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姥

󾓭许国宇

<h3> 我的姥姥《一》</h3><div>注:本文写于2011年7月</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nbsp; 谁没有姥姥呢?</div><div><br></div><div>今天是大年初一,老婆说要去潭柘寺拜佛,去吧,只得遵命! 我、老婆、儿子、姑娘、丈母娘五个人上路了,开车本来是一个半小时的路途,走了3个小时,生活在北京这般若大的都市,400多万辆汽车,堵车是常事儿。</div><div>姑娘在车上做久了,很累,</div><div>“姥姥借你大腿用一下,我躺会儿!”</div><div>然后炫耀的说:“哥哥,你有姥姥吗?”</div><div>儿子答道:“有,可是没见过!”</div><div>“爸爸你有姥姥吗?” </div><div>“有,谁没有姥姥呢!”</div><div>“那你姥姥是什么样?”</div><div>……</div><div>什么样?我的姥姥是什么样,就是这句话,这半年来一直在脑海里回荡!她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20世纪初最后一批被缠足的老人中,她是个特例,她独自作主不缠足,在那个年代,类似姥姥这样出生的女孩子从小都要裹脚的,姥姥也不例外,可是裹脚是很痛苦很残酷的事情,特别是夏天一层一层的布紧紧地缠在脚上,先是皮破然后肉烂,解开布一股难闻的腥臭味,看着一些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光着脚在地里干活实在羡慕,几次向父母哀求解掉裹脚布,父母哪里肯答应啊,终于有一天实在忍无可忍,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解开裹脚布,那年姥姥十岁,用姥姥后来的话说当时的感觉就是终于解放了,记得小时候每次听姥姥讲到这里,她的那种喜悦的心情总是溢于言表,以至于后来穿三十五码的鞋子,很难想象当时的姥姥一边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一边还却能做出如此叛逆的举动,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的反抗精神。</div><div><br></div><div>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生没有传奇的故事,更没有做出什么可以骄人的事迹,但是平凡的姥姥却影响了我一生,她离我们而去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每想起她,总使我感慨万千,常常亦是泪流满面……</div><div><br></div><div>姥姥个子很矮,一米五吧,和姥爷同岁,都是属虎的。在解放前的旧社会,姥姥、姥爷的爸爸妈妈都死的很早,姥姥、姥爷都是各自家里的老大,姥姥要照顾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姥爷要照顾三个弟弟,他们两个是十三岁到一起的,为的就是照顾六个弟弟妹妹,由于日子苦,姥爷狠心把自己的小弟弟(四姥爷)过继给一个白城附近一个王姓地主家。</div><div>据说结婚的时候,姥姥的嫁妆是两个晚清花瓶,当时不算什么,现在可值了银子了,姥爷家里穷的叮当响,他给姥姥的唯一的物品是一把牛角木梳,就是那把木梳姥姥用了一辈子。两个苦命的孩子到一起时都是一米五左右,后来姥爷长到近一米八,姥姥一厘米都没长。</div><div>时间的车轮在黑土地上轧过,穷苦的日子也让她在少女时代就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其实我不知道该不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她,姥爷在地主家里是带头干活的,家里房前屋后好多农活和家务事都是她独自完成。</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 妈妈上学的事</div><div>姥姥生了大约十个孩子,活下来七个,三男四女。据姥姥说头一个生的是男孩,后来和姥爷伐树时,意外被倒落的树砸死了,就这样不幸夭折了,现在的我,是无法想像姥姥是如何经受住了那样沉重的打击,而坚强地生存了下来,我的确无法想像……接着又生了二个女孩儿,大姨和二姨,在生我妈妈之前还生过一个男孩,因病夭折了,到生我妈妈的时候,是一对龙凤胎,家里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终于生了一个男孩,害怕的是又养不活,可怜啊,那个男孩子又因病夭折了!苦啊,苦的不是别人,是我那可怜的妈妈!农村迷信,说我妈妈命硬,身上身下的男孩子都死了,到生大舅的时候,把妈妈送到二姥爷家寄养着,姥姥可怜孩子,经常跑过去,给妈妈送些吃的。