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秋坝上行

抑扬

<h3>  又一个国庆长假临近了!对于一个既有充裕的时间、又比较爱好旅游的退休人来说,长假依然充满诱惑,更何况今年的长假还包含中秋,是连休八天!<br></h3><h3> 但同时困惑我们的是交通的拥堵和景区的人满为患。想想去年国庆节后网上传来的故宫、八达岭、黄山、九寨沟等经典景区的长假旅游视频,超乎想象的拥挤让我们这些已过耳顺之年的人真是望而生畏。</h3><h3> 可是,困惑抵御不了诱惑!几个蠢蠢欲动的老家伙不甘心呆在家里,经过反复磋商,另辟蹊径,选择了地域和季节都不会导致人满为患的“冷线”一一坝上草原。于是,在两节来临之际,我们驾车从辽、黑两地出发,奔赴蒙冀边界的张北和乌兰布统旅游区。</h3> <h3><br></h3><h1><b><i> 集 结</i></b></h1><h3><br></h3><h3>  国庆当天清晨在大连旅顺口出发,刚刚踏上沈海高速,长假旅游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外出旅行的车队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行进速度不足20公里/每小时,时不时还要“抛锚”等候,这种走走停停的行进差不多耗去了我们两个多小时,行车才渐渐顺畅起来。好在不是返家探亲,对于长假出行又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旅友们对堵车具有足够的耐心。</h3><h3><br></h3><h3> 我们出行的第一站是内蒙古的赤峰市。这也是两地旅友同行的集结地。</h3> <h3>  上面的这幅图片,是赤峰市的火车站。</h3><h3>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蒙、冀、辽三省接壤处(旧称热河地区),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人口460万,下辖三区、七旗、二县,是一个以蒙古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城市。赤峰2016年GDP总值为1933.28亿元,是蒙东、辽西、冀北这个三省交界地域的经济中心。赤峰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距今815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等文化遗存。</h3> <h3> 下面这张图片是赤峰的站前街景。</h3> <h3>  由于路上的耽搁,傍晚才赶到赤峰的驻地。为了缓解一天驾车的疲惫,也为了去目标游览地路上时间更充裕,晚餐过后大家便早早休息了。</h3><h3><br></h3><h3>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启程直奔500公里之外、坝上草原西部的张北。沿着G45、G95在高速路上行进,途中经过河北承德地区的丰宁满族自治县,便已“走马观花”般地领略了坝上草原的风采:广袤无垠且绿中泛黄的草地、散布在坡上岭下的牛羊群、被风霜染黄染红的树林,还有那遍布坝上高高耸立的风力发电铁塔………但我们的目标旅游地是向往已久的草原天路和木兰围场,那才是让我们更加魂牵梦绕的地方。</h3><h3> 行进途中又传来令人意外又值得高兴的消息,居住北京的一家人两位朋友,从网上得知我们中秋前将来张北的消息,立即打电话沟通,并毅然决然放弃同家人出行的计划,要前来会友并与我们同游!还没来得及劝说他们不要放弃已经商定的同家人外出度假的安排,又有电话打过来急急地说,他们已经驾车从北京出发了!这个消息,让团队中几位旅友既感慨、又高兴。</h3> <h3>  下午17时许,北京的两位朋友赶到张北与我们如期会合,大家像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高兴,总指挥特意寻找了一处环境优雅的酒店包间安排团圆晚餐,其中的欢愉、热闹自不必说。</h3><h3><br></h3><h3> 下面这幅图片是我们在张北县安排的住宿地:如家联盟一家新开业不久的华驿酒店。</h3> <h3> 出发前用早餐的地方:</h3> <h3>  张北县街景:</h3> <h3><br></h3><h1><b><i> 奔 赴 草 原 天 路</i></b></h1><h3><br></h3><h3>  10月3日清晨,用过早餐,我们的车队便驶离张北县城,直奔草原天路西部的起点一一野狐岭。</h3><h3> 出发前从酒店前堂经理和部分先期游客那里得知,尽管草原天路在这个季节已成为“冷线”,但因为是国庆黄金周,天路野狐岭入口在昨天也排起了长长的候游车队,有些游客一直到临近中午才得以进入景区。