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39b54a"><b>写在展前的话——</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1><b><font color="#ed2308">专业课堂拓展练习理念的生发与运用</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3> 我国现有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苏系体系,结合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其间师生相承传习,从表现方法、工具材料、绘画对象等方面的选择沿用,已定格了专业基础练习的传统固定程式。</h3><h3> 绘画要表现生活,素材来源于生活。现在的高中生越来越不喜欢这种传统程式化的练习方式了,那些个陶陶罐罐啊,现在很多人的家里不用了,许多同学只在画室静物台上才能看到,因此,这不是他们的生活物件,而是为了画画才不得已而要画的对象。这种“不得已”的被迫,诚然成了扼杀学生绘画冲动的“老套”,或者说是“镣铐”。 </h3><h3> 因为这个问题,我常在思考,也一直在寻找解决的突破口。于是到长沙,赴北京,进培训学校,入美院课堂,对圈内专业教学进行考察学习观摩,才有了这个绘画课堂拓展练习作品集。</h3><h3> “拓展”一词,地球人都知道。拓展训练,属于体验式的培训方式,就是通过亲身经历来实现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它强调培训对象的“兴趣”和“体验”,在其他行业已经普遍运用。我们在课堂知识讲授中也有用到,但要挖掘这一词的含义,用于学校课堂教学改变与架构,之前,我还真没想过。今年上半年参加女儿班上组织的野外拓展训练,孩子们都热情高涨,虽然苦与累,但是个个都精神抖擞,跃跃欲试,兴趣使然吗。当时我突然有一闪念,这种训练理念是否能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但过后也忘了这种想法了。本期有几个专业基础不错的学生,相继向我反映,每一次走进画室就有一种厌倦的感觉,对着天天要求画的,想也是这样的东西就作呕,甚至有一个学生已经开始抵触。</h3><h3> 基于担心学生兴趣缺失的后果,于是这又让我开始了深入的思考:我们的美术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教学的意义何在?就素描而言,训练抓形和造型能力就只有陶陶罐罐和头像吗?------?</h3><h3> 经过了一番思斗,绘画拓展训练理念在我心中逐渐成形,也第一次带入了课堂。</h3><h3> 绘画开始前,我讲了几点要求:自由选择自己想画的东西,用自己想用的工具,但一定要用写实表现形式,我只提供想法和技法的指导,两天必须要上交一张作业。学生们提出手头没有资料,我说那就用手机、平板或自己找印刷图片。接着,学生们忙开了,场面开始是热闹忙乱,后来作画的时候,变得比以往的课堂沉静多了,大家都在埋头画自己喜欢画的东西,没有在课堂上精神游离的同学了。</h3><h3> 思进在路上,拓展练习理念尚在实验阶段,假以时日,方能日趋成熟。本次作品虽然形式多样,但观者也可能感觉与之前也没有异样,其实真正得到改变而愉悦的是学生在作画时的心理状态。由于观众不参与作画过程,是看不出改变究竟何在。</h3><h3> 默默改变自在人心,观者尽管赏心悦目,贻笑大方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