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前言:</b></h3><h3><b> </b> 北疆之行我很早就与发烧友们酝酿,恒威终于组团成行了。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在姊妹们的支持下我不惜升级设备还多带了一套,结果可想而知光设备就压的人喘不过气来。</h3><h3> 等到了出发的日子,我们恒威团分三拨分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乌鲁木齐。火车上虽然无聊,恰好遇见以前恒威团外拍的发烧友与夫人聊的倒挺开心。车厢里还有一队同路的北京团还挺热闹。</h3><h3> 终于到了乌鲁木齐,虽然有旅途疲劳但憧憬未来几天的摄影历程也不觉得累了。第二天我们踏上了征途。</h3><h3><br></h3><h3><b>说明:</b></h3><h3> 北疆之行兴师动众,怎么也要给亲朋好友们一个交代,制作此美篇略表心意。此套片子是为了做影集的,所以后期处理较为渲染。</h3> <h3><b>第一站:</b>乌木禾魔鬼城</h3><h3>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维吾尔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h3><h3> 下午我们到达了魔鬼城,摄导是当地人,详细介绍了该地的详细地质情况及摄影注意事项。进去以后发现真的不得了,排队的人浩浩荡荡。好不容易进去坐上游览车按照摄导说的到了一号观景点,由于新疆与内地时差两个小时,已是下午4时但阳光仍然很强,一个个土丘造型都不错,我嫌侧光太强就没有拍。</h3> <h3>夕阳魔鬼城</h3><h3> 由于人多摄导建议改变计划直接去二号点,到了二号点我直接爬上高地观景台,上去以后我就后悔了,从上面看对面的地貌虽然有纵深但并不高大,加上天空平淡使用富士120机加18mm头(相当于135mm)显得天空过多。好不容易爬上来占个位置不容易,再下去重新找景有点来不及,只好等光线合适了拍。一个下午及傍晚就拍了这一张看得过去的“夕阳魔鬼城”。</h3><h3></h3> <h3>魔鬼城的晨曦:</h3><h3> 摄导说了拍晨曦的时候一定不会有很多人,当我们到达摄影地的时候几乎只是我们团的人。几个身强力壮的发烧友很快爬上了高地,我的装备太重就不上去了,同时接受昨天的教训不能耽误了好的阳光。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天气不像内地那么黑,太阳还没有冒红但能看清楚周围环境,这给我们做准备带来了方便。</h3> <h3>魔鬼城的晨曦(一)</h3><h3></h3><h3> 天边冒红了,我还是用富士120和18mm头,由于是中画幅加广角我把天地都囊括了进来,充分体现广角和中画幅的画面冲击感。看到柏老师用滤镜我也试了一下,效果好极了,以至于后期不用调整大光比。需要说明的是,用富士120拍的片子只有“月亮湾”一张调整了颜色。</h3> <h3>魔鬼城的晨曦(二)</h3><h3> 这一张片子有些雷同,我舍不得丢弃。</h3><h3></h3> <h3>魔鬼城的标志物</h3><h3> 天逐渐放亮,天空的云非常漂亮,拍一张标志性照片。这幅照片由于广角镜头造成了几何变形,以后再做矫形处理吧。</h3><h3></h3> <h3>旷阔的地域</h3><h3> 少见的晨曦,利用富士中画幅加18mm 镜头拍一幅大前景加天空。</h3><h3></h3> <h3>靓颖</h3><h3> 此时此景非常漂亮,虽有雷同舍不得放弃,再拍一张。</h3><h3></h3> <h3><b>第二站:</b>禾木</h3><h3> 禾木村原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这里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h3><h3> 禾木村是向往已久的摄影地,从网上看到的作品都很漂亮。实际到了以后很是失望。尖顶屋倒是还保留着,根本没有原驻民,所有的尖顶屋几乎全是客栈。规划也很乱,你把原驻民建筑与客栈分开多好,结果是建筑材料垃圾到处都是,弄得四不像。</h3><h3> 山顶的景象也颇为壮观,不管是不是摄影的足有几千人站在山顶上,寒风凛冽冻得人不停的活动,但摄影发烧友们没有一个下山的,都痴迷的等着太阳出来,无奈天公不作美太阳就是钻不出云层,直到太阳出来无望大家才依依不舍地下了山。