为避免拥堵误时,旅友们打听到了一条从县城南直接进入景区的村道,使我们省去了在天路入口排长队候游的时间,得以早早进入景区。</h3><h3> 这是我们经由油篓沟进入天路景区的一条乡道。景色很不错吧?</h3> <h3>  草原天路,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崇礼区的交界处,西起张北城南的野狐岭,东至崇礼的桦皮岭,全长132.7公里,2011年由张北县投资3.2亿元修建,2012年9月底建成通车,是中国大陆十大最美公路之一。草原天路是连接崇礼滑雪区、赤诚温泉区和张北草原风景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这一段也就自然成为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京张交通的延长线,是输送运动员和其它赛事资源的重要通道。</h3> <h3>  天路穿越张北草原,其沿途的环境自然带有坝上的地形、气侯和景观特点。举目远眺,坝上草原一望无际,田野、草甸一片秋黄;盘绕在岗上和沟壑之间的旅游公路蜿蜒曲折、延绵不绝,鱼贯前行的观光车队行进在公路上,宛如一条条移动的长蛇,构成了坝上草原国庆旅游的独特风景。</h3> <h3>  坝上草原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接壤的过渡地带,特指因地势陡然升高、又因气侯和植被原因形成的甸式草原。张家口以北100公里至承德以北100公里处,统称为坝上草原地区。按照行政区划的不同,坝上草原又可分为张北坝上、沽源坝上、丰宁坝上和围场坝上四部分。这一地区海拔高度在1500~21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4~5摄氏度,属温带季风气侯,冬季寒凉而漫长,夏季无暑,清爽宜人,是北方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h3><h3> 而今的张北坝上草原,一派深秋景象。天蓝、云白、水碧、壤红,草木经风霜浸染,呈一片金黄之色,给大地披上收获的盛妆。游人观之,无不心旷神怡。</h3> <h3><br></h3><h1><i><b> 体 验 秋 获</b></i></h1><h3><br></h3><h3>  途中经过一小村庄,大家被秋收后的田园风光所吸引,停下车奔到坎下的田地里观光游玩。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城中的退休职工来说,无论是远处红砖灰瓦的农舍,还是眼前已收割的庄稼,还有停置在田间地头的机具设备,农田里的一草一木、甚至弥漫在空气中那泥土的味道,都是新鲜的,让我们兴奋和好奇。</h3><div><br></div><h3> 旅友们停在村前道路旁的车队。</h3> <h3>  村前已收割和翻耕的田地。</h3> <h3>  撮在田间割晒的莜麦,尚未完全褪去生长期的颜色。</h3> <h3>  成熟了的麦子、麦秸,则是金黄的。</h3> <h3>  只有这一片甜莱,仍然绿油油的,显示着它与众不同的生长期和生命力。</h3> <h3>  莜麦是坝上的主要粮食作物,被称为“塞外珍珠”。它用途广、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研究发现,莜麦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铁、磷等矿物质在同类粮食作物中含量最高。</h3> <h3>  一种城里人对莜麦的喜爱和对乡村田园的新鲜感,驱使着兴高采烈的旅友们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时间,60多岁的几位夫人玩起了“秋收”游戏,活泼得象小孩子一般。</h3> <h3>  一阵忙碌之后,再列队摆个poses,我们的姿势不错吧?</h3> <h3>  玩累了休息,田间地头照样充满了欢声笑语。</h3> <h3>  忙完了“秋收”,大家都满心欢喜。你看,他们笑得多灿烂!</h3> <h3><br></h3><h3>  草原天路沿途分布着若干具有餐饮、娱乐、住宿、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服务功能的游客接待中心,让游人感觉十分方便。</h3><h3> 下面这幅图片中,远处水塘对面的蒙古包群,就是一个具有蒙族特色的客服中心。</h3> <h3>  这个顺香农家院,是个蒙、汉结合的小型游客接待站。</h3> <h3><br></h3><h1><b><i> 天 路 观 光</i></b></h1><h3><br></h3><h3>  草原天路的不同区段,地形地貌也不尽相同。过了小南洼、边墙里、柳条坝,甸式草原和耕地间出现了许多岗地丘陵,视野中的景色也更加多姿多彩。