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临兰亭序有感

刘恩祥

<h3><font color="#010101">  说起兰亭序,国人几乎耳熟能详,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的经典之作,传世国宝,更是千百年来有口皆碑,是多少人、乃至历代帝王将相仰慕、敬畏、反复临摹之法帖。虽然传世本多为摹本,真迹早已失传。其摹本以唐代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为最,以其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傲立于书坛。正如天津师大教授、书法家曹柏昆先生所述,"假的尚且如此,何况真的呢?″因而人们对兰亭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王羲之更加崇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对《兰亭序》结识较早,特别是在《古文观止》中,作为经典名著曾多次拜读。然而作为书法之《兰亭序》,仅于2009年才开始涉猎。我是2006年初开始临习书法的,手头有一本《赵体楷书间架结构习字帖》,自认为赵孟頫的字丰润俊秀、骨力内藏,很符合我的性格,于是朝暮临写。2009年夏,山西师大老三届同学在海滨城市青岛聚会,同全国著名书法家、同窗学妹李慧英聊起书法,她建议我先从王羲之的巜圣教序》入手,她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好进好出,效果较好。回来后我即改临《圣教序》,一临就近七年。前年秋天,鉴于我开办的″老年书画培训学校″准备让学员临习《兰亭序》,作为书法教师,必须首先对《兰亭序》有所了解、掌握,方能教导学员,于是改临巜兰亭序》至今。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关于临习《兰亭序》,我从赵孟頫先生的书论中得到启发。他指出,"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伟大领袖毛主席书法所以能自成一体,固然与其聪颖、睿智、超常人的天赋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他从小练习书法,一生与笔为伍,即使入虎穴(指重庆谈判)也只带毛笔一枝,一首脍炙人口的宏伟名著《沁园春.雪》,毛主席书写赠送柳亚子先生被发表后,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重庆山城,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也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纵观毛主席的书法,愚意以为不乏王羲之书体之痕迹,比如"以"和"齐"字等,就有所形似乃至神似,从中亦可看出毛主席是临过王体的。伟人尚且如此,何况吾辈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教授学员中,由于水平所限,肯定难尽人意。但我始终坚持"吾将从行与不行、难与不难中探索、求证,竭尽所能.,做到最好"的原则,鼎力实践之。比如在《兰亭序》的教学中,首先在全面、较为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为学员串讲、分析原文,让学员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员识字,特别是生僻字以及繁简字的认识与转換等。有人认为,学书法就是学写字,何必多此一举呢?我以为不然。有一个相对文化水准较高之人,曾在我面前把《兰亭序》中的"因"字读为"目"字,我予纠正后也受到了启发,文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的学员呢!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有的却是小学尚未毕业的半文盲。姑且讲一个笑话大家听听。一位学员写了一幅行书作品,字字中锋用笔,笔画几乎一样粗细,非常用心,字写的也还可以。交给人家后,指出章法不行,平淡无奇,缺乏节奏感,字应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有枯有湿。这时她问人家,那么要写几个大字、几个小字呢?结果哄堂大笑。面对这样一批学员,教学中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我还以为,书法是综合功力,它既是书体好否的展示,更是文化素质的体现。我要求学员,只要是自己的书法作品,其素材必须知道出处,理解全文,给人以完整的讲解与交代,欲培养识文断字、能写善书的书法爱好者,而非只会写字的书匠。为此我确实费了不少劲,作过各种尝试,在深刻理解原文、认真阅读和精读相关资料、朝暮躬耕临写外,还与各种文化层次的学员一起探讨教学方法。2009年7月15日办学伊始,我们即一起临写《圣教序》,直至2015年夏末,其间还学过一段篆书,此后即开始临习《兰亭序》。我以为,《兰亭序》乃王羲之于永和九年、暮春上巳、41岁时与文人墨客在山阴兰亭脩禊时即兴所作,凭着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功底以及当时文人圈极其广泛的人际和人脉关系,酒至半酣,在众星拱月下,突发灵感,不经意中创作出绝代佳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可视为中年之杰作。而巜圣教序》却是怀仁先生历经十数载之功,收集、整理、揣摩与深研中,朝夕躬耕,摹写而成,是右军一生中各个时期的书法集大成者。