇,即使在这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边陲小镇,人们还是忘不了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千方百计地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div><div> 到了下午三、四点天慢慢地黑了下来。山下各家各户门前的大红灯笼都亮了起来,尤如天上的点点繁星,把呼中原来的一片漆黑装妆得使人有点留连忘返。</div><div> 现在,时代巳经变迁。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呼中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听说现在呼中的节日也变得婀娜多姿,尤其是元宵佳节,还出现了冰灯和闹花灯等具有北国地方特色的大众娱乐项目,使我们的第二故乡——呼中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让我们也在此为呼中喝彩吧!</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74</font><font color="#ed2308"> 那时自娱自乐“穷开心”</font></b></div><div><br></div>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75</font></b> <b><font color="#ed2308"> 当年有这样的体育活动,已经很不错了!</font></b></h3>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ff8a00"> 呼 中 的 秋 天 </font></b></h1><h3><br></h3><h3><br></h3><h3> 呼中的初秋是非常美丽的,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刻。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奔腾的呼玛河水,清彻见底;深邃广袤的树林,给人一个绿色清新的世界,满山遍野的鲜花,清脆的鸟鸣……这绝不是电影中的镜头,也不是小说中的美景,这就是呼中,是呼中的秋天。</h3><h3>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随当地老职工们去山上采蘑菇。一进入森林,映入我眼前的就是数不清的鲜花和绿草,那金色的黄花菜,纯净的白桦蘑,青青的绿草。平时脑海中那白茫茫、死气沉沉的林海,仿佛一瞬间就变成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h3><h3> 那天是好天气,风和日丽,徐徐的秋风有点暖洋洋的。我和钱金根、沈德成、沈宪初等一起上山。在一片叽叽喳喳声中,我看到了王雪玲、吴静文、陆娟虹等女同胞们也提着蓝子上山了。参天的落叶松抖动着茂盛的绿色枝叶,不像严冬光秃秃的树枝那样垂头丧气,阔叶的桦树林,像手掌一样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好像举着无数小旗子向我们招手欢迎。进了林子,我们一会儿采油蘑、桦蘑,一会儿采黑木耳、黄花菜,一会儿又在草甸子上吃着香甜可口的“嘟柿”,最终人人都是满载而归。返程路上,大家你瞧我我瞧你地互相忍不住捧腹大笑。原来,大家往日满嘴的白牙,都因为刚才贪吃野果“嘟柿”而变成了黑色的“乌嘴”。 </h3><h3> 看着大家提着土产往回返时,我和沈宪初却不甘心这么快就回去,我俩想进一步探索这绿色宝库的秘密,于是继续往密林深处走去。随着大家渐渐地远去,刚才的喧闹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寂静。我俩正在为静得出奇而感叹时,忽然空中传来“哗、哗、哗”的一阵声响,吓了我俩一大跳,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像鸡似的鸟,被我俩的到来吓着后,拍着翅膀飞走了。沈宪初说,那是“飞龙”,是大兴安岭的稀有动物,听当地老职工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讲的龙就是“飞龙”。我俩在树林中继续前进,到一条小河边,正在看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和中间游动的小鱼时,忽然河对面“啪、啪、啪”的一阵响动,抬头一看,顿时发现一只两米多长的大家伙,一溜烟地跑开了,估计是一头“四不象”(也叫“憨达汗”)!此时,我们也有点害怕了,想到上次拉练时的脚印,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要是碰到猛兽怎么办?想到此我俩迅速转过身,加快脚步,由原路返回了连队。</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76</font><font color="#167efb"> 夏天了,小河中的水还剌骨寒。</font></b></h3> <h3>  </h3><h1> <b><font color="#39b54a">土篮子情结 </font></b></h1><h3><br></h3><h3> <br></h3><h3> 进入四月,祖国大地万物复苏,我们的故乡―江南,也早已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季节了。但作为被称作“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林区腹地,虽然白天气温已升到摄氏0度以上,可是早晚和夜里,气温还是很低的,有时甚至降到零下10度以下。</h3><h3>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我们作为筑路工程队,接到的第一任务:就是修筑从卡玛兰大桥往里十几公里的卡玛兰干线。当时修路根本没有机械设备,全部靠人工刨、土篮子搬运;施工方式则是大庆式的大会战。而我们这批知青当时脑海中反映最多的也是电影《创业》里面“铁人”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在开工没几天里我们几个班排就暗暗叫上了劲,今天的土方你们比我们多,明天我们会拼命地追上你们。 </h3><h3> 在大兴安岭初春的土地上,用镐刨下去的是鹅卵石结成的厚厚的冻土层,基本上都是一刨一个白点,开头进度相当慢。别看我们这些从没筑过路的姑娘、小伙,为了工程进度,都动起了脑筋、想尽了办法。开头大家用钢钎打出洞后再撬,后来不知是谁想出了一个主意,在河套边捡来了许多干木头、烂木渣,在取土的地方点起了火堆。这一招果然灵,经过高温烧烤后,火堆下的冻土层溶化了,进度加快了不少。但要解决深层冻土效果不大,要彻底解决进度问题,必须再想办法。 </h3><h3> 面对这些困难,董连长、李指导员在全连召开了动员大会。