</h3><h3> 我们登上一个矗立着风力发电铁塔的高地,放眼四周,连绵起伏的草甸一望无际,漫坡地上的梯田层层叠叠,远处田间星星点点散布着忙于收获的农民,还有那些蠕虫般缓缓移动的收运庄稼的拖拉机、农用车,构成了一幅坝上特有的秋获画卷。</h3> <h3>  天路的另一道风景,是那些星罗棋布般矗立在草原和田野上的风力发电设备。高高的塔筒、洁白的塔身和硕大的发电机桨叶在黄褐色的土地上格外醒目,旋转的大风车叶轮给苍茫的坝上草原凭添了无穷的活力。</h3><h3> 在一个地区花费巨额投资安装如此众多的风力发电设备,这在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的西部戈壁和东北松嫩平原都是很少见的。由此,也让我们赞叹和钦佩坝上电力人开发绿色能源的胆量与气魄。</h3> <h3>  本次旅游的总指挥阿彦,感慨坝上草原的广袤和风力发电工程的宏伟规模,分别用两套设备接连拍下这在家乡难得一见的风景。</h3> <h3>  转过了南塘和下沙坝,天路的走向和地势更加迂回曲折、起伏不定。长长的旅游车队,时而盘旋绕上山顶,时而蜿蜒降至谷底;有的路段由于车多、路窄、林密,路边根本没有空地停车,游客的车只能一个跟着一个鱼贯前行,沿途的许多美景,也就只好走车观“花”,粗略地浏览几眼罢了。</h3><div><br></div><div> 下面这幅图片,是我们在天路中途的一个高地景点拍摄的。站在坡顶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雾霭重重,近处的山坡草木繁茂、秋色浓重,树叶和部分甸草被秋霜浸染,黄的、绿的、红的还有浓重的紫褐色,将坝上山峦装点得色彩斑斓,让观赏的游客看得意醉神迷。</div> <h3>  坝上地区是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防风治沙的重点地区。多年来,经过当地政府和农林企业的不懈努力,种植了大量的人工林,绿化荒山,改善环境,使坝上地区乃至整个华北的生态有了相当大的改观。</h3><h3> 下面这幅图片,拍下的是一片人工绿化的山林。沿着山坡种下的一排排树木,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形成了片片“梯林”,从远望去,蔚为壮观。</h3> <h3>  这儿的山林太美了!我们要在这里留个影。</h3> <h3>  张北地区可耕作的农田,大都分布在连绵起伏的漫坡地上,尽管坡度不大,但为了水土保持和方便耕作,也都修成了梯田。</h3> <h3>  我们登上海拔1600余米的一个名为草原布达拉的高地观景台,欣赏坝上梯田的美景。</h3><h3> 远处的高地梯田环绕岗丘、层层叠叠,好似彝族少女的百褶裙;已收割的金黄色麦秸垛,星星点点分布在梯田间,就象镶嵌在褶裙上的金饰;燎荒或翻耕后的土地呈现出一条条、一片片的暗褐色,与刚刚收割的黄色梯田相交错,使得坝上的秋色更加多彩而浓重。</h3> <h3>  沿途游览半日,我们在位于小台沟的魏家大院小憇,同时享用了一顿具有塞北农家特色的午餐。</h3> <h3>  在草原天路同游并共享农家午餐,来自京、辽、黑三地的旅友一定要留个纪念。全体大人齐上“阵”,在孩子们的指挥和欢笑声中留下了这张合影。</h3> <h3>  天路的下午游程,沿途多为丘陵山地,道路千迴百转,更加蜿蜒曲折。很多地方不可以停车,所以美景只能印在脑海里,没办法留在相机中。但秋的色彩、秋的蕴味感染着每一个旅友,让大家赞叹不已。</h3> <h3>  这是坝上人栽种的一片人工林。在秋霜的浸染下,大部分树叶已经变黄,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之美。再放眼远眺,与远处高岭上的梯田相辉相映,更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雄浑壮美和鬼斧神工。</h3> <h3>  被天路草原和坝上风光所陶醉,旅友们又齐聚在高地的一座碎石丘上,拍下这张同游天路的纪念照。</h3> <h3>  照这么多了,怎么能落下咱们的小游客呢!来,姥姥陪你拍一张!</h3> <h3>  绕过阎片山,来到张北县战海乡的阿不太沟,这里建有一座旅游娱乐休闲基地一一“天鹿大本营”,提供住宿、餐饮、旅游娱乐服务。但其中的骑马射箭、充气草地球游戏、真人CS对抗等娱乐活动,已不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游客,夏季的滑草、漂流和冬季的滑雪,又不在那个季节,我们当然对它不感什么兴趣,只匆匆一瞥,即当辞别。</h3> <h3>  草原天路游览行将结束时,我们担心的问题来了:散布在各处景点的游客,开始向天路出口的方向汇聚,狭窄的旅游公路,挤满了天南地北游客的自驾车,排队等候驶离景区。前后都望不到头的车队长蛇阵,慢吞吞靠车的发动机怠速向前爬行,有时几分钟都不能前进一步,这种情况,让总指挥和旅友们都非常着急。