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溯祖寻根品厚重</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常笑</h3><div> 2017年双节八天的小长假,举国欢欣鼓舞。趁着秋意正浓,披着晨曦驱车踏上溯祖寻根之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久远的“黄帝”与浅薄的“黄陵”</b></div><div>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此行第一站——桥山黄帝陵。</div><h3>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艺五种”发展农业;“平四境”开疆拓土;“重创新”奠基文明,使得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华文明从此盛装启航。传说黄帝殡天后从桥山飞升成仙,留衣冠筑塚而供后人祭奠瞻仰。</h3> <h3> 桥山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寝。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首批5A级旅游景区。成名极早,而建设有限,里面数棵参天古柏,甚是挺拔壮硕,加之历代名人瞻仰祭祀墨迹保存甚多,其余只能用简陋二字形容。</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里的“蓄势”与壶口的“咆哮”</b></h3><h3> 水乃世间能容、能藏、能变之神物,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候创造的奇迹。人类早期文明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滋养。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经9个省(自治区),绵延5464公里,东流入海。黄河上游,旁征博引,百川归宗,清澈平静,蓄势待发。当进入晋陕峡谷河段,地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碛流较多,咆哮形成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h3><h3><br></h3> <h3> 我们沿拥堵的公路终于到达宜川县的壶口瀑布时,便如痴如狂。壶口,顾名思义,因状如壶口而得名。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难怪历代文人墨客讴歌黄河,盛赞他的伟大坚强;难怪黄河精神被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捐躯;也难怪炎黄子孙身处异国他乡,也血脉相连奋勇作为。她的刚强不屈,她的内敛踏实,她的咆哮宣泄,不正是人生逆境蓄势,顺境爆发的写照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悲催的“解手”与患难的“连手”</b></div><div>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累年租税不入”,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有远见卓识大臣的表奏,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以广济寺大槐树下为据点,招募富庶而稠密的山西民众,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省500余县市。可这伟大战略在稳固帝国统治的同时,却酿造出一出出骨肉分离的惨痛景象,于是便有了悲催的“解手”与患难的“连手”。</div> <h3>为了便于押解,移民们被绳索捆绑,并被一根长绳从队头贯穿队尾,移民们哭天喊地,背井离乡,途中上厕所时才可解开手自由一小会,于是“解手”就成为上厕所的代名词;他们一路连着手跋山涉水,死里逃生后到同一处叩石垦壤,休养生息,播撒文明,“连手”便顺理成章成为患难之交的代名词。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壮大,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几乎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设计布局精巧,建筑完备有序,文化气息浓厚,管理细微人性,人文与自然景观上乘,不愧4A景区之盛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恢宏的“大院”与纤巧的“文化”</b></h3><div> 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引领人类文明高度的一朵奇葩,无论是浩大的国家工程还是名门望族的家居,都成为后世人趋之若鹜的精品,山西晋中临石静升的王家大院无疑是颗璀璨的明珠。大院依山傍水,座北面南,负阴抱阳,由五巷六堡一条街构成,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巍峨雄浑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自然成就了这块藏风纳水的宅居宝地。王家是从农耕到亦商亦官完美蜕变的封建大家族,大院建设历经上百年,历代族人在整体规划上,力求渗透一个“王”字,凸显姓氏,凝聚家族合力,让人无不叹服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大院继承了西周就已定型的前堂后寝、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庭院建筑风格,秉承了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色,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而宏伟惬阔,巧妙营构着名门望族的文化底蕴。</div><div><br></div> <h3> 步入王家大院,无论仰视还是俯察,从屋脊到踏跺,比比皆是木、砖、石三雕艺术的瑰宝。从狮子滚绣球和五福同寿的大照壁,到开卷有益的窗棂;从五子登科和蟾宫折桂的壁雕到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的摆件,无不体现细腻尊贵、寓教于纤细的文化品味。随处可见的楹联壁画、丹青墨宝、诗词歌赋,意味深长,清新自然,充分展示着平面与纵深,文化与家教的完美结合,引人注目,启人遐思。一个家族的文化需要数代人的积淀与升华,一个国家的繁荣岂非一朝一夕能够一蹴而就,饮水思源,泣血跪拜,富起来容易,强起来难,只有铭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祖训,方能构筑万代基业。</h3><h3> 没有钢筋水泥的生硬,没有油漆染料的涂擦,卯榫的坚固,砖石的质朴,造就了王家大院朴素静谧的美。留下钦佩,带着震撼踏上归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