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06年10月1日至10月7日,我和夫人,趁国庆假期去瑞士旅行。</h3><div> 瑞士,卢塞恩旧城,一辆带着中世纪古风的马车在眼前驶过,引领我们的视线进入欧洲中心。</div><div><br></div><div><br></div> <h3> 10月1日早晨,从杭州出发,十点抵上海浦东机场,这是在机场候机楼用中餐。</h3> <h3><font color="#010101"> 瑞士地处中欧,历来被称为欧洲的十字路口;面积41284平方公里,人口712万,首都伯尔尼。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整天都在旅途上,完成上海至哥本哈根至苏黎世的飞行。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入住苏黎世湖畔的GOLDEN TULIP宾馆。</font></h3> <h3>一.苏黎世</h3><div> 人在异国他乡容易早醒,推窗望去,晨曦中的苏黎世湖呈深蓝色,和天上的云彩惊人的一致;湖对岸,山城密密麻麻的灯光闪烁。在近处一幢二层楼旁的街灯下,樟树苍郁,银杏、红枫金黄,一片浓墨重彩。</div><div><br></div> <h3> 在宾馆五楼用西式早餐,落地窗外是泛着青光的教堂尖顶;云层破晓,小城已然苏醒。这时,教堂的钟声传来,似在哪里听过?《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或是《简爱》,凝神倾听,又清脆又若有若无。</h3> <h3> 清晨,静谧的街巷,行人稀少,一对夫妇推着轮椅,走过尖屋顶下的小巷,走向湖滨小径。苏黎世是瑞士的第一大城市,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33.8万。它是瑞士工商业、金融业和文化艺术中心,因建有Kloten国际机场,也是进出瑞士的一个重要门户。</h3> <h3> 城市位于苏黎世湖畔,利马特河穿城而过,是一个又时尚又充满罗马风情的绿色都城。</h3><div><br></div> <h3>二.莱茵河瀑布</h3><div> 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公里。</div><div> 莱茵河瀑布位于瑞士北部,是欧洲最大的瀑布。成形于14000至17000年前的冰河时期,宽150米,落差23米,每秒钟平均水流量700立方米。诗人哥德形容其为“大海之源”。</div><div> 走近瀑布,水声轰隆,只见湍急的河流中央兀立着几十米的两座巨大岩石,犹如两只巨兽试图阻挡激流。这时奔涌的河流被激怒了,来得更加猛烈,更加不可阻挡、穿过礁石、直泻而下。</div> <h3> 沿着河边的山路,自上而下,建有不少平台。走到与瀑布近在咫尺的最后一个平台,水气扑面而来,涛声震耳欲聋,飞溅的浪花在眼前奔腾飞舞。 </h3> <h3>三.施泰因镇 </h3><div> 施泰因镇,静卧在莱茵河边,是一座千年古镇。它有“莱茵河畔的宝石”之美称,又称宝石小镇。</div><div> 自古以来,它和莱茵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游4公里,就是莱茵河瀑布。瀑布影响了船只通行,沿河而下的船必须在这里下货下客,形成了一个喧闹一时的水运码头。</div> <h3> 现由于铁路公路的贯通,水运已停止,古镇风貌依旧,却在昔日的繁忙之后宁静下来,优雅而又迷人。</h3><div><br></div> <h3> 老街一端的钟楼门,在二战时,曾遭美军误炸,这是后来修复的。</h3> <h3> 中世纪的古镇,几百年的老建筑保存完好。并且有两个特点, 一是飘窗,大街上有许多中世纪的凸窗,在近二楼的高度,凸出一个窗台。原来,古代中国女子不能露面的禁忌,也适合某些西方社会,那时女子不便出门,却又好奇外面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个窗台,使女子足不出户,也有一个眺望的窗口。</h3><div> </div> <h3> 一扇飘窗,一处风景,一个爱情故事。</h3> <h3>飘窗也在不断演变,15世纪功能型为主,16世纪哥特式,17世纪成为家装的重点,极尽花俏之能事。</h3> <h3> 另一个特色是湿壁画,许多房屋有湿壁画装饰,画法复杂,要一边涂灰泥一边绘画,用天然颜料画在湿的灰泥上,每天涂一层,画一层,这样不仅获得很新鲜的颜色效果,还不易褪色。</h3><div> 一幅幅壁画,争奇斗艳,整个古镇好似一个中世纪美术馆。</div> <h3> 镇上最老的建筑就是这座建于15世纪初的市政厅。