</h3><h3> 跟随长长的车队在拥堵的道路上忍受了近半个小时的煎熬,仍然看不到出口的大门。北京的朋友等不及了,因为晚间还要赶到亲属家去,他们只好调转车头,顺来路返回寻找进出景区的其它通道,就这样,我们无可奈何地在拥堵的公路上匆匆告别了。</h3> <h3><br></h3><h1><i><b> 巧 遇 塞 罕 坝</b></i></h1><h3><br></h3><h3>  离开草原天路,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同在坝上地区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h3><h3>  下面这幅图片,就是我们抵达塞罕坝时拍下的国家森林公园入口的门牌楼。</h3> <h3>  由于不熟悉坝上的地理与交通,来到塞罕坝,实属巧遇。此前只是在央视新闻中看到过,塞罕坝几代林业职工百折不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改善生态的事迹,并不了解此地现已建成的可供旅游的森林公园。由于时间已晚,当日没有足够的游览时间,看着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而我们又没有在此预定住宿,只好按照原定计划,再次把GPS导航设定在木兰围场的乌兰布统,调转车头上路了。</h3><h3><br></h3><h3> 殊不知,塞罕坝也是围场坝上的一部分,而且是木兰围场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返乡之后在网上查询,才得以了解塞罕坝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就和独具特色的美景,对塞罕坝的放弃,成了我们坝上旅游的一大遗憾。</h3><h3> 造访网络有了新的发现,欣喜之余,载下塞罕坝几幅美景图片,编入游记中,供旅友们欣赏(以下七幅图片为网上下载,非本人拍摄):</h3> <h3>  天色渐暗,我们难以辨别东南西北和自己的确切方位,只能依靠导航前行。开着车灯在路上奔走了近一个小时,导航显示距离目的地仍有100多公里!经过总指挥和旅友们商议,打算就近寻找一处旅店先住下,第二天再奔旅游地景区游览。于是,通过在电子地图上的查询,我们找到了沽源相对较近的一家旅店,入驻休息了。</h3><h3><br></h3><h3> 10月4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在旅游途中过“中秋”,别有一番意味。清晨起来,孩子们和旅友之间均兴高采烈地互相问候,祝贺节日。北京的朋友行前专门去买了全聚德的月饼送给大家,几位旅友也特意为了过中秋带了月饼和水果让大家品尝。看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传统到什么时候都是不会轻易忘记和丢弃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们旅途中这个别致的中秋节。</h3><h3><br></h3><h1><b><i> 进 入 克 什 克 腾</i></b></h1><h3><br></h3><h3> 吃过早餐,继续上路,目的地是木兰围场的另一个重要景区:乌兰布统。</h3><h3> 木兰围场是清代的皇家猎苑。现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围场满蒙自治县)和内蒙古赤峰市西部(克什克腾旗西南)。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处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公元1681年,清康熙帝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皇帝每年秋季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射猎,史称“木兰秋狝”。在清康熙到嘉庆的140多年里,就在这儿举行过木兰秋狝105次。</h3> <h3>  来到围场坝上特别是进入内蒙的克什克腾旗之后,地形地势与张北和沽源有了很大变化,取代山地丘陵的,是大片的甸式草原,岗地坡地也更缓、更开阔,边缘地带出现了不少沙坝、沙丘。由于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原因,沿途可见的农田很少了,产业当然是以畜牧业为主。</h3> <h3>  上下这几幅图片,是我们在去围场景区的路上拍下的几个场景。散布在草原上的马牛羊群,是在张北地区看不到的。</h3> <h3>  翻上一个小山坡,近距离的碰见一个在土坝下吃草的牛群。