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808080">在这样一个金秋飒爽、万物报春晖的季节,把感恩的意识与缅怀联系在一起,为生养我们的这方沃土,祭奠一份倾世不倒的红色记忆,我深感荣幸和自豪。</font></b></h3><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h3><b><font color="#808080">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至今,已经跨越了九十六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我们鄄城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为我们鄄城人民的革命斗争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div><b><font color="#808080">早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鄄城知识界的进步青年就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1926年年底,就有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后因受国民党政府的严密监视和被捕而相继脱离了党组织。</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鄄城早期党的活动都是孤立分散的,彼此缺乏联系。虽未建立起党组织,但却传播了革命思想,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为此后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抗日战争时期,鄄城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一,鄄城县的党组织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发展起来的。鄄城各级党组织在鲁西七地委(后改称运西地委、鲁西二地委和冀鲁豫二地委、八地委)的领导下,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组建抗日武装,巩固抗日政权。建立各种抗日群众团体,配合主力部队,坚持游击战争,与日伪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巩固发展了鄄北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鄄城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鄄城军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全县有617名干部群众惨遭杀害,754人被敌人打伤、强奸致残,有7100余间房屋被日军焚烧,4700余头大牲畜被侵略者吃掉。全县民兵组织发展到6000余人,拥有各种枪支2500多支,先后有1760多人参加主力部队。随着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扩大,全县建有10个区委,党员发展到2177人。在抗日战争中一些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解放战争时期,不屈不挠的鄄城人民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鄄城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font color="#808080"><b>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是我祖父边运民的事迹。</b><b>祖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是个谜。记忆的瓶颈,禁锢我的只是永远活在我心中——他29岁时一个苍白的模版,我曾想多次从父亲那儿打开储满鲜活血肉的一个豁口,可我害怕那种压抑的沉默,会击垮他沉积了几十年岁月绷紧了的胸口,我于心不忍。于是我默默地在所有的鄄城文史资料里行走,努力寻找着祖父的踪影,痴心地想感受他当年的生活气息,甚至哪怕是搜寻到一句关于他音容笑貌的完整句子。</b></font></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可结果,只是一个在烈士陵园大厅的传略里看到的素描的影像。我多次探试父亲,把爷爷的事迹整理出来吧,留给以后的孩子,让他们铭记这段历史。父亲沉默了许久,我懂得他无语的沉痛,我的心也一阵剧痛。他心脏不好,我不敢再触及他的伤口。</font></b></div><div><font color="#808080"><br></font></div><div><b><font color="#808080">直到两年前,市关工委组织发起了这次活动,父亲因身体健康不支,才决定让我来完成这个任务。于是,我们父女俩便有了关于祖父的,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谈话,父亲极力表现得很平静,他多次中断,神情漠然地踱出堂屋,慢慢摸索着扶向洗手间......父亲把这个任务转给了我,让我知道他的女儿能够完成,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这是我们边氏家族的荣耀,也是鄄城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font></b></div> <h3><b><font color="#808080">祖父牺牲于1947年春天,那是全国人民抗战胜利后继而转向解放战争的重要时刻,同时也是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拼命向山东解放区疯狂反扑的最黑暗时期。