过去女孩在家里没地位,姥姥问妈妈想不想家时,妈妈说:不想!这也锻炼了妈妈独立、懂事、倔强的性格!</div><div>农村的男孩子长大了种地干活,女孩子长大了嫁人,妈妈长得个子高,也漂亮,但是妈妈想读书,因为此事妈妈又和姥爷闹起了矛盾,姥爷说:“女孩子,念什么书!能找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妈妈说不过大人,只有不吃饭来对抗,用现在的话叫绝食,还是姥姥心软了,哪有妈妈不心疼女儿的,说道:“孩子,妈妈同意了!”妈妈高兴的跳了起来,可是马上又晕死过了,头冲下栽倒在地上,因为孩子几天不吃饭,饿晕了!</div><div>妈妈上小学五年级时,放学回家,正赶上家里开饭了,妈妈放下书包就给大家盛饭,大家干活很累,一家十几口人,盛完最后一个人时,第一个已经吃完了,姥爷嫌慢“啪’的一巴掌打在妈妈的脸上,妈妈被打的晕到在地,妈妈也是一上午没吃饭了!解放初期在农村,对读书不重视,尤其女孩子读书,大人认为没什么用处,后来妈妈当了代课教师,姥姥打心眼里高兴,给家里争了光,姥爷也不再说什么了!可就是这一巴掌,姥爷一辈子总觉得欠着三闺女儿。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上不起学的孩子比比皆是,其实这些都看在姥姥的眼里,她知道这些孩子内心的渴望,她也许知道读书会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吧!</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 黄皮子(一)</div><div>姥姥原来很迷信,经过一次意外事件她再也不迷信了。</div><div>一天在生产队地里干活,队长说要倒腾磨坊边的一个柴堆,空出地儿种菜,大家快收拾完工时,从柴堆下面钻出一窝黄皮子(黄鼠狼),大家都追着喊着要打死它们,姥姥心软,说别打死了,就赶快阻止了大家。大家东一嘴西一句的说开了:</div><div>“老张婆子(姥爷姓张),你救黄皮子,黄皮子迷人,会附身的!”</div><div>“黄皮子不能救,黄皮子害人”</div><div>经大家一说能不害怕吗,第二天上茅房,没处躲的黄鼠狼从姥姥家茅房串出来,把姥姥吓了一跳,姥姥心里犯嘀咕,黄皮子难道真的找上门来了,第三天上仓房拿东西,黄皮子又从仓房串了出来,这下把姥姥吓倒了,几天不吃不喝,吃药也不管事,怎么办?农村迷信的很,请跳大神的来吧,大神五迷三道、唔唔喳喳的想尽了办法,姥姥还是不见好,主要是内心害怕,浑身哆嗦,感冒发烧都上来了,将近二十几天,水米不进,挺不住了,姥姥已经瘦了十几斤,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姥爷没办法,准备后事吧,棺材、妆老衣服(寿衣)后准备齐全了……</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nbsp; 黄皮子(二)</div><div>别忘了,大姨夫是大夫,住在县城。就在姥姥生病这一段时间,他出差去了外地,等刚到家,只看到大华哥在家,</div><div>“妈妈呢?”</div><div>“妈妈去姥姥嫁了,姥姥要死了!”</div><div>“啊!”</div><div>大姨夫背着药箱,骑着自行车飞一样奔碗铺村(县城正北约10公里,隶属建平公社,现在叫建平乡)去了!</div><div>看到全家哭声一片,大姨依然哭成了泪人。</div><div>“怎么了?”</div><div>“妈妈不行了,棺材和妆老衣服都准备好了!”</div><div>“没听说有什么病,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div><div>这时候,大家看到大女婿来了,家里人都到齐了,准备往棺材里抬吧!(另有传说已经抬到棺材里了)</div><div>“慢!”大姨夫大吼一声,分开人群,来到姥姥身边,仔细一摸脉搏,似乎还有细微跳动,他马上拿出针管,抽了20毫升葡萄糖,照着静脉就推了进去!不见动静,这时旁边有人风言风语说开了:大女婿真不孝顺,人都死了,还瞎折腾什么。大姨夫汗也下来了,怎么办,当机立断,再推20毫升!奇迹发生了,姥姥慢慢低睁开眼睛,说了一句:“你们大家都来了,这是干啥呀?”可怜的姥姥,她还问大家干啥。</div><div>大姨夫这才有时间问大姨是怎么回事,大姨和大伙儿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经过讲了一边。大姨夫说道:第一、黄皮子打散后没地方住,自然要往新的驻地跑,姥姥家住在村边,自然先跑到这里,而且咱家仓房里有吃的。第二、有的人迷信,本来自己就半信半疑,况且不经大家吓唬。第三、黄皮子肛门可分泌一种气体,对人的神经有麻痹作用。第四、这么多天不吃不喝,是低血糖昏迷。经大姨夫这么解释,大家还是半信半疑,大姨夫先让大家把仓房拆了,把粮食暂放到屋里,黄皮子没东西吃,自然跑散了,过一段时间再建仓房,经大姨夫精心治疗,姥姥慢慢好起来了,大姨夫把原来对大家讲的再对姥姥灌输一遍,姥姥虽是农村妇女,毕竟从阎王殿里走一槽,从此再不迷信了。