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飘逸长者

<h3><b>  今天是2017年10月9日,我终于站在了三号矿坑的边上,亲眼目睹了她的风采。尽管我多次在网上看到了她的全景照片,可我此时依然眼含泪水,久久地在寒风中伫立着……一年前当我读完杨述今先生的文章《可可托海三号坑:国之秘藏与悲欢》,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去亲眼目睹这"功勋矿坑"!今日如愿以尝,怎会不感慨万千!</b></h3> <h3><b>  据了解,可可托海矿区共有三条矿脉,现在一号矿脉已经停采;而三号矿脉虽然停采一段时间,但很快就恢复开采;二号矿脉一直在不停的开采。</b></h3> <h3><b>  三号坑,位于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在哈萨克语中,可可托海是"绿色丛林"之意,但那矿坑偏偏是粗糙丑陋,寸草不生,像阿勒泰山脉中一块被剜去的伤疤,令人心痛。</b></h3> <h3><b>  是谁最先发现了这里的宝藏?据说当年有个苏联地质学家,在额尔齐斯河的泥沙里发现了稀有矿石的踪迹,逆流而上,追踪到了可可托海。1935年,苏联地质队正式进入阿勒泰,发动当地牧民四处采集矿石标本加以收购,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把开采点定到了三号矿坑的位置上。</b></h3> <h3><b>  到了1950年,苏联人开始大量涌进,可可托海这个偏僻的弹丸小镇,竟然聚集了近四万人!说俄语的专家、教授、搞科研的、讲学的,掮客官商伴随其中,学者奸细混迹其里。他们从三号坑挖走了多少宝贝,价值多少,我们无法知道,而他们像贼一样地窃喜。善良到近乎愚昧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跟"老大哥"算账。但是,中国人能够看到的,是三号坑的日渐加深;是每年夏季,额尔齐斯河涨水的时候,苏联人拉运矿石的货轮,一直开到布尔津,然后络绎不绝地满载而归,留下的,是货轮烟囱里冒出的一股股黑烟,以及堆积如山的矿渣。</b></h3> <h3><b>  历半个多世纪的采掘,三号矿脉由原先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峦,变成深143米,长250米,宽240米的矿坑,一圈一圈的内壁旋环车道,状如古罗马的巨型斗兽场。</b></h3> <h3><b>  这是可可托海矿区的二号矿脉,我们今天从第四层开始参观,经第五层,到第六层出来。亲眼见到各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及其开采过程。</b></h3> <h3><b>  这里深藏着国家的最高机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可可托海"这个地名,完全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11"这个神秘编号。直到1981年,可可托海矿区周围还设有三道关卡,任何人进出矿区,都必须持有新疆公安厅开具的边防通行证。</b></h3><h3><b> 神秘至此,普通百姓们哪里知道背后的故事。因此当三号坑的真相大白天下的时候,人们真的被惊呆了,原来,这里竟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地质圣坑",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b></h3><h3><br></h3><h3><b>它的价值,无法用数字估量。</b></h3><h3><b> &nbsp;</b></h3><h3><b>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种,有140个,三号矿占了86种。</b></h3><h3><b> 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珠宝石矿有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等,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的矿种。而锂、铍、铖、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占到当时我国总储量的九成以上。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铯居全国第五、锂占全国第六、钽占全国第九。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外罕见。</b></h3> <h3><b>  门捷耶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原本没有的7种稀有元素,是靠三号坑的发现填补上去的,仅此一条已够炫耀天下!</b></h3> <h3><b>  听说有人在这里,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高含量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一位中国工程师韩风鸣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奇石",全世界顶级地质学者、矿物专家谁都看不懂,愣是无法定名。1984年,它终于被权威的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按惯例要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但被韩凤鸣拒绝了。最终,这颗仅仅5克重、天下无双的的宝贝,被赋名为"额尔齐斯石",捐给了可可托海地质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b></h3> <h3><b>  然而,要拿这些稀世珍宝,跟能够制造核武器的铍铯锂钽铌相比,又算得了什么?