二者既互为表里,又不尽相同。用这样一个比喻不知确切与否?比如一个书展,《圣教序》为展览之全部,而《兰亭序》乃展厅之一隅,却又是最靓眼、最吸引眼球之一隅。二者的临摹亦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吾作为低层次书者,面对一批低层次学员,我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同时又是这样教学的。在这里写出来,尽管卑微浅陋,亦难免班门弄斧之嫌,不过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中,吾将上下而求索,亦将就教于方家。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学习书法中,还有一个体会或教训必须写出来。一直以来,人们大都认为我的字写的不错,自己亦然。及至初涉书坛,才深切体会到自己的字乃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就是没有走传统之路,临习古帖,凭着感觉走。后来,虽埋头临习,躬耕不辍,然而似乎为时已晚,近六十载形成之书写习惯,迟暮之年改之,虽非绝无可能,但收效甚微,这也是我把自己的书法定格为"快乐书法″之无奈之举。对于老年学员,我以为学我尚可。因为大家无非为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逸兴延年、健康长寿而己。而对于年轻学员,我即让其以我为戒,从学习一种经典楷书入手,首先掌握楷书的笔画和间架结构,而后掌握楷书美化的构成原则,研究、认识、掌握楷书美化的理论知识,作为书写实践的指导思想,然后循序渐进,心摹手追,方可成就正果。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兰亭序》的学习中,还从王羲之身上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王羲之所以受人抬爱、崇敬,固然与其高深的文学底蕴、深厚的书法功底不无关系,我以为更多的却是其平易近人、与人为善,居高而不临下、处忧而不气馁、处人以仁义诚信、待人以厚道朴实,是以人人倾慕、个个追随,成就了其一呼百应之文坛领袖地位,所以才有兰亭集会、《兰亭集序》之问世。虽然只理解到一点皮毛,我却努力践行之。人之相与,以诚待人,学会感恩,无愧于心,人对我十分好,我对人百分敬。比如我县第一任教育局长薛恩清老领导,有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处事风格和做人原则。大公无私、襟怀坦白、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与人为善、诚恳待人,特别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论亲疏、唯才是用上更受人尊敬。我即是柳林县组建的次年(1972年)暑期教师集训中,提前借来教育局搞文字材料的。结束后认为尚可使用,于是下调令调入县城,虽经几月之拒调,最终还是被调回来。后来又是他把我推荐到县卫生局分管人事和任办公室主干事的。尽管我不是当官的料,能有今天的结局,老薛功不可没。老薛心里常装着下属和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因此他手下的人个个勤奋、人人努力、忠于职守、毫不含糊。对于老薛的话,简直视为"圣旨″,认真践行之。那时虽然苦点、累点,心里却是暧烘烘的。老薛不仅在教育部门,即使在县委大院以及每位干部的心里,都有着高大的形象和极高的威望,所以他成为我一生中最崇拜之顶头上司。数十年来到处宣扬其功德和人品,以其为楷模。至其年老患病,不时去看望他,弥留之际,仍去病榻前探视。其间,我们还帮他出版了一本《薛恩清行草书集》,了却了其终生之心愿。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在教学中首先秉承"有教无类"(仅指文化程度和书法水平之高低)的原则,一视同仁、分类指导。其次遵循竭尽所能、诲人不倦、尊重人格、循循善诱的原则,百问不厌,从不嫌烦,始终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条,宁可不讲,决不以讹传讹。对一些问题经过翻资料、查字典,仍然无解,有时公开承认自己不懂,有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讲解,同时予以声明,这只是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大家可以向高人请教或查找正确答案。第三,对学员本着能来则来,绝不强求的原则。因为这伙人要么年届八旬,有人身体有恙;要么上有老,下有小,家务缠身,有时难以分身,绝不能一样看、一刀切。就这样,不少人有事还主动请假。常记的六年多前,时年八旬的王文贵老师因患腿疾,要去汾阳看病,专程来办公室请假,甚为感动。我说你打个电话,不请也行。不幸时间不长,却因车祸故去。第四,视学员为同志或亲人。有的学员患病,组织愿意探视的学员集体探视。看来些许之举,却成了班集体的凝聚剂。第四,不向学员收取分文费用。办学近九年来,我们办过大型书画展7次,小型展览4次,出版学员书画集3冊,学员的成绩在县内外广为传播,既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也让不少人慕名来校听课,个别人即使猎奇,也要来校一看究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限于水平,或有随心所欲、文不对题之嫌;限于篇幅,千言万语、实难赘述、欲罢不甘、意犹未尽。只能就此打住,万望方家不吝赐教并斧正。</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