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海风

<h3>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年年中秋月不同。随着八月十五的临近,中秋节日气氛也更加浓烈。从国家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明确为法定假日开始,民间的传统的节庆礼仪活动逐步恢复并多了起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年中秋又适逢国庆小长假,人们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亲朋相聚,赏月娱乐,欢度中秋。</h3> <h3></h3> <h3>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开始盛行,一直流行至今。至于中秋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当属嫦娥奔月的故事。</h3> <h3></h3> <h3>  提起中秋节,如东的老一辈人还是习惯称中秋节为八月半,过中秋节叫过八月半。据史料记载,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和汉字文化圈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三秋之半,所以称中秋。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日子,所以中秋节又以明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游子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同时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h3> <h3></h3> <h3>  据老一辈人讲,如东地区也有不少传统的中秋习俗的,如拜月、赏月、请月光婆婆、摸秋、吃月饼等。早晨,要吃糯米屑包糖馅做的粘饼,也叫供月烧饼。夜晚,合家聚餐,要吃月饼、藕饼、菱角、柿子、芋艿、鸭子、扁豆等应时菜肴。过去,普通百姓家还要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h3> <h3></h3> <h3>  说到吃鸭子,中秋前的各超市和农贸市场上各类鸭子制品就多了起来,如盐水鸭(桂花鸭)、酱鸭、烤鸭等各种风味的鸭子,喜欢吃鸭子的人就多了口福。据说中秋节吃鸭子的习俗是元代传下来的,说是汉人为了反抗元代封建王朝残酷统治,人们相约八月十五中秋节举事,其暗号就是“吃鸭子,杀鞑子。”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中秋节就有了吃鸭子一说。实际上鸭子在中秋节前后、桂花开放时最肥壮,肉有桂花之香,人们又称这一时段的鸭子为桂花鸭,用鸭子做菜最为鲜美可口。</h3> <h3></h3> <h3></h3> <h3>  八月十五的月儿圆,吃过晚饭,赏月拜月活动就开始了。此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高挂在湛蓝的天空。庭院摆上八仙桌,桌上摆放上月饼、石榴、杮子、莲蓬、葡萄、西瓜、南瓜等供品。上述供品都是圆形,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供奉的是月光菩萨,用的是菩萨纸,纸上绘有月光菩萨像和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因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因而拜月一般由家中老年妇女主持。首先点上香烛,然后由主持人带领家中女眷,依次跪拜。虽说男不拜月,实际上也没有绝对禁止,男人们也可以参加拜月仪式,只是先女后男。大部分人把拜月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不像其他祭祀活动认真严肃。祭祀完毕,焚烧月光菩萨像,然后开始赏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家老小坐在庭院中,秋风徐徐,一边分食月饼和供果,一边欣赏天空中清爽晶莹的月亮。中国人最富于浪漫情结,此时的月亮最圆、最清晰,人们根据月亮的山形地貌赋予了神话故事。老人们乘机给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蟾蜍的故事,想象着嫦娥在月宫的寂寞生活,我就是在听长辈们讲嫦娥奔月的老套故事中度过少年时代的中秋之夜。现在科学发达了,月亮这一遥远的星球也不再神秘,人类登月早已不是神话,中国人登月也是指日可待。</h3> <h3></h3> <h3></h3> <h3>  中秋节供月少不了月饼,月饼圆形,象征团团圆圆,节前人们相互馈赠月饼,互祝合家团圆,生活幸福美满。