连队安装了高音喇叭,不断表扬工地上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公布各班排的工程进度。还动员有写作能力的人,向三处机关《筑路战报》投稿,并组织相关人员群策群力,想方设法攻克筑路施工中的难关。</h3><h3> 在困难面前,我们排的弟兄们也积极想办法。记得一天下午下班后,排长徐建初召集我们几个班长和骨干一起商量施工对策,大家琢磨了好一阵子,最后觉得只有打炮眼,用炸药炸,才是解决目前施工困境的唯一途径。我排立即将我们讨论结果上报连部,其他班排也上报了相应的报告。连部领导虽有同感,但还是担心安全问题,为了找经验,连里决定先来一个小规模试验,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由董连长亲自带队,组织黄长校和汤文初两人实施初次爆破。经董连长再三讲解和示范后,他俩先小心翼翼地将炸药放入炮眼中,然后插入雷管、导火索等爆炸装置,他们小心地用香烟点燃导火索,快速地转移到安全地带。我们也在较远的地方睁大眼睛屏住呼吸,静静地观望着。突然“轰”的一声巨响,鹅卵石象“烟火”似的冲天而起,散落一地。爆炸成功了!看着这一大堆被炸松了的冻土,大家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工地上成了欢乐的海洋。 </h3><h3> 装土的来劲了,担土的高兴了,土篮子也好象变轻了。工作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倍。就这样土篮子飞快地来回搬运着炸松了的冻土方,渐渐地、渐渐地填高了路基,土篮子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对兴安岭的深深情结,慢慢地、慢慢地化作一条通向大岭深处的玉带,永久地丶永久地嵌入在我们的脑海中……。</h3><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作者捞鱼)</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77 </font><font color="#ed2308"> 土篮子,永远忘不了的情结。</font></b></div>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78</font></b> <b><font color="#ed2308"> 机机筑路队的强项就是推土机!</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视链017 </font><font color="#39b54a"> 大兴安岭的10种野果</font></b></h3><h3><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ZQOtSP0F3VsVR04mEeeaQ"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你最难以忘怀的大兴安岭的10种野果</a></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79</font></b> <b><font color="#ed2308">翻斗车也是出大力的!</font></b><br></h3>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视链018 视频链接:美丽的呼中好地方(转自网络)</font></b><br></h1>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80</font></b> <b><font color="#39b54a">二连旧址旁,曾经的小河沟。</font></b><br></h3> <h3> </h3><h1> <b><font color="#ed2308"> “ 政 治 任 务 ”</font></b></h1><h3><br></h3><h3><br></h3><h3> 那是1971年的夏天,二连的工地正热火朝天。一天,捞鱼正准备上班去工地,却被指导员叫住了,“捞鱼,工地你暂时别去了,留下来,我有事。” </h3><h3> 在那个年代,象捞鱼这样出身不好的人,是很敏感的。心想:不要又犯什么错了吧?内心嘀咕着十分不安地走进连部。不想,指导员见捞鱼进去,热情地跟捞鱼说:“捞鱼,来、来、来,有一项光荣而重要的政治任务要交给你。”说着他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张10*20cm左右的工农兵形象宣传画、一块油画调色板、以及油画笔、油画颜料等。说:“这些我已给你准备好了,操场上黑板报旁已立了一块宣传画栏,黑板报任务暂时交给zyb,这宣传画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捞鱼一听忙说:“指导员,这油画捞鱼可不会!”没想到刚才还满脸堆笑的指导员一下子就把脸沉了下来,严肃地说,“你别推了,这个我们都了解过的,想办法完成任务!”看到指导员把话说死了,捞鱼只好硬着头皮走出连部,心里在骂,是哪个捣蛋鬼把自己爱画画的事捅出去的,况且自己只在群众运动中画过宣传画,压根儿没画过油画呀!这个政治任务弄不好就会变成“政治错误”! </h3><h3> 顶着压力回到帐蓬,把自己的小板箱中有关画画的书藉一股脑儿都找了出来,现学现画,拿调色板和颜料反复进行调色试验。连晚上睡觉、做梦都在画画。经过一天多时间的准备,第二天下午,按方格放大的原理在宣传画栏上打上了草图。第三天开始上色,捞鱼一反常规,没有先给人物上色,而是先挑选接近边框的非关键部位进行了上色,实际上也是一次次的现场试验,几经修改终于初步掌握了一些油画的着色技巧。第三天开始,正式为人物上色虽也有修改但是由于有了前几天的基础,绘画起来反而顺手了很多。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艰苦努力,这幅油画终于初步画成,油彩虽然显得有点粗糙,但人物造形却也显得粗犷有力,反而符合了那个时代的人物本色。油画完成后指导员在大小会议上几次表扬了捞鱼。许多岭友以此画为背景留有留影,捞鱼也在画旁照过相,可惜因为岁月流逝和几次搬家,终于不见终影。这次幸逢有网友所发的老照片中发现了此画,三生有幸也!现已加以收藏!此乃网络之功!一时性起,特发此文。</h3><h3><br></h3><h3><br></h3><div> <b><font color="#167efb">(作者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81</font><font color="#ed2308"> 图中为二连萧山岭友一土,背后宣传画由捞鱼所作。</font></b></div> <h1>  <font color="#167efb"><br><b> 说 说 樟 子 松 板 箱 </b></font></h1><h3><br></h3><h3><br></h3><h3> 看到大雁兄上传的“樟子松板箱”图片,不竟联想翩翩,令人动情。在岭上时,不少岭友们都有自制或为人代制樟子松板箱的经历。 我也自制过樟子松板箱,而且有过“几代”经历呢!第一代:实用型的;刚到岭上时,我们自带的行李都简单得很。