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贡嘎山(Minya Konka),位于四川省康定市以南,主峰海拔7556米,贡嘎周围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45座,贡嘎耸立于群峰之巅,是横断山系的第一高峰,也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因此被称为“蜀山之王"。贡嘎山区谷岭高差6000余米,生物气候海拔增加而变化,进而形成复杂多变的植被垂直带谱,具有丰富的冰川、湖泊、丛林资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十大最美山峰"评选中,贡嘎山仅次于南迦巴瓦峰,排名第二。</h3><h3><br></h3> <h3>雅哈垭口看贡嘎</h3> <h3>土登垭口看贡嘎</h3> <h3>康定机场看贡嘎</h3> <h3> 虽然一直盘算着国庆假期要走个长线,但最终走上贡嘎线,实在是一个很随性的决定,没有组队,没有网约,直接联系上向导跃哥,便跟着上路了,仿佛一切刚刚好。 </h3> <h3>10月2日</h3><h3>榆林电站(海拔3498m)———两岔河牧场(海拔3878m),步行12.94公里。</h3><h3><br></h3><h3> 一早,在新榆林村向导跃哥家集结后,和同行的贡嘎小分队搭着跃哥联系好的面包车到达榆林电站水库。通往电站水库的路况很不好,大大小小各式车辆犹如坦克般,碾压着裹满稀泥的烂石路面往返穿梭接送驴友。站在路边等着跃哥的马队,驴友们,或轻装,或重装,一泼接着一泼向沟里走去,真切的体会了早前蓝鲸说过的"国庆期间满沟是人"。</h3> <h3></h3> <h3></h3> <h3> 一个人,也就免了仪式,将70L大包交马帮后,背着装有路餐,相机和其他必需品的小包,直接随着人流开启了穿越之旅。 </h3> <h3></h3> <h3> 路过格西牧场后,渐渐走进榆林河腹地,越往里走,河床两侧的红石越发多起来,颜色也越发鲜艳。</h3> <h3></h3> <h3></h3> <h3> 云雾中,一条清澈的瀑布从绿林间垂下,连接着一大片红石滩,虽然天气不佳,但红、白、绿的色彩碰撞,很美。(后请教跃哥,这片区域叫朗果。)</h3> <h3></h3> <h3></h3> <h3></h3> <h3> 随着海拔的逐渐爬升,红石、杉树淡出视野,换作草甸、灌木伴行。行至12公里,小贡嘎出现在左侧山峰后,峰顶锐利,形似贡嘎。山脚平坦处便是两岔河牧场,当晚的营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石屋。</h3> <h3></h3> <h3> 前往两岔河牧场需渡河,一座小桥仅跨过主河道,剩余河床部分,只得淌过去。看似不深的水流,实际也要湿鞋的。有了前车之鉴的驴友们,就算雪水刺骨,也得脱鞋,光脚淌过去。这种时候,免不了要比拼一下各自神器,比如沙滩拖鞋、防水鞋套、或者大力男友……</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我渡完河,乐滋滋摆拍鞋套时,跃哥也赶着马儿到达了两岔河。他担心我错过营地,一路追上来,看见我时才松了口气。</h3> <h3> 两岔河牧场,背靠小贡嘎,面向盘盘山,可通往玉龙西。因为这带是老榆林虫草主产区,牧场修有十余间小石屋,虫草季节供村民居住。这个时节,仅有一家牧民在此放牧,过往的驴友适当付费,便可夜宿小石屋。当晚,我们便享受了这番待遇。牧民夫妻俩人很热情,两岁小女儿可爱乖巧,面对过往驴友蹭火炉、要开水、借东西、讨食物时,他们一家总是没二话,欣然同意。 </h3> <h3></h3> 10月3日<h3></h3><div>两岔河牧场(海拔3878m)———上日乌且牧场(海拔4314m),步行9.97公里。</div><div><br></div><div> 前夜又是通宵暴雨,躺在小石屋里的我暗自庆幸着。清早,在牦牛好奇的张望中起床,去到牧民家时,女主人正在做酥油。</div> <h3></h3> <h3> 上日乌且营地,距离两岔河仅9公里,我便不急着赶路了,慢慢悠悠在山间移动。