祖父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前的黎明黑暗中离开了我们的,年仅29岁。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星河斗转,英烈千秋。70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一家人从来没有忘记过祖父。他反帝反封,反对异族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为建立新中国而壮烈牺牲的伟大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奋进,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祖父名边金峰,字运民,1918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鄄城县李进士堂镇边庄村一个小有家产的富有家庭里。祖父是独生子。曾祖父边九耕,勤劳善良,忠厚耿直,在本村任学董二十多年。他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筹建教舍、配置桌凳、聘请教师、动员学生入校等工作,他都事必躬亲。曾祖父多次用家中木料砖瓦修缮教室,维修桌凳,替贫困学生出钱购书,请老师在自己家里吃住。边庄村在建国前后为革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这都与曾祖父当年的赤心办学是分不开的。曾祖母苏氏,同情贫弱,乐善好施,颇得乡间好评。良好的家庭环境及熏陶,使祖父的天性品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祖父就读小学时,时值列强劫掠中国之时。社会上抵制洋货,争取民生,及自强抗辱的热浪波及鄄城,给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祖父勤奋好学、性格纯朴爽直、嫉恶如仇,心系中华民族的报国之情油然而生。1931年至1933年,祖父在县高小读书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军在华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激起了爱国人士的愤怒。当时,在进步教师李介人、费子厚的组织领导下,祖父与同学们纷纷涌向街头、深入农村,愤怒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他们痛哭流涕,奔走呼号,向群众宣讲抗日救亡的道理。</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1934年,祖父怀着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愿望,满腔热忱地升入济南爱美中学,谁料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对莘莘学子的爱国热情视而不见,反倒亲日媚日,动用全副武装的军警特务,大肆逮捕杀害抗日爱国学生,制造了一系列流血事件。报国无门的祖父不得不于1935年辍学返乡,在本村小学当了教员。祖父关爱学生,大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救我中华的火种播种到每个渴求进步的学生心中。他说话和善,平易近人,他和董铁夫,咱们鄄城县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一任县委书记,都是最受进步学生欢迎的老师。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那一年菏泽发生了强烈地震,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平原多处裂开了深达数尺的缝隙,地下冒出了黑水,又加连日暴雨,黄河泛滥成灾,居民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惨重。当地土匪乘机横行,肆虐百姓。日寇更是到处烧杀抢掠,涂炭百姓。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求生,社会一片混乱。而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却一味地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使社会愈加暗无天日。天灾人祸,洗劫着祖父一颗不甘屈辱的心,他和一大批进步青年深切感到,我们的民族正在经受着残酷的欺凌和宰割,我们的祖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我们的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残酷的现实,让他们领悟到,要图存,求生路,必须要像共产党那样走抗日救亡的道路。他和朝夕相处的好友董铁夫一起,日夜都在渴望着找到共产党,可党在哪里?他们在黑暗里探寻,在痛苦中思索。但他们却不知道和他们经常往来、谈吐不俗、交语投机的贾彩亭同志就是中共地下党员,而此时,贾彩亭同志亦在暗中观察着他们的动向。</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1937年12月,中共濮县县委派宣传部长郭超到鄄北,秘密在十三庄发展小学教员董铁夫入党。董铁夫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以边庄小学为活动基地,以进步知识青年为骨干,开始在鄄北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1938年2月,董铁夫首先发展祖父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祖父又介绍本村边鲁建、边鲁吉加入党组织。1938年6月,鄄城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杏花岗三官庙内成立,陈健(大罗庄人)任支部书记。