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根 记

陆茵

<h3>  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难以割舍、缠绵悱恻!风雨漂泊异乡路,浮萍凄清落叶飞。游子寻根满愁绪,一朝故土热泪归。</h3> <h3>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我们的父亲常常因为自己是个孤儿,不知"根"在哪儿而感到忧伤和遗憾,我们的母亲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离开自己的故乡,跟随父亲的部队来到浙江定居嘉兴,五十七年间踏上返乡的路不会超过5次,我们这辈人中只有我的哥哥在1981年的春节跟随父母回乡过,这其中多少有点重男轻女因素,尽管如此,时光匆匆亦已过去36年,我们姐妹仨只能从他的描述中展开想象。</h3> <h3>  近4至5年,我们分别送走了母亲和父亲,也都到了60岁上下的年龄,成了家庭中的"老人",每当大家聚在一起思念父母之时,常常会涉及到"寻根"这个话题,尽管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叫什么名字,至少我们应该去找一找自家的祖宅,寻一寻其中的渊源和故事。</h3><h3> 兄弟姐妹商量着,趁着小妹回国,趁着国庆中秋长假,2017年10月5日(丁酉年八月十六)我们一行六人去"寻根"。于是大家分工合作,联系上海的王玉莺大表姐,找到唯一还在老家的已故大表兄王命沂的小儿子,我们的表侄王长伟和侄媳妇王小平,订住宿,商定行程,购高铁票,准备礼物,大家在杭州集合,哥哥陆平成了我们返乡行的积极提议者和领队,姐夫顾惠人成了我们返乡团的出纳兼会计。福清站出口,受到了表侄王长强携媳妇雪红,表侄王长伟携媳妇小平的热情迎接,表侄女王秀玲和女婿何宝乐也从龙田赶来了,三姐弟及家人一路陪伴着我们,悉心照顾着我们,让我们笼罩在暖暖的亲情里!</h3> <h3>  福建省福清市别称玉融,距其东南方四十余里处有个小镇名曰港头(原作江头,又称锦江)。港头镇位于东经119。28',北纬25。34',地处龙高半岛中部,地形两面临海,东高西低,西北与龙田镇接壤,东南与三山镇相连,北濒福清湾,西南临兴化湾,是个著名的侨乡。港头镇因原驻地村东有一港道由西南向东北伸入海坛海峡,称锦江,村庄沿港湾密布成"U"形置港道之首,故称港头。</h3> <h3>  福清市港头(江头)镇的锦江王氏,是当地一大望族,他们是闽王王审知的后裔。据《开闽忠懿王氏族谱》载王审知第十三世孙王璟,为元代进士,他从福州迁居福清锦江,而王璟的儿子王七良,是王审知的第十四世孙,则被尊为锦江王氏一世祖。另据《锦江王氏支谱》载王审知儿子王延政的次子王继元(又名王元和),为玉融太尉,后定居于福清。王继元子王寿康隐于锦山十余世传至王景,又传数世为七良公。若按此谱所载,王审知的后裔迁居锦江并繁衍发展,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h3><h3> 港头又称为锦江,依山傍海,王氏宗亲们就聚居于锦江流域。元朝年间,王审知十三世孙王璟,字伯琛,南宋理宗年间出生于福州,为元代至元年间进士,担任召差使。王璟为官时曾被诏差外国三次而返,后因厌倦闹市生活,从省城福州迁居福清县,定居于港头西埕前(时属福清县崇德O化北里龙集境,现为五星村地界)。据《福清锦江王氏族谱三项支谱》载锦江王氏以王审知为开闽一世祖,依次为二世王延政,三世王继勋,四世王俭,五世王传烈,六世王永崇(字有本),七世王嗣康(字汝宁),八世王继先(字国治),九世王悦道(字世和),十世王锐(字希坚),十一世王溉(字必流),十二世王岩老,十三世王璟(字伯琛)。王璟生子七良,字尔芳,序七(叔伯兄弟排列),故曰七良,因住西埕前,便以西埕为号。十四世七良公有三个儿子,长继善,次继兴,三继志。元朝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元明鼎革之际,社会动乱,烽火连天,西埕前亦无法幸免于难,王七良夫妇因此惨遭劫难。</h3><h3> 相传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十分敬佩闽王,曾作有一篇《忠懿王像赞》,载于《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中。锦江王氏是福清的一大望族,叶向高家与锦江王氏的王锡侯家有姻亲关系,两人是表兄弟,因此叶向高特意为锦江王氏行第题写对联。据《福清锦江王氏族谱三项支谱》96页载:明万历内阁士福唐(福清)叶向高题昭穆曰:"玄孚胤,日茂永君绍。"