自此事后,姥姥又活了三十多年。</div><div>我们刚刚记住点事儿,姥姥还不时从柜子里拿出妆老衣服,给我讲这个的经历,告诫我辈学好知识,不迷信,作为一个农村老太太能做成这样,实属不易,对我一生的人生观形成起了重要作用。</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五&nbsp; 二舅的婚事</div><div>我有三个姨姨、三个舅舅。咱姨姨、咱妈都漂亮,三个姑娘个高,最低的也是一米六五,给介绍对象的都踏破了门槛。大姨夫是经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革命,经过枪林弹雨,年轻时那是英俊潇洒的帅小伙儿,在部队当卫生员,转业后当了大夫;二姨夫是铁路干部,也是浓眉大眼的帅小伙儿。妈妈是三姑娘,咱爸爸是教师,中专毕业,年轻时头发很浓,用现在的话说是帅呆了!农村姑娘能找这样的女婿,姥姥姥爷是十分满意。</div><div>大舅和二舅,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用陕北土话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是十分本分的农民,二舅结婚时候,老大不小了,眼见周围的小伙子都洞房花烛,他还是光杆一个,经人认识了同村一位贤惠朴实的姑娘,可她家是大地主,是大地主的女儿,家人不少反对,姥爷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不知道如何是好,大姨夫是见过市面的人,对此事持赞同态度,爸爸妈妈是教师,也表示赞同,最后还是姥姥拿了主意,成就了两个人的姻缘,二舅二舅妈虽是农民,但是两人互敬互爱,两个孩子都培养成人,都考上了大学。</div><div>记得二舅结婚那天,我在他俩新房门上栓了拉炮,二舅妈早起出门,一开门,炮仗响了,把她吓了一跳,我高兴的跳了起来,二舅妈追着打我,直喊小坏蛋!和舅舅舅妈妈感情很好,就是从那时开始建立的!</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 六&nbsp;&nbsp; 在姥姥家的童年趣事 偷瓜</div><div>没上学时,常泡在姥姥家,放暑假都会去姥姥家住上一段时间。和表姐表弟们玩的那个疯,什么时候瓜就要熟了;什么时候柿子可以摘了;房前屋后是我们捉迷藏很好的藏身之地,常听姥姥讲故事,听她讲怎么躲过老毛子(苏联士兵)的追赶,她怎么躲过日本人的轰炸,她怎么在困难时期养活姨姨舅舅和母亲,那些故事在她说来已经很平静了,我听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我觉得姥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什么事情都难不倒,那时候的姥姥家,就是我们的天堂。 </div><div><br></div><div>有一次,和三哥(大姨家的)去姥姥家,路过一片瓜地,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更是让人口水直流,难以自抑。</div><div>“你馋不馋?”三哥说,</div><div>“三哥,我早馋了!”</div><div>我们看见一个有看瓜园老头坐在那,“看我的!你跟在我后面,咱俩从苞米地爬过去,一个人摘两个,挑大的,放在书包里,摘完就跑”三哥说。</div><div>一听三哥说要偷瓜,从来没干过,我胆子小,马山腿有些软,但是还想吃,哆哆嗦嗦在三哥后面爬向瓜地……一个,两个,三哥胆子大了起来,再摘两个,看瓜的老头真贼,不知啥时候站在我的身后:</div><div>“臭小子!敢偷我的瓜!”</div><div>跑是来不及了,老头提了个棒子。</div><div>“谁家的,村子里怎么没见过你们两个?”</div><div>“去姥姥家,我们去姥姥家”三哥说。</div><div>“我姥爷姓张”我吓得赶紧说实话,三哥递我一个眼色,不想让我说实话,怕丢人。</div><div>“他家住哪?”</div><div>‘村东头”我赶紧撒个谎,</div><div>“我家就住村东头,怎么没听说有姓张的!是不是村西头的老张家吧!”</div><div>没办法,我们只得承认,老头一看我们说了实话,嘿嘿笑了,这一笑,我们有点懵了。我和你们姥爷熟,过去一起干活的,</div><div>“把瓜拿出来吧!”</div><div>我们不情愿,但是没办法,老头又笑了,看看你们两个小鳖犊子,摘的都是大傻瓜。看我的,老头走到瓜地中间,摘了七八个歪瓜,塞给了我们,给你姥爷也带两个。</div><div>老头给我们的歪瓜真香!时光流逝,告别了孩童时代,却告别不了瓜香的诱惑。虽然这么多年吃过了各种各样的瓜,却总觉得没有那老头瓜地里的香。</div><div>直到现在,我路过一片瓜地,经常停车下来买了几斤,总想跟看瓜的老大爷攀谈,总想说说起孩童时代曾经想偷瓜的“笑话”……</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