随之边庄村党支部成立,边鲁建任支部书记,祖父任组织委员,边鲁吉任宣传委员。年末,又先后发展边明轩、边九西、边金科、边金领、许汉卿等人入党。党组织在鄄北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抗日力量,为以后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1938年秋,抗日宣传活动在鄄城全面展开。祖父写得一手好字,笛子吹奏得很好,他编写剧本也是行家里手。祖父便积极发挥自己所长,他挥笔书写抗日救亡的宣传标语,和董铁夫在鄄北各处小学奔走演讲,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组织学生学唱抗日歌曲,并组织了业余剧团,编写抗日宣传剧目,到旧城集及各村进行演出。祖父和董铁夫、刘传朋等一起排演了《送子参军》、《支援抗日》、《一包老鼠药》等剧目。祖父既是编剧、导演,又是《送子参军》中主演老妈妈的演员。祖父在剧中对老妈妈抗日救国语言和神采的演绎,激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台下不断响起“打倒日本鬼,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口号,大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鄄北抗日大潮如江河奔流之势,空前高涨,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和愤怒。十月的一天,国民党濮县县党部派人到旧城集现场游说。他扬言,抗日是政府的事,要听政府的命令,不能听信流言蜚语,胡说要服从一个政党——国民党,服从一个领袖——蒋介石,妄图将抗日引向邪路。为抵制国民党的反动言论,当晚,祖父和董铁夫、刘传朋、董作祥、边鲁吉、温永奎等党员到旧城集,上演自编自排的抗日节目,无情揭露日寇侵华的阴谋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行径,指出只有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才能夺取抗战的胜利。自此,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进步师生及群众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大刀进行曲》、《送儿上前线》、《五更缝棉衣》等抗日歌曲,响彻整个鄄北大地。</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1939年3月1日,八路军115师直属队及343旅686团所组成的东进支队,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下,由晋西午城出发,东渡黄河到达鄄城。鄄城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次日,东进支队离鄄城继续东进。樊坝战斗后,支队部分人员留在运西地区,发展队伍,配合地方党组织,开辟郓城、梁山、鄄城一带根据地。1939年10月,县委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各种救亡团体,建立抗日武装力量,点燃了抗日斗争的烈火。祖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动全村群众“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祖父率先示范,卖了家中七亩土地,换来一支“德国造大盖”枪,捐给了民兵组织。在祖父的感召下,边庄村很快成立了一支由二十多支枪、三十多人加入的自卫队,并先后成立了青抗先、妇救会、农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有了自己的组织队伍,人们在黄河岸边的家乡日夜站岗放哨,边生产,边练武,情绪十分高涨。</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1940年3月上旬,鄄城建立了第一个人民政权——鄄城县抗日政府。为了动员各族人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又相应建立了“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政府下辖6个区,祖父任六区(旧城)动委会主任。他和组织委员杨希挺,宣传委员曹丽晨,青年委员刘霭然,串村访户,组织农民协会,改造旧政权。经过日夜奔波,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把乡村政权一一掌握在党组织手中。有一次盆刘庄乡长选举,国民党顽固势力妄图破坏我方人员当选。大会刚刚开始,祖父争先健步走上讲台,向群众愤怒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事实,并对我方积极抗日的仪顺江同志做了详细介绍和高度赞扬,随后大声提问群众:“我提议仪顺江同志当选乡长,大家赞不赞成?”群众异口同声地说:”赞成!”就这样,共产党员仪顺江同志当上了抗日乡长。祖父对敌斗争立场坚定,方法灵活,有理有节,有勇有谋。他用智慧的语言,从气节战术上首先把群众的表决权争取过来。个别顽固分子自知理亏,哑巴吃黄连,难以公开反驳。后来祖父决心把动委会扩大到八十人,再成立一个话剧团。</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div><b><font color="#808080">1940年8月,祖父调到县武装科任秘书,1941年又调到旧城抗日高小任校长。旧城是个人口多、人员组成复杂的大集镇,斗争一向十分激烈,县公安助理员张朗斋就是在这里被特务暗杀的。为了夺取旧城镇这个顽固堡垒,纪登奎、陈东升等同志组成了工作组,进驻旧城,发动群众,开展民生斗争。祖父以旧城抗日高小校长的身份,恢复了原来的学校,为群众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场所,为后续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间祖父发动学生利用踩高跷、扭秧歌、演讲等形式,到集市上搞宣传,并把抗日氛围蔓延到周邻的村庄。