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因了舌尖上的中国,地处滇西一隅的诺邓骤然声名远播。借回老家返回之机从跃进口下,行110公里到了云龙,虽说是顺道前往,其实在内心里,实是蓄谋已久。</h3><h3> 澜沧江及其主要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流过云龙全境,江上谷里雾气笼罩,晨则似龙升腾,故称云龙,因产井盐,亦称比苏。</h3><h3> </h3> <h3> 团结民族广场</h3> <h3> 云龙县城北面因江水深切绕出一个“S”型大弯子而形成罕见的天然地貌奇观——天然太极图,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它与斜对山坡上的玉皇阁相望相映,成为一个天生的道教文化符号。</h3> <h3> 从云龙至兰坪方向出县城一公里左拐,沿盘山公路行6公里即到达位置角度俱佳的观极台。</h3> <h3> 澜沧江及其发源于兰坪的主要支流一一沘江,自北向南流经云龙,宝丰井、石门井、诺邓井所产井盐须四处运送,南北走向的山川需要劈路架桥,古盐道古桥梁遍及各处,被誉为桥梁博物馆。</h3> <h3> 沘江南岸,俊秀的文笔塔、励志坊,昭示着云龙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足见云龙文风蔚然,人才辈出。北岸,穿城而出的小河汇入沘江,交汇处的蟠龙寺与文笔塔一起成为石门镇的地标。</h3><h3> 从蟠龙寺名和宝塔镇妖的传统,可以想见沘江曾是多么肆无忌惮地威胁肆虐着县城石门。</h3> <h3> 入夜,沿江长廊和上山步道星星点点的灯光分外迷人。</h3> <h3> 诺邓,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村落,近1300年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邑,堪称地理史上的奇迹。</h3><h3> 曾经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滇西盐马古道上的商业中心,有着原态原貌保留最好的明清建筑群,如今成为研究盐井文化的活教材,人文与生态俱佳的旅游资源。</h3><h3><br></h3> <h3> 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依然养马,村口的盐井盐道边常常可以看见马帮。</h3> <h3> 立锥之地上,建筑布局的巧妙变化,四合院呈现出的台阶式错落让人惊叹。向上望去,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平面组合结合山形地势,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进得村里,石径低徊,忽而出现的支巷叠映出陡峭的阶梯,忽而凸出的门坊仿佛时间的回响。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照壁、窗户、大门、梁、柱、檐工艺布置各具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家来。</h3> <h3> 渊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千年白族村深厚的文化内涵。</h3> <h3> 真实而质朴,从容显悠然。在这里,可以坐看时光倒流,坐等落花流水。</h3> <h3> 出县城石门,往东南沿沘江而下,偶遇因修建小电站形成的小瀑布,行10公里至老县城一一宝丰古镇。</h3> <h3> 沿沘江河谷经大栗树行约60公里,沘江汇入澜沧江,赫赫有名的功果桥便位于此处。两江交汇处,碧蓝的一半是澜沧江,浑黄的一半是沘江。</h3> <h3> 在不缺吃不愁穿的今天,人们仿佛一夜间就蜕变脱俗了,开始寻找乡愁,丰富情怀,优雅举止,精致生活,还要诗和远方。这没什么不好,也没什么不对。</h3><h3> 最喜欢的诗人顾城,最喜欢他的这一句:</h3><h3>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