</h3> <h3>禾木村远景</h3><h3> 像以往的拍摄程序一样,早晨天不亮大家就起床向拍摄点爬去,地上有霜天气又冷,有的发烧友还崴了脚。最令人想不到的是离拍摄高地的距离足有一千米,还要爬几百米的山。背着沉重的装备不得不走走停停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举目一看视野开阔风景秀丽,再仔细一看下面的建筑杂乱无章,根本体现不出禾木的应有特色。将就着拍了一张“禾木村远景”。</h3><h3></h3> <h3>禾木一角</h3><h3> 还是拍局部吧,用姊妹提供的佳能/70-200拍了两个颇为满意的局部片,当时也没有仔细检查,回来后发现跑焦了真是后悔莫及,就这两张片子比较满意却不能加入相册太可惜。这个教训要牢记。</h3><h3></h3> <h3>禾木一角</h3><h3> 用70-200拍摄,原图跑焦了,可惜。</h3><h3></h3> <h3>晨曦初照</h3><h3> 有一阵云层好像漏了点曙光大家赶快按下快门,我也拍了这张“晨曦初照”。</h3><h3></h3> <h3><b>第三站:</b>风雪喀纳斯</h3><h3> 喀纳斯是布尔津县重要的景点,据说布尔津的基本收入都靠这些景点。不得不佩服这里的基本设施的建设。比内地许多景点强多了。往喀纳斯走的时候就已经赶上了新疆的第一场雪。走到景点薄云遮日飘起了小雪花。</h3> <h3>卧龙湾</h3><h3></h3><h3> 到了卧龙湾发现富士机没有电了只好用佳能和中焦镜头,跑了很长的距离拍,中景还是显得近了一点,唯一遗憾的是忘了拍慢门,把雪花拍成线条就更有创意了。</h3> <h3>月亮湾</h3><h3></h3><h3> 该地是喀纳斯最著名的景点,它是喀纳斯的名片,拍的时候已经是雪花纷飞了。阴天拍摄光线太差,后期只有提色加强对比度。</h3> <h3>雾锁神仙湾</h3><h3></h3><h3> 据说神仙湾的晨雾最好,不过飘雪的景象倒有一番神秘感。</h3> <h3>孤独的蒙古包</h3><h3></h3><h3> 从神仙湾向右看发现山坡上一个孤独的蒙古包,此景格外惬意,如果把蒙古包放在右下角的黄金点上此图就比较完美了,遗憾的是上面的天空暗淡乏味,只好上移主体显得构图不十分理想。</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鸭戏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拍神仙湾发现支流上有一些小野鸭,给这一片风景带来了生气,我没有用特写而是拍下这一片风景。</font></h3> <h3>山中小溪</h3><h3> 这幅风景是在神仙湾的上游。我觉得有纵深感。</h3> <h3>山中小屋</h3><h3></h3><h3> 这幅片子是山中小屋的点缀使整幅画面有了看点。</h3> <h3>小鸭戏水(2)</h3><h3> 有了小鸭就有了生气。</h3> <h3>湾中小溪</h3><h3></h3><h3> 这幅风景虽然有些雷同,但是我还是舍不得丢弃。</h3> <h3><b>第四站:</b>白哈巴</h3><h3> 白哈巴村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地处中国版图最西北角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距县城117公里,东距喀纳斯湖31公里,北距那仁草原33公里,南距铁热克提乡38公里。白哈巴村分蒙古族的支系图瓦人居住区、哈萨克族居住区和边防站三部分。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是保存最完整的图瓦人居住的村落,具有浓郁的图瓦人风情。</h3><h3> 号称西北边陲第一村,从网上看漂亮极了。赶到白哈巴大家已经很疲劳了,没有想到居然要走很长的路才到驻地。一路上白哈巴的街道小景太漂亮了,遗憾的是谁也没有想到会没有机会再回头拍了。</h3> <h3>夕阳沐浴</h3><h3></h3><h3> 安排好住宿大家顾不上疲劳急忙上山拍日落。这个小村与禾木一样,到处是建筑材料和和客栈晾晒的卧具。从山上看找不出一点原驻民的白哈巴。我只选了一角拍摄,但还是不能全部遮掩建筑材料的痕迹。太阳迟迟不从云中露脸,终于有一丝阳光露出来了,我终于拍到了这唯一的还满意的白哈巴。</h3> <h3>冷调</h3><h3></h3><h3> 摄导一看云层太厚就招呼大伙就餐。我和大家只好下山,路过客栈放下设备去就餐。