旧城高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冀鲁豫边区一中慕名到这儿来学习经验。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边庄是一个革命的村庄,党员多,党组织建立早,群众觉悟高,加之大多数人都是边姓家族。由于齐心协力,群众基础好,很快就成为鲁西南地区牢固的抗日根据地,得到了上级的充分信任。1941年秋天,上级为了“冀鲁豫日报社”印刷厂的安全,特从河南冠县秘密搬迁至边庄,在一家牛屋大院里建起了一个四间房子大小的地下室,里面放置印刷机等设备,地下室的上面建起了四间牛屋。日报社在边庄工作了三年,因为保密好,从未发生过意外,日伪部队两次到边庄扫荡,从未发现它的蛛丝马迹。在这三年里,距边庄不到一华里的周边村庄如十三庄、盛庄、苏门楼、陆井村的群众,都未听到过日报社的一点消息。边庄村的姑娘出嫁到外村,也未曾透漏过有关报社的半个字。</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2014年6月25日、26日,山东卫视“山东往事”栏目组来到鄄城,采访了《冀鲁豫日报》地下印刷厂,在边庄工作的有关情况,并亲自录制了地下印刷厂的遗址,于7月25日晚9时在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山东往事”栏目播出。同时,我父亲根据有关史料和省电视台采访人员与当事人的谈话,写了《绝密使命——<冀鲁豫日报>地下印刷厂在边庄纪实》。此文由山东电视台和县档案局同时收藏。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祖父家境富裕,曾祖父、曾祖母热情好客,全力支持革命工作,家里常常有本地和外地革命同志来往。115师交通部长张瑞,师政治部主任鲍启祥,地委组织部姬丕显,县委书记高黎光,万里及其爱人边韬等,都在边庄住过。曾祖父、曾祖母、祖、父母常常为来往的同志当警卫员,安排吃住,像对待亲人一样,无论住长住短,他们都热情款待,一如既往地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有一次,通讯员刘XX骑马摔伤了腿,曾祖父、曾祖母精心伺候三个多月,直到伤愈归队。村支部会、党小组会经常在我家召开。我县早期的共产党员董铁夫、范海波、陈健等人常常出入我家,从未发生过意外。</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1941年秋,一天,盘踞在黄河西岸的匪军石友三部,约数百人侵犯黄河东岸的陆井村、边庄村,妄图抢粮抢物,被边庄、十三庄、陆井等村的民兵联合击退。当时任边庄村村长的边金泰,是祖父的堂兄,在战斗中边指挥边战斗,受了重伤,鲜血满身,仍不下火线。民兵的奋力抵抗,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冀鲁豫日报》地下印刷厂。当年曾在我家住过三年的报社负责人——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张鲁泉同志,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曾十分感慨地说:“边庄群众对革命做过重大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对大力支持过报社工作的边运民同志的牺牲,我们深感悲痛!”此是后话。</font></b></div> <h3><b><font color="#808080">1945年,祖父调任八区(旧城)区长,上任之后,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拥军爱民活动,更加巩固了旧城区抗日根据地。是年八月,日本投降后,鄄城县区划变动,新建九区、十区两个区。祖父又调任九区(城关)区长。当时九区是敌人盘踞多年的老窝,反动势力强大,困难多,危险性也大。1946年6月,他和区委书记谢春风、李中言同志根据上级部署,带领全区干部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并且给曾祖父捎信,要干部家属带头参加土改,把家里多余的土地、财产分给贫下中农,并要曾祖父向农会长表示遵从贫下中农安排。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1946年9月,大杨湖战斗打响,鄄城县出动五百副担架,支援战斗。当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九区是新区,群众基础差,祖父亲自挂帅,带领一百多副担架,奔赴前线。在各区分工时,他勇挑重担,率领担架队随军冲上前沿。他在泥里水里,装车、卸车、背米,和群众一道干活。一个俘虏听说他是区长,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国民党的区长,五、六个跟班的,拿着鞭子揍老百姓,共产党的区长,竟然和老百姓一个样!1946年10月29日,鄄南战役在鄄城以南的苏屯、石庄、高魁庄一带打响,至10月31日,刘邓大军共歼灭敌军68师119旅三个团及两个炮兵营,共计5000多人,俘获敌旅长刘广信。此次战役,九区大部分村庄处于腹地,战斗十分激烈。祖父率领全区干群到前线送弹药,送食品,抢救伤员,三天三夜不下火线,累得几次晕倒在地。九区百姓和干部看到他这个样子,无不为之感动。</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div><b><font color="#808080">由于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祖父积劳成疾,浑身长满了疥疮,胃病不断复发,他面黄肌瘦,领导和同志们劝他回家休养,他以“工作太忙”推辞。家中来信催他回家治病,他又以“身体尚好,勿需挂念”拒绝。后来曾祖母想他成疾,他不得不回家探望。村人见他瘦弱如柴的身躯,都心疼得流下了眼泪。祖父却笑着说:“打倒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生活好了,身上也就不长疥了。”