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新 中国著名装帧艺朮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津出版界装帧艺朮的奠基者之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版、美术界知名的“老百花美术组”领头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天津美协版画研究会会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br>于2O17年7月逝世<br>我们永远怀念他</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陈新先生多年来为天津出版界及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书籍装帧工作及培养年青人勤勤肯肯呕心沥血。我于1968年毕业分配到出版社,先在出版社印刷厂劳动,三年后正式调到美编室。</h3><h3> 三年内,经美编室陈新、郭占魁、左建华等老师的举荐,一直代表出版社在市里参加大型展览的美术創作,使我这刚出校门的青年得到极大的锻炼。其中有平津战役展览及后来的红太阳展览。</h3><h3> 今年8月份才得知陈新先生去世的噩耗,因未能見先生最后一面甚觉遗憾,近来,在百花社美编室工作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时常闪现在眼前,现把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记录下來,也算是对那段岁月的追忆。因文字水平有限,写得零乱,望老百花们,美术界的朋友们多包涵,此文是抛磚引玉,希望朋友们多指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11</h1> <h3> 赤峯道124号 一 天津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旧址(一社两个牌子,后发展为科技、新蕾等4个出版社)。我的美偏生涯由此开始。</h3> <h3> 陈新先生1949年即加入知识书店,参加了新中国的出版工作。</h3> <h3>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社的编辑们合影,图中美编有陈新、王治华、汪国风和郭占魁先生。前排右五为陈新。</h3> <h3> 此图中有吴燃、张德育、王治华、汪国风、何范、韩明等美编。其中多位成为全国及天津著名画家,美术界大腕。</h3> <h3> 陈新(右)、吴燃(左)、张德育(中)早期合影。上世纪文革前在天津美术界“百花美术组”这个美术创作群体赫赫有名,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林呐社长的关心呵护下,创作丰硕,人才济济。张德育的国画和插图,吴燃、汪国风、陈新的版画在全国美术界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张德育文革前是中国美术界的新星,红极一时。他的代表作都是那个时期完成的。</h3> <h3> 版画《乡村喜讯》是陈新先生的代表作。</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百花文艺出版社全体职工的全家福。</h3> <h3> 左起 朱欣根 陈新 王书朋 王虎元 陶家元 张雪杉</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新和朱欣根、左建华、陶家元、王书朋等在中国美术馆。</h3><h3> 后排左一为陈新。</h3> <h3> 这几张照片纪录了当年陈新先生带领美编们去北京香山采风。</h3> <h3> 张德育、吳燃先生虽然早已离开百花出版社调到天津画院,但逢出版社有大的活动,他们都会应邀回社挥毫祝兴。</h3><h3> 这是张德育在作画。</h3> <h3> 吳燃在作画。</h3> <h3> 由陈新先生装帧设计的李瑞环同志的著作《为人民办实事随谈》隆重出版发行。图为李瑞环同志接見相关人员並合影留念。</h3><h3> 后排右三为陈新。</h3> <h3> 陈新先生与天津出版界的元老著名编辑家徐柏容先生(左二)及社领导在一起。</h3> <h3> 陈新先生与天津出版局副局长、百花社长郑法清同志(右2)及朱欣根、崔延子先生。</h3> <h3> </h3><h3> 陈新先生和王书朋在百花文艺出版社社庆茶话会上。</h3> <h3> 上世纪未,天津、北京等北方九省市出版装帧界多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陈新先生是天津方面的权威。<br></h3><h3> 前排右八为陈新。</h3> <h3> 前排左五为陈新。</h3> <h3> 天津装帧界学术空气浓厚,八、九十年代天津版协曾和天津美协共同举办过两次大型绘画作品展览,得到广大美术编辑的欢迎和鼎力支持。</h3><h3> 后排右三为陈新先生。</h3> <h3> 美编雅聚,陈新、陶家元、蔡延年、琚俊雄、厐芙蓉、左建华、王书朋、何莉。</h3> <h3> 陈新和天津美院院长张世范先生、陶家元、郭占魁、崔延子、左建华先生</h3> <h3> 陈新、王书朋、琚俊雄、郭占魅、丁沙铃、陶家元。</h3> <h3> 张世范院长挥毫。</h3> <h3> 我每年春节都去陈新先生家拜年探望,这是今年春节时拍的照片,当时己觉先生身体大不如前,未曾想此片竞成绝照。</h3> <h3> 下面我把以前在出版社画的速写展示给朋友,以喚起当年温馨的回忆。</h3><h3> 这是画的陈新先生的速写,面幅很小,十几公分大小。</h3> <h3> 百花美编室。这是个里外间,在这里有我们大家太多太多的回忆,陈新、左建华、张德育、汪国风、郭占魁、王治华,刘丰杰、陶家元、朱欣根,赵中令丶蔡诚忠、华克齐、王智远、郭予群、李芳芳、魏鈞泉、王玲,白慧敏,还有徐礼娴等等。工作的紧张,创作的切磋,写生的快乐,撒欢的打闹………一幕幕浮在眼前,写到此双眼已泛满泪花。</h3> <h3> 美编室的欧式大窗。</h3><h3> 陈新和张德育都曾在此桌上办公。</h3> <h3> 背光的美偏室。