一路上,碰见不少前夜在上日乌且营地出现高反或其他身体不适而回撤的驴友们,交谈中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不舍和无奈。</h3> <h3> 爬着坡,突然被路边这种可爱的小绿植深深吸引,忍不住拔刀挖下一小株带回家(后请教专家愚夫叔叔,确定为木贼麻黄) 。</h3><h3></h3> <h3> 步行一小时左右,又见小贡嘎,到达下日乌且牧场。下日乌且海拔4056米,牧场撑有三顶白色大帐篷,牧民家自用一顶,其余两顶可供驴友租借,“订房”号码实际是没用的,贡嘎穿越6天是全程没信号的。牧民老阿妈支了张小桌子便开起的了“小卖部”,雪碧、可乐、红牛10元一瓶,酥油茶3元一小杯,价格离谱,但生意兴隆,小歇片刻红牛便断货了。几个高反严重的驴友着急着雇马回撤,其中一个女孩已不能站立,直接倒在草坪上昏睡。看来,不常来高原的人,第一晚住两岔河牧场缓冲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h3> <h3></h3> <h3> 云雾顺着沟壑往上跑,意味着雨又要来了,我赶快加快步伐,可最终没躲过这场大雨,一边沿着河边的碎石路小心上爬,一边后悔前半程的慢慢悠悠。</h3> <h3></h3> <h3> 到了上日乌且牧场,便一头钻进牧民的帐篷蹭火炉。人暖和了,雨停住了,才走出帐篷好好看了看营地。上日乌且牧场是离日乌且垭口最近,海拔最高的一个营地。当嘉子峰和日乌且峰就这样耸立在面前时,才会真切体会到自己和大雪山走得有多近。</h3> <h3></h3> <h3></h3> <h3> 雾散开,远处可见勒多曼因一角。下午,驴友和马帮陆陆续续到达营地,牧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们一行是最早到达的,提前“占领”了牧场用来出租的大帐篷打通铺,省去了支帐收账的麻烦。</h3> <h3> 天气说变就变,刚还在想着夜晚的星空,浓雾便盖过了营地。</h3> <h3></h3> <h3> 一整天的徒步,让大多数人精疲力竭,吃饱肚子便休息了,营地总是在傍晚后就显得寂静了。月亮从嘉子峰和日乌且峰中央升起来,印照着营地。</h3> <h3>10月4日</h3><h3>上日乌且牧场(海拔4314m)———冬季牧场营地(海拔3913m),步行18.79公里。</h3><h3><br></h3><h3> 又是一夜风雨,负二十度睡袋hold住了山里的气温,睡得很暖和。上日乌且营地的海拔确实对大多数驴友是个考验,贡嘎小分队的小伙伴们当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反,几乎都没睡好。面对4900米的日乌且垭口,其中3名不得不选择回撤了。</h3> <h3> 我起床困难症在山里也不见好转,总想赖床(此处应该是""赖充气垫"),还在洗漱时,赶早的驴友们已爬完第一个大陡坡。</h3> <h3> 又一次印证了妈妈常说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刚启程,便又是风又是雨的。边走边担心着,如果云雾遮住勒多曼因,那会是多大的遗憾啊。</h3> <h3> 穿越队伍中的特殊“驴友”,上海来的,名叫吉利,据说走过很多地方,已是“老驴”了。</h3><h3></h3> <h3> 爬不多时,勒多曼因脚下的冰川出现在视野中。</h3> <h3> 海拔上升至4682米,转过身,嘉子峰、日乌且峰、勒多曼因冰川和冰川脚下的湖泊全部尽收眼帘。</h3> <h3></h3> <h3> 为了缓解下身体的疲惫,我选择平行绕至冰川正前方看看,坐下,便不想动了。(跃哥说,待冬季湖面结冰后,冰川更为壮观)</h3> <h3> 翻垭口意味着,除了坡还是坡。看着大坡上缓慢行进的“小点”们,实在无心绕回原本路线,决定直上“二台子”,节省了路程,但耗费了更多体力。</h3> <h3></h3> <h3> 爬上"二台子",发现垭口还在更远的高处,只得再看两眼勒多曼因,继续前行,毕竟垭口还不是今天的终点。</h3><h3></h3> <h3> 海拔4884米,已是不毛之地。张望着远处垭口上晃动的人影,双腿机械的向前移动着。