</h3> <h3> 市政厅的西侧长廊,是当年镇里的绅士们,手拿烟斗,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事的地方。</h3> <h3> 在这里感受古镇浓缩的光阴。</h3> <h3>厚重的铜门上,精美的浮雕诉说着久远的往事。</h3> <h3> 来到镇外横跨莱茵河的大桥,眺望河边小镇。镇背后的小山上是一片茶田,山顶是荷恩克林根古堡,据说在山顶古堡俯瞰,梭形的施泰因镇,就像一颗镶嵌在蓝色莱茵河边的宝石,这就是称宝石小镇的由来。</h3><div> 莱茵河平静地从镇外流过。</div> <h3>四.卢塞恩</h3><div> 卢塞恩,又译“琉森”,是琉森州的首府,位于瑞士中部,罗伊斯河出口与四森林湖的汇合处,市区人口接近8万。</div><div> 早在罗马时期,它还只是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渔村,后来,为了给过往的船只导航而修建了一个灯塔,因此得名“琉森”,拉丁文“灯”的意思。1178年正式建市。</div><div> 卢塞恩不大,主要景点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 </div> <h3> 卡佩尔桥和八角水塔是卢塞恩的地标,始建于1333年。</h3><div> 卡佩尔的德语意思为“小教堂”,因桥头不远有圣彼得教堂。</div><div> 卡佩尔桥是欧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桥。桥长约200米,不是一座直桥,有两个小的转弯。</div><div>廊桥顶部每隔几米就有一幅彩画,共有110幅,绘制于17世纪,画的内容多为卢塞恩的历史风貌和英雄人物,也有较多彩画描述了当年欧洲的黑死病流行的景象。</div> <h3> 桥两侧的栏板上常年用鲜花装饰,看似一座花廊,又称作花桥。这一鲜花装饰的古桥是电影《廊桥遗梦》的拍摄地之一,从建成始,它不断见证爱情。</h3> <h3> 桥身中间折弯处的八角型水塔,建在水中的礁石上,34米高,建于1300年前后,木桥依附于水塔而建。</h3><div> 水塔曾作为瞭望所,是城市防卫设施的一部分,有一段时间也用作监狱及行刑室。</div><div>现在的水塔是琉森军械协会的会馆和古军械展示厅。</div><div> 水塔与花桥一个矗立,一个横卧,构成绝妙的水塔廊桥美景。</div> <h3> 站在桥头,桥后的远山就是有卢塞恩门户之称的皮拉图斯山,还以为龙的神话只有中国有,没想到这一座座巍峨险峻的山峰也流传着龙的传说。</h3> <h3> 桥下的罗伊斯河将卢塞恩分为新城和老城,老城在左岸,新城在右岸;新旧城之间有七座桥梁相连。</h3><h3> 站在西边的铁桥上看廊桥,美丽的廊桥如金黄和七彩的两条纽带牵系着两岸。</h3> <h3> 老城内不乏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厅、邸宅和百年老店,也有中世纪的教堂、塔楼。</h3><div> 一辆带着中世纪古风的马车在我们眼前驶过。</div> <h3> 狮子纪念碑,又称濒死的琉森狮子,是世界著名的雕像之一。1821年由丹麦雕塑家雕刻在天然岩石上。这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h3><div> 这座雕像是为纪念1792年8月10日,为保护巴黎杜乐丽宫中的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全部战死的786名瑞士雇佣兵,雕像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div> <h3> 我们住在旧城,夜色中又回到廊桥桥头,廊桥在灯影下显出朦胧之美,两岸的光和影投在河面,闪动出一片晶莹光亮的波纹。</h3><div> 稍往东去,便是四森林湖,堤岸蜿蜒曲折,黑酽酽的湖面苍茫万象。</div> <h3> 在旧城里走累了,灯光别样柔美,找一处行人渐已稀疏的街角坐下,要一杯饮料,在四周宁静的氛围中,目光散漫地看早已关门,但仍将通夜亮灯的橱窗;看有微弱星光和云彩的天空;心头记起梁静茹的《如果有一天》:</h3><div>“淡忘了的是那个街角,想念的是当时的微笑……</div><div>你是不是也在品尝一个人的咖啡和天光,</div><div>是不是也忽然觉察到多出时间看天色的变换……。”</div> <h3> 卢塞恩宁静、典雅的夜色如此感人,我们漫无目的在街上又走一段。</h3> <h3>五.