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Z My Teacher 岁月如歌

青山依旧在

<h1><b>一路高歌真善美,<br />辛勤笔耕几十年。<br />三尺讲台A B C,<br />桃李天下尽欢顏。<br />为人作嫁无怨言,<br />笑谈江湖仕途艰。<br />追梦人生终无悔,<br />闪光洒在符号间。<br /> 老师犯上了<br /> 2017.8.25日</b></h1> <h1><b>孙如珍,1943年8月生,山西武乡人。曾任小学、中学教师,教育局、通讯组通讯员,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和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2003年8月退休。曾参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筹建、《武乡县志》编纂和武墨地方铁路初期筹建等工作。采访过众多老一辈革命家和武乡籍老干部。他心怀敬畏,书写历史。见证和参与了武乡许多重大事情。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富于幽默!是我十分尊重的老师!</b></h1><h3> <br /></h3> <h1><b>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学生时期,那是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同时《新华社》报导,苏联修正主義头子赫鲁晓夫下台!这样的重大新闻出现!武乡一中总要开大会!我当时正在武乡一中上学。清楚记的,全校师生在开早飯前集中在上院操埸,各班整队。由王焕安书记宣佈重大新闻!原子弹上台!赫魯晓夫下台!<br /> 作为当时的学生!就盼早点开飯!台上多了几个老师的新面孔,其中就有孙如珍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孙老师的记忆!</b></h1> <h1><b>进一步的接触,已到了1973到1974年左右。那时孙老师在县通讯组工作,到柳沟铁厂写厂长李广德材料,照下了这张值得回忆的合影。地点《柳沟铁厂旧厂部》大门口。当李广德的事迹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抪出时,我把扩大放的高高的!让全厂人都听到!那一刻我真佩服孙老师的文笔!</b></h1> <h1><b>2011年辛卯仲夏,孙老师将他的《记忆的碎片》一书赠给我,并亲笔题了字,我十分感激!每逢夜深人静的时侯,总要拿起来看看!每个人都有记忆的碎片,他的碎片块块闪光!我的碎片杂乱无章!拼接碎片,再现历史,再现真实!弘扬时代正能量这就是我的老师!S•R•Z My Teacher !</b></h1><h3> <br /></h3> <h1><b>1979年11月1日<br />来京50天中曾五、六次去见浦安修同志,她都热情接待我们。明天就要离京,今天,去和她告别,她嘱咐我们:"第一,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了馆标,表示他对纪念馆的支持,对太行人民的支持。他把请示上总部二字去掉,题名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这就为你们办馆指明了方向,要充分反映八路军在太行山的丰功伟绩。第二,你们做了大量工作,这次来京又见到许多太行战斗过的同志,收集了不少资料。但是,办馆的任务还很艰巨,一定要继续努力。第三,回去以后请示省委,让省委向中央报告,争取尽快批准、立项,力争建一个有规模、高标准的纪念馆。第四,明年,我争取能回太行看看,看看总部、北方局旧址,看看乡亲们,很想念他们。..."浦安修同志说到这里,神色凝重,眼圈发红。我们记下她的嘱托,带着她对老区的深情,依依与她握别。</b></h1><h3> <br /></h3> <h1><b>往事钩沉<br />人间正道是沧桑<br />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筹建始末,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座落在山西省武乡县城马牧河西岸的凤凰山脚下。她雄伟、壮观、巍然屹立,在葱茏苍翠的凤凰山映衬下,显的格外庄严、厚重。她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全国红色旅游的精品景区之一,是武乡老区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b></h1><h3> <br /></h3> <h1><b>往事钩沉<br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这段歌词时时回响耳畔,那尘封的往事,也常常撞击心扉,让我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那些与武乡老区的发展紧紧相连的大事小情。</b></h1><h3> <br /></h3> <h1><b>人物春秋<br />人生在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许多人和事,如过眼云烟,瞬息飘散。但总会有些人在你心中挥之不去,让你常思常想。让人思念是一种幸福;但思念自己崇敬的人有恩于你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赋闲京官桑梓情<br />纪登奎和他的家乡<br />纪登奎,党的九大闭幕后,一个在全国如雷贯耳的名字。当时一言九鼎的毛泽东主席,称他是"我的老朋友",更让纪登奎同志的身上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他的家乡太行革命老区武乡县的人民为能有纪登奎这样的人物深感自豪和骄傲。