</h3> <h3> 日乌且垭口近在咫尺,却举步维艰。垭口下近百米七十度以上的陡坡,夹杂着碎石片,选择骑马翻垭口的人,此处也只能下马步行。</h3><h3><br></h3> <h3> 一心想着上了垭口好好歇口气,真到了垭口才发现,歇息的想法是个笑话。除了风大,垭口仅方寸之地,根本无处安放你的屁股,稍事耽搁,人流便堵成长龙。爬上来多不容易啊,大家都抓紧时间拍照留念。</h3><h3></h3> <h3></h3> <h3> 不能带走什么,那就留下点什么吧。垒起玛尼石,替我守望着这片群山。</h3><h3></h3> <h3> 翻过垭口,便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莫溪沟。大半天走来,雾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雨衣穿穿脱脱。</h3> <h3></h3> <h3> 长海子是途中的又一惊喜,侧看如镜,正看如玉,攻略中从未提及。此时天公作美,便想多贪恋一会儿美景,忍不住绕下山坡,来到海子边探探,却湿了鞋。于是找块草地,晒起了鞋袜,把先前打湿的雨衣,外套也一并晒晒。</h3> <h3></h3> <h3> 晒着太阳,直到碰见落在后面的俩小伙伴,才穿上干爽的鞋袜继续前行。没想,十分钟后,冰雹暴雨便交替袭来,道路泥泞不堪,越下越大,赶着我们一路小跑,鞋袜再次湿透。</h3> <h3> 幸有跃哥和给力的贡嘎小分队伙伴们,一间堆有干柴的小牛棚被占作营地,我们仨到达时,已燃起了熊熊篝火。饭后,趁着雨小,赶紧出门支帐篷,铺上跃哥送来的羊毛马垫子,帐篷立马提档升级。中秋雨夜,露营户外,听着雨声,忧心黑夜中还在赶路的人们。</h3> <h3>10月5日</h3><h3></h3><h3>冬季牧场营地(海拔3913m),———青冈林营地(海拔3622m),骑马3公里后,步行12.91公里。</h3><h3><br></h3><h3> 清晨,在小伙伴的音乐声中醒来,隔着帐篷,就能感受到阳光泼洒的温暖。穿越第四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晴天。对我这种天生的“喜阳生物”,这阳光根本就是一剂鸡血。</h3> <h3> 睡前,把裹了泥水的雨衣,直接搭在了帐篷上。夜里被雨水冲净 ,清晨又被太阳晒干,倒让我省了件事,直接收起来就好。</h3> <h3> 前日到达时雨大雾大,清晨才发现,营地雪山环抱,秋意正浓。 </h3> <h3></h3> <h3></h3> <h3> 跃哥的马队,因为有三匹几月大的小马驹,被我戏称为"幼儿园"。最小的马驹还不满月,备马的功夫,便在妈妈脚边睡着了,它极可能是这趟最年轻"穿越者"。</h3> <h3></h3> <h3> 营地出发不远处的小桥几个月前被大水冲垮,水深过膝,淌过去很艰难。出发前,跃哥腾出一匹白马,让我骑着走。过河时,恰巧碰见上日乌且营地见过的俩德国小伙正在淌水,2米多的大高个让我见识了大长腿的优势,对我们来说过膝的河水,才到他俩小腿。</h3> <h3> 白马很听话,虽没马镫,骑着也没觉得害怕。我学着跃哥,嘘着口哨指挥她,可不怎么管用,应该是"口音"的问题。</h3> <h3> 骑马40分钟左右,那玛峰赫然出现在左侧,湛蓝的天空,雪白的峰顶,五彩的秋林相得益彰。海拔5588米的那玛峰,一直被视为贡嘎卫峰中最容易登顶的一座山峰,吸引了不少自主登山爱好者来一试身手。 </h3> <h3></h3> <h3> 徒步不同于赶路,真正的目的是在行走中获得乐趣。莫溪沟秋意正浓,一路雪峰相伴,溪水长流,不舍这样"走马观花",于是在那玛峰下马,徒步到营地。</h3> <h3></h3> <h3></h3> <h3> 青冈林中,可见各种野生菌类。这两年在爬山族谭队的熏陶下,能辨识出几种可食用菌。刚好,在途中赶上的几个贵州小伙伴,也能辨识其中几种,便一同采了大袋野生菌带回营地,晚餐加菜。</h3> <h3> 莫溪沟青冈林里有两处露营地,之间相隔约两三公里,我们住在较远营地。到达时,跃哥已帮我把帐篷支好。采来的野生菌经跃哥再次辨认后,扔掉了他不认识和不常吃的,做了一菜一汤。</h3><h3></h3> <h3>圆月,篝火。</h3><h3>饮酒,欢歌。