伯尔尼</h3><div> 伯尔尼建于1191年,是瑞士的首都,位于瑞士西半部,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的第三大城市;市内汇集了80多家外国驻瑞士大使馆和许多国际组织机构;面积包括郊区230平方公里,人口16万,海拔550米。</div><div> 伯尔尼,德文是“Berne”,意思是“熊”。原来城市的创建者一日突发奇想,决定去城外打猎,并用猎获的第一头野兽为城市命名,而在邻近的森林里最先猎到的是一头熊,“熊城”由此得名。</div><div> </div> <h3> 旧城区东面的公园里饲养着象征伯尔尼的熊,州微、市微皆以熊为图案,商场内也有不少熊标志的旅游纪念品。</h3> <h3> 阿勒河把该城分为两半,西岸为老城,东岸为新城,横跨阿勒河的7座宽阔大桥把老城和新城连接起来。</h3> <h3> 老城区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定的世界遗产。</h3> <h3> 老城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风貌,有形式各异的喷泉、带拱廊的走道和高耸的塔楼。</h3> <h3> 在众多古迹中,钟楼独具特色。建于12世纪的钟楼,其内部和面向城市的一面都是木结构的。1405年一场大火将其烧毁,后又用石头重建。</h3><div><br></div> <h3> 另一个颇具特色的建筑是伯尔尼大教堂,始建于1421年,历经一个多世纪建成。19世纪末,在教堂顶上修建了尖塔,塔高100米,成了瑞士最高的教堂。</h3> <h3> 爱因斯坦曾在伯尔尼联邦专利局工作,期间,业余钻研物理学,发表了他的惊世之作“相对论”,伯尔尼以此为傲,至今保留着爱因斯坦的住所。</h3><div> 在住所外面,遇见了一批来参观的学生。</div> <h3>六.因特拉肯</h3><div> 因特拉肯小镇,拉丁文的原意即是“两湖之间”,位于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之间,又名湖间镇。在伯尔尼东南,人口5700人。</div><div> 这是我们车行途中,在车窗外快速掠过的图恩湖。</div> <h3> 因特拉肯是往“欧洲脊梁”少女峰的前站,游客多在这里停留,住宿一晚。</h3><div> 它确是一个因观光而兴起的小镇,在镇中心的何维克街上,有许多旅游纪念品店,对面是一片宽广的绿地,为昔日修道院的土地,一直禁止兴建任何建筑物,以防止破坏这片美丽的牧场。</div><div> 天气晴好时,站在草地边上可清楚远望美丽的少女峰身影。</div> <h3> 这天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山上不是阴云密布,就是云遮雾绕,望穿秋水,难觅白衣少女。</h3> <h3> 而这片山下的绿草地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放牧的牛脖子上挂着硕大的铜铃,走动时发出清脆的铃铛声,远远传来,此起彼伏,喧嚣止步于此,铃声悠扬于前,愉快的心情慢慢融化。</h3> <h3>七.阿尔卑斯山少女峰</h3><div>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中南部,覆盖了意大利北部边界、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div><div> 阿尔卑斯山脉呈弧形,长1200公里,宽130公里至26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米,总面积大约为22万平方公里。</div><div> 它占瑞士国土总面积的65%,在瑞士的东南部,屹立着老人峰、僧侣峰和少女峰三大名峰。</div><div> 我们一早从因特拉肯动身,换乘三次火车,需时两小时,向少女峰进发。</div><div> 一路从山脚向上,经过克莱雪德山岭、劳特布鲁嫩山谷和艾格尔冰河。</div><div> 第三次换乘时,坡陡,需乘坐齿轮火车,这是带齿轨的铁路。</div> <h3> 这是劳特布鲁嫩山谷,以瀑布闻名。在列车上望,谷底绿草如茵,犹如春天;山坡森林苍苍,又似夏天;车窗外,则是秋色缤纷;而抬头望,可见积雪的山巅。这真是一场阿尔卑斯山四季之美的视觉盛宴。</h3> <h3> 我们终于到了著名的斯芬克观景台,海拔3571米,在这里眺望少女峰。</h3><div> 少女峰海拔4158米,是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最高峰。