哪位岭友如果带有衣箱之类,那是很稀奇的了,大多数人都是靠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做的。当时我们一般都去检一些稍平整一点的板皮,稍稍清理掉一些树皮碴子,用大板锯锯成一块块的木料,拼凑着拿钉子钉一下,也不管它方正歪斜了,里面糊上报纸,盛上衣物、安一个盖子就算我们的行李箱了。 过了年吧,就有人开始筹划第二代的了。不少岭友在回家探亲时带来了木工工具,大家把裁好的木板用家里带回来的“家伙”精加工一下,用钉子钉一下,拼装起来,虽然还没有大雁兄图片中漂亮,但木箱里外面都光了,看起来也舒服多了。这样第二代的箱子在连队伴我好多年,就象大雁兄、三处兄所说,里面放着我所有家当,当成宝贝嘎达放在我的床头舖边。</h3><h3> 后来象平原兄、力木兄这样会木工手艺的人,就占了先机了他们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率先完成了向大雁兄图中的漂亮的“三代木箱”过渡了。当时我们都很羡慕。 我的“三代木箱”是我调到三处机关材料库后完成过渡的。那是有一年春节,我没回家过年。在处里放假前些天,心想,反正休息天闲着没事,库里有现存的木工工具,何不也让自己的破行李箱来个更新换代呢?于是,我就在处机关后面的锯板场搞了几块樟子松板,在春节时,拿起工具象模“不象样地”干起了“木匠”。但是木匠活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可不是件轻松事,几天下来腰酸背疼了,手也磨破了,尤其是拼装铆合尾榫,更是技术活,三反五次地返工,自己恨自己太笨!后来还是在材料库老工人李长东的帮忙和指导下,才算草草完了工。虽然没有平原兄、力木兄做得标准、好看,但是到底是用自己的心血完成的,心里还是很开心。 </h3><h3> 几年后,我那“三代箱”也随我的调转回到了老家,因箱子木板厚,家乡聪明的木匠将它解体后,把板子统统一剖为二,重新组装,居然成了一模一样的两只“双胞胎”箱!我想这应算“四代箱”了吧!</h3><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82</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ed2308">下图为樟子松板箱</font></b></div> <h3><br></h3><h1> <b><font color="#ff8a00"> 一天两顿饭</font></b></h1><div><br></div><div><br></div><div> 俗话说“一日三餐”,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根据自然规律所养成的生活习惯。但对我们在大岭有十年经历的人来说,就不是绝对的了!今天捞鱼就跟大家来唠唠这个话题。 今天又到了周末双休日,中午十二点,捞鱼一家正在吃午饭,一个有点耳熟的声音从店门口传来,“老乡,吃饭呐,我想买点东西行不?”我们一听就知道是个东北小伙。到这边来的东北老乡对我们小店非常亲切,都知道捞鱼夫妇在东北的经历,管我们叫半拉老乡,管我们店叫“老乡店”,平时缺点什么生活用品,都爱上我们小店来。夫人赶忙起身学着东北腔调说,“好嘞!小伙子唉,还没吃中饭吧!我们这嘎嗒吃吧!”那小伙说:“阿姨,谢谢啰!我刚吃完早饭,今天双休吃两顿!”捞鱼一旁插上话了,“小伙子,现在还两顿的老习惯呐?”小伙说:“海,省事呗!” 呵呵,中午这一小段时光,猛然使捞鱼想起了在大岭时休息天“一日两餐饭”的经历。捞鱼猜想,那小伙今天的“双休日两顿饭”的习惯,应该是为了图省事。但我们在大岭时休息日两顿饭,可基本就是个制度。捞鱼就“两顿饭”“百度”了一下,还真有不少解答,其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来之前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一天只吃2顿饭的地方,上班的时候不知道,反正自从我来这以后,一天只吃2顿饭。早晨起来吃一顿,下午3点吃一顿。饿得我是饥肠辘辘。还美其名曰是他们那的光荣传统。年夜饭大家都是几点吃?这边竟然是凌晨0点吃年夜饭。我的妈!!!从来没见识过!!!”写的地方同样是东北,看来这个习俗到现在还延续着!每位岭友可能当初都有象这位网友一样的感受。对这个“制度”捞鱼当初初来乍到时,就是不习惯!那时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还在长身体的时候,毎当“两顿饭”时,也是饿得饥肠辘辘、混身难受,一点劲儿都没有了!后来学乖了,在临休息前一天,在食堂多买一点饭菜,放在床底下这个天然大冰箱里让它冻着,第二天中午放在大铁炉子上化开了吃,暂时解决肚子闹意见的问题。后来发了工资,口袋里有点钱了,就时不时地去呼中东方红商店里买点吃的以备肚子抗议时用!最大的依靠当然是远在八千里以外的父母了!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怕我吃不好、不习惯,影响身体,在自己生活尚且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儿女,还是千方百计地不断通过铁路托运一些大米、咸肉之类的食品来接济我们。再后来,环境终于逐步地改造了我们,也只能渐渐地适应了休息日两顿饭的“规律”,以至后探亲回家也不想吃早饭了,睡懒觉,早饭中饭一起吃……哈哈,这个“坏习惯”直到返城回到萧山后才改过来!</div><div> </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83 </font><font color="#ff8a00">这就是当年的主食窝窝头</font></b><br></div> <h3><br></h3><h1> <b><font color="#39b54a"> 鹦 鹉 被 母 鸡 啄 死 了</font></b></h1><div> </div><div> </div><div> 夏天到了,三天一个大会战,累的死去活来的。但是,我们到底还是小孩子,一到休息天,就忍不住想玩。几个男生到树林里抓住一只小鹦鹉。鸟小肉少不能吃,又不舍得扔,就送给我养着。我吸取了小猫头鹰逃跑的教训,把小鹦鹉扣在一只土篮子里,喂食物它也是不吃,看来动物是脾气的很犟的,离开了父母失去了自由的小鸟是宁死不屈的,想起小时候我哥哥抓住一只小麻雀养在鞋盒子里,它就是不吃一粒米,只要放他出来,带着绳子直接飞到玻璃窗上,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最后只能放走了事。现在这只鹦鹉怎么办?好歹养了一天没有死也没有逃跑的迹象,只能养一天算一天了。第二天,我上班前把小鹦鹉拿到三排长家住的帐篷边,委托嫂子帮着看一下,她说行啊,你放在土篮子里,下班来拿吧。我高高兴兴走了。一下班飞跑着去看小鹦鹉。打开土篮子一瞧,我的天哦!小鹦鹉死了。仔细一瞧头上有好几滴血,谁弄的?我喊起来,她说:“我家养了几只母鸡,怕老鹰吃了,我把它们关在一起了,没想到几只母鸡认生,把它给啄死了”。我又气又悔,又不能把他的母鸡怎么样,后悔不如把小鹦鹉给放生了。自此我下定决心绝不再养野生动物了,绝不!!!