</h3><h3>青冈林的夜,因为我们热闹着。</h3> <h3>10月6日</h3><h3>青冈林营地(海拔3622m)———贡嘎寺(海拔3780m)———下子梅村(海拔3275m),步行20.06公里。</h3><h3><br></h3><h3> 路边的野生菌总是很吸引人,出发没多久,便采了一大袋,今晚继续加菜。提着很沉,便挂在包上走。杉树林里,一路爬坡上坎,道路泥泞湿滑,很不好走。待到跃哥的马队赶上我,连人带菌被前日的白马"捡走"。接下的路,一个接一个的大陡坡,没有马镫,每次上坡,都得使劲儿抓着马鞍,避免自己顺着马屁股滑下去。一段路下来,和白马也终于有了默契,我的口哨也能指挥着她前进了。<br></h3> <h3> 行至老贡嘎寺岔路口,马帮会直接赶去下子梅村,游客自行去贡嘎寺。岔路口设有寺庙门票点,费用为20元一人,收取后用于寺庙修缮和卫生打扫。岔路口至老贡嘎寺单程约2公里,有摩的拉客,往返费用50至100不等,自行商量。 </h3> <h3> 老贡嘎寺确实是观赏贡嘎主峰的最佳位置。贡嘎雪顶近在咫尺,涓涓贡嘎溪淌过脚下。</h3> <h3> 老贡嘎寺由第二世噶玛巴·噶玛巴希的亲传弟子扎白拔(第一世贡嘎活佛)所建,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为历代贡嘎活佛之修行闭关之地。寺院没有高大的门庭、华丽的金顶,朴素的红色石木结构小楼构成一座四合院,佛堂,经堂,僧舍均包含在内。如今,贡嘎寺僧人都在新贡嘎寺修行,平时这里只有一位留守喇嘛。</h3><h3></h3><h3><br></h3> <h3> 参拜了莲花生大师侧殿,拜访了留寺的喇嘛,便在寺院周边瞎溜达。</h3> <h3> 寺院草地左侧青冈林中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便是通往贡嘎大本营的。独自探路一公里,怕耽搁太久让跃哥担心,止步回撤。不知何时,能去看看那主峰下的贡巴冰川。</h3> <h3> 选择徒步往返贡嘎寺,加之探路耽搁了些时间,离开寺院时,游客已所剩寥寥。下山全程一个人,走了五天来最寂寥的一段路。幸运的是,一路有环贡嘎山马拉松赛主办方系的红丝带指引,倒不担心迷路了。下子梅村仅有几户人家,民居都可接待游客。山里呆了五天四夜,傍晚住进村里,虽没手机信号,但有电、有床,还是让我有种回到文明社会的感觉。</h3> <h3>10月7日</h3><h3>下子梅村(海拔3275米)———巴王海(海拔3242米)———烂碉房(海拔2958米),步行19.07公里。</h3><h3><br></h3><h3> 原本下子梅村至巴王海是可以乘车的,可大水冲垮了途中一座大桥(可能今年雨水特别多,此行多处桥被水冲毁),乘车仅能通行四公里,既不划算,也无意义,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全程徒步。一路景致不错,路边的小水凼也能倒出好看的影像。</h3> <h3><font color="#010101"> 巴王海深处山谷,源于贡嘎主峰,青山环抱。湿地与湖泊自然相连,却又自成分界。一片枯树林,向我们默默讲述着它们曾经历的故事。 </font></h3> <h3>巴王海与印象中的高山湖泊完全不一样 ,湖中细沙沉淀,湖水色彩渐变,色彩斑斓,千年古树浮沉其中。</h3> <h3> 据说巴王海的名称原为"八望",意为路途遥远难及,雪山冰川和湖泊终年云雾覆盖,一望再望,却难得一睹真容。如今的巴王海已不再如传说那样难及,作为热门景点,人流穿梭,络绎不绝。</h3> <h3> 徒步到达巴王海停车场,本地人称烂碉房,至此,贡嘎大环线穿越就算胜利了,全程历时六天五夜,徒步93.74公里。</h3><h3> </h3><div><br></div><h3> 后记:《奇迹》中看过一句话,“驴友是更热爱生命,才走向远方的人。”我想,在热爱生命的同时,我更热爱的是自由吧。野脚时的自己,像极了牧人,在广阔的天地间,放养着自己的肉体和心灵,让它们自由撒泼,随性奔跑,就算遇上冰霜雨雪,灵魂也是快乐的。如果青春不老,我愿意一直走下去。</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