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孝”字嚼没味了

庄稼人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秦汉开始,以孝治家、以孝治国,儒家有“孝悌为仁之本”,在诸多伦理道德中,孝道是最基本的 ,无论什么层次人,可以说自己不道德,但没人敢说自己不孝道,孝道是做人的根基。</span></h1> <h1>  但孝道又是隐藏在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触点,需要每个人的珍藏与呵护。可就是有些人偏偏把这珍贵的人性持守拿出来刻意咀嚼,极尽煽情之所能,用“挤眼泪”艺术手法,编撰一些离谱的故事,罗列一些感人章句,充斥在各种网络媒体里,表演在各种舞台上。文辞华丽,情节生动、荡气回肠。力求把别人感动的稀里哗啦,以获取好评。</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现实中偏偏有这么一种怪现象,凡是极力倡导和表述的,往往是做不到的;凡是声嘶力竭为孝道当吹鼓手的,往往是尽孝不到的一群人。</span></h1> <h1>  孝道,不是名片。有些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总喜欢打孝道这张牌,秀一秀自己在父母面前的乖顺,夸夸其谈自己对孝道的理解与践行,俨然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期获得别人的赞许和认同。其实这很令人反感,每个人家庭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孝道的理解不同,尽孝的方式也不同。没人愿意在这方面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更没人愿意接受别人的说教,把孝道当名片,往往是内心贫乏的表现。</h1><h3> </h3><h3></h3> <h1>  孝道,不是偏执狂。我们都是平常人,父母和子女一样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所谓孝道,就是作为子女的要听从父母的教诲,尊重父母的意愿,在父母年老的时候,尽到赡养义务,保障父母平安快乐渡过晚年,这很简单。没必要演绎成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之举。传统的二十四孝典故至今还被有些人称道和倡导,仿佛尽孝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且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得到?当孝道偏离正常生活轨道的时候,这种孝道还是其积极的意义吗?</h1> <h1>  孝道,不是情感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较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母和子女形成强烈的依赖性,子女依赖父母一生的付出,反过来父母依赖子女不离膝下左右,视乎在情感层面上追求付出与回报。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完,父母子女之间的恩情无法用一把合适的尺子度量,而且情感永远不是苛求而来的,也不是等价交换的,如果讲究付出与回报,无形中给孝道增加了一层沉重的负担,反而做不到也做不好。孝道更多的体现在关爱与感恩上,不可演变成债务关系。</h1> <h1>  在信仰匮乏、追名逐利的现实社会里,孝道成为拯救脆弱社会道德的最后一道底线了。每个人都在孝道中寻找灵魂的归属感,在孝道中寻找人性的救赎感。正因为如此,她是美好而珍贵的,珍贵得不可以示人,不可以表演,更不可以无情的咀嚼,如果把孝字嚼没味了,我们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h1><p> </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7年10月1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