</h3> <h3> 美编室对门的欧式阳台,是大家休闲聊天的场所。</h3> <h3> 阳光下的欧式阳台。</h3> <h3> 从美编室窗口眺望赤峰道。</h3> <h3> 美编室早晨的窗外。</h3> <h3> 在出版社楼顶写生西开教堂。</h3> <h3> 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一天中午,我爬上楼顶面对陕西路画了这幅写生,日照下我穿着破背心,日光晒得后背全是红色麻点,日后听左建华老师讲,陈新見后曾跟她讲,想给我买个新背心。听后我非常感动。亦师亦友的陈新先生在美术组是“土豪”,工龄长工资最高,每到月未我们大部分人都工资花完,青黄不接。这时陈新先生就主动借给我们每人五块钱。那个年代五块钱顶大事了。月初发工资我们如数奉还,这样往复了几年。美术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爱的大家庭。</h3><h3> 画中近处的楼宇当晚地震中全都倒塌了。</h3><h3><br></h3> <h3> 地震后,出版社整体搬迁到出版社印刷厂露天办公。</h3> <h3> 后来又搬迁到天津大学,在临建棚里办公,这幅是院里的临时厕所。</h3> <h3> 地震临建棚。</h3> <h3> 那时美编室非常注重美术创作,每星期有一天写生日,这是在天津烈士陵园画的写生。</h3> <h3> 那时出版社对装帧插图非常重视,这幅速写是为设计《火焰》一书,到天津重型机械厂写生六千吨水压机。</h3> <h3> 大连炼油厂。</h3> <h3> 大连炼油厂。</h3> <h3> 美编室画画风气很浓,这是为张德育速写。德育先生豪爽、热情,空闲时经常和我们几个年轻人打闹戏耍,丝豪没有大腕的斯文。</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陈新</h3> <h3> 朱欣根。</h3> <h3> 陶家元。</h3> <h3> 刘丰杰正在作画。</h3> <h3> 陶家元写生肖像。</h3> <h3> 老编辑也为我们做模特。</h3> <h3> 收友室的老大爷。</h3> <h3> 同事之间互做模特,这是王玲。</h3> <h3> 以陈新为首的百花美编室多年來创作风气、学术空气浓厚,而且非常支持、提携年轻人,我深有感触。只要你上进就会为你提供条件,这也是我始终没离开出版社的主要原因,当年天津画院曾两次想调我去,记得一次是张德育出面,一次是邓家驹院长和白金院长出面。由于社里不放人,也由于我自己的堕性及不愿离开美编室这个群体而搁浅。</h3><h3> 这张照片可能是我80年参加天津文代会所拍,当时30多岁,很年轻,这些没有社里和组里的支持是不可能的。</h3> <h3> 当年出版社积极鼓励大家搞美术创作,这是我为同事的创作当模特。</h3> <h3> 刚到出版社美术组就给我这个刚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次锻炼机会,这是我在市公安局参加大型展览搞創作,身后的主席像是我画的。展览期间交了一些公安局的朋友,左一是我,后排高个是赵奎元,右一是王昆。</h3> <h3> 7O年参加市里和解放军66军合办的平津战役的大型展览,当时市里很多名画家都集中在此,是个学习的大好机会,我负责画《新保安阻击战》,曾和高喆民、杜滋龄和董参谋赴坝上新保安古城采风,创作进行的很顺利,可后来不知何故中途把我退回出版社,当时我一头雾水,多年后才得知因我戴了一顶鸭舌帽,被创作组一位根红苗正的负责人举报为资产阶级思想,被“遣返”回出版社。</h3><h3> 这幅照片是我为其他画家做解放军战士模特。</h3> <h3> 展览中我創作的《新保安阻击战》,这是草图。</h3> <h3> 这是为创作构图做模特。待构图定下来再找真正的战士画形象。</h3><h3> 左起 陶家元、蔡延年、张胜、王书朋。</h3> <h3> 王书朋、高喆民、董参谋在八达岭长城采风。</h3> <h3> 八达岭写生。</h3> <h3> 沿张北铁路写生。</h3> <h3> 创作期间我画了些速写。</h3><h3> 此为画家高喆民、李家旭在起草图。</h3> <h3> 画家阎茂如。</h3> <h3> 画家边秉贵和雕塑家杨溢。</h3> <h3> 杜滋龄在火車上画速写。</h3> <h3> 雕塑家杨溢。</h3> <h3> 画家蔡延年。</h3> <h3> 画家张延龄、高喆民和创作组负责人66军某团政委。</h3> <h3> 平津战役展览因林彪叛逃事件而中途流产 。 1971年我又被社里派到历史博物館参加歌颂红太阳毛泽东的大型展览,在那我和很多名画家在一起创作,获益非浅。邓家驹、李昆祥、张坚如、冯一鸣等诸多名家的创作过程都是我学习的良机。尤其是邓家驹先生成为我多年的良师益友。</h3><h3> 我創作的是一幅油画,内容是青年毛泽东和小红军在一起,这幅照片就是我自己摆动作为青年毛泽东作模特。</h3><h3> 刚到出版社美编室就得到这几次大型美术创作的锻炼,使我终身受益,为我多年后从事大型历史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老百花美术组这个群体,离不开陈新先生、左建华老师和郭占魁老师当年的支持和提携。</h3><h3> 陈新先生去世后,老同事老朋友们都觉得应写点什么以兹纪念。我文笔太差,陈新先生平生又不爱照像,照片资料很少,但出于对先生的敬仰、怀念,根据手中仅有的一些资料断断续续写了这些零散的记忆,此中定有不规范不确切的地方望朋友们指正。</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书朋 1946年生於天津<br>1968一2O06天津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br>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br>原天津美协副主席,现顾问<br>天津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br>天津画院院外画家<br>原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br>百花文艺出版社美术编审<br></h5><h5><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