</div><div><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作者原筑路三处四连上海知青麦芒)</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84</font><font color="#ed2308"> 图中为捞鱼夫人和麦芒</font></b></div> <h3><br></h3><h3> </h3><h1> <font color="#39b54a"><b>小 猫 头 鹰 逃 跑 了</b></font></h1><div><br></div><div><br></div><div> 71年初春,有人抓了一只小猫头鹰送到连部,猫头鹰的羽毛还没有全部长齐,很可爱的样子,头很大很圆,没有脖子,头和身子一样粗细,2只大眼睛一直睁着。我们几个女生拿出东西给它吃,它因为眼睛在白天看不见东西,闻到咸肉的味道就一直往后退,退着退着就朝后摔倒了,屡试不爽,于是我们一阵哈哈大笑,开心死了。最后男生一直认为交给我来抚养比较合适,因为我喜欢小动物。我把小猫头鹰用一根细麻绳拴住了脚,再放在我的床脚下,和床腿系在一起,觉得万无一失了,它则老老实实的呆着一声不吭,给它吃任何东西它都不吃,像个任性的婴儿。晚上睡觉时看它还在,第二天一早起来它已无踪影。</div><div> 我看见绳子已经断了,那么它一定用嘴把绳子咬断了,挤出帐篷的门,那个门是没有燕尾榫的,因为那时候不知道大雁兄会做木匠活呀,都是用铁钉子和毡子加几块板皮子做成的。</div><div> 门缝大的足可以让鸟儿挤出去。可是小猫头鹰到哪儿去了?它会飞吗?它的父母会来接它吗?我出了帐篷四处张望,想看它是否还在树林边上,雪地里树林边什么都没有,连个痕迹都没有。</div><div> 沮丧之余我突然高兴起来,它父母一定发现它在我们帐篷,所以天黑后潜伏在帐篷外,只等我们睡觉后来招呼它的孩子,帮助它逃出魔掌,顺利回到树林里,当然原来的家它们是断断不会再去住了,恐怕孩子再入魔掌,重新筑了新巢。</div><div> 几个男生来看小猫头鹰了,一听它逃跑了,气的说:“下次抓了鸟再不会给你养了”。我则高兴地说:“你们抓不住的,它不会住在这里了,它不吃东西会死的,还是逃走的好”!</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作者原筑路三处四连上海知青麦芒)</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85</font><font color="#ed2308"> 大岭的猫头鹰</font></b></h3> <h3>  </h3><h1> <font color="#39b54a"> 野 鸭 子</font></h1><div><br></div><div><br></div><div> 71年的春天刚刚来临,树林里悄悄发生了变化,桃红色的金达莱花(野杜鹃)怒放,一眼望去如晚霞般的美丽,落叶松悄悄吐出新芽,云雾在半山腰里飘荡。我们扛着筑路的土篮扁担等工具,排着队唱着歌向远处的工地走去。突然,队伍旁边出现三只野鸭子,彩色的羽毛扁扁的嘴,它们也排着队,一摇一摆地在我们队伍边行进。我们先是吃了一大惊,后是惊喜若狂,队伍乱了,男生想抓住它们,女生也想和它们近距离接触。可是,野鸭子根本就不怕我们,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要是你伸出双手去抓它,它就不紧不慢地飞起来,落到你逮不住的地方,然后继续跟着我们走…….。咦?我就奇了怪了,这么笨的家伙,怎么没人能逮住它?三番五次,怪累人的,大家就觉得没有希望逮住它了,纷纷回到队伍里往前走去。很快地野鸭子也不再跟着我们走了,不知几时就不见了。很多年以后在动物世界里看到,野鸭子主动出现在人的身边,是为了保护正在附近下蛋的母鸭子、把走进它们身旁的危险分子引开的一种策略,野鸭真的好聪明啊!我暗暗庆幸那天大家没有去附近的草丛里查看,那时母鸭子定在草丛里下蛋,公鸭子就来掩护它,要不它们的孩子就得被我们吃了。</div><div> 都说鸭子会水,你见过鸭子被水淹死吗?我见过,因为我养过一只小野鸭。那是刚到机械连不久。有一人捧着一只黄黄的小鸭子送给我,说是在河里抓的。我立刻把它放进水桶,看到它游来游去煞是可爱。上班后我忙得很没空去看它,等我中午吃饭时,看它已经死在水桶里了。水里能淹死鸭子?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是多年以后才知晓鸭子是不能一直在水里的,天鹅也是如此,晚上睡觉就得到岸上,休息也在岸上。看来城里人还真是缺少见识哦。</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作者原筑路三处四连上海知青麦芒)</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86 </font><font color="#ed2308"> 大岭的野鸭子特别漂亮。</font></b></div>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ff8a00">套犴记</font></b> </h1><div><br></div><div><br></div><div> 忘了那一年。记得是林彪出逃温都尔汗摔死的时候。秋末初冬,一连在卡玛兰沟完成筑路任务后又向森林深处转移。新址是一块朝南向阳的山坡上,下面是打好的道影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基下是一条河流应该属于呼玛河的支流吧,过了河是一大片平坦的河套地。连队就座落在这依山徬水的宝地上。 </div><div> 因为刚建点不久,所以工作不多,这天闲来无事用废钢丝绳做了十几个套子,大多是套兔子的小套,因为有一根细钢索特别适合做大套,所以我做了二个专套大家伙的大套,反正碰碰运气吧。吃完早饭后没啥事我就和上海知青赵有生大哥二人下了河套,以防万一我们二人各拿了一把劈木头的大斧头壮胆。</div><div> 进入平坦的河套除了树就是草,在树草之间我们发现了几条野兔的兽道(听东北人说每种野兽都有自己固定的来回道路,过一段时间就会走一回,其中也分主道和岔道,所以套一定要下在主道上)。下完几个兔套往前走,突然我发现丛林中出现一条弯弯曲曲有三十公分宽的小路,而且路己经走的很踏实,凭经验这是一条难遇的大兽道不但是主道而且常走,兴奋之余我和赵大哥立马动手找了一棵兽道边结实的松树挂上了钢丝套,估计这家伙不会小所以这套我们下了有一人多高,为保险起见我们前后各下一个。下完后回到连队已是中午。 </div><div> 当天晚上卡玛兰沟下了初冬的第一场小雪,说小雪是因为刚把大地染上了薄薄一层白色。第二天早上做完该做的工作,十点钟左右我和赵大哥相约出发去溜套。走下山坡,淌过河流,进入河套地。巡视了几个兔子套一无所获,二人继续往里走,突然我们被眼前的状况惊呆了,在十几米开外所有的草和树木已不复存在,树木连根拔起,一米多高的茅草己碾为平地,方园有几十平米,中间静静得躺着一头黑黑的跟水牛一样大的怪物了,从来没有在原始森林中见过如此大型野兽。套住了,二人兴奋得叫起来,说明一下下套套野兽是因为猎人掌握了动物的特性,因为动物遇到东西套住脖子后它绝不会后退,只顾一个劲往前冲,结果可想而知,只能落得活活勒死的份了。当然在临死前会拼命挣扎,所以把周围几十平米的地方挗为了平地。