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品中秋

拉敏 3282010

<h3>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个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四大传统的节日,已经变得越来越物质和商业化了。我的内心总有一份宁静与向往,去乡下品味暮霭下的一轮满月。</h3> <h3>  夜色渐渐沉寂下来,孤灯清影,静谧超然,静坐院中像个瘾者,一切都显得清凉淡泊。浩瀚的星空对着广袤的大地,那被诗意化的明月逐渐充盈,如古老的琥珀,纯净而又空灵。</h3> <h3>  回想起来,已经许久没有在中秋或什么夜晚,观赏过丰足的月色了。晶莹的月光泄入庭院,斑斑驳驳,平铺了一层恬静,一种情趣上的闲逸。此刻,大地是沉静的,天空却是璀璨的、清澈的、开明的。沐浴着明亮的月光,消除掉白日的烦躁和扈戾,心情随之驰缓下来,进入一种包容状态。人生能有多少个不温不火的夜晚,静下心来坐享这月华如水,万家灯火呢? </h3> <h3>  从山头的方向望去,月光淡淡洒满四野,如一首富于光色典雅的诗。薄暮的空气略显凉意,微风轻飘在大气中,有股秋意渐浓的味道。对人而言,中秋赏月的乐趣和享受不完全是一回事。 </h3> <h3>  繁华的都市呆久了,时常羡慕乡下的清闲与自在,那里可不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而是最能打动我思潮的地方。那么,待在农村不寂寞吗?有时确实会有一点,但很快被鸟语蝉鸣填满了,超额弥补了我这并不严重的寂寞。 </h3> <h3>  沏上一壶茶,与时光对饮,与往事相忆,让浪漫的情绪酝酿到浓稠或饱满。这一缕缕茶香,一点点朦胧,都在岁月里悄然安放。曾经走过的那道辄,或深或浅,弯弯曲曲,剪一段时光,静数缱绻的繁华与苍凉。 </h3> <h3>  在文学进化过程中,月亮的姿影是辉煌的诗歌与神话的发祥地,但随着人类丈量星空愿望的失控,越来越多的探索,不断冲击着冥暗幽深的太空,宇宙正变得愈来愈小,地球不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山河得不到休养生息,固有的资源被无端挥霍,日益增长的无知向日益增长的知识宣战。从此,月球将不再安宁,人类正竭泽而渔探寻着第二个地球。</h3> <h3>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巴山夜雨的美学憧憬,大自然被赤裸裸置于充满功利的冷酷目光审视之下,一切都被绑在风驰电掣的超速时代。 </h3> <h3>  从阿波罗登月开始,已经有数次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足迹,打破了月球长达四十五亿年的沉迹。文明相较于野蛮,其生命力和豪取心要弱得多。人类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月球的未来,可以说地球的今天,就是月球的明天。倘若没有月球这颗卫星的环绕,地球将不会有潮汐四季。 </h3> <h3>  仰望星空,恍惚之间觉得月亮在窥视我,究竟是我多情于明月,还是明月多情于我?这种微妙的心里变化,给我以月亮两如梦的错觉。月亮真是个有趣的朋友,把我和夜色慢慢地溶为一体了。 </h3> <h3>  旧书上说古时赏月,源于人们对月神的祟拜,祭月之习代代沿传。床前那片月光,头顶那簇星斗,都是历代文人的启蒙祖师。古人的思维更接近于诗歌,苦中作乐,安贫乐道。魏晋时期祭月转化为赏月,唐宋之际诗风盛行,留下大量的中秋佳作。耳熟能详的有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有现代诗人郭小川的“望星空”,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h3> <h3>  恒古于今,变化的不是月亮,而是人的心态,人们忽略了平静、平等、平常的月亮。当然,被忽略的不仅仅是月亮,还有后羿、桂树、兔爷、董永、七仙女等诸多美好的传说。月光依旧,不偏不向,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月光的这一基本特征,前人早已赞美过。李白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秋的明月,不愧最具诗情画意的一个亮点。</h3> <h3>  中国文化讲究赏月,清人张潮把“玩月”上升到一个别致的境界,在《幽梦影》里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光还是那个月光,因少、中、老不同的履历,所见所得会大相径庭。 </h3> <h3>  不知不觉夜色更加深沉,这轮明月也变得更加柔美,照得人心底一片舒畅。道教中称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阴阳是世间相对依存的两极,有阴有阳构成宇宙天地。毫无疑问,阳光是有用的,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月光又有什么用途呢?当你心烦气躁时,满弦的月光会使你平静下来;当月缺的时候,你会想到它的另一半,心中充盈着圆满的希望;当月圆的时候,自然会引起你对亲人的思念。 </h3> <h3>  正因如此,这个世界少不了月光,白天你欣赏过阳刚之美以后,不防再欣赏一下夜晚月色的阴柔之美吧。只要人类尚且存在,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月亮也永远不会消亡……。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