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旧文与辽报2017年10月11日文之对比

热河老张

<h1><b> 也谈曹操北征乌桓路线<br></b><b> 2014年9月24日<br> </b><i><b> </b>张书记</i>为与同事<i>吕先生</i>探讨<i>郭嘉</i>,搜集翔实史料,发现学界对北征乌桓路线众说纷纭。试图通过科学推理,广证博引,由表及里,剥茧抽丝。<b><br>一、行军距离</b><br> <i>裴松之</i>所引《先贤行状》载:<u>『太祖论畴功曰:“王旅出塞,途由山中九百里,畴率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桓,荡平塞表。”』</u><i>曹操</i>对汉献帝说“途由山中九百里”, (秦汉一尺等于0.231米,一里为415.8米。)山中应为374.2公里,曹操自无终起兵(今天津蓟县)到达柳城(今辽宁朝阳市),这两地的飞行距离为300公里,走现在的唐承和承朝高速要430公里。</h1> <h3></h3><h3><br></h3> <h1></h1><h3>图1、东汉末年北部行政区划与今地名对比(有争议)</h3><h1> <i> 王绵厚、李健才</i>先生1990年在《东北古代交通》一书认为汉魏时期已形成“北出卢龙向右北平郡治平刚道”、“辽西大凌河古道”和傍海的辽西“碣石道”三条干道。</h1><h1><b>二、行军路线</b></h1><h1>《三国志•魏武帝纪》,<u>“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br></u></h1><h1> 夏五月(公元207年农历5月)部队到达无终(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在今天津蓟县一带),没玩好,赶上蓟县下雨,计划等俩月走傍海道去辽宁,没想到等俩月又发大水,傍海道不通。<br>《三国志•魏书十一田畴传》畴曰:<u>“此道(注:傍海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u><br> 傍海道不通,只能走别的路。</h1> <h3></h3> <h3>图2 历史书中的乌桓战争地图</h3><h1> 畴曰:<u>“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u><br><i> 田畴</i>建议走卢龙,这条路200年没怎么走了,但有小路。<br> 上图平冈在老哈河北岸,今冀蒙交界处的内蒙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但1982年<i>李文信</i>的《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已经认定。<br> 畴曰:“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br> <i>李文信</i>先生认为:<u>“卢龙塞道是由青径,即今河北省青龙县的青龙河在桃林口附近流出燕山隘口青河口起,溯青龙河北上,至凡城二百里,再沿河北选一百八十里即到平冈。”</u><br> 《三国志•魏书十一田畴传》<u>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u><br> “徐无山”,今河北省玉田县与青龙县交界,燕山余脉,徐无山东连无终山,西接居庸口。有徐无县,《晋书•地理志》,<u>“北平郡领县徐无、无终。”</u>《明一统志》记,<u>“徐无山在玉田县东北二十里”。</u> 《三国志•魏武帝纪》,<u>“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u><br> “白檀山”,今承德市滦平县白檀山,兴州河南岸。“白檀县”,今承德市滦平(鞍匠营)县大屯满族乡小城子古城。 <br> 有学者因此认为《武帝纪》云"经白檀"有误。指出:若经白檀,出卢龙塞后须先西行几百里,再折回东来,南辗北辙,与田畴"路近而便"相抵悟;而李文信认为"白檀之险"则指卢龙塞外平冈、白檀间的大片"空虚之地其间人稀路危,是一段艰险的路程。<br> 《三国志•魏武帝纪》,<u>“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u><br><i> 辛德勇</i>在《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中(1984年)认为卢龙道所指当为出卢龙塞沿滦河左岸北行,再沿滦河支流瀑河北上,至老哈河上游西岸折而东去,沿大凌河趋向东北。<br> “涉鲜卑庭”,泛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地域、地段,毡帐所在。这里指曹操进军途中,经由鲜卑宇文部地面,在今赤峰市敖汉旗教来河流域。宇文部建牙帐于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辽阔,部众强劲。其居地东抵柳城、西至濡水(今滦河上游)。今赤峰地区为宇文部活动的中心。 《三国志•魏武帝纪》,<u>“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u><br> 在途径鲜卑地盘时候,乌桓知道了。这时曹军应该如<i>辛德勇</i>所说,在老哈河岸边行进后,转入大凌河源头,在大凌河坐船顺流而下。