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蚵壳厝——泉州蟳埔村的美丽风景线

洋山客﹒李

<h3><b>蟳埔渔村距离泉州市区仅10公里,从厦门驱车前往,也仅不到一个半钟头的路程。据说蟳埔村居住的村民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蟳埔村女人的头饰和蚵壳厝就是很好的佐证。</b></h3> <h3><b>蟳埔村的女人被称为"蟳埔女",她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因其独特的服饰,蟳埔女和惠安女、湄洲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她们的生活习俗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h3> <h3><b>蟳埔女的鲜花头饰鲜艳美丽,有"行走的花园"之美誉。在小渔村里,无论是沿街撬海蛎的,在家门口聊天的,还是从巷子里挑担而过的蟳埔女,一律穿着大裾衫、宽脚裤,耳戴金光闪闪的丁香大耳坠,头戴簪花围。几乎每个蟳埔女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插一根象牙色(也有红色)的筷子作发簪,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很多簪花围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有红、黄、白、紫等不同颜色,就像是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簪花围也有不用鲜花用绢花的。兴许是嫌簪花围不够美,她们通常还在头上插上一支支或者一簇簇的绢花,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b></h3> <h3><b>蟳埔女喜欢在腰上别着十分醒目的鲜红色塑料小钱包,显现着她们对红色的喜爱。</b></h3> <h3><b>"簪花围"在泉州这样一个发达的沿海城市得以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据说"簪花围"还是宋代时从中亚流传过来的。相传宋代有个阿拉伯人在附近建了一个云麓花园,园里的许多奇花异木皆由西域引进,阿拉伯人常将鲜花赠送给相邻的蟳埔女簪戴,渐成蟳埔女的发髻簪花习俗。果若如此,蟳埔女的头饰可谓"历史悠久"了。</b></h3> <h3><b>蚵壳厝是蟳埔村的另一道景观,散发着浓浓的古韵及大海的气息。</b></h3> <h3><b>"蚵壳"在闽南语中是牡蛎壳的意思,"厝"就是房子,蚵壳厝就是用牡蛎壳搭建的房子。据传蟳埔村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之一,当年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这里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时,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b></h3> <h3><b>与闽南红砖厝一样,蚵壳厝也以花岗石为墙基,但蚵壳厝的外墙体主要由牡蛎壳砌成,墙的四周以红砖或花岗岩为框,窗子用闽南红砖(或花岗岩)做成,红白相间,相得益彰,古朴自然。村里人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冬暖夏凉,非常舒适。可惜现在留存下来、保留完整的蚵壳厝已经不多了。</b></h3> <h3><b>&nbsp;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推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蟳埔女和蚵壳厝就只能在博物馆或历史书看到了。这虽然有些遗憾,但却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b></h3> <h3>(图文:洋山客﹒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