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转眼又到中秋,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相连,假期有八天之多。早早与妻相商回杭探望父母,一到三十,便急匆匆踏上回家的路。</h3><div> 五个小时的高铁路程,其实还是较慢的,因为绕道走了直角,等到19年郑州到合肥的高铁开通,届时回家只要三个多小时,值得期待。到杭已华灯初上,打的来到小区楼下,远运望去,父母趴在四楼阳台窗沿上,静静的、模糊的,然而又是熟悉的。一打开房门,父母已笑容可掬的站在门内,一声轻轻的"爸爸、妈妈",父亲含笑点头,母亲笑着应着急步走进厨房,帮助小弟开炒已准备多时的菜肴。少顷,一桌丰盛的杭帮菜已摆满了桌子,只只是经典,道道我最爱,于是轻松的晚宴在其乐融融的谈笑中愉快的进行着。父亲八十有余,不善言谈,只是微笑着静静地看着我们边吃边聊;母亲耳朵有点背,依旧健谈,加上杨梅烧酒的功力,朗朗说笑;小弟年逾不惑,初显谢顶,伴着酒劲,谈笑风生;侄女也已初三,腼腆的左顾右盼。又见家人,又尝乡菜,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宴罢直到10点,因故坐飞机的小女才姗姗来迟,飞机误点是家常便饭,晚点2、3个小时也不奇怪,倒是劳烦接机的弟媳久等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多年来形成了惯例,每次回杭都要邀请在杭的大舅、二舅两家亲戚聚聚,小弟早早就预订了杭丝联的旅马餐厅。聚会是中餐,上午才9点,母亲就急急地催我们出发,到了目的地,餐厅还未开门。正好四周转转。小时候来杭丝联玩过,现在已没一点印象,所见的是一个创业园区,偌大的厂房,分隔成多个单元,里面有婚纱摄影、培训基地、服装加工厂等等不胜枚举,虽是双节长假,也有不少加班工作的。既感创业之活力,又叹创业之艰难。不久大舅、二舅陆续到来,大舅满头银发、手驻拐杖、步履蹒跚,谈笑中仍不失威严;二舅依然精神抖擞,欢声笑语,因与我是同行,更觉投缘,知我中秋回杭,推迟原定旅游计划前来聚会,让我颇为感动;两位舅妈身体依旧康健,倒是胸前佩戴硕大蜜蜡挂件的三表姐,近来做起了微商,言谈中颇有成功人士的作派。菜是新派的杭帮菜、人还是那些人、酒还是那些酒、话还是那些祝福和怀旧的话,但每次听来仍感亲切,每次聚来更近亲情。酒罢茶来,谈兴未减,直至下午4点才恋恋不舍地分别而去。当我向服务员表示歉意时,他的话倒让我感动,我也是外地人,过节不能回家,看你们开开心心的团聚,我在一旁也高兴。</font></h3> <h3> 虽说是老杭州人,但每次回杭都要去西湖景区转转。恰逢双节,西湖的主要景区都是人满为患,我们就选一些相对冷门的景点逛逛,也是别有一番意境。中秋时分,最大的感受就是满城的丹桂飘香,沁人心脾。漫步里西湖,领略了西湖的秋色,也回避了断桥的拥挤,其间还参观了杭州西湖博览会馆,更加了解了杭城的悠久历史。夜览拱墅桥,颇具特色的小河直街,经典交集的桥西历史文化展,驳船连绵的京杭大运河,也是杭州城北独特一景。体验慢生活,小弟介绍的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西溪湿地公园的组成部分,第一次去,陪着父母散散步、喝喝茶,看看景、照照相,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再游富春江,小时去过一次,已印象模糊了,此次小弟推荐游侠客组织的富春山水游,参观了最美网红村东梓关,惊诧于杭郊新农村的独特格局;漫步富春江,陶醉于富春江水的宁静悠长;翻越天子地,感慨于江南何处不山水的i美妙愿景。母亲年迈不愿爬山,遂与妻在天子村陪母亲聊天。在等待的两个多小时里,婆媳俩眉飞色舞、尽情畅谈,一旁的我竟插不上嘴,成了看客。有感于"亦主亦客"的两地生活,这样婆媳关系真的好处。</h3> <h3> 每次回家,免不了遇到一些家长里短的家庭琐事,我们的归来,无异于一种创造和谐的润滑剂。尤其是某天午后,小女振振有词地和奶奶探讨生活观点,虽略显稚嫩,但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得益于平时在大学里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着实令我欣慰。</h3><h3> 父母年事已高,我又常年在外,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深以为憾事。而今只要有机会,就会举家回杭探望双亲。浓浓亲情、厚厚乡意,让“常回家看看"不只是停留在歌声里……</h3><h3><br></h3><h3> </h3><h3> (闲时总想写点什么,不为别的,只想去思考、去动手、去分享,然而总是下不了笔。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奇葩说》,其中罗振宇老师讲到:人分三种,其中一种叫手艺人,是那种有了想法就付诸行动,并持续不断坚持下去的人。听后顿觉醍醐灌顶,于是当即着笔写下这篇处女作,并取"手艺人"为笔名,以此自勉。)</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