王锡侯亦为合族学讳表字排行,联曰:"圣鸿基钦命长徵(征)为宴(实)孝;开亦统聿昌再启是成仁"。锦江王氏将王璟作为锦江王氏的始祖,将王七良当作锦江王氏的一世祖。如今,福清锦江王氏在此地已生活了数百年,已繁衍至28世,亦即现在生活在锦江的闽王后裔中有些人已是闽王的41世孙了。我们的外公是基字辈,舅舅是钦字辈,表兄是命字辈,表侄是长字辈,他们的儿子应该就是徵字辈了吧。</h3> <h3>  早年,我们的外公赴南洋谋生,相隔十年返乡一次,过于辛劳英年早逝,长我母亲10岁的大舅前赴后继,也在50多岁客死他乡。我的外婆中年中风长期瘫痪在床,同样也是长我母亲10岁的大舅妈,8岁便嫁入王家做童养媳,与我外婆共同养育着我母亲和我的小舅,伺候我中风的外婆十余年,其对家庭的担当绝不亚于家族中任何男子,直到2016年10月2日寿终就寝。她在世的104年中大部分时间守着这老厝,与这座老厝同风雨共甘苦。她与我大舅共生育了四子二女,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大舅在海外因病突然去世,她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但她踩着三寸金莲,不知疲倦地在地头海边辛勤劳作,直到儿女独立成家,她支撑着这个家,掌控着这个家的命脉,理所当然就成了老王家的顶梁柱和掌权人!</h3><h3> 在我们的记忆里,几十年来大舅妈来嘉兴不少于5次,无论她短居或是长住,母亲每每见到她总是毕恭毕敬孝顺有加,从骨子里敬佩她爱戴她,母亲在世时无数次提及其哥哥嫂嫂对她的栽培和宠爱,使她一个乡下女孩在解放前重男轻女的福建农村得到良好的教育,为日后母亲自食其力自谋生计成家立业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大舅妈和母亲与其说是姑嫂关系,更确切的应该是母女关系,真是长嫂如母!如今我们站在她墓前,仿佛又看到了大舅妈端庄典雅秀丽小巧的身影,柔和的面部线条,精致的五官,配以梳理着光鲜好看的发髻,衣着整洁,仪态大方,才思敏捷,温柔中透着睿智。</h3><h3> 向您默哀,我们的大舅妈!</h3> <h3>  在表侄儿侄女们和侄媳妇侄女婿们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东光村,村头的阿妈听说我们是&quot;浙江阿姑&quot;的后代,特意等在路口迎接着我们。我们穿过细细狭小的巷子,渐渐靠近这老厝,斑驳灰暗的墙面透着红砖,灰黑的瓦片层层叠叠,沉静,凝固,久远,又略带着些沧桑,仿佛走进另一段时光。</h3> <h3>  在闽语(福建方言)中,"厝"一词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就如普通话中的"家",我们的厝坐落在东光村西181号。这座建于九十年前的近代建筑,占地面积近3亩,坐北朝南,三进六扇,大厅和两厢各有两层,整个建筑错落有致规模宏大,远近闻名。老厝主座造壁为石块加工砌成,上部为红砖砌体,顶部弧形上翘的封火山墙二坡顶(燕尾脊),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厝内走动遮风避雨,结构缜密,布局合理,防火防风防盗采光通风防湿排水样样齐全。</h3> <h3>  从大门外一眼望去,前厅后部设有两道屏门,两进之间有墙隔断,中开门,门内各有前后庭院以及左右两厢。层层叠叠的木门,一推便"吱呀呀"地响了,据说这些木门只有在办婚丧大事之际才得以畅通无阻。</h3> <h3>  在这座老宅里,王家至少繁衍了5代人,它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人声足迹,跻身在其中,我们仿佛看到老厝十来户小家数十人熙熙攘攘穿梭其中,男人们高谈阔论,女人们轻声漫语、孩子们打闹嬉笑,一帧帧的画面随着亲戚们的讲述呈现在眼前,光阴的故事在这里定格。</h3><h3> 我们的大姐陆融娜,1955年5月23日就在这里诞生,还未满2个月就随我父亲部队调防迁往嘉兴平湖,尽管在她的名字里刻有福清的简称"融",但她的记忆里怎么都找不出这座老宅。现今,老宅里的人或告别人世,或出国创业,或远赴他乡,或搬进新居,但仍有这么一对舍不得离开的老人长久居住在此,算起来应该是我外公兄长的孙辈。<br /></h3> <h3>  屏门上方及轩廊、檐下等处梁枋、花板、斗栱、替木等木构件雕刻精美,保存尚好。</h3> <h3>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维护,房间内杂物随意堆放、天井内杂草丛生、随处可见的跌落的木雕和爬着蜘蛛网的屋顶,使得这座昔日辉煌的老厝日渐破败,鲜红的对联残缺不全,且蒙上一层层厚厚的灰层,更让这老厝添一重破旧的沉重与哀伤。