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峥嵘岁月!感慨,蹉跎人生!----四十年后重走“知青”路

军歌

<h3>  也许是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开始怀旧;也许是那段青春燃烧的情结,在千丝万缕地缠绕着大家,于是,一个一呼百应的怀旧之旅形成了。</h3><h3> 金秋十月,一群刻意精心打扮过的、爷爷奶奶辈份的老“知青”们,手擎一面鲜红的、上面写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作为,1976~2017”字幅的红旗,踏上了前往四十年前的“广阔天地”寻梦……</h3><h3>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段特别的人生,让我们有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个性标记--这就是“知青”。</h3><h3> 四十年前,1976年初夏,政治气候与自然气候一样的热,在市工人文化宫广场举行的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誓师动员大会上,当时的政治风云人物吴XX,柴XX等上演了一出难以让人忘怀的激情大戏,红色的口号,红旗的海洋,眼前一片红绿交织……</h3><h3> 一辆辆敞蓬卡车,载着我们这些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理想与憧憬、无知与懵懂的青年,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h3><h3> 我们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土地。豆蔻年华的我们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汗水和青春。我们也在这是第一次了解了生活,第一次懂了人生。</h3><h3> 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我们成长。</h3><h3> 那时的青春,色调单一,或白,或黑,或蓝,或灰,或军绿。思维也沉浸在大一统的语言体系中,我们从毛主席语录上找话题,找行动指南,以示自已的思想进步。</h3><h3> 知青时光,有过多少人间事:为了看场露天电影,会走上几公里的夜路,算是那个年代一种刺激的精神享受。闲时,躺在草地上或柴垛上晒个太阳,眯着眼,听一曲半导体收音机里的“样板戏”,顺带思念一下亲人;有时,骑着毛驴到别的村挨家逐户的收买鸡蛋和土豆,(那时,一个鸡蛋5分钱)夜里,爬在火炕上,写封家书,然后就是天天住大队部跑,看看有没有一封属于自已的信;还有不少相互扶助的男女青年结成了伴侣……</h3><h3> 在乡村风霜雪雨磨砺的几年中,、炼就了我们随遇而安的生存能力,强健的筋骨和体魄。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当属知青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坚韧顽强的性格。</h3><h3>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知青,是最能吃苦的一代!是最能忍辱负重的一代!是最具承受力的一代!也是最有韧性的一代。</h3><h3> 今天,当我们来到阔别四十年的那片热土,见到了当年的突击队长,见到了当年的“带队干部”和老乡,当年我们居住的土坯房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砖瓦新房,感受到的是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及村民的新意识风尚。田间,地头,队长家的热炕头,我们追述着从前,感受着当下,畅想着未来……</h3><h3>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不再年轻。曾经揪扯着亿万人心扉的上山下乡运动,也逐渐远去,成了被许多人淡忘的历史。</h3><h3> 可是,我们不愿这段历史被人忘记!因为它是我们用青春与激情,用汗水和泪水,甚至是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我们这一代为此付出的太多了。</h3><h3> 我们希望当有一天“知青”成为历史后,能得到有心人善良地扶摸,能够去感受到它的温度……</h3><h3> 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更有想不到的未来。所以,这一刻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一切,过好每一天,前方或许有更美好的四十年!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新生”!</h3><h3> 祝愿所有的知青朋友们,能在怀旧中再获新生!知青万岁!</h3><h3> </h3> <h3>一幅幅画作,带我们再度回到那个年代。</h3> <h3>知青们</h3> <h3>还是知青</h3> <h3>踏上了当年的那片热土</h3> <h3>村头</h3> <h3>田间</h3> <h3>地头,追忆着从前</h3> <h3>车队进村</h3> <h3>苇荡前的荡漾</h3> <h3>稻田里的欢聚</h3> <h3>当年的突击队长来了</h3> <h3>俩位带队干部和突击队长</h3> <h3>合影留念</h3> <h3>当年的真实写照</h3> <h3>那个年代</h3> <h3>同学少年</h3> <h3>毕业季</h3> <h3>解放牌卡车是载我们下乡的名车</h3> <h3>罗马吉普车是当时的豪车</h3> <h3>自已的知青篮球队</h3> <h3>炕头的畅叙</h3> <h3>当年知青时结下的伴侣</h3> <h3>金色年华</h3> <h3>短短一天的行程充满了欢声笑语,飞扬着泪花。我做为其中一员,记录了当年及今天。因为其中当年的许多照片都是我用一台苏联产的基辅3型照相机拍摄的。我感道很荣幸和自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