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音画

梁子

<h3>《同光十三绝》是一幅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绘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此画的诞生又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h3><div><br></div> <h3>《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该画中所展现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h3><div><br></div> <h3><br></h3><div>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div><div><br></div> <h3>京剧<br></h3><div>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br></div><div>唱腔: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div><div>乐器:以胡琴和锣鼓伴奏。</div><div>京剧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div><div>于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div> <h3>四大徽班进京</h3><div>“徽”指徽调或徽戏(京剧的前身),是安徽地方戏种之一;“徽班”指演徽调的戏班,因此,京剧发源于安庆,形成于北京。</div><div>清代初年,徽调在南方深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清王朝从前一年就开始筹办庆典,各省官员竞相献礼,以示忠诚。浙江盐务大臣约集了久享盛名的安庆“三庆徽班”,由著名旦角演员高朗亭率领整齐的阵容晋京祝寿演出,大获成功,赢得了“京都第一”的声誉。这就是“徽班进京”的开始。</div> <h3>继三庆徽班之后,四喜、春台、长春、启秀、霓翠、和春、双庆、合福等徽班也陆续进京,从而逐渐取代了昆曲和弋腔在北京舞台上的位置,日益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在演出过程中,几个班逐步合并到最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所以形成了“四大徽班”。</h3><div>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轴子”是说三庆擅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说四喜擅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童伶,讲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指武戏,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最受欢迎。</div><div><br></div> <h3><br></h3><div>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从嘉庆二年(1797)起,到民国二年(1913)止,解散最早的是和春徽班,延续最长的是四喜徽班。道光八年至十二年(1828-1832),先后进京的汉戏演员很多,投身徽班,成为徽班主要演员。由于徽汉两个剧种的血缘关系,长期同台演出,彼此融会吸收,逐渐使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在道光二十年(1840)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因此,四大徽班经历了一百一十六年的艰苦奋斗,以其卓绝的功绩,为京剧的形成到不断发展、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京剧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div> <h3>“四大名旦”一字评直接反映各人特色。</h3><div>梅兰芳—— 样</div><div>程砚秋—— 唱<br></div><div>荀慧生—— 浪</div><div>尚小云—— 棒</div><div>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年在 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 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 程克四大金刚。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辻武雄, 日本人,在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魔力对决”,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在"首届京剧 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 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br></div><div><br></div> <h3>“像”对于梅兰芳,不仅指面容和体态上无与伦比,而且也包含了声音上的“音像”和气质上的“心像”。“唱”上的突破性贡献,是程砚秋在“倒仓”带来的困境中,根据前辈指导“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功果实,是他的勇气与聪明才智结合的结晶。“棒”对于尚小云,表现在传统戏中的规矩与新编剧目中的放开手脚所形成的辩证统一之中,再加上他几乎每出戏都不惜气力地“文武带打”,“棒”得观众心花怒放。“浪”未必是贬义词,较荀慧生稍早或稍后一些的花旦,都把力气往猥亵方面发展,相形之下,荀派的境界就要高明文雅得多了。</h3> <h3>柳梦梅是《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柳梦梅的反抗更是出自于内心的,柳梦梅已经和丽娘结为夫妻,在古人的心中,给妻子一个名正言顺的地位是每个君子对心爱之人的承诺,柳梦梅尊重杜丽娘,这是每个女孩子都希望得到的,而相比张生,柳梦梅的反抗更为彻底,用一个词说,还有一点小“傲娇”,:“你打了我,又不认丽娘,还想让我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怎么可能,我才不要认这样的岳父。”这样一个活脱脱的傲娇形象反倒增添了几许可爱之处,让人更加喜欢。</h3> <h3>《天女散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早期编演的一出神话戏,它造型新颖,风格别致,如诗如画,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h3> <h3>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也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对礼教彻底的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杜丽娘本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后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h3> <h3>《三岔口》是京剧最知名、最能体现京剧特色、经典剧目之一,任堂惠为其中主要角色;该剧因为是折子戏时间比较短,剧情简单,但是有紧凑精彩的武打,且不乏幽默,在亮堂的剧场之中,两人摸黑对打惟妙惟肖,体验京剧虚拟的特色之美。</h3> <h3>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 </h3><div>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div><div>此剧一名《九里山》,又名《楚汉争》、《亡乌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总共四本。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齐如山、吴震修对《楚汉争》进行修改,更名为《霸王别姬》。 </div> <h3>1959年,豫剧《穆桂英挂帅》被移植、改编成京剧,由梅兰芳主演</h3><div>相传当时京剧曲目中没有反映穆桂英老年时期的剧目,梅兰芳看到豫剧的《穆桂英挂帅》后突发奇想,将这出戏移植到了京剧之中,这就是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派传统剧目。<br></div> <h3>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 ,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凸显杨玉环对帝的柔情。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h3> <h3>《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h3> <h3><b>结语:</b></h3><h3><b> 京剧的发展也是艺术的发展,经过两</b><b>百余年吸取各种地方剧种特色,逐步形成自己所独有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精神,两百年的提炼、两百年的不断创新、一代又一代的京剧大师与京剧人的薪火传承,终于打磨出这块“璞玉”;京剧无愧于“国粹”这一称号。</b></h3> <h3><b><br></b></h3><h3><b><br></b></h3><h3><b>编辑制作: 梁 子</b></h3><h3><b>客串出镜: 梁 子 </b></h3><h3><b> <br></b><b> </b><b><br></b><b><br></b><b> 二零一七年十月八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