在城里是看不到这么多牛的,大家兴奋异常,都有意以牛群为背景拍几张风光照,但这些少见世面的牛们并不理会游客的好意,看到从汽车上下来这么多陌生人,纷纷掉头向远处的牧牛人跑去。身后的背景是一群牛的屁股,这相还怎么照?</h3> <h3>  大概是看到这些穷跟不舍的人们并无恶意,牛群渐渐安稳下来,继续着它们的美餐。有几个外地游客又缓缓地靠上去,拍摄他们不愿放弃的牧区旅游照。我实在不愿意再一哄而上地惊扰它们,只是远远地举起手机,拍下牛群和这些陌生游客与牛的合影。</h3> <h3>  辗转几时,我们来到一个离村落不远的放牧场。羊群倒是都在聚精会神地吃草,只是这里的草场实在不敢恭维:光秃秃的草地只剩下草的根茬,有些地方已裸露出土地,古诗词中描绘塞外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在这里荡然无存。见此,我们不仅心生担忧:若干年后这里的畜牧如何维系和存续?</h3> <h3>  尽管草不够丰厚,这里的羊倒还是吃得很胖。大概当地牧民和国土资源部门尚未充分感受到草场退化的压力,他们想的也许是一一一只要把今年的羊喂肥就可以了。</h3> <h3>  羊群中一只黑棕色的羊引起了旅友们的注意。以往我们听的、见的都是白毛羊,这样一只浑身棕黑发亮无杂色的绵羊,到底是自然杂交的变种,还是人类克隆的产品?</h3> <h3>  你看,这位在羊群边跑来跑去、大声喊叫的小羊倌,大概是看到渐渐走近的牛群,担心与羊争食或怒伤小羊,赶紧跑了过去,是驱赶老牛么?还是想带走群羊?</h3> <h3>  看来,还是年岁大的沉稳,你看这位老羊倌,倒背双手提着羊鞭,对牛、羊混杂视而不见,仍旧不紧不慢跟在羊群后边“闲庭信步”。</h3> <h3>  不知是听到了什么指令,还是平时严格的定时放牧使羊形成了习惯,群羊瞬间都停止了吃草,齐齐地向伫立着蒙古包的村落走去。见此情景,真的让我们这些城市游客感到十分新奇。</h3> <h3><br></h3><h1><b><i> 徜 徉 乌 兰 布 统</i></b></h1><h3><br></h3><h3>  进入围场坝上的乌兰布统旅游区,让人眼前一亮,其开阔的视野和苍劲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张北草原炯然不同。<br></h3><h3> 深秋的克什克腾,草场的绿色已基本退去,棕黄色的草地犹如绒毯一般铺滿岗地和山坡。远处的沙丘,在阳光的映射下,金灿灿地格外鲜亮,一簇簇的云杉和沙棘树点缀其中,让围场的景色更加错落有致。</h3> <h3>  乌兰布统旅游区,位于内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最南端,与河北围场接壤,也曾是清朝皇家围场的场区(木兰围场的一部分)。乌兰布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草原、湖泊、沙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古战场遗址、蒙古族风情、特色饮食等人文资源,主要景点有将军泡子、乌兰布统古战场、点将台、十二连营、五彩山、公主湖等等,是开展景观旅游、文化旅游、民俗宗教旅游的理想之地。</h3> <h3>  由于当地拥有的历史文化名胜和迷人的欧式草原风光,乌兰布统成为中外驰名的影视外景基地。《康熙王朝》、《环珠格格》、《汉武大帝》等古装、现代影视剧均曾在这里取景拍摄。</h3><h3> 许多来这里的游客也被乌兰布统雄浑、苍劲的美景和坝上风光所陶醉,热衷于在草地、湖边、林中甚至沙丘旁拍摄旅游纪念照。</h3> <h3>  转过几个山坡,我们来到一块洼地的旁边,大家惊诧之余,都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一一一它像一幅画,但比图画更真实、更生动;它又像一首诗,但比诗歌更浪漫、更有情调:弯弯的小河在白桦林边淙淙流淌;岗地旁边的棵棵云杉被秋霜染透,枝叶一片火红;远处的沙丘在午间阳光的映照下,金灿灿夺人眼目;三五成群的乳牛悠闲地在河边饮水、吃草;而牧人和游客则徜徉其间,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h3><h3> 我深深地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迫不急待地掏出手机,拍下这张让人难以忘怀的美景照。</h3> <h3>  流连多时,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这摄人心魄的美景地,再次登车启程了。</h3><h3><br></h3><h3> 时值正午,我们驱车来到克什克腾一旅游公司在景区开设的游客服务站用餐。这个游客接待服务站是纯粹蒙族风格的,住宿,是一排排的蒙古包,用餐,是以牛羊肉为主的草原风味。</h3> <h3>  “我们到此一游”一一一出于对草原牧民生活方式的好奇,两姐妹到服务站提供住宿的蒙古包参观了一圈后,留下了这张合影。