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0岁的快乐是清蒸,吃的是新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岁的快乐是小炒,吃的是生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0岁的快乐就已经是红烧了,吃的是回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至于以后,便是五味杂陈、历久弥香的佛跳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许亿《旧时光的味道》</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作为孩子,最大的快乐之一莫过于吃的乐趣,除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之外,各种零嘴,水果,便是童年时光里盛满故事的回忆了。我的童年在八十年代,物质生活才刚刚丰富,在我们这种国企单位里,比之农村要好一点,除了吃饭,还是能够吃到一些小点心啊,小零食的。关键啊,是个孩子,ta就会有嘴馋的时候,我也不例外。所以,关于“吃”,记忆里我还是有一些小插曲或是糗事的,分享给大家乐呵乐呵,也算是找找童年生活里的那个小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h3><h3> 我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别人送了一些冬瓜条来。我以前没见过这种东西,也从来没有吃过,想到有零食可以过过嘴瘾,心里还是按捺不住地兴奋了一下下。等到客人走了后,在父母的默许下,急不可耐地拿了一块塞进嘴里,正准备大快朵颐之时 ,却忙不迭地吐了个干净。那种感觉就像咬了一块肥猪肉,腻得慌,浑身打拧。从此,再没碰过此物,就连五仁月饼也不吃了。更为可笑的是,孩子气的我竟然趁父母不注意,抓起一大把冬瓜条偷偷揣进衣兜里,跑出去全部扔在了垃圾堆里,唯此方才解气。😉</h3><h3> 可见,孩子的世界就是那么直接,爱憎分明,不喜欢的绝不留有余地。哈哈哈,此处容我大笑一下。</h3> <h3> 有一首民谣好像是这样说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可见,馋是孩子的天性。只是,我想腊八之前的孩子们可怎么办呢?而小时候的我,说来可笑,却是这样解馋的。</h3><h3> 八十年代的国企,虽然工资不高,可福利还是不错的,经常发一些副食品,比如面条,粉干,尤其是白砂糖,每个职工每次5斤的标准。所以,那时候的我们,糖是管够吃的:端午节的蘸粽子,夏天的绿豆汤、凉粉。就这样,作为孩子的我们还是觉得不过瘾。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招,用一个小搪瓷碗装上几勺白糖,放在烧红的煤火炉上,一手扶着碗,一手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着逐渐熔化的糖。白色也慢慢变成了金色,等到白糖全部熔化后就将搪瓷碗搁置一旁,静待糖块冷却后就可美美地享用了。那时的我,每每放学后,趁父亲母亲还未下班前,也依样熬制着这样的糖块。在制作的过程里,臆想着甜甜的味道,感受着人生的重要阶段——童趣。</h3><h3> 熬糖块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但下面我所说的关于“盐”的故事,你们一定没有过,也不相信会这么做。没错,就是盐,没错,那就是我,把盐当零嘴吃的我。</h3><h3> 有一段时间,大概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也不知怎么了,特别馋,嘴里老想吃东西,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塞住嘴。午饭后在家里晃荡着找东西吃,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吃的。这时,我来到了厨房,看见了灶台上的盐罐子,竟鬼使神差地抓了一把盐放进了上衣口袋里,然后去上课了。下午是数学课,开始我还好好地听着课呢,不知怎地将手插进了衣兜里,触碰到了那把盐。不安分就开始了,当数学金老师转身写黑板时,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捏了几粒盐猛地塞进了嘴巴里,味蕾被咸咸的刺激着,冲击着大脑。我又下意识地重复了几次这样的动作,原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谁知道金老师已尽收眼底。当金老师走过来,翻开我的衣兜时,发现除了一点盐却没有任何东西外,她还以为自己看错了。她默不作声地回到讲台,既没嚷嚷也没责罚,继续讲她的课。而我,小脸早已羞得通红了。或许,金老师在想,这孩子该是馋成了什么样,才会把盐当做零食来吃呢,也不嫌齁得慌。以至于,日后的我看见盐,就想起了金老师,更想起了那个午后满脸羞红的小女孩,揣着一兜盐在教室里上课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h3><h3>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那个年代生活不富裕,最常见的就是碱水粽了,煮熟了,用白砂糖蘸着吃,“咯吱咯吱”地咬在嘴里,也是蛮有滋味的。而母亲除了准备碱水粽外,也会备一些花生,蜜枣的馅料,改善改善我们的嘴巴。</h3><h3> 这是一个关于“蜜枣”的故事。有一年的端午,母亲提前半个多月就买好了蜜枣,偷偷地藏在家里的五斗橱里,准备端午节包粽子用。