当然套的大小高度都要根据不同的野兽特点来下,下完后还需要加以必要的伪装,尽量不留下痕迹,这是后话。等回过神后赵大哥说我们先看看到底死了没有,我们叫了几声没反应,捡了树枝扔过去还是没反应,仔细一看它身上也积了薄薄一层雪,这才大着胆子走过去,拿斧子捅了捅不动这才放心。 <br></div><div> 静下心后才觉得后背发凉,原来刚才紧张得浑身出汗,现在冷风一吹还有不冷的道理。冷归冷二人还是十分兴奋,在当时物资严重缺乏的年代,能弄到如此多肉是我们这帮龙江哥们天大的幸福噢!这时俩人商量怎么对付这大家伙呢?背不动也拖不动,我说还是快回连队搬援兵吧,赵大哥说好,我们先把套解开吧,我说行,二人开始解钢丝套。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松开了套在大犴脖子上的钢丝套,恐怖的一幕发生了,我手刚一松套扣大犴发出了一声吼叫,低而沉闷,莫非大犴活了,吓得我俩扔下东西夺路尔逃。跑出几十米后发现后面没动静二人才停下来,回头看看它还躺着没动啊。(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这犴刚死不久,因为是勒死的,肚子里憋了一肚子气,扣一松气就出来了)。俩人不敢多呆,连滾带爬的赶回连队,凑巧机械连的b80推土机正好上一连新址帮助平整土地,听说套住了大家伙开着车不费吹灰之力就拖到了连队。之后吗,全连一百多号人改善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伙食。做为奖励我得到了那张大犴皮,它成了我的床垫,伴我生活到七九年返城时四连一个付指导员说这皮子到了南方也没用送我吧。 </div><div><br></div><div><br></div><div><b><br></b></div><div><b> <font color="#ed2308"> (作者林涛)</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87</font><font color="#ed2308"> 犴大犴经常出没于大岭的密林深处。</font></b></div><div><br></div> <h3>  </h3><h3><br></h3><h1> <b><font color="#39b54a">野 兔 子 味 道 最 美</font></b></h1><div><br></div><div><br></div><div> 刚到四连时,原始森林里经常可以看到野兽奔跑时留下的脚印,我们常常看着脚印发呆,幻想着什么小动物跑过去了?这么冷的天它们怎么活下去?有一天,几个东北青年拿来一只大白兔,沉甸甸的,足有十来斤重。听说他们用铁丝做成一个圈放在野兔必经之路上,它们一不小心就被套住了,典型的守株待兔啊!我们高兴极了,可以好好改善一下生活了。男生们剥了兔子的皮毛,我们班里女生用固体酱油、糖等调味红烧了一大锅兔子肉,那个香哦,至今不能忘的。</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作者原筑路三处四连上海知青麦芒)</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88 </font><font color="#ed2308"> 大岭的雪兔善于伪装。</font></b></div> <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89</font><font color="#ed2308"> 1971年三处部分员工合影。</font></b></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90</font><font color="#ed2308"> 当年二连靓妹杭州知青岭友23</font></b></h3>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91</font><font color="#ed2308"> 麦芒与广播员小阎</font></b></div> <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92</font><font color="#ed2308"> 麦芒与台州知青梁玉芳</font></b></h3> <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93</font><font color="#ed2308"> 素云大姐与林金美和孙雅兰</font></b></h3> <h3>  </h3><h1> <b><font color="#39b54a">1路车、2路车 </font></b></h1><h3><br></h3><h3><br></h3><h3> 昨日跟大家讲了探亲途径北京坐地铁时的趣事,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探回家途径杭州时的一个有趣故事。 那是1971年春节前夕,捞鱼与十余位岭友一起第一次探亲回乡。虽然都是小伙子、小姑娘,但经过连续7天7夜的坐火车长途奔走折腾,都感觉疲惫了,只希望早点赶回家中。这天火车车到杭州站还只有早上5点来钟,天还未放亮。我们一行人跟现在在外打工春运回家的农民工一样,挎着大包小包出了城站出站口,准备坐公交去龙翔桥转车回萧山。我们虽然名冠“知青”两字,其实有不少都只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青年,他们大多来自萧山农村,当时主要是受“下乡一片红”政策的影响,再加上家庭情况都比较穷,赁着“黑龙江支边可拿工资”这一点的诱惑,才与捞鱼们一起加入了支边的大军。有几位除了这次探亲途径外,还从未到过任何大、中城市,也不知道城市中公交车的运行规则。那时候城站途径龙翔桥的公交主要是带缏子的1路、2路(就是后来的151、152路)无轨电车,我们一帮人刚赶到1路车站,那1路车却刚启动开走,只听见我们中间回家心切的T岭友一阵高呼:“糟末好!1路车塌出哉,嘎只好乘2路车哉!”我们众人只道是T要带我们去坐2路车呢,谁知他人和行李均在原地一动不动,还焦急等着公交。大家一会儿才领悟过来了,原来T岭友不清楚公交线路的排序规则,还以为按先后顺序来排列的,于是他想当然地认为“1路车”开走后,接下来的就应该是“2路车”了。不想这却成为了一个笑话,很自然“1路车、2路车”也成为了T岭友陪伴10余年的“雅号”了。呵呵! </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94</font><font color="#ed2308">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无轨电车</font></b><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95</font><font color="#ed2308"> 原筑路三处二连通讯员萧山知青李利华</font></b></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有关书信的故事 </font></b></h1><div><br></div><div><br></div><div> 现代信息的传递真是飞速之极,“手机”、“网聊”瞬间即达。