月饼因产地不同也有了广式、苏式、京式,心馅也有五仁等数十种。节前街市上各茶食店货橱上、柜台上摆满各式月饼,人们精心挑选自己喜爱的品种,或送人或自己食用。过去茶食店卖的月饼也是简单的纸包装,有的直接就是祼装的散货,价格也便宜。现在的月饼口味更多元了,加上食品卫生要求高,包装更趋豪华,包装成本可能远高于月饼本身,不知道这是吃包装还是吃月饼。 </h3> <h3></h3> <h3></h3> <h3></h3> <h3>  以前农村人家中秋节还要做糯米屑的糖饼儿(供月烧饼)的,这又少不了糯米屑(粉)。我对中秋节的记忆最深的就是帮家里人舂碓,把糯米舂成糯米屑(粉),然后和父母一起做糖饼,而舂碓也成为儿时的一大乐事。大人们提前准备好经筛选的糯米,用水淘净并泡好,放在淘箩里沥干水分,之所以要水泡,是便于把米粉舂的更细腻。糯米粉,如东本场话叫糯米屑。过去没有自动化的机器,粮食加工还是原始的磨子、石碓等,糯米屑加工就是用的石碓。过去,碓不是每户人家都有的,没有碓的人家要向有的人家借。用前要对碓臼、碓杵进行清洗,保证卫生,去除前一个使用户舂别的物品时的残留物和异味。舂碓时,最难掌握的就是能将碓杵准确的打入碓臼之中,不能跑偏,否则会弄坏碓杵。小孩子力气小,要通过杠杆原理踩动巨大沉重的碓身也不是容易的事,砸不准更是常事,少不了挨骂,慢慢的就掌握了技巧。随着科技的进步,石碓早在七十年代未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已不见踪迹。</h3> <h3></h3> <h3>  据如东的地方志介绍,中秋节这一天,掘港的文人雅士还要去碧霞山、文昌阁、大观楼等处登高望月,吟诗唱咏,宴饮达旦。而掘港中秋赏月最具特色的大型活动要算猜迷,主要是猜戏迷。祭月结束后,组织者根据设计好的戏名谜语,把各种瓜果蔬菜等分别陈列于一个个瓷盘之中,组成谜面,供游人欣赏猜想。如盘子里放一玉镯、一块石头,谜底为《拾玉镯》,盘子里放一条鱼、一把小刀、一块竹板,谜底为《打渔杀家》等等。这些盘谜或借物,或寓意,构思巧妙风趣。多的时候有一百多盘,十多张桌子呢。游玩的人们在月色中边赏月、边猜谜,既享受到竞猜的乐趣,又增长了戏曲知识。这一习俗在新中国建立后还存在,还有人在原国清寺西侧广场举行过多次。</h3> <h3></h3> <h3></h3> <h3></h3> <h3>  在如东农村地区,以前过中秋节还有一项有趣的摸秋活动。一些新婚夫妇,祈子心切,期盼早生贵子,便于中秋节之夜悄悄去邻家瓜田,偷摘南瓜。带回家后,夫妻二人抱瓜共眠。中秋前后,南瓜如足月的孕妇,只待生产。南瓜多籽,南与男谐音,籽与子亦谐音,寓意早日怀孕,生个男丁。因南瓜中籽实繁多而又藤蔓相连的缘故,又被赋予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象征意义,所以南瓜成为了民间摸秋祈子的吉祥物,其实,摸秋偷瓜祈子,只是讨口彩的一种游戏而已。</h3> <h3></h3> <h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道尽了天下游子的拳拳思乡之心,不知道触动了多少客居他乡之人的旅思秋怀、离情别绪。中秋月,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有了流动,才有了他乡,才有了故乡。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在外地经商或做官的游子,孤身在外很少回家,思乡思亲情结是非常浓烈的。每逢中秋,能回家的,都要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以解望月思乡想亲之苦。宋代大词人苏轼千古名作《水调歌头》更把这种思亲之情推向了高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八十年代,费翔的一首《故乡的云》再次拨动了现代人心底的思乡情绪。想当年,18岁参军到部队,十八个中秋都是在军营和山区野外训练场度过,睡的是帐篷。想家了,唯有透过营房和帐篷的窗,借助一轮明月,用他乡的月光遥寄一份思乡思亲之情。后来转业到了公安,也有了十八个中秋,不是值班就是有任务,和家人一起欢度中秋的次数,屈指可数,没几次。</h3> <h3></h3> <h3></h3> <h3>  历史在前进,依靠车马邮驿的交通联系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现代人的通信联络不再是依靠书信,网络可以直接视频通话。交通运输方式也由车马换成了飞机、动车、汽车,方便快捷,随意选择,日行千里已也不再是传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人的中秋传统文化和中秋情思不会变化,还在延续。</h3> <h3></h3> <h3></h3> <h3></h3> <h3>  中秋节到了,回家过节吧。与亲人相聚,说说家常,聊聊过往,规划一下未来。</h3> <h3></h3> <h3>(本文写作于2017年中秋节前,2017年10月4日中秋节发表于某单位公众号,也是该号如东韵味•民俗系列文稿之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