<br> 渤海大学博士<i>王海</i>2013年撰文《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考》绘制的地图如下:</h1><h3><br></h3> <h3></h3> <h3>图3《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考》粗线为入关三条路,中间三角形是白狼山</h3><h1> 《三国志•魏武帝纪》,<u>“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u><br><i> 曹操</i>8月登上白狼山,应该说是从平刚沿着青龙河顺流而下,在刀尔登附近转入其支流清水河逆流而上。<br> 据乾隆三十八年哈达清格素齐所撰《塔子沟纪略》卷五载:<u>“青龙河自八沟厅札萨克公旗段渡山发源距塔子沟九十里由塔子沟西南流至桃林口入边,清水河源出混流水至弓长曼二十里入青龙河距塔子沟一百六十里。”</u><br> 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br> 曹操登上白狼山,派名将张辽出马,拿下。<br> 关于白狼山的位置,烟台大学学报<i>张作耀</i>1999年文《曹操征乌桓是域内统一战争》称在:<u>“今辽宁凌源东南”</u><br><i>陈亚新</i>在《“勃、碣之间一都会也”一一秦汉时期燕蓟地区的交通地理》一文称:<u>“白狼山,即今白鹿山,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西汉于此置白狼县,因山得名,东汉废。该山位处凌源、朝阳之间,由凌源至朝阳,必经白狼一带。”</u></h1><h3><br></h3> <h3></h3> <h3>图4. 战术地表领航图1972年数据,1996年更新美国出版</h3><h1> 不管是凌源东南,还是喀左东。应为上图四座高山之一。<br> <u>“东指柳城”。</u><br> 白狼山战役之后沿着大凌河顺流而下杀向柳城,柳城是辽西大凌河古道历史名城,战国古邑“酉城”,汉辽西郡“西部都尉”(郡治),今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柳城镇袁台子村古城。袁台子西汉遗址位于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东北1.5公里的台地上,东北有凤凰山,西南有大柏山。大凌河在北侧由西向东流过。由于人为破坏和河水冲击,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宽约110米、南北长约100米,表面散布有大量战国、西汉时期陶片、瓦片、砖及生产工具残片,文化层堆积厚5米左右。1979年,省文物考古训练班进行试掘,在遗址西部发现水井3眼,东部发现窖址4座和粮窖3座,粮窖内还保存有炭化谷子,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径和深度均为4米。遗址东北200米处发现窖场,发掘一座窖址,出土有数枚“柳城”字样陶拍和绳纹、方格纹、麦粒纹陶拍。同时有大量板瓦、筒瓦和瓦坯。并印有“柳城”字样的板瓦,与遗址内采集柳城板瓦相一致。<br>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u>“章怀太子贤曰:柳城故城,在今营州南。汉置县,属辽西郡,西部都尉治焉。后汉县废。建安中,辽西乌桓蹋顿据其地。曹操伐乌桓,田畴请出卢龙达柳城,是也。”</u><br> 曹操决胜于白狼山,作为尾声,“东指柳城”,就只有收缴俘户和战利品了。为此,曹操还要再行军二百里。<br> <u>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u><br><i> 田畴</i>功大,颇有所得,<u>“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u>而曹操班师路线和地名,志用笔减省,未著一字。<br><b>三、结论</b><br> 北征乌桓路线可能如下图黄线所示</h1><h3><br></h3> <h3></h3> <h3>图5. 张书记2014年9月手绘北征乌桓(底图为谷歌卫星图)</h3> <h1><b>四、附注</b><br> 曹瞒传曰:<u>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u><br> 农历九月应该是公历国庆节之后,辽西纬度高昼夜温差大,但如何“二百里无复水”?只可能是从柳城胜利之后,翻越松岭到六股河源,准备从六股河顺流而下,走“傍海道”回去,经测量柳城到六股河源头约60公里。<br> <u>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u><br> <u>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u><br> <i>郭嘉</i>应该北征乌桓过程中染病,有学者说死在易水(河北省易县),经查,在颍川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 有“郭嘉墓”,是否是衣冠冢不详。<br><b>五、参考资料</b><br></h1><h3>1.乌桓社会制度新探;林斡;社会科学战线;历史学;1986 年1 期<br>2.三郡乌丸考;方北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第6卷第4期<br>3.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考一一兼与王绵厚、李健才先生商榷;王海;咸阳师班学院学报;2013 年9 月第28 卷第5 期<br>4.关于滦河文化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王士立;唐山学院学报;2008 年09 月第21 卷第5 期<br>5.辽西走廊变迁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崔向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34卷第4期<br>6.