而在“大岭”时期的信息传递,那可叫做“望眼欲穿”啊! 如果当初在连队里要问:谁是最受欢迎的人,大家一定会说,非通讯员莫属了!而我却认为这个小通讯员啊,既可亲、又可“恨”! 刚到“岭上”时,艰苦的环境和生活,强烈地加深着大家的思乡情绪,每当通讯员李利华从东方红(呼中)归来时,大家都会象迎亲人似的出现一阵欢呼声,从帐蓬里蜂涌而出,争着从李利华手中索要信函。</div><div> 我的信件在连队里算多的,记得当初晚上休息时,第一件事是给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亲朋好友写信。为了方便书写,我们每个人都自制了小煤油灯,我还自己做了一个小坑桌。每天晚上就这样向远方的亲人叙发感情。尽管这些信函发出后最快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得到回音,但我们还是期盼着在这漫长的旅途之后的回函中得到安慰。当自己的信函发出后,我更是每天板着指头计算着这些回函的时间。 每天,当我从李利华手中接过信件时,脸上总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连声向利华道谢。而连里其他战友都对我报以羡慕的眼光。 一天,我计算着家里和一些好友的回信应该到了。听到李利华回来的消息,我马上冲出帐蓬外,高叫:“利华,有我信吗?”没想到利华响亮地回答:“没有!”我心中不觉一阵茫然,感到十分失落,战友们也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似乎在说“这天天收到信函的zjh,今天怎么就落空了?” 我只好呆呆地走向帐蓬,开晩饭了,明明饿着的肚子也没胃口了,满肚子的不高兴。草草地洗漱了一下,就准备早早地睡觉了。 谁知刚打开被子,“稀里哗啦”地一阵响,也不知什么东西掉了一地,低头一看,可把我乐坏了,捡起来一数,竟是八封书信! 原来李利华看到我今天那么多信就准备蒙我一下,假装说我没信,趁我去食堂打饭时,又偷偷将信件塞进了我的被窝里。</div><div> 我真的感到既好气,又好笑。你们说,这小通讯员到底是可亲呢?还是可“恨”呢?</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 (作者原筑路三处二连萧山知青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96</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ed2308">见字如见面,书信最珍贵!</font></b></div> <h3><br></h3><h1> <b><font color="#ed2308"> 猪肉炖粉条</font></b></h1><div><br></div><div> 前几天与岭友聊起在大岭时的一些令人馋嘴和记忆尤新的菜肴,大家都觉得最普遍、最具代表性、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猪肉炖粉条”了!别说现在它名列赫赫有名的八大“东北炖菜”之首,就说俺们在岭上肚里没油水的年代吧,每 当节徦日,连队里面改善一下伙食时,“猪肉炖粉条”的飘香便会让岭友们垂涎欲滴,那滑润润的粉条,那香喷喷久未沾嘴的猪肉片更是让人胃口大开!在那时和着猪肉粉条,吃上一、二斤大个的白面馒头,都不会是什么新鲜事,就连吃完饭后打着满足的饱嗝时,也觉得是一件享受的事情。 后来,虽然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了,但在当时,无论是筑路大会战的慰劳餐,还是庆功会、劳模会的大餐上,这个“猪肉炖粉条”始终是一盘不可动摇的主打菜! 人们常说“大锅饭小锅菜”吃着香。其实并不尽然!大岭天气寒冷,吃上一锅热腾腾的猪肉炖粉条,就能让人从舌尖一直暖到胃里。东北地区,炖菜就很风行,猪肉炖粉条,不仅能温暖身体,而且营养丰富,加上食材和调料充分作用,味道浓郁可口。 捞鱼顺便又百度了一下,有关猪肉炖粉条的加工方法是这样的: 材料猪肉400克,红薯粉条150克,京葱1根,八角2颗,冰糖8克,姜片3片,调味料:生抽2大匙,盐1/2小匙,老抽1小匙,花雕酒1小匙做法1.锅内烧开水,放入切块猪肉氽烫至水开,捞起洗净,沥干水。 2.锅内放1小匙油,放入猪肉块,小火煸至微黄出油脂。 3.捞起肉块放入冰糖,小火炒成焦糖色。 4.放入肉块炒至均匀上色,加入京葱段,八角,姜片,花雕酒炒出香味。 5.加入清水1200ml及所有调味料,加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约60分钟 6.煮至中途,把葱段和姜片捞起。 7.粉条提前用温水浸泡至软。 8.当锅内的水炖至1/3时,放入泡软粉条。 9.中小火开盖煮制,粉条煮的时间要略长些。 10.最后煮至粉条软化即可。 现在有条件,岭友们如果想解馋的话,不仿按上述方法试一下,看还能找到那过去的感觉么? </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97</font><font color="#ed2308"> 岭上的大餐,现在嘴还馋。</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视链 019 中国最冷小镇呼中</font></b></div><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KiVqorqODMMzaeSR1Fhaw"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中国最冷小镇呼中</a></h3> <h3><br></h3><h1><b><font color="#b04fbb"> 返城记(上) </font></b></h1><h3><br></h3><h3> </h3><div> 沪杭等去大岭的知青在北国经历十余年的蹉跎岁月,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绝大部分岭友通过各种渠道返城了,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浓缩了岭友们“酸、甜、苦、涩”的各种滋味。今天捞鱼就与岭友们讲讲有关返城的故事吧!</div><div> 捞鱼记得,在我们大岭,知青返城好像是在1977年逐步拉开序幕的,在此之前,可以说岭友们虽然惦念着家乡、惦念着远方的亲人,但说要想调转回家乡,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当时,无疑是一种痴心妄想,所以虽然是出于无奈,但对待在大岭也只有死心了。 然而,峰回路转,随着政府对知青政策的松动,有绝少数脑子灵活、或家中有特殊情况的岭友率先走上了返城之路。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好像一支强心针,无异使当时本以为回乡无望了的大岭知青,增添了一丝返城回乡的希望之光。捞鱼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偷偷筹办返城回乡调转之事。 </div><div> 那时,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搞返城回乡,在家乡当地是要占用求业用工指标的,这是办返城的第一道门槛,而且是一道很大的门槛,许多岭友开头就是因为无法逾越这道门槛而无法解决。捞鱼开始也是碰到这一问题,当时许多岭友都是用父母的退休指标来顶替使用的,名曰:“顶职”。而捞鱼的父母离法定的退休年龄都还有一定的时间,捞鱼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还是无其它路可走。渐渐地看到时不时地有岭友以各种途径争取到指标,办妥了返城的手续,兴高彩烈地回家的情景,心中恙慕和焦急之情交织在一起,难言之隐,无以言表。这些天,捞鱼与父母、朋友的信函交往中几乎全是想办法调转回家的事情。说实在话,在这样的情绪下当时捞鱼是无法安心工作的。好不容易等到1978年年底,捞鱼利用探亲之际,与父母商量,为了避免由于政策变化而错过返城的机会,以母亲身体长期有病,申请提前退休的办法,再用母亲的退休指标解决捞鱼的顶职指标。事不宜迟,立即行动。捞鱼立马用自行车带上老妈,奔医院、跑劳动局,到老妈工作的工厂及它的上级二轻工业局,终于在一个多月的探亲假期结束前所办的手续有了初步的结果。捞鱼探亲期满返回大岭,余下的手续都由带病的父亲在跑,并终于于1979年4月份办好了商调手续,在当月下旬捞鱼的商调函发到了筑路总队一处。当时极大多数岭友都还未调转家乡,他们同样对捞鱼报以了恙慕的眼光。此时,捞鱼与夫人已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她当时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当然是捞鱼办好了返城手续,担心的是捞鱼这一去,自己所托付的终身会象某些人那样成为问题吗?然而每当捞鱼向她投来坚真的目光时,夫人又把心放得宽宽的,她相信捞鱼,她也相信自己的爱情!</div><div> 捞鱼在大岭将自己的行李和生活用品通过火车托运,发回了老家。1979年4月30日,又仔细地环顾了一下自己工作和生活了将近十余年的大岭的山山水水。近一年多来捞鱼为了返城调回家乡,费尽了周折和心血,现在调令在手了,真的踏上了归乡之路,面对恋人,面对许多来火车站送行的同事和朋友,捞鱼心中真的有一种说不上的滋味。捞鱼这时还真不知道说点什么好了,最后只说了一句:“谢谢大家十余年来对捞鱼的支持、关心和照顾!捞鱼不会忘记你们,还会来看你们的!”在对恋人时,捞鱼用手擦了擦她湿润的眼睛,告诉她要高兴!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她调到捞鱼身边去的!得到了她期待和深情的点头!终于列车一声长笛,要开动了,捞鱼与她互道保重,看着她跟着列车跑到看不见人影……。</div><div> 途径一站又一站熟悉而远去的车站,闪过一幕又一幕刻骨而铭心的生产、生活场面,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捞鱼自己现在真的已经离开了大岭,真的已经踏上了返城的归途。然而眼前这一切却始终没有提起自己调令刚到手时的激情和兴奋!在脑海中的只有刚刚离开时一双湿润的眼睛的她!是啊,自己果然可以回去了,也似乎永远离却了大岭艰苦的生活,但她怎么办?她一个人留在大岭不是更加寂寞、更加艰苦、更加难受了吗?捞鱼的心中充满了惆怅,甚至恨不得在下一个车站跳下车,返回呼中,回到她的身边。但是理智又告诉捞鱼,那样做的话只是自己的软弱的表现!也决不会得到她的称赞,反而会受到她的责备!如果自己有能耐,就必须用自己的努力,将她调回到自己身边!虽然在经历了自己返城调转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捞鱼还是暗暗下定了决心,返城后一定要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地实施这个当时看似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div><div> 回到萧山后,捞鱼到萧山劳动局报到,劳动局办事人员首先拿出一张表格,要捞鱼签字,捞鱼一看,原来是一份“关于自愿放弃全民所有制身份,转入县属大集体所有制的声明”。捞鱼看了之后真有点啼笑皆非,心想:“捞鱼在大岭艰苦十余年,原来还占用着'高贵’的全民指标哪!现在回来了,是用老母亲的县属大集体指标顶替而来的,当然就得进入大集体单位了,何须来此一举呢?无非就是当时有些人想占用这些指标就是了!”捞鱼当时也管不了这么多,只想早日落实单位,就草草地在表上签了字。终于在当年5月9日,落实在了萧山城区一家较著名的二轻集体单位。</div><div><br></div><div><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作者捞鱼)</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图098</font><font color="#ed2308"> 返城时岭友们都托运这样的板子回家</font></b></div> <h3> </h3><h1> <b><font color="#ed2308">返城记(下)</font></b></h1><h3><br></h3><h3><br></h3><h3> 捞鱼在萧山新单位报到后,分配在一金工车间学车工,三班倒,虽然也比较辛苦,但比起大岭初期几年的艰苦岁月,自我感觉已不知要好了多少倍,捞鱼是知足的,觉得这个单位还不错,师傅是比自己要小5岁的小青年,但是捞鱼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他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应该说,进了这个厂对捞鱼的日后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自己对机械常识、日常电器知识的原理,有一个初步掌握和了解,都与在这个厂里的经历分不开,当然这是后话了。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半年多过去了。已经到了1979年的年底,为了能把日夜思念、牵肠挂肚的那一位调到自己的身边,捞鱼使出浑身解数,走亲戚、找朋友、跑劳动局,……。但全部都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原因:首先她是南京知青,不是杭州或萧山知青,在当时的体制下要想把与萧山户籍关系毫不相干的她调到萧山来无异有点异想天开。其次劳动局有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见捞鱼三反五次跑来咨询、了解有关政策、条件,感动了,他耐心地同捞鱼解释:“你的对象调动很麻烦,如果你们的关系还没确立,还是趁早断掉好,……”没等他话说完,捞鱼马上就接上去坚定地说:“确定了,确定了!”他看了捞鱼一眼,说:“那可是个浩大的工程,风险很大,有年无月呵!”捞鱼还是坚定地点点头,那位工作人员接着说:“那好,你就照我写给你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去运作吧!”