此后,纪奎同志似芝麻开花,一跃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兼任北京军区第一政委,后任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仅仅几年的功夫,他已在中央纵横驰骋,协助毛泽东主席,管理着国家的重要政务和主持着"文革"中一些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可谓日理万机,众星仰望。</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物专访<br />为了抢救和收集史料,我曾采访过许多革命前辈,他们的经历不同,职务不同,文化层次也不一样,但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独立,人民的安康,他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共同品德: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坚守信念,义无反顾。</b></h1><h3> <br /></h3> <h1><b>浦安修回忆抗战时期北方局妇女工作<br />抗日战争时期,我于1938年底到了太行山,1939年从八路军总部直属政治处调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女运动委员会工作。当时的中共中央北方局,一直是和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转战在一起,先后较长时间驻扎在太行山区的潞城、武乡、左权等县。在妇委工作过的先后有刘志兰、卓琳、王泓、马玉书、孙明、黄娣、徐若冰等同志.。</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民兵故事<br />抗战时,武乡村村有民兵组织,处处传颂着民兵故事。70年代初,县委通讯组组织编写民兵故事,我跟着李志宽先生也写过许多篇。因为是初学练笔,故显得十分粗糙况且写于"文革"时期,留下许多历史的印记。选三篇以补那段空白。</b></h1><h3> <br /></h3> <h1><b>宁死不屈的李馥兰<br />夏日一天的拂晓,武西兰柯山下的邵渠村外,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驻扎在南沟火车站的阎匪保警大队,纠结沁县漳源的匪军三百多人,正向村中包围过来,把个百户人家的小山村围了个水泄不通。村里的民兵群众又面临着一场大灾大难。</b></h1><h3> <br /></h3> <h1><b>小说习作<br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过武乡一本书,书名叫《山谷里的火光》,书里曾选过我的一篇短篇小说。虽叫小说,实际仍是一篇虚构的源于生活的故事。尽管如此,也让我惜,因为那是我一生中的唯一。</b></h1><h3> <br /></h3> <h1><b>为了党的事业<br />抗成初期,我在八路军总部当通讯员。那年初冬,因为送一份重要情报,我从太岳区向太行区疾进。<br /> 太行山区,一片银色世界。初冬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山野、村庄白茫茫一片,大小道路也叫积雪盖住了,西北风围着我打唿哨,似乎想把我冻僵在那里。我踏着风雪,好不容易通过了敌人的白晋封锁线,来到武东山区。可偏偏这天上午又和鬼子遭遇了,我握着手枪,边打边走,人虽然突击出去了,却没有摆脱鬼子和汉奸的追击。在我身后的山谷里,还隐隐约约听到敌人的叫喊声。</b></h1><h3> <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随笔<br />情到深处,有感而发,随手写来,不成文体。"春风大度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许,这才是真情实感,不带任何尘埃。</b></h1><h3> <br /></h3> <h1><b>北京缘·太行情<br />一场旷日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演绎了一段特殊的情缘,也使北京和太行,相隔遥远的两地,神奇般地联系在一起。太行山,一条雄伟、苍翠的山脉。它的腹地,在抗日战争中曾经是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在这里,朱总司令和彭副总司令指挥了整个北敌后抗日斗争。这里曾用特有的小米哺育了一支英雄的军队,也培养出了一大批身百战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太行山一样,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光辉的篇章,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领导署名文章<br />我一生写了许多文稿,以自己署名的几乎没有,都是为别人捉刀,我深知,这是工作性质所决定。尽管如此,每完成一篇文稿,我都会感到无比轻松和愉悦,毕竟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现选其中一篇集于书中,聊以自慰。</b></h1><h3> <br /></h3> <h1><b>领导署名文章<br />失去"机遇"后的反思<br />学习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后,我县13年改革开放的历一幕幕在眼前闪过,使我百感交集,彻夜难眠。尤其是关于抓机遇,发展经济的论述,更使我坐卧不安,深感痛心。改革开放13年了,武乡也有了不少变化。