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李大龙;史学集刊;2005年7月第3期<br>7.尊重人才,争取民心是统一的关键----从征讨三郡乌桓看曹操统一北方的成因;姜桂海;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8月第26卷第3期<br>8曹操北征乌桓过平泉;王翠琴;老人世界;2014.2</h3><h3><br></h3> <h1><b>六、辽宁日报《发现》专版原文</b></h1><h1><b> 辽宁日报 2017年10月11日 A13版《两枚汉代封泥确定曹操北征路线</b><b>》作者:王敏娜,责任编辑:周仲全</b></h1> <h1><b>目前发现的封泥多为县令的副手钤盖</b></h1><h3></h3><h3>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着数百枚印信。其中,除了较为多见的铜印、金印、银印、玉印外,还有封泥。</h3><h3>  “封泥作为印信的一种,它与铜印、玉印等相比有些粗糙、简陋,但其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毫不逊色。”9月19日,东北史专家、考古学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对封泥的研究价值给予了肯定。</h3><h3>  记者了解到,封泥亦称泥封,兴于先秦,流行于两汉。</h3><h3>  当时,无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用刀刻或用漆写在竹简、木牍上。这些信件的材质不像今天的纸张可以折叠,写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让别人看到。为了防止信息泄露和传递方便,古人发明了一种木板,盖在简牍上面,称之为“检”。</h3><h3>  检,其实就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据《释名·释书契》记载,“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h3><h3>  为防止有人随意开“检”,古人通常在其上刻3道绳沟,并在中间部位挖一个叫作“印齿”的方形凹槽。之后,用绳子通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趁泥未干时,在上面摁上印信当作标记,再将封泥烘干。这样一来,“检”与“牍”就牢牢地捆在一起,如果有人拆封泥偷看,就很容易被发现。</h3><h3>  为了提高封泥的防伪功能和保密级别,古人在印章大小、印文内容、印文格式、封泥质地、封泥色泽、检的质料与色泽甚至绳子的原料上都会做出各种区别。</h3><h3>  在汉代,封泥是专门制造的,上至宫廷、官府,下至民间士大夫的封泥,无一不是专门机构制造的,所以封泥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通常来讲,皇帝用“武都紫泥”,而普通士大夫只能用青泥封书。</h3><h3>  自1998年开始,王绵厚用3年的时间,和辽海出版社的副编审郭守信一起走遍了东北三省的几大博物馆、档案馆等多家收藏单位,实地考察各类印信。在各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将考察结果结集成册,出版了《辽海印信图录》。封泥作为印信中重要的一类,被收录书中,其中就包括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部分封泥。</h3><h3>  这些封泥形状多为正方形和圆形,直径都不大,介于2厘米到3厘米之间。这些封泥多少都有缺损,或许是古人拆封读信时,不小心将封泥拆坏。不过,大部分泥封上的印文依然可以辨识。</h3><h3>  “从封泥上的印文可以看出,这些封泥印文均为4个字,后面两个字多为 ‘之丞’‘丞印’。”王绵厚说,“‘丞’即帮助、辅佐县令的意思,这说明泥封多为县令的副手钤盖,这些官员的级别不高,但是这些泥封的历史价值非同一般,对于汉代的人物、官制、建置、地理、交通等的考证十分重要。”</h3><h3></h3><h1><b>  “白狼之丞”“无终丞印”确定白狼城和无终城所在地</b></h1><h3></h3><h3>  在王绵厚看来,“白狼之丞”“无终丞印”暴露出重大信息。</h3><h3>  无终和白狼是汉代右北平郡下辖的两个重要的县。无终县即今河北省玉田县境内的古无终国。白狼古城已经消失,经考古调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黄道营子古城的方位与《水经注》中记载的白狼县古城相吻合,学界最终认定那里即白狼县古城。这两个县所在的地理位置,都属汉代右北平郡的管辖范围。</h3><h3>  “当然,这两枚封泥的重要价值不止于此,还与辽西古道中的大凌河古道有关。它们所代表的县都在辽西古道上,这条古道是连接中原出塞的主要陆路孔道之一,已经开辟了几千年。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曾经此路北征三郡乌桓。”王绵厚说,无终县和白狼县是曹操北征三郡乌桓途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按照《三国志》记载,曹操当年北征乌桓是从河南许昌出发,越过幽州(今北京),向东北而来。他进入东北的第一站就是无终,因为遇到了一些突发情况,所以决定放弃原来的路线,改路顺着青龙河上游进入大凌河上游,然后到达白狼县,并在白狼山下大败三郡乌桓。