谁知道餐厅在东山下,等我们刚吃完饭太阳就露脸了,我们又急忙跑回客栈拿出装备再次爬上东山坡,这时已经来不及了太阳已经落下山。鱼鳞片的云层并不漂亮,我只好包围曝光拍了三张,后期合成了这张“冷调”。</h3> <h3>晨曦小村</h3><h3></h3><h3> 既无灯光又无炊烟,这个小村很有意思。客栈老板晚10点半拉闸断电,早7点半还没有给电,象征性的土暖气手摸上去只有一点温热。</h3><h3> 摄导说了早晨太阳8点出来,主要拍阳光打在山坡上和小村炊烟屡屡的景象。临晨7点摄友们起床7点半出发,由于时差天仍然很黑大家打着手电走向山顶。到了山顶一看还有比我们来的早的,山上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人。昨天看好的地方已经有人占了,我们只好在秦皇岛团的的旁边挤了个地方,大家一聊都是北方老乡倒也亲切。在我们的侧后方是西北边陲第一哨的营房,二层楼的水泥建筑倒是挺像回事。室外零下4度山顶有风,不一会就吹透了,大家冻得瑟瑟发抖不停的活动着坚持着。好不容易熬到8点,曙光却照到我们背后的雪山上,日照金山的景象非常漂亮。由于我们站在山顶上既不能挪动设备又没有合适的前景,此时此景我们无法拍摄。回过头来再看小村既无灯光又无炊烟,我只好拍下这一幕留作纪念。眼看时间流逝天逐渐放亮,这时我们才明白由于地势低洼9点前太阳根本照不到山坡上。然而摄导安排8点半吃早餐9点离开白哈巴,为了顾全大局我们急匆匆下山吃了早餐。准备出发时看到太阳刚好照到了山坡上,遇到了山上的秦皇岛团一问,他们刚好拍到了此景。由于当地摄导不了解白哈巴的天时地利使我们两次失去了拍摄的最好时机,无不遗憾。因为大多数人都明白在有生之年几乎没有机会再来这里了。</h3><h3> 吃过早饭准备出发,由于大家动作迟缓收到了摄导的训斥,这也情有可原,集体活动就要遵守纪律不然就一盘散沙。</h3><h3> 说到摄导,在我所参加的外拍中遇到最有艺术修养的是婺源的老师,摄影痴迷程度不亚于我们发烧友。最谦虚的是新疆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他以为老年大学的学生个个都是高手,实在看我们找不着北了就不声不响到我们身后告诉应该如何拍。最负责任又有水平的是霞浦的老师,大到踩点、选景,小到构图、镜头、焦距都一一交代清楚,并不时用大喇叭在我们背后喊着注意事项。就是在这个霞浦,我拍的一组”生计“组照侥幸入围了今年的“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我们这个年纪搞摄影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找个事干图个高兴快乐。</h3> <h3>重返布尔津:</h3><h3> 摄导一再交代我们是反方向坐车,目标布尔津。这时天气已经放晴给我们重拍喀纳斯的机会。据说神仙湾的晨雾比较漂亮,到了地方赶紧下车,一看雾早就散了又赶紧上车。到了月亮湾又赶紧下车等候阳光。</h3> <h3>重返月亮湾</h3><h3>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月亮湾终于等到了一缕阳光,我还是用富士120加柏老师提供的32-64镜头,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照片“重返月亮湾”。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按三分法构图还看得过去,但画面感觉还是有点满。如果时间够用爬上背后山上拍或用广角拍画面会更舒服。后期加深了颜色,这是富士机唯一一张调整颜色的照片。</h3><h3></h3> <h3><b>第五站:</b>五彩滩</h3><h3> 五彩滩位于布尔津县内,地貌特殊,长期干燥,盛行大风,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变异出许多陡壁隆岗(墩台)和宽浅的沟漕相间的地形和陡壁险峻的小丘,维族称之为“雅丹”又名“雅尔当”。</h3><h3> 司机师傅说必须早点进去占位,否则会没有地方。 一进门我就迅速逐个观景台看了一遍以选择最佳位置,一直走到尽头一时与夫人联系不上了。阳光太强我逐一选择的拍摄。这时夫人猜到我会跑到最里头,居然找到了我免不了一顿埋怨。</h3> <h3>冷暖两重天</h3><h3></h3><h3> 阳光稍许暗了点,我看到了这个景色,左边是五彩的暖调,右边是水蓝的冷调,形成了对比。虽然不十分出色但也说得过去。