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1946年11月,我刘邓大军撤到黄河以北地区休整,敌新五军乘虚而入,国民党地方政权还乡团尾随而至,黄河以南鄄城地界变成了游击区。为保护群众,保护胜利果实,我县区地方干部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原则,誓与群众同生死。他们化整为零,靠着同群众的鱼水关系与敌人周旋。有时昼伏夜出,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对反攻倒算罪恶极大的地主及顽固分子进行了惩处,对罪恶不大的进行了教育。这样很快就稳住了局势,使我乡村干部和群众减少了损失。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1947年3月29日,国民党181旅占领鄄城,国民党濮县县长张伯林组织还乡团随军返回鄄城,扬言一周内消灭全县抗属。当地一些反动地主也纷纷向革命群众反扑,领着还乡团挨家挨户搜捕革命干部、民兵和其家属。面对白色恐怖,以及残酷的斗争形势,革命队伍内部少数不坚定分子开始动摇、叛变,充当敌人帮凶。县委、县政府部分成员,带领机关和学校及部分家属转移到黄河以北,但大部分党员干部还是留下来,根据“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和“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原则,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但由于敌众我寡,我方遭到极大损失。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1947年4月(农历闰2月18日),国民党六十八军的两个旅,其中一个骑兵团,外加三、四千人的还乡团的兵力,西从临卜,东到红船,布下了包围网,由南而北对我鄄城县全境进行“梳篦”式扫荡,妄图把革命力量一网打尽。祖父和区税务所主任陈格文,会计王殿阳,通讯员陈万明等同志,从鄄城北门北撤。敌人穷追不舍,一直追到黄河岸边的陆井村。这时,六区领导、县武工队、民兵,以及群众数千人,被挤到狭窄的河湾内。前有黄河拦路,后有敌人的骑兵,他们只有背水一战,但是敌众我寡,而且周围有数千名群众,打起仗来于我方不利。正踌躇间,敌人蜂拥而至。祖父与陈格文等同志跳水泅渡,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奔波作战,已精疲力竭,况且黄河水深流急,几次强度均未成功。县武委会的彭山林、彭敬修也在附近被捕,三十多名革命干部和民兵,被骑兵横捆拖押到鄄城。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刚被捕时,敌人妄图利用诱降的办法制服祖父。敌县长张伯霖假惺惺地派人给他治病问安,好茶好饭招待,并许以高官厚禄。国民党县党部成员温XX的儿子温XX也上窜下跳,两面讨好。他连夜跑到边庄我家里,向祖母拉亲戚关系,让她劝说祖父投降。他还威胁说,如不投靠国民党,甭说祖父的生命保不住,我们全家人的生命也难以保住。对温XX的险恶用心,无比愤怒的祖母给以严厉的痛斥,温XX看到她如此坚决,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在关押审讯中,在狡猾的敌人面前,祖父义正辞严地揭露了敌人的诱降阴谋,驳斥了敌人对共产主义的歪曲和对共产党的污蔑,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背叛三民主义、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在狱中,他对同志说:“我是区长,人人都知道。你们不要暴露身份,出狱后,再为人民出力,为牺牲的同志报仇!”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国民党知道祖父在群众中威信高,曾打算在他身上捞一笔钱。有些同志也曾打算花钱把祖父保出来。但是,祖父通过民主人士袁子超先生再三劝说:“不要上当,这是敌人的阴谋诡计,他们是不会放过我的。”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 </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敌人从祖父这里没有捞到什么油水,又在彭山林、彭敬修、仪惠亭、陈格文、许汉勋等同志身上打主意。他们广施造谣伎俩,挑拨离间,分化瓦解,妄图获取我方机密,但敌人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徒劳。被俘的同志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10天的关押审问中,在毒刑拷打面前,他们维护了党的光辉形象,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尚节操。面对这些钢铁般的英雄,敌人又恨又怕,最后他们穷凶恶极地将革命志士示众残杀。</font></b></div> <h3><b><font color="#808080">1947年4月19日(农历闰2月28日)祖父和仪惠亭、彭山林、彭敬修、陈格文、司忠义、陈万明等11名革命志士,被绑在鄄城北门外路东和尚坑沿的大杨树上,祖父被绑在最南头,周围架起了机枪,还乡团头目拿着手枪逼着杆子会“亮相示威”。11名革命志士个个像钢打铁铸一般,怒目瞪视着敌人,并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口号惊天地,泣鬼神,响彻长空。6名同志先倒下了,敌区长吴xx走到祖父面前,阴阳怪气地说:“边运民你也太贪财了。你家里有的是钱,为什么还要共别人的产?再给你一次机会,现在脱离共产党还不算晚。不然……”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革命战友的鲜血更加激起祖父的仇恨。他无比愤怒地说:“你们这帮狗东西,永远不会明白我们共产党人的胸怀,我们活着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我们可以献出一切!”吴xx恶狠狠地说:“死到临头,你还嘴硬,今天我就叫你献出一切!"说着就命令杆子会用刺刀朝祖父扎去。