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月穿梭,时光流逝,转眼之间,人已老矣。十七岁时,从天津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阿拉善,下乡于斯,工作于斯,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人老,怀旧。见到老照片,就想当年事。趁着身体好,不妨再去看看那些“老地方”。看看当年上学的地方,当年下乡的地方,还有当年曾经工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旧地重游,抚今追昔。这些“老地方”,变化太大啦,几乎都认不出来了!不管如何变化,它留在我心中的那片记忆,是永远永远也无法抹去的!</p> <h1><b><font color="#ed2308">⭕️一忆:母校四十三</font></b></h1> <h3>1,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座落在南开五马路。我们1965年9月考入该校,是“老三届”的最后一届---六八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5月,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从这里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一部分去了生产建设兵团,一部分下乡内蒙古。</h3> <h3>2,当年佩戴过的校徽。</h3> <h3>3,“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这里楼房依旧,但母校早已不存。</h3> <p>4,原来,四十三中迁移到了三潭路。</p> <p>5,四十三中迁移后,因与南大附中合并,即更名为“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p> <p>6,再后来,在原黄河道二中(后又改为天津第七十四中学)的校址上组建了一所新的四十三中至今。</p> <p>7,尽管校名校址变来换去,但我心依旧,心中思念的仍然是我们过去的那个四十三中。</p> <p>8,每次来到四十三,我都要走进去、看一看。看着眼前这幢学生楼,就会想起我们当年上课的情景。</p> <p>9,再去看看教师楼,还有大操场。想当年,我们在这里参加劳动,亲手修建了游泳池。现在游泳池没有了,原址上新建了又一楼。</p> <p>10,走出校门,停下脚步,望着母校的背影,回首、回首、再回首。</p> <p>11,后记:2019年10月,老43中拆啦,这回儿真的没有了!</p> <h3><b><font color="#ed2308">⭕️二忆:下乡知青点</font></b></h3> <h3>1,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是我们当年下乡的公社。我们公社就在乌巴(乌达-巴彦浩特)公路的两侧,出行还算方便。</h3> <h3>2,我们走在乌巴公路的大道上。这条路,现在修成了一级公路,好走多啦!但在过去,这里还是一条沙石路,而且弯道也很多。你看车右侧的山包,那就是当年旧路的下坡梁子转弯处。</h3> <h3>3,“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木仁高勒公社邮电所,就是当年帮我们送信的“大雁”。那时候,我们远离家乡。想父母了,想家了,想远方的同学、朋友了,只能靠写信带去思念。</h3> <h3>4,木仁高勒烈士陵园,为纪念50年代解放军19兵团583团在贺兰山剿灭郭栓子匪徒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烈士陵园于1991年4月新建,并被列为盟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背后是水磨沟水库,2006年重新修建,近几年已经干涸。</h3> <h3>5,早些年撤乡并镇,木仁高勒划归了巴彦浩特镇。现在的公社周边,依托贺兰山自然优势、北寺藏传佛教文化优势和乌巴公路区位优势,打造旅游驿站 ,大力发展旅游业。路边还树起“阿拉善人家”、“木仁高勒驿站”标志牌,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h3> <h3>6,当年的影剧院,改建成阿旺丹德尔纪念馆。阿旺丹德尔的学术研究成果、文学艺术作品,藏传佛教经卷、法器、服饰等均在此陈列。在馆前广场上,矗立着阿旺丹德尔的塑像。</h3> <h3>7,在北寺旅游区,也修建了阿旺丹德尔的塑像。阿旺丹德尔7岁在延福寺学经,19岁赴藏学习深造。24年后被授予拉萨经学院制的最高学衔-拉隆巴(博士)学位。42岁返回故乡,成为北寺和阿拉善历史上第一个拉隆巴。