</h3> <h3>  这个大蒙古包,其实是服务站一个可供七、八十人用餐的大餐厅。</h3><h3> 在这里用餐,当然要品尝蒙族风味。正宗的塞外手把肉、一品羊头、坝上野菜等特色菜肴,口味确实有别于内地,让旅友们不禁啧啧称道、频频回味。这一餐,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h3> <h3>  服务站旁边的草地上,还堆起了一个不大的小敖包,让这个服务站增添了几分蒙族民俗色彩。</h3> <h3><br></h3><h1><i><b> 古 战 场 感 怀</b></i></h1><h3><br></h3><h3>  来到乌兰布统旅游区,除了观赏内蒙坝上草原的自然风光,另一个重要看点就是追寻人文历史遗跡,了解它的过去。</h3><h3> 乌兰布统,曾经是滿清多次用兵、并且成功击溃噶尔丹叛乱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乌兰布统古战场。象将军泡、点将台、十二连营这些重要景点应该是必看的。但让旅友们沮丧的是,辗转三、四十公里来到将军泡,却吃了“闭门羹”一一一我们又一次遭遇了经过草原天路出口时的情况,车队不但因拥堵行走缓慢,而且由于景区严重超员、超存车辆,工作人员已将入口关闭,什么时候能解禁不得而知!</h3><h3> 在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说下,等候在将军泡景区门口的游客和车辆渐渐散去。我们也像多数游客一样,沿着景区参观的主路,奔向下一个景点。</h3> <h3>  来到乌兰布统古战场景区,登高望远,临风怀古,真是别有一番感触。</h3><h3> 昔日的战场,曾是铁军出没之地,如今苍茫而宁静。没有了金戈铁马的喧嚣,没有了杀伐拼争的惨烈,有的,只是苍劲优美的景色,是沉醉其中的悠闲游客和他们探寻、惊喜的目光。</h3> <h3>  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皇俄国的支持挑唆和部族扩张野心的驱使下,策动叛乱,向喀尔喀蒙古发动大举进攻。他亲率三万骑兵自伊犁东进,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后又挥军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威逼北京。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当地严阵堵防,一面调兵遣将北上迎击。康熙29年8月,以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为统帅,汇合恭亲王常宁,率军在乌兰布统向噶尔丹叛军的“驼城”发起猛烈进攻,连续激战三日,大败噶尔丹,噶尔丹率残部千余人,败退至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之后,康熙又两次御驾亲征,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大战噶尔丹,最终于公元1697年剿灭其残部,维护了北部边疆的安宁。</h3><h3> 平定噶尔丹叛乱历经十年,乌兰布统之战成为关键之役和平叛的转折点。如今,望着眼前这苍茫而宁静的大草原,抚今追昔,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如果不是清军的浴血奋战、英勇抗击,中国的版图大概不会是今天这样!或许就如雅克萨之战的成果白白流失、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面积国土沦丧的惨痛历史一样,面临更大的蚕食与瓜分!做为华夏儿女,我们有理由向英雄的乌兰布统致敬!向浴血奋战的清军将士致敬!向英明、勇武的康熙大帝致敬!</h3> <h3>  古代兵戎交锋的战场,如今已成了国民旅游的胜地。图片中右上左下的两个建筑群落,就是旅游区的两个景点。左下侧我们所在的这个景点,也是整个乌兰布统旅游区的游客服务中心。</h3> <h3>  自游客服务中心向西南方向的山上,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木栈道,为的是方便游客登高望远,欣赏古战场的地貌和当今旅游区的风景。也正是这里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使它成为影视拍摄基地若干不同高度的取景点。</h3><h3> 我们沿着木栈道拾阶而上,时不时环顾四周,浏览古战场那塞北深秋的独特景色。</h3><h3> 木栈道旁的半山腰上,堆砌着一个小小的敖包。垒筑的石块新鲜无尘,缠绕在上面的哈达和战旗带鲜艳如初。很显然,堆在这里的敖包,不会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也不是官葬佛葬的标志,而是少数民族兄弟祭祀和祈福的建筑。