残忍的敌人,从祖父腿部扎起,逐渐往上扎,刺痛的阳光愤怒地照耀着大地,瞬间脚下就流遍了鲜血。祖父竭尽全力高声对远处的群众说:“乡亲们,共产党和革命人民是杀不完的,咱们的主力部队不久就会打回来的,血债要用血来还,人民是决不会饶恕这群禽兽的……"敌人无比恐惧,怕他再讲话,就残忍地用刺刀挑开了他的两腮,割掉了他的舌头…… </font></b><br></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1947年4月19日,鄄城人民永远铭记的一天。祖父把仇恨的种子播在人们的记忆里,他用自己的鲜血浇铸了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赤胆忠心,他的英名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祖父牺牲后,城西袁庄的开明绅士袁子超先生买棺为他收了尸,并亲自到边庄为之安葬。边庄的几百名群众,看到祖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的遗体,无一不嚎啕痛哭。这一天,天空阴沉,北风呼号,寒气笼罩着黄河故道,村北的黄河水奔腾着,咆哮着,呜咽着…… </font></b></h3><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h3><b><font color="#808080">第二天,蒋匪杆子会头目崔现成带领杆子会员窜到了边庄,妄图乘埋葬祖父之机把我家斩尽杀绝。但是,富有长期斗争经验的村民早已把我家老幼隐藏起来。敌人扑了个空,恼羞成怒,便把我家的锅碗瓢勺和其他家具全部砸烂,抢走了我家的牛和猪,又穷凶极恶地将我家及其邻居的房屋放火烧掉,并用我家的耕牛和大车将在村内抢来的粮食全部拉走。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敌人为了阻击我游击队的进攻,镇压鄄北革命群众,他们强迫百姓用我家和其他革命同志家的木料及砖瓦,在边庄筑起了土圩子,修上了碉堡,并派一个连的兵力在那里驻守。从此,边庄的群众经常遭到敌人的殴打和谩骂,直到1947年6月30日,刘邓野战军强渡黄河,7月1日收复鄄城,人们才重见天日。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祖父壮烈牺牲了,他为民族的解放奉献出了珍贵的青春年华,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党员,不愧是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祖父他离开了我们,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和血脉,而是更加珍贵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高尚的革命情操和英雄气概。近70年来,我们全家几代人,一直坚守祖父的信念,不屈不挠,坚定地跟党走。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起我的祖母吴道南,她是站在我祖父身后,默默无闻,甘愿付出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祖父被捕后,她为了营救祖父,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面对面的斗争。祖父牺牲后,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幼小的子女,在连年战争、土地荒芜的恶劣环境下,祖母以自己薄弱而坚强的身躯,扶老携幼多次逃难外地,度过了艰难的拉锯战争年代。解放后,曾祖父、曾祖母因失儿的悲痛相继病逝,身体柔弱的祖母挑起了家庭重担。几十年来,她白天种地,夜里纺织,省吃俭用,虽然一字不识,却含辛茹苦地教育子女勤奋读书,以继承父辈遗志,其儿孙个个终成国家有用人才。祖母一生劳碌,从未离开过乡土,因操劳成疾而仙世。在祖母身上,我看到的是祖父百折不挠的精神,看到的是为别人,为子女,甘愿吃尽苦头的精神。她与祖父一样受到广大民众的尊重和爱戴。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如今,祖父头枕黄河,长眠在生育他的那片故土上。在每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逝水滔滔,他可以听到儿孙和家乡人民绵延不绝的缅怀和追思。在每一个旭日东升的清晨,东方霞光万里,一派太平景象,这应是祖父英烈千古光耀后世的福赐。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我年轻的祖父,您永远活在我们一脉相承的生命里!</font></b></h3><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div><b><font color="#808080">父亲年迈多病,无力向大家讲述祖父的事迹,他特做七律一首,以表示对祖父的怀念,我也借此为本次宣讲做结:</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丹心碧血铸忠魂</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缅怀父亲边运民</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英勇捐躯七十春,丹心碧血铸忠魂。</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唤醒民众驱倭寇,抛弃家财拯国民。</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面对屠刀斥鬼兽,血洒大地壮乾坤。</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胸怀旭日山河灿,豪气千秋启后昆。</font></b></div><div><b><font color="#808080"><br></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