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徽

沉默寡言

<h3>李白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其中有两百多首在安徽写的。</h3> <h3>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马鞍山的当涂县走到人生的终点。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h3> <h3>李白游历安徽大约五次:第一次是天宝元年前后寓居南陵,然后由此奉诏入京。</h3> <h3>第二次天宝六载由金陵来安徽,至九载,游历了皖东当涂、历阳和县,皖西潜山、霍山、寿春、庐江郡合肥等地,时间四年。</h3> <h3>第三次天宝十二载由梁园来宣城,至十五载,游历了皖南宣城、当涂、泾县、南陵(包括繁昌、铜陵)、秋浦(贵池,包括石台西部、东至北部)、青阳(包括九华山),时间四年。</h3> <h3><br /></h3><h3>第四次至德二载避地卧病皖西的宿松、太湖(包括岳西),时间较短。</h3> <h3><br /></h3><h3>第五次上元二年赦归,游历了宣城、泾县(包括太平、黄山、石台东部),最后定居当涂,时间两年。这五次是可以确定的。</h3> <h3>还有几次经行安徽留下诗作的,江行较多,有诗记地的有天柱山、长风沙、天门山、牛渚,还到过皖北的砀山、亳州,这都是途经,而不是游历目的地。</h3> <h3>由此也就知道了安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部分地区李白都到过。李白在安徽游历经过十年以上,游历的范围和时间远高于李白在其它地方。</h3> <h3><br /></h3><h3>李白在安徽居留的地点上面已说到有南陵,这是最早的寓居地,然后是宣城,天宝十二载至十五载,时间跨度四年,流放归来后还到过这里的居所,最后两年定居当涂。</h3> <h3>李白游历、寓居安徽,除了游山玩水外,</h3><h3>访道炼丹的意图在第三次表现最为突出,他亟不可待的想游览陵阳山水,就是因为在陵阳有他崇拜的仙人陵阳子安,宣城麻姑坛还有他崇拜的麻姑仙子、琴溪有炼丹方士琴高。</h3> <h3>流放回来后,他还到了陵阳山,登上天柱石,和韩愈的叔叔韩云卿商量到黄山隐居学道。</h3> <h3>李白游安徽除第一次外都是出走长安后,基本上没有谋仕的诉求,谋生是当务之急,因还山得到皇帝的赐金是有限的,已无别的生活来源,为了养家活口和自己不菲的生活消费,他不能不乞求别人主要是各地官员的资助。</h3> <h3><br /></h3><h3>从李白在安徽所交往的人来看,以官员居多,三十六七位,几乎各州县的官员都有。他还攀结上身为宗室的庐州太守吴王李祗,看来效果不错,这位吴王可能很给他情面,七八年之后还请李白给他草拟上奏皇帝的章表,可见他们的交情,当初李白可能得到他不少接济。我还发现,这期间李白与李姓官员来往较多,有六位,其中三位是当涂前后县令,在这三位县令任职时他都来过,最后一位是李阳冰,大家都知道。他和他们都攀上了本家,称他们为从叔、族叔,这样称呼不一定就是他的辈分低 他和吴王其实是同辈,而自称"小子",这样做,无非是取得同情。在赠给干谒对象的诗中乞求的话很多。大诗人李白一方面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傲气十足,一方面又要低声下气乞求资助,显得俗气,看似可怪,其实不奇怪,看在什么环境下,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捏软铁打的腰板。避难就是安史乱后,他卧病宿松、司空山,其实就是避难。晚年无所依靠来投靠从叔李阳冰,也可以说是避难。</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李白晚年定居当涂,有二子随侍,二子在这里为李白送终。二子长曰伯禽,幼曰天然(即魏颢所称颇黎)。长子伯禽育有一子二女,子贞元末由当涂出游,不知所在,二女分别嫁当地农户陈云、刘劝,活到开成一二年,大约到五十余岁。二女应当有后代,根据是:据范传正《李公新墓碑》所引二女自述,其夫家还不太贫寒,由于其祖名位,地方官府还免去了两家的赋税、徭役,给了一些照顾,其经济状况当在中人以上,能够具备较好的生养条件,二女不可能都绝嗣。孙女有嗣,即表明李白有嗣,从现代的观点来说,后嗣由儿孙传承与由女孙传承并无不同,只不过姓氏有别罢了。由此看来,李白的血脉、李白的基因会由两个孙女系统传递,在今天的马鞍山或陈姓、或刘姓、或其他姓氏中肯定有他的后人。</h3><h3><br /></h3> <h3>文字:来自网络</h3><h3>图片:想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