</b></h3><h3><b> 我无意在此做矿产知识的科普,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苏联人最先垂青的绿柱石铍,是运行核反应堆不可或缺的原料;铯是火箭发动机的理想燃料,人类最精确的"原子钟"就源自于铯;而从锂矿石加工提取的同位素锂六,更是引爆氢弹的重要动力。</b></h3><h3><b> 苏联人用三号坑的稀有资源,支撑起了冷战时期最具威慑力的核武装,发展起了与西方媲美的太空航天技术,倘若苏联没有卫星原子弹何谈社会主义阵营的"东风压倒西风"?更何谈解体以后的俄罗斯,至今敢跟美国叫板的底气!三号坑最初期的受益者,不用说,是当年的苏联"老大哥"。而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也曾经善良天真地指望着依靠"老大哥",用资源换技术,发展起自己的尖端国防科技体系。</b></h3><h3><b> 但是,"背信弃义"的那一天终于来了。1960年7月,苏联人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回专家,拆走设备,并逼迫我国限期还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明白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样的灾难,更没有人知道,这对于三号坑的命运又意味着什么?</b></h3><h3><b> 因为苏联的背信弃义,意味着新疆由祖国的大后方,突然变成了大前线,意味着千里边境,可能变成千里战场,意味着"红莓花儿开"的歌声,变成了"铁列盖提"的枪声,意味着发生数万中国边民在挑唆蒙蔽之下,赶着几十万牲畜"投苏外逃"的事件这就是著名的"伊(犁)、塔(城)事件"。</b><br></h3> <h3><b>  三号坑当然也难逃厄运: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可可托海矿区所有的苏联先进设备,矿业机械、地质与核能的工程专家,都在一夜之间撤走了。昨天的大哥突然变成站在面前的"杀手"。中国人结结实实地领教了一次被老大哥背信弃义地抛弃、被出卖后的惨痛与无奈。</b></h3><h3><b> 然而令苏联人没想到的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不吃那一套。中国人开始饿着肚子,咬紧牙关,建设自己的核工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可可托海三号坑没有倒下,相反,它除了为秘密研制的中国"两弹一星"提供原料外,还挑起了另一副"国之重担"替中国偿还苏联债务。</b></h3> <h3><b>  1963年,二机部秘密派出一支部队,从新疆锂盐厂押送了30吨氢氧化锂到四川,用来提取重氢氘,它的锂原料正是来源于可可托海的三号坑。四年后,它们引爆了中国第一颗氢弹。国难之际,三号坑只能加速挤出自己的"乳汁",哺育自己的核工业,偿还苏联债务。</b></h3> <h3><b>  中苏交恶,"老大哥"使出的一大狠招就是限期逼债。中国欠了多少钱呢?周总理曾在人大报告中宣布: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14亿600万新卢布(其中大部分是抗美援朝战争军事物资的贷款和利息),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按照协议,这些外债必须在1965年前全部还清。这52亿元要撂在今天,一个演艺圈的烂艺人都能掏得出来,可是在当时灾害连连、饥荒遍地的中国,若是拿农产品还债,那无疑是从老百姓口中夺食啊!</b></h3><h3><b><br></b></h3><h3><b> 中国领导人的目光,别无选择地投向了可可托海三号坑。</b></h3><h3><b> 偏偏在这时,日本人也抛来"好意"了。他们说:你们不是闹饥荒吗?我们拿一公斤粮食来换你们一公斤的"废矿渣"怎么样?是的,可可托海的矿渣堆积如山,而我们的百姓也正饥肠辘辘,但是,这时候的中国人,已经不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人,即便是矿渣,又岂容贼人觊觎。矿区的人们这样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人馋死。"</b></h3><h3><br></h3> <h3><b>  谁都知道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何况,能否偿还苏联债务,简直是中国国家信用的试金石。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穷了!逢上天灾人祸造成的大面积严重饥荒,再加上决策层咬牙跺脚、"勒紧裤腰带"也要自主研发的"两弹一星",还能用什么还债?农产品自然是首选,然而债主要求鸡蛋、苹果要过筛子,大了小了都不要;猪肉要卡膘,肥了瘦了都不行这简直是从老百姓口里夺食,在大饥荒里夺人命啊!</b></h3><h3><b> 这时候,只有三号坑的稀有矿石能担当"国之重托"。</b></h3> <h3><b>  在六十年代初,按当时农产品与矿产品价值的对比,一吨普通矿砂,能抵几吨农产品,而一吨稀有矿产,更是贵过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农产品。有资料证实,三号矿坑大约承担了偿还全部苏联债务的47%份额!试想,假如没有这个47%,我们还要拿出多少农副产品抵债?我们还要承受多少饥民的生命悲剧?</b></h3><h3><b>  就这样,为了早日向苏联还债,也为了中国自己的"两弹一星"研制,三号矿开始了历史上强度最高的开采,从1961年冬天开始,200名党员和骨干组成突击队,在矿区不断进行剧烈的爆破和外扩,可以说超越了矿脉开采强度的极限,一度造成了大量塌方滑坡的事故发生。可以想象,这些事故搭上了不少建设者的生命。</b></h3><h3><b>  所有这些付出的结果,是1964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b></h3> <h3><b>与为我们讲解的雷师傅合影。</b></h3> <h3><b>  这也是不同凡响的一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冲天起爆,随后便实现了导弹运载原子弹的实验成功;接着,1967年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一时间《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动了世界。