</h3><h3> 也许过去的文明适应不了现代的进程,但作为老王家的后人,还是希望不要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毕竟,在老厝苍老的面颊下,还深酿着一段当地文明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生态。</h3><h3> 据亲戚介绍,当地政府部门也将这座老厝作为当地珍贵的近代建筑,不仅不能拆除,还需要保存与修缮,初步估计这修缮工程相当繁重,所需银量绝不亚于在当地建造一座五层楼别墅,有谁能承担呢?</h3><h3><br /></h3> <h3>  值得欣慰的是,政府部门至少有这个保护与拯救意识,相信王家老厝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就像这长在庭院里的野草野花枯枝败叶,只要稍加护理就能生生不息!</h3> <h3>  用心渡过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美好,要离开故居了,老哥回眸一望再望,惜别之情溢于言表。</h3><h3> 有些事情说不清,有些召唤在梦中。次日清晨我和大姐外出散步,在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情况下,我们在岔路口随便选择其中之一,不知不觉我们又来到了妈妈的故居,来到了妈妈儿时常去的海滩边,冥冥之中像是有召唤!</h3><h3> 亲爱的妈妈,我们此行专程去您从出生到成年到成婚到生育的居住地,回到您整整生活了32年的魂牵梦绕故乡,您在天之灵能感受到我们对您的爱戴和一片孝心吗?能感应到幸福与宽慰吗?</h3> <h3>  福清境内有着绵延的长长的海岸线,如今那里的居民依然有很多是靠着海物为生,随处可见的围海养殖,在给当地居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海滩美景,或多或少影响到当地的旅游业。</h3><h3> 那天,侄女侄子王秀玲王长伟王长强三姐弟携女婿媳妇们三辆车载着我们从港头镇出发,经过三山镇的嘉儒村,龙田镇的东壁岛,游到高山镇的大海边,透过平潭海峡依稀可见平潭大桥。我们站在海堤上,任凭海风吹拂着脸庞吹乱了头发,平凡而又普通的海有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神韵,美得壮观美得瑰丽美得宁静美得漫不经心美得富有气魄与胸怀,它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你是否记得它,它一直在那儿!</h3><h3> 浩瀚的大海,您可曾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位温柔贤淑善良又勤奋的女儿,在您的滩涂上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您的怀抱中度过了她的婴孩少年青年时期?亲爱的妈妈,您在天国也一定能听到海的呼唤,并将这不可抗拒的呼唤传输给我们,我们来看海了,我们来看您了,您永远和我们心连心!</h3> <h3>  表侄王长伟,浓眉大眼壮健憨厚,是老王家唯一留在福清港头的后代,话语不多真才实干,相貌与我大舅酷似,育有二子一女,经过数十年打拼,如今也建起了占地近300平米的五层楼房,站在他家的屋顶,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港头的全貌,看到王家老厝!</h3> <h3>  福清港头两日,我们受到了高规格的盛情款待,特色佳肴数不胜数,早中晚三餐顿顿精美,只可惜我们光顾吃吃吃聊聊聊,只将美味吞入腹中,吸收在血液里,融化在心底里,而未留下任何相片。临别,我们做客在表侄王长伟和侄媳妇王小平的家中,他们的勤奋与努力值得赞叹,他们的善良与和睦值得学习,他们的付出终会有收获,祝愿他们生活越过越好!此行顺利结束,特别鸣谢众亲戚,谢谢你们提供的信息,谢谢你们的护送与陪伴,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h3> <h3>最后附盗版略作修改小诗一枚作为结束语:</h3><h3>拔地参天傲碧空,枝繁叶茂庇群生。</h3><h3>离乡背井元朝事,祭祖寻根现世情。</h3><h3>迟访融城时有限,盘桓故土意无穷。</h3><h3>今朝同聚浓荫下,共叙乡思颂太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