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电影的琐碎记忆【原创】

芳草

<h1><b>  每到节假日,电影大片相继出炉,动辄多少亿的票房,显示着电影事业的繁荣。但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还有几个人走进影院,坐在沙发样的包厢里去欣赏它们呢?倒是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津津有味。</b></h1> <h1><b>一、等电影<br></b><b> 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几乎都是露天的,村子的打麦场上,就着人家房屋的墙壁,两根竹竿挑起一面白布,放映机哗哗一转,电影就开始了。那时听说哪个生产队放电影,我们这些娃娃就早早扛着凳子占地方,来不及回家拿凳子的,就捡几块砖头摆在那儿,看电影的有十里八乡的人,嫌拿凳子累赘,就站着看 ,有时正面人太多,站在后边看不见,就索性坐在银幕后面看,虽然演员的举手投足是反的,但不影响情节呀,那场面,那叫一个壮观。</b></h1> <h1><b>  正式影片之前,先放《新闻简报》或科学种田啥的,等正式片子开始,娃娃们就已经嗑睡得东倒西歪的了。往往是电影散场后,各家大人在麦秸垛里扒拉着找自家的孩子,毛娃狗娃的大呼小叫着,娃儿们也是睡意连连的被揪着耳朵拎回家。打麦场更是一片狼藉,瓜子皮糖纸就不用说了,尿渍是这一片那一片,运气好的还可以捡到袜子鞋子。</b></h1> <h1><b>二、看电影<br></b><b> 那时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除过看几部电影,晚上好像没啥可干的。所以听说哪里演电影,走上十里八里去看 那就是小事一桩。晚上收工,来不及吃饭,去厨房摸个凉馍,胆小的给家长说一声,胆大的连招呼都不打,几个相好的吹声口哨就出发了。</b></h1> <h1><b>  秋天时节,玉米高过人头,月亮明明的挂在天空,地里蟋蟀啾啾,不时的有小动物从路上跑过,或是只野兔,或是条小蛇,蹦蹦跳跳的当然是青蛙了;冬夜寂静,收获的玉米杆靠在墙上,被月光一照,影子投在地上,如猛兽奇鬼,谁家的猫儿闹春呢,如娃娃哭泣一般,这时猫头鹰一声啼叫,你汗毛不竖起来才怪呢。这些能挡住我们看电影的热情吗?不,我们是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几个胆大的拉着胆小的,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还可以折几根玉米杆润润嗓子。不过也有倒霉的,有位姐姐给家长请过假的,回来后还被母亲骂,听说她妈坐在炕上直骂到大天亮,词儿还不带重复的,太给力啦。</b></h1> <h1><b>三、过电影<br></b><b> 这个节目是看电影后的余音,我们把它叫做“过电影”。就是把电影的情节再演一遍,你想想,就这几个电影,反复地看,银幕上的李玉和一端酒碗,底下就一片“谢谢妈”,能不熟吗?这常常是在我们 拔草的间隙,或是放羊时,把羊往沟里一圈,任羊儿遍地吃草。我们就分派角色,你是洪常青,她演小常宝,他又是李向阳,只有那些坏蛋没人愿意干,就只好抓阄,或锤子、剪刀、布了。嘿!我是阿庆嫂了。</b></h1> <h1><b>  那时候,我们的日子虽然清苦,文化生活也单调,但我们还是蛮幸福的。比起现在孩子繁重的课业负担,我还是喜欢我的童年生活,怀念那看露天电影的时光。</b></h1>

电影

我们

凳子

娃娃

打麦场

或是

玉米

银幕

几个

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