</b></h3><h3><b>  这消息让可可托海一片欢腾,许多人忍不住泪水横流,因为所有这些成功,无不凝聚着可可托海人的心血。这颗耀眼的卫星,所使用的精确到十亿分之一秒的铯原子钟,正是可可托海出产的铯镏石提取的铯!</b></h3> <h3><b>  从中国核工业和航天梦想的起飞,到尖端科技"大国利器"的诞生,哪个没有可可托海的贡献!三号矿,因此被称为"英雄矿"、"功勋矿"。然而年复一年,随着开采难度的加大,随着中国更多金属矿资源的发现,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b></h3><h3><b> 1999年11月,可可托海矿坑终于停采了。这个创造过无比辉煌的中国地质"圣坑"进入了"冬眠"。 &nbsp;</b></h3><h3><b> 但是在2006年夏季,闭坑7年的三号矿坑重新苏醒。我们听说,这一次新探明的矿层储量更让人振奋,仅氧化铍就有300多万吨。既使那些过去日本人要买的"矿渣",也在中国的选矿技术提升之后,成了我们自己的"宝贝。"</b></h3> <h3><b>  "上天容易入地难",三号坑才挖下去二百米,就获得如此大的收获,那么,再挖到两千米呢?我坚信,在这里每掘进一厘米,都会给人一份新的惊喜,因为它的蕴藏,太厚太厚,它的秘密,太多太多。</b></h3> <h3><b>  雷师傅亲自为我们拍照的照片:背景上类似凤凰的图案 ,是不同矿藏反光而形成的。</b></h3> <h3><b>  景区摆渡车的司机师傅,把车停在路边,让我们在高处拍照三号矿坑的全景。</b></h3> <h3><b>  空寂的三号坑令人伤怀,她难道不像一只被挤干了乳汁的乳房?挤出自己的"乳汁",哺育自己的核工业,偿还苏联债务?</b></h3> <h1><font color="#191919"> <b><i> 如果我有能力,一定要在三号圣坑的身边,立起三块大碑。<br>  第一块是科学碑。写上门捷耶夫的化学元素表,并特别标示出,从这里发现的七种新元素。<br>  第二块是史事碑。写上三号圣坑对苏联人的贡献,对中国人的贡献,对当年社会主义阵营的贡献,对稳定世界和平的贡献。<br>  第三块是英雄碑。要铭记所有对三号圣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来这里工作过的科学大家核弹之父钱学森,地质之父李四光等等。甚至于,那个叫阿牙阔孜拜的"探险者",不管他是俄国土匪还是苏联间谍英雄不问出处嘛。<br>  在这个满载悲欢记忆的矿坑面前,我思绪万千,无以言说。<br>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对那些献身在这里的每一位建设者们都要铭记其姓名,让他们的魂归聚碑上,别再是孤魂野鬼。</i></b></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font color="#191919"><b><i> 有条件去五台山、峨眉山,烧香拜佛的人们,去一趟阿尔泰山吧,去看看可可托海,去看看喀纳斯,去看看额尔齐斯大峡谷,看看那里绝美的景色,顺便,也去看看三号坑,不必烧香,也未必磕头,能够为前人们鞠上一个躬,献上一束野花,让他们感受到子孙后代不变的敬意!</i></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大部分文字摘自杨述今先生的文章。</h3> <h1><b>  &nbsp;后 记<br>&nbsp;</b></h1><h1><b>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夏威夷参观【亚利桑那号战舰纪念馆】时,看到整整一面墙的牺牲官兵名录,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伫立在这面墙前,让我想到很多、很远……</b></h1> <h1>  亚利桑那号战舰纪念馆(<span style="font-size: 16px;">1962年5月,肯尼迪总统指定亚利桑那号战舰沉没处为国家陵园,并在亚利桑那号沉没处的水上建立了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纪念馆于1980年落成,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是由美国政府和私人出资建造的纪念珍珠港事件的纪念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1998年6月22日,密苏里号战列舰从华盛顿州的Bremerton转移到珍珠港,停泊在福特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旁。1999年1月29日,密苏里号向公众正式开放。夏威夷州珍珠港停泊的两艘历史名舰,各标志着了美国二次大战的始末,以及战争最屈辱的岁月以及最荣光的结束。一段美国的二战史真实而完整的呈现于人们眼前,希望人们可以从这段血腥的战争中吸取到教训。)</span></h1><h1><br></h1> <h3><b>  在珍珠港事件牺牲的【亚利桑那战舰】1177名官兵名录。其中945人仍在舰体内部。</b></h3> <h3><b>平津战役纪念馆</b></h3> <h3><b>  2017年5月份我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同样也看到了在此战役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名录!</b></h3> <h3><b>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官兵名录。</b></h3> <h3><b>还有好多烈士只有名字没有籍贯。</b></h3> <h1><b><u><i><font color="#ed2308">  在和平时期,我们已经有条件了,所以就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每一个人!</font></i></u></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