由于那时的生活水平不宽裕,父亲母亲的工资有限,一些紧俏的不常吃的零嘴基本不买,偶尔买了些,也是先藏起来,适当的时候进行等额分配制。所以,我和妹妹闲时总会东翻翻西找找,看看有没有零食被我们扫荡出来以解馋。</h3><h3> 这一次就很幸运,蜜枣被我们搜到了。我们俩那叫一个高兴,为了不被发现,我们一次只偷偷拿几颗,打开后的包装还按之前的折痕原样包回,从外面根本看不出少了。就这样,每天一点每天一点,直到一颗不剩,我们足足快乐了一周,最后把包装纸也给扔了。等到了端午的前一天,母亲准备包粽子了,想起了蜜枣,就在五斗橱里找寻,肯定是没有喽。她还喃喃自语说到,奇怪了,怎么不见了。问我和妹妹,我们矢口否认,只说不知道有蜜枣。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直到现在说起这事给母亲听,我们都笑作一团,快乐无比。</h3> <h3> 年轻时候的母亲其实挺会创新的,也喜欢自己动手去学着做一些新花样,比如毛衣,比如裙子,比如食物。</h3><h3> 有一次心血来潮要做千层饼。我们自然是高兴的了,因为又有的吃了。准备工作就绪,母亲将面团做成一层一层又一层,真如千层的样子,看起来的确不错。模样儿做出来了,最后一道工序,入锅蒸熟后就大功告成了。我和妹妹等待着,母亲也等待着。终于出锅了,端出来一看,啊噢,千层饼👉变成了👉发糕!开始的层次感竟然黏连在了一块。紧接着笑声快要掀翻了整个厨房,我,妹妹,父亲,还有主角,母亲都捧腹大笑,一时停不下来。</h3><h3> 多少年以后,父亲偶尔也因此打趣一下母亲,而这个“事故”也一直被我们翻拣出来晾晒,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小故事。</h3> <h3>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说得是过年前,家家户户忙碌的情景。这一年,母亲准备自己做多味花生,纳入年货计划中。</h3><h3> 母亲将花生米拌好调料,然后裹上面粉,不停地用勺子拌匀,让每一粒花生米都厚厚地包裹上面粉,且一定要保持花生米清爽相互间不黏连,然后入油锅炸熟直至酥脆。那一刻,整排的房子都飘溢着浓郁的香味。我和妹妹就守在灶台旁,刚出第一锅就捻起一粒塞进嘴巴,根本顾不得什么烫啊,什么上火啊,先解了馋再说。母亲问,好吃吗?我们忙点头,超好吃的,香极了。本来这样就很圆满了,谁知道母亲还觉得不太满意,咸辣是有了,就是不够甜。她又将炸好的花生裹上一层糖,再次入锅炸制。多味花生炸好后,母亲晾凉后将其装入洋油罐里,等待过年装盘招待来客。</h3><h3> 当重新打开时,母亲和我们都傻眼了。哈哈哈,原本粒粒分明的多味花生全部结成一坨一坨的了,必须用手使劲地拔扯才能拿出一些板块状的花生来。我们都分析说,定是母亲后来加了糖才导致这样,闷在罐里糖化开了就粘在一起。除了样子丑了点,你还别说,过了糖的多味花生的确是更好吃了,只是每次吃时,我们都要费一番功夫,把它拔下来。每到这时,我们都笑个不停,仿佛吃了癫疯散。</h3> <h3> 米豆腐,是家乡的一道小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做的。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在锅里边煮边搅进行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食用时加入不同的佐料末与汤汁蒸煮或凉拌。</h3><h3> 母亲有一年也尝试了一次,自己做米豆腐。不过结果有些啼笑皆非,😂尴尬了。那年年下特别冷,我的脚趾头长了冻疮,一暖和就特别地痒。那天母亲在厨房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锅中边煮边搅拌,而我则用脚盆打了凉水,在客厅里边看电视边凉脚,也就我才想出在大冬天里用凉水来止痒的主意。我记得当时正在放琼瑶剧《婉君》,正当我沉浸在婉君的故事里悲悲戚戚时,母亲在厨房大声地叫唤我,要我赶紧过来帮忙。我磨磨蹭蹭,好不容易才将眼球从剧情里拔出来时,母亲已经发火了。等我光着一只脚丫子赶到厨房一看,母亲正端着热锅,锅底正滴答的漏着未成形的米豆腐呢。原来是母亲用力过猛,在搅的过程中将锅给砸了个洞,而米豆腐漏了一地。挫败感顿生的母亲向下班回家的父亲告了状,说我只顾着看电视,不帮忙做家务活。那晚,简直糟透了。父亲临时去买锅,米豆腐肯定没吃上,而我又遭受了池鱼之殃。</h3><h3> 现在茶余饭后谈起此事,想起那个场景,我们都忍俊不禁:无辜的我光着一只脚丫子,一瘸一拐地望着双手提着烂锅的母亲,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婉君身上,而母亲絮絮叨叨的数落却从我耳畔飘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父母是双职工,我是老大,所以很早就学会了做饭。一到寒暑假,父母在上班的日子里,我就是主厨,而妹妹永远都是打下手的。</h3><h3> 我记得第一次蒸鸡蛋羹时,我就出了小差错。我将鸡蛋打在碗里,划烂,放盐放水后就放入锅里蒸。等蒸好后,端出来总觉得哪儿不对劲。父亲看了看说,你放油了吗?我心想,还要放油啊,我不知道哦。父亲看我不语,忙说不要紧,这样也可以吃。他笑着说,不放油还没关系,你小姨第一次蒸鸡蛋羹都没放水呢。真的假的,不放水的是鸡蛋羹吗?😁</h3><h3> 我不知道父亲说的是否真的,也或许是为了安慰我,让我保持住烧菜的积极性,才有这一说。不管怎样,我都感激他的激励,让我自信满满。至于“鸡蛋羹不放水”的这一梗,我是再也不会忘了。</h3> <h3> 父亲很会做面食,小时候,早餐上的花卷、馒头、包子,还有平时吃的饺子、馄饨、面疙瘩都是出自父亲之手,我们只是在一旁帮帮忙而已。