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职院校山水画基础教学反思与方法探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来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独树一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魏晋山水画发端萌芽,便迅速成为中国历代画家最钟爱的表现题材之一,特别是在宋代,统治者设立宫廷画院以后,山水画更是大放异彩,其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巅峰。宋以后文人画兴起,文人水墨山水画这股清流逐渐壮大,到明清时期已然成为画坛主流。纵观历史,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和演变,与其传承法则是分不开的,形成了非常成熟并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模式,这些对现代高等或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学也是意义重大。</h3><div> 一、山水画基础教学实践现状分析<br></div><div>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现状的需要,山水画教学亦是如此。当前高职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和传承,其中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相对容易入门的画科之一,其对学生的美术基础要求较低,大部分跟艺术相关的专业在进行中国画教学时,都选择从山水画入手,但在山水画基础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反思。</div><div>(一)教学过程中缺失传统人文和审美理念<br></div><div> 当今社会各方面节奏都如机械化般快速运转,如此的快节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绘画技法的教学,过分解读山水画的笔墨法则,但是高职的学生对于传统山水人文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理解不够,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知道对一些现成的山石树木进行生搬硬记地临摹,对水画的构图形式、章法布局所要体现的人文情怀知之甚少,更别说“澄怀味象”、“含道映物”这些在山水画表现时的内在精神追求了。</div><div>(二)对山水画技法理解肤浅,教学过程浮躁</div><div>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核心内容便是笔墨语言,在当前诸多院校山水画教学中,教师不够重视笔墨变化带来的审美意趣,任凭学生照山画山、依树描树,画出来的山石树木要么就像素描一样,带着光影、明暗,体积突出,要么就像油画水粉一样,带着块面,色彩艳丽。用笔基本是平涂,色墨交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往往是急于求成,照着范本一挥而就,很少有一开始就能够平心静气,循序渐进地学习基础,所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也透露出一股浮躁之气。</div><div>(三)山水画理论教学不系统</div><div> 山水画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留下了十分丰富且宝贵的山水理论知识,包括山水画技法理论、审美理论以及画史等等。而在现今的教学中,就缺乏对这些理论的系统讲授,甚至连基本普及都不到。在教学中只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没有要求学生去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一现状造成学生对山水画基本画理一知半解,不能全面、较清晰地了解山水画基本的历史发展情况,连历史上主要的山水画流派都不了解,更有甚者连一些最具代表的山水画作品及其作者也不熟悉。</div><div>二、山水画基础教学的几点看法</div><div> (一)重视传统山水人文和审美观念</div><div> 在山水画基础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人文精神。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老庄道家思想的肥沃土壤,是山水画之所以萌芽发展壮大的温床。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万物之始,而“道”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对老庄思想也是趋之若鹜,自然也是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游山玩水不仅仅是观山赏水,更有寄情山水、澄怀味象、含道映物之意。另外中国传统朴素的色彩观念也对山水画有着重要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有“绘事后素”一说,认为绘画作品应以简单的白色为基调。《道德经》也有提到“五色令人目盲”,纷繁炫目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受其影响,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家在作画时逐渐摒弃“五色”,以朴素的水墨色取而代之,创造了我国山水画历史长河中一座又一座的高峰。</div><div> 中国传统的传统的审美观念亦是影响山水画教学的重要方面,在山水画表现中,画家始终力求达到一种“卧游”、“畅游”的艺术境界,不管是在画家作画时还是观者在赏画时,其作品都能展示出一种边画边玩、边赏边游的意境美。意境是传统山水画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审美特点。另外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观念还与现代设计理念十分吻合,比如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皴擦点染讲究干湿、浓淡、主次、虚实、黑白等等变化,力求达到一种节奏美、均衡美、和谐美等形式美。将这些人文意韵、审美因素与笔墨技法完美结合才能气韵生也。(二)注重以书法用笔入画</div><div> 在山水画教学中应加强书法的练习,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可以说是与生俱来,这在山水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魏晋时期谢赫关于绘画的“六法论”,将“骨法用笔”紧列在“气韵生动”之后,这里的“骨法”讲究的是用笔刚劲、挺健,有力量感,给人一种傲骨之气,这与当时的书法用笔同出一辙。唐代张彦远在记载中最早明确提出“书画同体”一说。元代赵孟頫进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书画同源”理论,认为书法和绘画本就同宗同源,以书法用笔入画应当是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最低的用笔要求。</div><div> 从绘画表现来看,山水画的勾勒、皴擦以及点染等表现手段,其用笔无一不是书法的用笔。山石树木的勾勒一般使用中锋行笔,力求稳健,质朴。皴法是山水画最基本的表现技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皴法的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大多数圆笔的皴法比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等等,都是中锋用笔,其笔法与篆书、隶书用笔相同。方笔皴法中的斧劈皴等用笔方折有力,干净利落,侧锋出笔,与书法中的行书,楷书接近。虽是画画,但是从其用笔来看应为写画。因此,在山水画教学过程中,书法的同步练习不可或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临习一些篆书、隶书经典,熟悉其用笔感觉,再将这种感觉逐渐过渡到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以书为笔,方可解决用笔的问题。(三)要精选教学范本</div><div> 山水画入门教学,必然离不开临习。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绘画都遵循着临摹——写生——创作这一主线。纵观历史,历代的山水画家,必有所师法对象,其笔墨技法和艺术意境也必然师出有名,如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父子师法隋代展子虔,将着色山水画继承之后继续拓展,开创了影响至今的青绿山水画。宋代范宽,早期取法五代荆浩和北宋的李成,后来根据自己心得加以开拓和创新,终成一代巨匠。明清时期,山水画更是注重师承关系,董其昌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将唐代李思训父子至宋代的马远、夏圭等及其追随者归为北宗,将张璪、荆浩、巨然以至元代四家归为南宗,这里的南北两派就是两条明显的师承关系,因为董其昌这一理论带有一定崇南抑北的倾向,南宗成为明清山水画画家争相学习的对象,也逐渐成为当时的正统和主流。</div><div> 在当前高职山水画基础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定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考、临摹大量的优秀范本,因此如何取法古人、选取精华,成为山水画基础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刚接触的初学者来说,应该使用一些用笔清晰、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的范本,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搜集中国历代留存下来的优秀精品,以这些经典为学习对象,切不可使用当代所谓的山水画大师的画作为参照,更不能使用市场中艳俗不堪的行画为蓝本,来进行山水画教学或学习。</div><div><br></div><div>结论</div><div>针对山水画基础教学过程中缺失传统人文精神和传统审美理念,理论教学环节薄弱以及对山水画基本技法理解不透彻,教学过程过于浮躁等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山水画基础教学可以重视从传统山水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入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临习书法,注重书法用笔,以书为笔来解决用笔的问题。同时教师定要引导学生参考临摹大量的优秀范本,大量临习古代经典,师法正统,提高艺术审美眼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br></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br></div><div>[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div><div>[2]许江.《人文传统》[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div><div>[3]张强.《中国山水画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div><div>[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div><div>[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