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正是中秋节这天下午,我们来到距离宁远县城约19公里琵琶岗村,在村中祠堂遇到正在张罗的刘继军先生,他本在东莞发展,这次长假回家过节。见我喜欢古村落,主动带我探访老宅子,末了,盛情邀请我们到他家里过节。在饭桌上得知今晚祠堂水月镜花戏台要唱戏,戏班子就是村中老人组成。得到这样的信息,我自然不会放过机会。</h3><h3><br></h3> <h3></h3> <h3> 听刘继军介绍,水月镜花古戏台建于明末清初时期,最初隶属于山陕会馆,也就是那个时期,村里就有了自己的戏班子。这个戏台便是本村以及附近地区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村里有句顺口溜:“听到锣鼓响,全身都发痒。”足见村民对于祁戏热衷到何种程度。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即便是有钱也需要布票才能购买戏服,一件制作精良的戏服花费不菲。村民们便从县祁剧团‘收购’旧的衣服,以全村每人出一只鸡,再加两头猪的‘价格’换回了一批绣工考究的戏服,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目前,戏班人数大约在20个,目前有师傅5个,平均年龄70岁以上;徒弟十个左右,平均年龄40岁左右,他们皆义务参加。</h3><h3><br></h3> <h3>精美的“水月镜花”戏台</h3> <h3></h3> <h3> 琵琶岗村唱的戏种叫祁剧。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起源比京剧早400年,清末称为“楚南戏”,民国初年又称“祁阳戏”。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祁阳特色的剧种。</h3><h3> 琵琶岗村的祁剧班子曾经远近闻名,经常被邀外出演出。历史上琵琶岗地处湘粤两省盐商贸易通道之上,曾经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看戏自然是当时最好的娱乐项目。</h3><h3><br></h3> <h3></h3> <h3> 饭后,与刘继军一起去祠堂,已有一些村民聚集在戏台下,我上了“水月镜花”戏台,演员们都在各自妆扮,描眉、画脸、带帽、穿袍子。很是忙碌,我也用相机不停的抓拍。</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戏开始了,只听得锣鼓一响,台下即停止了喧嚣。长条凳上已座无虚席。说实在的,唱的啥我是听不全懂,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随着演出时间的推移,我看到台下的人越来越少,首先是年轻人离开,最后即剩下几个白发老人了。而台上亦然唱得有板有眼,丝毫不为观众离开所影响。为演员的执着敬业所感动着。但不由得我在想一个问题,琵琶岗村的戏班子的出路在哪里?没有年轻人学了,地方戏剧如何传承下去?这会不会我此生看到的最后一场祁剧?</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找村里唯一会制作祁剧道具的萧先宝老人,70多岁的老人坐在窗边,正在扎一顶帽子,墙边放着一排舞台上的兵器,都是出自萧老的双手。萧老告诉我,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找钱了,没人来学戏了,这次恢复唱戏,好不容易动员几个人来学唱,最年轻的也是40好几的婆娘了。萧老显得很无奈。</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作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也有些茫然,我只能用我的相机记录这即将逝去的文化和家园,以慰藉自己的心灵。</h3><h3> 仅此而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