</h3> <h3>  这是我旅游出行走过的最长的木栈道,听已返回的游客估测,大概有将近四公里。在半山腰回望我们的出发地,偌大的一个游客服务中心连同它宽阔的停车场,现在已缩变为旷野草海中的“一叶扁舟”,几乎淹没在大草原的苍茫景色之中了。</h3> <h3>  登临靠近山顶的一个平台,回首俯瞰,这条长长的木栈道,犹如攀附在山坡上的一条巨蟒,昂首摆尾,迤逦前行,一直冲上山顶。栈道旁山坡上那一条狭长的白桦林,好像列队的仪仗兵,关注并护卫着巨蟒的登山行动,似乎在给它鼓劲加油呢。</h3> <h3>  登上山顶,是一个由木栈道围起来的矩形观景台。观景台南端,有三个用石块垒起的“堆子”,旅友们有的说这也是敖包,有的说这是藏族传入的一种风俗叫玛尼石。嗨,不管是敖包还是叫玛尼石,大家共同认为这都是祭祀和祈祷的一种设施。虽然未能追根寻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但我们都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传承演变的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多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h3> <h3>  站在山顶的观景平台举目四望,乌兰布统草原的各色景观尽收眼底。尽管不是什么高山,也让我们充分体会了眼界的开阔和深远,感受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视觉体验。</h3> <h3>  你看这里的景色有多美!</h3><h3> 这是在欧式草原区旁边一处颇具蒙族风格的景点。在晚霞的映衬下,棕红色的草毯延绵不绝、铺满大地;一个个小山包羞怯地躲在草毯下,仍掩饰不住秀美的峰容;白色的蒙古包群就像点点玉石,镶嵌在小山之间的草毯上,更显无比珍贵;远观景区路上行进的旅游车,就像匆匆爬行的百足虫,给苍芒的草原增添了几许活力和情趣。正是由于这独具特色的风景,使这里成为影视拍摄基地的又一个取景点。</h3> <h3>  站在观景台上向北望去,延绵起伏的山峦脚下,一弯湖水映入眼帘。询问其他知情游客,说那就是将军泡子一一我们曾经排队候游受阻、未能身临其境的地方。唉,任何一次旅游总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对于将军泡子这样盼望着一睹为快、无奈又未见其详的景点,就那么远远地望它一眼,也算到此一游了?郁闷!</h3> <h3>  离开观景台和游客服务中心,车队迤逦前行。大概奔走了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在路边碰到了一个游人很少、略显空旷的景点:百草敖包。</h3> <h3>  敖包,蒙语意为“堆子”,是用石头堆积的祭祀建筑。最初,是蒙族人在辽阔的草原上用它作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祭路神和祈祷丰收、祈祷家人幸福安康的象征。人们外出远行,凡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然后再跨马上路。</h3><h3> 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到了清代,又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流传甚广的蒙族民歌《敖包相会》,就是描写青年男女在参与祭祀的过程中,游离至山坡下、树林边、相约相亲情境的一首歌曲。</h3> <h3>  乌兰布统也是蒙语,意为“红色的坛形山”。这个名字,起因于景区另一条线路上的两座山一一一大红山和小红山,也是旅游区的另两处景点。但彼时天色已晚,即使驱车赶过去,恐怕也无法参观了。于是,我们向当地人了解了行程和返回路线后,在通往小红村的路上调转车头,结束了对乌兰布统的观光。</h3><h3> 这是我们离开景区南大门时,拍下的一个乌兰布统旅游区的标志性建筑。</h3> <h3>  告别乌兰布统,已近黄昏时分。由于连续几日的奔波,旅友们均感到有些疲惫,游兴也不如前。经过大家商议,决定不再游览坝上其他地方了,如路程不是太远,打算直接返回赤峰的驻地休息,准备次日返程。</h3><h3> 在电子地图上查询了我们所在方位,用导航测量了与目的地的行程距离后,我们便登车上路了。</h3><div> 回程的路况,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赤峰市三面环山,山地约占赤峰总面积的42%!这短短的二百多公里,成了整个旅程最难走的一段:夜间行车,又大部分是陡峭的盘山道,反复地盘上山顶、又降至谷底,很多的弯道半径不足10米,却要迴转180度,巨大的离心力使车形成的侧倾,让我们丝毫不敢大意,所以总是不间断地重复着转弯、加速、减速制动、再转弯、再加速这样循环的驾驶方式。