县城的楼房多了,人们的穿戴好了,也办了一些厂矿企业,修了铁路和公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财政收入增加到1130万元。但是,对照小平同志的讲话,看看外边的巨大变化,我扪心自问,说心里话,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实在是微不足道!</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序跋<br />为书作序,为展览写前言,为碑石撰文,是一难事。要千古流传,故要求极高。我曾写过一些,不求千古不朽,只是当时应急而已。</b></h1> <h1><b>《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前言<br />太行山区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西有吕梁山,北连五台山,南临黄河,东接冀鲁平原,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是华北抗日的战略要地。抗战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司令部长期驻扎在太行根据地内,指挥华北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b></h1> <h1><b>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而朋友又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情义。但是还有一位我年轻时的同村朋友,我不得不用语言来表达一下我们的友谊了,因为他已经走了。说来我们是同村,同时代的人,又有点亲戚关系,我比他大6岁,是他的兄长。他当过多年村干部支部书记!</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回村里参与筹办了他的安葬仪式。那天,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去参加安葬的人很多,村里的、乡里的、县里的,花圈摆满了大门外的路两旁,可见他的为人是不错的。在儿女们的一片哭声中,所有的人都满含热泪,目送他的灵柩向远处缓缓走去。我写了两副挽联,表达我的痛悼之情:<br />多少人痛悼英才难再得<br />千行泪最伤中年不该走<br />忠魂一缕依依萦故土<br />功过是非戚戚留青史<br /><br /></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安葬他的那几天里,我想了很多。</b></h1><h3> <br /></h3> <h1><b>乡愁依依,乡情浓浓。<br />白和村,把所有的白和人凝聚在了一起;白和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永远装着故乡,白和村的年轻人建了一个微信群,叫"白和人家",已有一百多人入群,它必将成为改变家乡面貌,创建白和村第三次辉煌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白和村的第三次崛起将在新一代白和人的手上实现。他们:才是白和村的希望和未来。摘自《红星楊》孙老师写的"白和人"</b></h1><h3> <br /></h3> <h1><b>太行山的儿子<br />——记摄影家王留大<br />太行山里出了多少英雄,谁也数不。但太行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太行人民的不平凡生活,却被有心的摄影家用相机生动地记录了下来。他就是王留大同志。<br /> 留大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他的家乡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县。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战火中度过的。从1961年在《山西日报》发表第一幅摄影作品《收获》起,30年来,他的工作几经变动,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钟爱的摄影事业。他未离开过太行,他的摄影作品却走出了太行,走向大江南北、异国他乡。他一直坚持在基层工作,但他的名字却上了《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成了摄影界的名人,还被选举为山西摄影家协会理事。</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0多年的执著努力,留大同志在摄影艺术上成绩斐然。从60年代开始,他先后在国家、省地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近千幅,有的作品入选《山西经济》《山西建设》《太行革命根据地》等大型画册,部分作品参加了山西风光文物摄影作品晋京展、华北地区摄影艺术展等影展并多次获奖一些作品被出版社选为年历、挂历出版。他还编辑出版了《八路军总部》画册,与人合编了《晋东南》画册。留大深深扎根于太行,先后参与承担了&quot;武乡革命纪念馆&quot;、&quot;八路军太行纪念馆&quot;的陈列设计、照片制作和摄影工作,为武乡县志、武乡党史等提供摄影作品、担任摄影编辑,主持编辑《武乡经济开发指南》,以自己的摄影作品,服务故乡建设,报效故乡人民。编者插话:(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红色武乡的财富,留给武乡人民美好的回忆,将是永恆的!太行人民怀念他)。</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