回到阿拉善,他用蒙、藏、古梵文完成作品40多部,包括语言、文学、哲学、辞学、翻译、古籍诠释多类学科,是一位德高望众、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人。1840年12月,在北寺圆寂(81岁)。</h3> <h3>8,看着公社周边的经济搞得这样好,很是欣慰。站在公路边,不由自主地朝我们知青点的方向眺望:知青点,你在哪里呀?过去远远地就能看见的大树,现在没有了;我们住过的房子,现在也没有了……。</h3> <h3>9,知青点没有了,我们下乡的红星队也不在了,那里只留下道道残垣、一片空地。原来,这是几年前政府发出号召,组织动员老乡们搬迁转移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这里的草原生态,空出草场让它休养生息。</h3> <h3>10,望着远去的知青点,心中不禁泛起阵阵酸楚。知青点呀知青点,你承载了我们多少青春的回忆。</h3> <h3><b><font color="#ed2308">⭕️三忆:树贵农林场</font></b></h3> <h3>1,图中用红色圈定的地方,就是当年的阿拉善左旗巴音树贵农林场,东靠黄河西靠沙(乌兰布和沙漠),这是我又一“奉献青春、洒下汗水”的地方。</h3> <h3>2,我们过去到农林场,先要坐火车到海勃湾(即乌海市,位于黄河以东),然后步行走到黄河边,再坐小船渡过黄河,才能到达黄河以西的农林场。</h3> <h3>3,最近,我搭了一趟顺风车去农林场。没想到这次去,是走了一条新修的穿沙公路。穿沙公路一直沿着黄河西岸走,所以不用过河,直接就到农林场了。</h3> <h3>4,过去,我们过黄河,河面宽、水流急,船儿小、危险大。现在走穿沙公路安全了,但是也有缺憾,就是公路离着黄河边远了,路、河之间是一片沙丘地。我们的农林场,恰恰就在那个黄河边,这片没有路的沙丘地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车怎么也开不进去,真是望沙兴叹呀!</h3> <h3>5,“你们的农林场到了”。哈哈,这儿怎么可能是农林场,标志牌上明明写的是乌兰素海嘎查嘛。原来,这里就是过去巴音树贵嘎查和农林场的地界,现在统一归属示范区了。</h3> <h3>6,示范区的全称,叫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立示范区,目的就是综合治理沙漠,以遏制沙漠继续侵蚀黄河,减少对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同时打造一个集生态、沙产业、旅游业、商住休闲、农牧民转移转产的新兴现代绿色示范基地,在黄河西岸筑起一道新的绿色生态屏障。</h3> <h3>7,随着乌兰布和示范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巴音树贵农林场也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变化。趁着老农林场的影子还未完全消失,必须抓紧时间多来看看。</h3> <h3><b><font color="#ed2308">⭕️四忆:巴音变化大</font></b></h3> <h3>1,巴音,即巴彦浩特镇,阿拉善左旗的旗府所在地。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四十年,对巴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h3> <h3>2,巴彦浩特建城三百年,古称定远营。巴音历史悠久不必我言,但定远营建城选址的故事不得不说:城外流过三条小河是三横,纵穿三条小河的一条大道是一竖,三横一竖正好是一个“王”字。定远营就是一个“点”,而且要专门点到王字的头上边,这个点当然就是“主”啦!我初到巴音时是七十年代,那时的巴音街道布局还真是这个“主”字的样子。下图就是当年的头道桥,桥下是头道河沟,正是三横里的第一横。</h3> <h3>3,七十年代的巴音,要用现在的眼光看,处处皆文物。比如新华书店,就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h3> <h3>4,东方红广场,早已深深地印在了老巴音人的脑海里。这是1978年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在东方红广场演出的老照片。</h3> <h3>5,老街、老景、老巴音,看着是那样的亲切,令人充满了无穷的回忆。</h3> <h3>6,到了八十年代,阿拉善盟成立。巴彦浩特既是旗政府所在地,又是盟行署所在地,还为此规划了旧区、新区。</h3> <h3>7,巴音,已不再是过去的三条河沟、几条土路了。街道多了,正式的街名也有了。这是我当年画的一张街道草图。</h3> <h3>8,当时,巴音的大部分人都在旧区居住,如果要到新区上班就感觉交通很不方便。