再加上黑夜行车那有限的视距、与大货车迎面错车时那刺眼的远光灯,使我们始终无法放松夜间山路驾驶的那份紧张。</div><h3> 在漆黑的山路上跑了三个多小时,晚九点半左右,我们终于抵达赤峰市集合时入驻的那家酒店:站前汉庭。</h3><h3><br></h3><h1><i><b> 临 别 一 瞥</b></i></h1><h3><br></h3><h3> 这一觉睡得又深沉又踏实。清晨醒来,昨日的疲惫一扫而光。想着上午即将启程返乡,而我们停留了两个晚上的赤峰市,来去匆匆,还没顾得上看她几眼,总是感觉有些遗憾。思忖片刻,又打开手机地图进行搜索,查看了远近不等的几处可参观游览的地方,决定再利用动身返程前的有限时间,一瞥赤峰,留下几张可供回顾的纪念照。</h3><h3> 老伴儿不愿早起,其他旅友大概也在晨睡,整个酒店都静悄悄的。为抢时间,我没有洗漱,穿好衣服拿了手机和车钥匙便下楼出发了。</h3> <h3>  时间有限,我选择了距酒店仅八百多米的火车站和4.5公里的红山公园。火车站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红山公园则是距离最近、最省时的一个游览地。</h3><h3> 下面的图片,就是赤峰市红山公园的大门。</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园内也是静悄悄的。除了早起清扫的环卫工人、寥寥无几的晨练老人,我是唯一的游客。</font></h3> <h3>  园内湖边立着一块石屏,上边镌刻着“紫屏园”三个字,颇有江南水乡园林的风韵。</h3> <h3>  石屏旁有一座九曲桥,通向湖心岛。岛上依然林荫密布、郁郁葱葱,完全不同于坝上草原的深秋景色。</h3> <h3>  站在湖边凭栏眺望,湖心岛上的亭台楼阁沉寂伫立在绿荫之中,平静的湖面反映出它们秀峻的倒影,这份静谧和柔美,让人爽心。</h3> <h3>  这是停在湖边码头的游船。到了白天开园之时,这里一定是最热闹的地方。</h3> <h3>  “曲径通幽”一一一连接湖心岛和岸上的这座小桥,才是公园最有诗意的地方。</h3> <h3>  徜徉到公园的东北角,太阳在山后露出了笑脸,给房顶、树梢和远处的山峦抹上了几缕晨光。</h3><h3> 在清晨阳光的映射下,远处的山峰呈现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铁红色。按赤峰所处的地理环境推测,远处那红色的山峦,应该就是大兴安岭余脉山峰达坝(蒙语,意为有山囗的山)的红山吧?否则为什么这里叫红山公园?再联想到此地还有华夏古老文明的红山文化遗存,赤峰这个地名是否也与它有关呢?</h3> <p>  驱车返回酒店,旅友们也才刚刚起床洗漱完毕。听说我去了红山公园和火车站,便纷纷来约要照片,并嬉笑颜开地称道和玩笑我的勤快。稍后,大家在酒店相邻的餐馆美美地吃了一顿早餐,便与黑龙江赶来的旅友告别,踏上了各自的归程。</p><p><br></p><p> 将近一周的坝上之行,就这么匆匆结束了。回顾这短短的游程,收获是难忘的。</p><p> 我们感叹祖国地域的辽阔和风景的多姿多彩:相比南方的清秀柔美,我们更多地欣赏了北方的雄浑和苍劲;对比春夏的火热与浪漫,我们更多地品味了金秋的丰硕和醇厚。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p><p>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实地了解体察那里的文化遗存,让我们感念历史,感念先辈,感念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p><p> 与收获相伴的,还有些许遗憾:对黄金周出行的拥堵估计不足,对旅游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估计不足,因而许多景点都不能随心所欲、从容自由地欣赏和游玩。在初步实现小康的今天,服务业发展迅猛,生产总值已超越一、二产业。大家的钱袋子鼓了,各地长假的景区里都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哪里还有什么旅游的“冷线”?看来退休的人还是不要凑“黄金周”的热闹,还是应该选择非节假日的时间安排旅游,轻轻松松地玩耍好了。</p><p> 正是这些遗憾,又燃起了我们一种新的希望和期盼:重游坝上草原,让我们更全面、更细致地感受一次她的美丽与辉煌!</p><p> 再见吧,在明年,在不远的将来。</p><p><br></p><p><br></p><p><br></p><p> 一一一 抑扬 2017年10月结稿于大连</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