</h3><h3> 说起馄饨,我就不爱吃父亲的做法,本来是很好吃的东西,可是父亲喜欢在馄饨馅料里放很多的葱花去,他说这样吃起来香。我们都反对父亲这样做,由于我和妹妹都不吃葱,建议只在汤里放葱花就好了,馅里就不要放了,可是反对无效。呜呜呜😭,每次吃都难过得要死,还不准不吃,也不可以倒掉。所以,那个时候,逢到父亲要包馄饨时,就是我们的“厄运”来了。</h3><h3> 不过,父亲做的面疙瘩倒是相当不错。每次我们都能吃两大碗。父亲把面疙瘩调好,在锅里下好汤汁,汤调得浓浓的辣辣的,再把面疙瘩放入锅里煮。</h3><h3> 许是父亲在面食上太能干了,我们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我到现在在面食上还是不得要领,啥都不会,要吃了,只能去外面买。</h3><h3> 怀念父亲在的那些日子,怀念父亲做的饺子,面疙瘩,……🍜</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年少时的我,有一段离开父母的日子。初中时,我被送回家乡的中学念书,寄住在大伯家里。</h3><h3> 大伯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长得很好的桔子树,每到金秋时节,就结满了桔子,又大又多,看着它逐渐由青变黄,心里都有点按捺不住地想吃。有一天晚上,我借着出外上厕所,绕到桔子树旁,(由于桔子树正对着堂姐房间的窗户,侧面又是大伯房间的窗户)低垂着身子,心里咚咚咚地跳个不停,摘了最外面的一个桔子揣进衣兜,然后蹑手蹑脚地回到厨房门,再穿过客厅回到自己房间,插上房门,享用这个香甜的桔子。一边是心脏狂奔乱跳,一边是美味充斥脑间。想来如我这般乖巧的姑娘在美食面前也顾不得形象了。吃了这一次后,就再也没摘了,还是害怕被大伯家发现的。这也算是我的吃货生涯里的一次冒险经历了。</h3><h3> 还有一次是和堂妹一起合作。在大伯家隔壁有一户人家,架子搭在我们围墙上,摊铺着正晒着红薯干呢,已经蒸过几次了,只等着晒好后就大功告成了。由于围墙很高,我和堂妹商量着一个人托着另一个人去偷偷拿下来。一次抓一大把,然后两人分着吃,刚蒸好的又软又甜,还没晒得那么干巴,那滋味别提多美了。多拿了几次后,被隔壁的发现了,隔着院墙就在骂人了。我和堂妹吐了吐舌头,相视一笑。后来伯母知道了,也骂了我们。隔壁家的没再放过来晒,我们也就此罢手了。</h3><h3> 离开父母的日子虽有些忧伤,却幸好有吃吃吃带来的快乐。</h3><h3><br></h3> <h3> 由于离家在外,父母给了我一些零花钱以备不时之需。对于一个兜里有钱的小馋虫来说,不买零食简直是不可能的。</h3><h3> 那时,在大伯家几百米远处有一家敬老院,敬老院的对面有一家小小的杂货店。每次我都在晚饭后,夜幕不太亮时,循着昏暗的灯光,借着外出走走的理由去杂货店里买那种散称的兰花豆。兰花豆是个极好解馋的食物,又不贵,而且份量又多,既过嘴瘾又抵肚饱。最适合我这种类型了。因此,不知有多少个晚上,我独坐在屋里一边看着书,一边正大快朵颐地填充着我的味蕾。一个人的时光,这该是最惬意的片刻了。</h3> <h3> 梁实秋有一本书叫做《雅舍谈吃》,还有江苏文艺出版社有一本小集子《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说的都是与吃、与饮食有关的文化和故事。今我也把我的故事写下来,记录生活意趣,与故事里的人再次重逢,再次言欢。</h3><h3> 唯美食与爱能让漂泊落地生根,让孤独有了安慰和治愈,让失落的心灵得到救赎。</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唯美食与爱能让快乐穿越时空,让亲情愈加稳固和温暖,让孩子的童真得到释放。<br></h3><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食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间仿佛电影里的长镜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限悠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有一切都安安静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呈现特别的质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切都映照于内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像清晨寂静的薄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润湿身边的小草、泥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散发诱人的气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静置于一个小姑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长的留言簿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芬芳余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10.10</div> <h3> 日子越过越远,父亲却越来越近了。在梦里,花落有谁知多少;在心里,几度温暖泪沾襟。</h3><div> 写给父亲的信,托那“咕嘟咕”的白鸽,替我捎给天堂的慈严,希望他一切安好!</div><div> 您的女儿</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