于是,街上开始跑起了公交车,而且是两截的车,这样就可以多拉一些人。</h3> <h3>9,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巴彦浩特在新区建起了第一个正式公园。</h3> <h3>10,巴音立起发射架,电视走进百姓家。当年,盟委、行署下大力气、花大本钱,在绵延几百公里的线路上建起一个个微波站,实现了三个旗之间的微波信号连接,及时地把中央、自治区、盟的声音、图像送到了千家万户。</h3> <h3>11,白骆驼雕塑立街头,巴音从此称为驼城。阿拉善是我国骆驼最为集中的产地,已有5000多年的训养历史。对阿拉善人而言,温顺、坚韧、良善的骆驼不仅是生产生活资料,更是文化之源、精神力量以及情感寄托。后经国家正式认定,阿拉善成为“中国骆驼之乡”。</h3> <h3>12,九十年代大开发,发展才是硬道理。阿拉善盟在乌素图建立开发区(见图),经济效益快速提升。但是,巴彦浩特仍然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抓绿色发展,坚决不要“大烟囱”经济。</h3> <h3>13,“植树不见树,乱石满山岗”,这是巴音营盘山的多年生动写照。九十年代,政府为此下了大的决心,通过科学规划、引水上山,专家指导、科学攻关,大力兴建生态园,营盘山终于显现出了绿色。</h3> <h3>14,巴音建成美食一条街(雅布赖路),大街小巷办起农家乐,镇区周边兴起牧家游,三产经济大发展。</h3> <h3>15,戈壁滩里奇石多,奇石托起大产业。农牧民依托奇石致了富,阿拉善依托奇石出了名,成为国内第一个取得“中国观赏石之城”荣誉称号的地区。</h3> <h3>16,新世纪广场,1999年9月建成。“1999”纪念碑,寓意全盟各族人民以1999(年)为起点,满怀豪情迈向二十一世纪。全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h3> <h3>17,进入新世纪,巴音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在南大街东侧实施危旧房屋拆迁改造,建起了一座综合性的巴彦浩特体育场,这不仅加强了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也拉动了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品位大大提高。</h3> <h3>18,进入新世纪,巴音更大了。城区以东,再建东城区,盟府(见图)东移;城区以西,再建西城区,旗府西迁。东环、西环、南环、北环全线贯通,从此巴音有了自己真正的环城路。</h3> <h3>19,进入新世纪,巴音更靓了。2011年,政府重修定远营,使古城雄姿重现巴音城。定远营城内包含的王府、王府东花园、延福寺、古代民居、古城墙等多处建筑绚丽多彩,蕴涵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h3> <h3>20,进入新世纪,巴音更美了。每当夏季来临,这里就成了避暑胜地。生态公园、营盘山,凉风习习、夜景如画,音乐、喷泉、灯光、游人,共同编织着阿拉善的美好明天!</h3> <h3>21,进入新世纪,巴音更绿了。这几年,贺兰草原、丁香园、敖包生态园、沙生植物园纷纷在巴音落地,令人十分震撼。巴音,本来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镇,这又种树、又养花、又种草的,要是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可现在做到了,真厉害呀!</h3> <h3>22,进入新世纪,巴音更火了。近年来,巴彦浩特节庆活动多之又多,引来了无数观光旅游的八方来客。特别是从2006年发起、每年一届的越野e族英雄会,自2013年阿拉善左旗被正式确定为英雄会的永久举办地以来,更使巴音火上加火。到现在,英雄会已从几十几百人参加的小型赛会变成了一场几十万百万人的超级盛会,内容涵盖多项著名赛事和精彩的主题活动,备受广大汽车摩托越野、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瞩目。</h3> <h3>23,进入新世纪,阿拉善努力创建“大沙漠、大胡杨、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五大国际旅游目的地。阿拉善吉祥物“拉拉”(暂定名,见图)以骆驼为原型,融入“沙漠、绿洲、白云、湖泊、蒙古服饰”等元素,彰显了“苍天般的阿拉善”的民族文化主题。</h3> <h3>24,阿拉善,你好有魅力啊!我在时没感觉,现在离开了又好怀念。</h3> <h3>25,阿拉善,祝福你!</h3><h3>注:本人使用的部分图片,来自朋友及网络,在此表示感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