</h3><h3>  王绵厚编写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对此有详细的记述,在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三国”“四方”(指的是魏、蜀、吴和辽东公孙氏)并立的情况下,盘踞于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塞外部族中,实力最强的乌桓趁着天下大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并参与中原各诸侯的割据斗争,一度威胁到曹魏势力中心区域。</h3><h3>  曹操为安定后方,决心北征三郡乌桓。当时为了保证军队、粮草的顺利运输,曹操首先在河北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然后从许昌发兵,北顺澽沱河,经“平虏渠”再转接渔阳郡之“泉州渠”,一路水陆兼行而过幽蓟。当到达滦河下游的河北省玉田县的古无终国时,恰值雨季,渤海湾滦河下游泥泞不堪,加上乌桓派兵镇守险要地带,曹操的大军受阻。曹操一筹莫展,其间他听说当地一位叫田畴的名士深谙卢龙塞一带的交通,于是他便向田畴问计。田畴告诉曹操,无终这一带秋、夏两季常有水患,水浅不能通车马,水深不能载舟船。他向曹操献计绕过无终,北出卢龙,经白檀,历平刚,涉鲜卑庭,东指柳城(今朝阳南袁台子古城)。</h3><h3>  曹操听了田畴的计策,从无终挥军北上,让田畴部众当向导,“堑山填谷五百里,率军北走徐无山(今河北迁安的黄太山)”。曹军北出卢龙塞,绕过白檀(河北宽城县药王庙古城)、平刚,向柳城进军。行军途中历经艰难,曾“方圆二百里”找不到水,后“挖地三十余丈”才找到水源;军中缺粮,杀马数千匹充作军粮。</h3><h3>  曹军克服重重困难,渐渐逼近柳城,直至距柳城还有200里的时候,乌桓才得知消息。乌桓首领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率领数万兵马迎战。八月,曹军在白狼山与乌桓军队相遇,当时乌桓人数众多,而曹军重甲军尚未赶上,冲在前面的都是轻骑兵,大家都有畏惧心理。曹操登上白狼山山顶,向远方眺望,发现乌桓阵容不整,于是令张辽为先锋率军进攻。最后以少胜多,在白狼山下大败乌桓军队,斩杀乌桓首领蹋顿及各部大王。</h3><h1>  “汉末曹操北征乌桓,是一次由中原集军出塞的大规模行动,可以说在汉魏辽海渤碣间的军事交通地理上占有特殊地位。<b>然而,以往研究东北地理历史的人,多引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对曹操北征乌桓的交通路线的考证多有歧义</b>,特别是在白狼城等城址的地理位置上争议最大。现在我们以史书记载为依托,参照这些年考古发现的交通史迹和这两枚封泥,重新厘清了曹操北征乌桓的路线。”王绵厚说,曹操当时征乌桓所经辽西古道的走向,即历经白檀、徐无山、卢龙口、平刚、白狼山、凡城等。</h1><h3></h3><h1><b>  为寻找右北平郡郡治提供线索</b></h1><h3></h3><h3><b> </b> 除了“白狼之丞”和“无终丞印”,其他封泥也都各有故事。不过,王绵厚表示,把发掘的每一枚封泥所蕴含的历史放在一起综合研究,意义更大。</h3><h3>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这些封泥几乎全部出土于一个地点——凌源市安杖子古城。安杖子古城址位于凌源市西南4公里大凌河南岸九头山下的平坦台地上。1979年4月,辽宁省文化厅组织考古队员对此进行发掘,考古队员共发现了19枚封泥,这也是迄今东北地区出土封泥最多的一次。</h3><h3>  19枚封泥集中出土于安杖子古城址,凸显其极可能是一处中心城邑。通过多方考证,王绵厚认为此地有可能是右北平郡的郡治平刚。</h3><h3>  王绵厚给出了这样几点理由:首先,封泥作为地方政权机构之间公函来往的凭证,通常都是下属单位向上级汇报时才用。安杖子古城出土的泥封多为县级官员印章所印,且这些县多为右北平郡的属县。第二,综合辽西郡望建置,特别是大凌河上游通向幽州的辽西古道,安杖子古城所在的位置与曹操征乌桓出师途中提到的“历平刚”相吻合。根据史料可知,右北平郡的郡治为平刚,曹操北征乌桓,到白狼县之前,曾路过平刚。在古代两县城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百里,安杖子古城恰处于白狼县北几十公里之处,这进一步增大了安杖子古城址是右北平郡的可能性。</h3><h3>  当然,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人持不同意见。1979年考古队员在对凌源安杖子古城址进行发掘时,发现出土的多件陶器口沿和底部常刻有“石城”两字的陶文印记,加上出土的十几方封泥中,唯独不见石城县,因此有人认为此处可能还是右北平郡的石城县。</h3><h3>  右北平郡作为燕秦辽西长城塞内的交通要镇和军事重镇,靠近大凌河河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扼守燕山的门户,其城址所在,始终众说纷纭。</h3><h3>  目前,除了“凌源安杖子说”,右北平郡的郡治所在地还有“宁城黑城子说”“锦西台集屯说”“建昌东大杖子说”等几种。但无论如何,上述“白狼之丞”和“无终丞印”等封泥,为大凌河古道上的白狼城的准确定位及右北平郡郡治所在地的寻找都提供了重要实证。</h3> <h1><br></h1> <h1><b>七、2014年博客原文链接</b></h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6f0c70102v3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