捞鱼接过他的纸条一看,上面写着:“先领结婚证书,再找一个接收单位,然后争取一个用工指标。”短短三句话尤如三道门槛,除了第一道以外,剩下两道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捞鱼内心一楞,不好意思明言,只是向对方的指路致以了深深的谢意。原来捞鱼最担心的就是这用工指标了,自己父母的指标一个由捞鱼顶替,还有一个给了哑巴姐姐顶替,现在这个指标叫捞鱼何处去搞来呢?在给还远在大岭的亲爱的她写信时,只是讲她的调转在“办理中”,但每次这个“办理中”似乎又是那么遥遥无期。这次捞鱼在回信中依然还是“办理中”,只是希望她在本次探亲回来时,把结婚证给办了,……。</h3><h3> 转眼间已进入1980年。由于捞鱼平时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单位领导对捞鱼的印象良好,新单位没工作几个月,就从一金工车间调到了供应科搞倉库管理,现在又把自己从倉库调到了财务科担任成本会计。自进入该单位以来,捞鱼在同事间也取得了很好的人缘关系,有不少同事看到自己单身,有意要为自己搭桥牵线,介绍对象,更有一些活泼的姑娘想向自己表达芳心,但是捞鱼心中始终只有那个她,都用巧妙的方法回绝了他(她)们。不过,归根到底,想办法把自己心爱的那位调回身边才是硬道理。已有办理自己调转经验的捞鱼觉得劳动局那位工作人员的话一点也不错!为自己心爱的搞调转手续,工程实在太浩大,所以真还急不得,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也得一件一件地办理。这次她是在当年3月底请的探亲家回来的。我们商量好,首先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尽快申领结婚证书,再按部就班地照正常路子走下去。于是我们去南京、到瓜沥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在萧山城厢镇人民政府顺利地领取了结婚证书。这个探亲假她就没消停,很快就在这忙忙碌碌 中过去了。5月中旬到了送她回大岭时候,捞鱼与她又在恋恋不舍中道了别,期待着“调转工程” 早一天完成。 </h3><h3> 在随后的日子里,捞鱼患病的父亲病情日见严重,几次住院、转院治疗。也把捞鱼拖累得不轻。主要精力除了日常工作外,还经常担负着照料父亲的任务,有时转院在杭州治疗时,捞鱼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赶杭州护理,靠着一辆自行车来回40多公里奔波。看到日益消瘦的捞鱼,病中的父亲很不忍心,嘱咐儿子不要拼命,同时要抓紧把儿媳妇调回来,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日,真正看到儿媳妇进门。而远在大岭的她,也连连发信问候,表达她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h3><h3>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转眼间又到了80年底,由于没法争取到用工指标,捞鱼对于她的“调动工程”基本还是原地踏步,毫无进展。 1981年春节,捞鱼的大姨妈来探望捞鱼父亲,闲聊之中谈起捞鱼为她的调转因为没有用工作指标而犯愁之事。大姨妈为捞鱼的深情而深受感动,当即表态:“这用工指标就包在她身上了。”原来大姨妈到本年度9月份即将退休,她准备找劳动局的熟人,将这个指标留给捞鱼使用。父亲忙要捞鱼拜谢姨妈,姨妈随即表示,先不用谢!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意愿,能否成功还要看政策是否允许,看劳动局的态度如何。 经过大姨妈运作,用工指标终于有了眉目。然而就在此时,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进入杭州省中医院抢救。病重期间父亲再三告知,不要将他的详情告诉儿媳妇,免得她分心,让她安心办调转,我要看到她回来。但是万恶的病魔丝毫没有对善良的父亲手下留情,1981年10月20日父亲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人世。父亲去世后,捞鱼遵照父亲的嘱咐,全心投入到了夫人(应该叫夫人了。)的调转工程中去。在大姨夫和大姨妈的全力帮助下,又将接收单位安排在了大姨夫所在的国营商业单位。12月初捞鱼终于如愿以偿,万分激动地拿到了夫人的商调函。赶到了瓜沥,跪在了母亲面前告慰在九天之上的老父亲:“你的儿媳妇终于可以回来了!”母亲听后也兴奋地流下了眼泪,她告诉儿子要感谢大姨夫、大姨妈,并要捞鱼赶紧北上大岭,把儿媳妇接回来。第二天捞鱼即向单位请了半个月假,赶赴大岭接夫人。</h3><h3> 不言夫人在大岭办好调转手续,与亲友们一一道别的经历,只道她与捞鱼启程于当年12月20日赶到萧山,当她随捞鱼去瓜沥看望母亲时,进门抬头就看到了父亲的遗象,眼泪瞬间夺眶而出,顷刻嚎啕大哭:“爸!你不是在等儿媳妇回来吗?怎么就先走了!”然后又哭着跟母亲说:“妈!爸病重你们为何不告诉我呀!”母亲也含着泪劝她:“乖女啊!不是怕你担心吗?快别哭了,哭坏了身体妈更受不了了!”就这样,夫人是在沉闷的气氛中回到了家中。当然,夫人以后在新单位中也与捞鱼一样,以吃苦和勤奋,很快博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好评。与捞鱼在萧山站稳了脚跟,组建了家庭。与许许多多大岭知青一样,书写了自己返城的一幕。</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作者捞鱼)</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图099</font><font color="#ed2308"> 谢谢朋友们的欣赏,不忘提点宝贵意见呵!</font></b></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b><font color="#b04fbb">图100</font><font color="#ed2308"> 聚会时再相会!谢谢大家!</font></b></h3> <h1><font color="#ed2308"><b><br></b><b> 编后记</b></font></h1><h3><br></h3><h3> 《美篇》“岁月无痕”已基本编辑完成,感谢编辑期间许多岭友的的热心支持!由于身体的原因,这个《美篇》从心里筹划到实施编辑,前后化了近半个月时间,现在终于要向朋友们交答案了!但愿在大家心中能够合格!本《美篇》虽然初步成形,但还可以不断加入新内容,注入新血液。同时,由于捞鱼水平所至,在编辑的内容中难免出现一些差错,请朋友们给予及时指正,以便修改。希望继续得到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谢谢大家!</h3><div> </div><div> <b><font color="#ed2308">捞鱼撰写于2017年10月18日</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