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休息,带儿子出去玩,忽然看到一家陶艺馆,不就是玩泥巴吗?顿时心里被隐隐勾起了童趣。我说,儿子,带你进去玩玩好吧,儿子高兴得连忙下了车,直奔陶艺馆而去。<br></h3><div><br></div> <h3>店主拿出一大块泥巴,和我们介绍说这叫白泥,是专门做陶艺用的,把泥坯拿到拉坯机上,插上开关,泥坯就匀速的在拉坯圆盘上转动起来,随着它的转动,用手找准圆心,小心翼翼的控制好力道,就做好了一个带口的容器,陶艺馆的师傅教了,如果想做小碗就把口稍微撑开点,想做酒壶就把泥收紧一点,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形状随意造型,如果找不准圆心,则做成歪歪扭扭的或者成了一堆烂泥,感觉特别有趣。</h3> <h3>这比我们小时候玩泥巴要高大上多了,我们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花样繁多的玩具,有看不完的动画片,我们玩的更多的就是跳绳、踢毽子、跳格子……我家前面有个塘,靠近塘边,有一种暗红色,粘粘的土,我们称之为油泥,油泥韧性好,粘度高,比普通泥巴更光滑更容易捏造型,但是玩油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比较奢侈的事,因为只有在家里大人挖塘时候,我们才能有油泥玩。每当大人们决定挖塘时候,我们就招呼上小伙伴,“找油泥喽!”一个个兴奋得跟着大人后面,大人们铁锹在塘边挖着,我们在边上目不转睛的盯着铁锹头,要是一眼看到暗红色的泥土,那激动兴奋的感觉就好像中了大奖一样,也不管脏不脏,就忙着去捡,大人们就会说了“快过去,锹头危险,我挖给你们。”有时候一下子就能挖到很大一块,油泥软软的,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油泥非常粘,粘的满手都是。</h3> <h3>所以油泥挖出来需要摔打一下沾点干土,不粘手了才可以玩,因为靠近水塘,水分很足,那时候没有水泥地,摔油泥要找硬一点的地方,只有门口的路上,被人走来走去踩得很硬的泥土,几个小孩抱着油泥,蹲在门口的路上,用手把地上抹干净,再用嘴巴吹一吹,直到地上没有一根草刺了,才把油泥放下来,小伙伴们围成一圈坐在地上,把油泥分成一人一份,双手拿着油泥,霎那间,“啪啪啪……”的摔打之声传出来,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摔打着油泥,等到摔打的差不多不粘手了,就开始捏油泥,大家会来比赛,看谁的创意多,捏的好看,于是各人就绞尽脑汁的捏出各种东西,有的捏成汽车,有的捏成小鸟,有的搓个圆圆的头,用树枝做笔画上鼻子眼睛嘴巴,装上身子、腿和膀子,就成一个泥人了,还有捏成城堡,捏个锅碗瓢盆,留着一起玩过家家,有调皮的小伙伴把油泥搓成细细长长的条,捏个头,当成蛇来吓人,孩子们都在专心致志的捏泥巴,“蛇啊!”一声恐怖的叫声传来,一条弯曲的蛇正晃动在我们面前,冷不丁就被吓了一跳,然后大家群起而攻之,一时间,泥巴子弹纷飞,要是追到了就用手中的泥巴往脸上抹,对方哪甘示弱,就互相抹了起来,抹到后来就不分敌我了……当看到大家脸上的大花脸,就忍不住了,互相哈哈大笑起来。闹过笑过了又亲热热的凑到一起玩了起来。大家玩的开心,玩的无拘无束,手上、脸上、身上,上上下下到处都是泥。走来走去的路人看着我们孩子玩,大多都是莞尔一笑,有时也会有爱管闲事的说几句“瞧瞧,你们这几孩子,浑身弄得像泥猴子一样!”孩子们充耳不闻,直到家里大人长一声短一声的呼唤声从村子里响起,这时,才恋恋不舍的用衣服兜着一堆杰作往家里走去。那泥头泥脑的样子,回家肯定又要挨父母一顿训。</h3> <h3>那个时候我总是会做出很多小碗,酒杯之类的东西,放在太阳底下晒,想等着家里捆窑烧砖头时候放到窑里面烧出来,我一直以为,家里吃饭的碗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可是总是晒着晒着,就一个个裂开了。后来终于等到家里捆窑,我趁大人不注意捏了个小碗偷偷放到窑里,最后出窑的时候,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那个小碗。我还捏过一个泥土的小碾子,就是把油泥搓成椭圆形的,从中间掏了一个洞,晒干了用绳子从洞两头穿过,就这样拖着跑,那个小碾子玩了好久,直到现在,闭上眼睛还能想起它的模样。</h3> <h3>现在孩子们玩的有橡皮泥彩泥陶泥,油泥的乐趣是这些所不能替代的,那从一堆土中寻找到油泥的喜悦,那和小伙伴们嬉闹的快乐,那随心所欲的捏出作品的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充满着童真时光已经渐行渐远,留在心里的那段记忆,随着陶泥捏在手中的感觉慢慢苏醒,伴随着美好的回忆,我做好了一只小碗,不再是粗糙丑陋的模样,光滑的表面,细腻的纹路,店主说要等一个星期干了可以拿去烧制上釉,忽然感觉圆了儿时的梦!</h3><div><br></div> <h3>我恶作剧的用沾满陶泥的手抹了下儿子的脸,儿子忙着大叫“妈,我是你亲生的吗?”惹得一屋人哈哈大笑。陪着儿子一起做陶泥,重温童年的乐趣,让快乐与幸福相随!</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