</h3> <h3>夕阳的魅力</h3><h3></h3><h3> 在向回走的途中遇见摄导的老师在和柏老师选景,我也看出了夕阳照在岩石上的层次感,于是抢了柏老师一张。</h3> <h3>标志照:</h3><h3></h3><h3> 这是五彩滩系列中的标志照之一,我有幸在这个角度在这个时间拍到了。当然有人拍的角度比我还好,不过就这个层次这个光线我已经很满意了。</h3><h3><br></h3> <h3>收之桑榆,失之东隅。</h3><h3></h3><h3> 这个成语反过来说比较适合这张片子的拍摄过程。这个拍摄点开始我是比较看好的,因视野宽阔又比较有纵深。当我回到这个拍摄点时已经让广东团站满了人,我只好在一个身穿“中国摄影”的北方人边上支架子,这个人非常友好,尽量的给我让位子。广东人还不停地叫喊不要碰他的架子。不一会人越来越多,其中上海团的人想强行挤进去与广东人发生口角。耗了好长时间才等到夕阳照在岩石上,我一看就失望了,侧光面积太小,广角拍纵深又不够,大家都在按快门,再找新的点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也拍了这一张。北方人很快撤摊,我过了一会才撤下来。回头一看漂亮的夕阳映红了西边,我已经无法赶到最西边的景点了。后来看到本团摄友堪称完美的夕阳照片,我羡慕死了。后悔时间白白浪费在这个点上,所以这张片子叫“收之桑榆,失之东隅”。</h3> <h3><b>第六站:</b>额尔齐斯大峡谷</h3><h3>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处主要景点。沿额河对峙连绵排列的花岗岩山峰,峰壁圆浑,形态多样,峰峰演绎着美丽的故事,堪称一百单八峰。更奇特的是这里的花岗岩山峰表面,多呈密集蜂窝状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瀑布化石。</h3><h3> 然而我们到景区大门居然是阴天,进入大门光坐区间车就要近1个小时行程20里。要想看风景只能在车上。走到目的地石钟山的位置再向里只是几公里的一条小溪,天色已晚溪中也没有日光了,只能选择在溪口拍一拍。</h3> <h3>神钟山</h3><h3></h3><h3> 这个镜头是在桥边拍的,还是用富士120和23mm 镜头(135的18mm), 后来跑到山上拍了两张以为不错,回来一看没头没脚,后悔没有当时查看片子。</h3> <h3>景区小溪</h3><h3></h3><h3> 拍了很多小溪小景,回来一看就这张看得过去。</h3> <h3>溪中石</h3><h3></h3><h3> 感觉这一溜石头有特色,可惜光线太暗 ,后期的色调不自然。说到后期有个高手曾有这样的定义,大概的意思是:“因为眼睛的宽容度比相机感光器件高,还原于视野所看到的色彩叫润色。用于商业目的如广告、杂志、图书、画报等比较艳丽的色彩叫渲染。改变原景属性,移花接木,颠覆天地的叫创意。” 我觉得说的挺有道理,一下子就给我们划清楚了后期处理的界限。</h3> <h3>慢门</h3><h3></h3><h3> 看到大家拍慢门我也试试,借助富士镜头的小光圈我拍到了这一幅照片。</h3> <h3>小溪</h3><h3></h3><h3> 这张片子比较平淡,还是舍不得丢弃。</h3> <h3><b>第七站:</b>可可苏里湖</h3><h3> 可可苏里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距离富蕴县城23公里,可可苏里湖又称野鸭湖,湖面面积2677亩,平均水深2米,湖中有根部交错的芦苇而形成的大小浮岛20多个,水生植物丰富。</h3><h3> 这是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摄导只给20分钟。本应爬到对面的山丘才能拍到宏大的湖面,大家也爬不动了时间也不够,天气也不给力,权当做纪念吧。</h3> <h3>可可苏里湖(1)</h3> <h3>可可苏里湖(2)</h3><h3></h3> <h3><b>尾声</b>:</h3><h3> 从离开可可西里湖行车几个小时后吃午饭,立刻感到菜也香了饭也熟了。在阿勒泰高原水,不到100度就开了,米饭从来没有煮熟过,很多人肠胃不舒服,我带的肠胃药全部消耗殆尽还达不到效果。又耗时5个小时共计10余小时我们终于到了乌鲁木齐,这时感到一切都正常了。酒店的饭菜很可口,就是临街的客房比较喧闹。第二天与摄友一起吃了一顿重庆小面,没有想到味道非常地道。中午大家就各奔东西了。经过一天两夜的火车旅途终于回到了家,剩下的事就是抵抗感冒整理片子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