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游从业者的报告(1)

青海马健明

<h3>不知不觉,做旅游已经17个年头了。说实话,从事这个行业完全属于误打误撞,当初也并没有什么高尚的动机和远大的理想,2001年从汕头回来,听一个已加入这个行当的朋友一通白活,再加上回青海来也没有什么亲朋好友可以让我进机关端铁饭碗,自己又要吃饭穿衣,碰巧当时有个专门从事特种旅游的旅行社在招聘业务,没有别的好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去应聘。这家公司属于国企,是个事业单位下属的公司,去应聘才知道客户主要是针对外宾,好在自己大学后两年莫名其妙喜欢上了英语,天天拿着一套《疯狂英语》在那里歇斯底里的“疯狂”,就这样算是有了一点发音基础,初步打了一些口语的底子,不想歪打正着,却在这里应聘时用上了,在几百人的报名者里被选上最终留了下来,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旅游工作生涯。那会最初的训练就是直接从给外宾报价开始,录用我的部门负责人(因为很多原因不便报他的名字,但说心里话,我对他留下我始终心存感激)工作作风严格甚至可以说严苛,他是英语专业毕业,然后又在日本研学两年(就是自费出去打工赚钱的留学生),大概是因为有大学外文学习的经验的原因吧,推动他日语学习也是精进,最关键是把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领会的非常到位,然后拿回来用在工作上,当然也用在我们身上,一点点细枝末节的事情也会放大要求,让当下属的也苦不堪言。那时候就习惯了跟着他加班到很晚,从旅游报价的住宿餐饮车辆综费等等项目开始,每天要报很多份,每份都要拿给他审核,当然几乎每份都会没有例外被劈头盖脸的指责。漏了这忘了那不说,措词不当语境不对手写的字难看等等等等,每次都会他黑着脸我们红着脸的从他办公室出来。从他身上我间接地明白了日本为什么会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一个弹丸小国经济排名当时世界第二,为什么日本人制造的商品会被全球认可和推崇,满世界的松下索尼丰田乱飞,原因无他,是因为认真。在那个单位工作不到两年时间,锻炼了我很多方面的认知。中间作为协助或者直接做导游,接触了不少国外游客。那会的青海入境旅游从内容来说,有来对外开放的雪山登山的,来都兰猎场打猎的,来玉树地区观鸟的,来三江源头探险的,来河源做特种考察的;从国籍看,有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美国人;从群体来分,有做石油生意的大亨,富得流油,专门打猎,听带团导游说小费多得让服务者提心吊胆,替老外心疼。扶他上马甩手几美金,搀下马又是几美金,早餐咖啡煮的好喝厨师又拿几美金奖励,打到喜欢的猎物更不得了,司机导游厨师马工统统有赏。自己也碰到爱好登山的老外,在国外就是擦皮鞋的,在登山营地没事时候蹭司机的烟抽,那会也就是两块钱一包的哈德门,只要看见司机点烟,那老外就会鬼魅般无声无息地飘过来,笑笑地伸手来要,我们的特种线司机师傅也是阅“鬼”无数,边用方言笑骂着边递烟,这种情况我都会觉得很有趣,总爱看他们用肢体语言热烈的沟通着还互相欣赏的不得了的样子,那时候慢慢发现要从嘴巴讲出来的全不重要,眼神和肢体动作的交流才是最好的语言。很多时候这些特种团的成员里真是鱼龙混杂,有收入很高的医生,律师,吃饭时候就能看出他们的温文尔雅,也有最底层的出租车司机,码头工人,平时就爱嬉笑怒骂没正形,很好相处。但不管是谁,都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基本都很热爱生活,在他们眼里的世界很美,套用那句俗话真是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有一次带一个登山团去果洛的阿尼玛卿雪山(青藏地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中级登山者理想的攀登目的地,主峰6282米),6月中旬,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早晨我醒来时候积雪把我们的两人宿营帐篷压得离我们的鼻子就几公分,幸亏那会单位用的都是瑞士奥索卡的特种野营帐篷,防水抗风性能超好,帐篷杆子宁弯不断,才没让我们窒息而亡。好不容易把雪抖完拉开帐篷拉链,刺眼的阳光下好多老外男的裸着上身站在雪地里,闭着眼睛一动不动晒太阳。之前可真没见过那种场面,我吃惊的说不出话来。我们的登山大本营设在距离雪山乡大约7、8公里的曲哈尔晓玛冰川末端,海拔4500米是有的,那会也就早晨8点左右,我坐在帐篷里穿着奥索卡的羽绒衣,从睡眼惺忪到瞪大了眼睛,问他们在干嘛,居然都很惬意的说在享受日光大浴,还有完事了去河边洗冷水澡的,那会我如果知道有个词叫“我勒个去”那我绝对脱口而出。河水清澈,但我知道它有多冷,因为几公里的上游就是冰川,温度绝对刺骨……如果不热爱生活那除非就是神经病,可我觉得他们都很正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