</div><div> 在雪峰之上,她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终年不化的积雪犹如一条雪白的长裙。</div> <h3> 少女峰的东边,还排列着海拔4099米的僧侣峰,和3970米的老人峰,僧侣峰横在老人峰和少女峰之间,使他们无法接触,也因此产生了种种的解释和传说。</h3> <h3> 来到观景台外的雪地,站在千万年不化的冰雪上。身后是一条长达23.6公里、覆盖117平方公里的阿莱奇冰川。很冷,有人叫着,雪进靴子化了。在规定的半个小时,我一直站在外面,鞋子里雪化了又冰住了。</h3> <h3> 在下山路上,不时回望雪峰、无垠的天际线、森林和峡谷。</h3><div> 坐在开着的车窗口,沉默不语,清冷的山风拂面。</div><div> 让心灵与自然交流,让心灵充塞冲破束缚的渴望,让心灵感受到天地间最纯真的气息。</div><div>天籁间,所有记忆都值得珍惜,我将铭记阿尔卑斯山这一座座连绵的雪峰。</div> <h3>八. 洛伊克巴德温泉小镇</h3><div> 前往洛伊克巴德的行程,全部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行进。</div><div> 一整天都在感受阿尔卑斯山的雄浑和深邃,千沟万壑不仅给我们视觉冲击,也使我们理解了欧洲人对它的尊重和由此带来的豪情。</div><div>经过一段壮丽的瓦尔瑟人之路,翻越著名的富卡山口,车窗外闪过中世纪的交通要塞安德玛特。</div><div> 山上有很多冰川和冰冻的大河,最大的阿莱奇冰川不时出现在上方的垭口。</div><div> 这是山岗上,海拔1800米的高山湖泊。</div> <h3> 站在海拔2431米的富卡山口,鸟瞰向下盘旋的山路。</h3><div> 这一段路,在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有天路之称,每年五月至十月间才能通行,据说是欧洲自驾游的最佳路线。这条路,也是当年拿破仑带领军队穿越富卡山口之路。</div> <h3> 在夜色中抵达洛伊克巴德,除了在雪峰下泡温泉,小镇宾馆也有特色,是家庭式公寓,有玄关、厨房、书房、客厅,还有工具房。那天,晚餐自理, 家居用品样样齐全,连放硬币的小钱包都有。</h3><div> 在超市买了点菜,在准备简单的晚餐。</div> <h3> 这是部分厨具用品。</h3><div><br></div> <h3> 还有一小筐干花瓣,吻香识花。</h3> <h3> 第二天,在五楼的阳台上看,四周都是突兀的青灰色山壁,原来洛伊克巴德似在一个石壁围合的石盆里,而在石盆的底部不断有温泉涌出。</h3><div> 阿尔卑斯山有100多处温泉,这个海拔1400多米的小镇温泉,是瑞士五大温泉之首,这里的温泉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div><div><br></div><div> </div> <h3> 镇上只有1500多人口,但每天约有7000名游客,七、八月旺季,多达上万人;不愧为世界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镇中有22家室内外温泉浴池,水温从33至42度不等。</h3><h3> 从阳台上望出去,镇中多酒店和为游客服务的商店。</h3> <h3> 洛伊克巴德,如果以后真还有机会再来这个国度,很大部分原因,将是为你而来。</h3> <h3>九.西庸古堡</h3><div> 西庸古堡位于瑞士边境城市蒙特勒附近的日内瓦湖畔。</div><div> 日内瓦湖,面积582平方公里,周长167公里,是瑞士和法国的分界线,大约三分之一属法国,三分之二属瑞士。</div><div> 古堡一边依山,一边临水,中间有一条通往意大利的山口古道,是控制欧洲南北通道的军事要塞。历代统治者便在此分兵把守,如同扼住咽喉。</div><div> 青铜器时代就有人在此居往,后来罗马人在此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在几易主人之后,于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在SAVOYEN家族手里经过大规模扩建,形成现在看到的集贵族宫廷、教堂、军事防御和牢狱等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古堡。</div><div> 我们这几天行程中的蒙特勒、洛桑和最后一站日内瓦都是日内瓦湖畔的名城。</div><div> 西庸古堡是瑞士最负盛名的古迹,也是世界十大城堡之一,建在日内瓦湖东端,突出于湖上由巨石组成的小半岛上。</div> <h3> 古堡陆地一侧建有护城河,以廊桥与湖岸相连。堡内有二十多个建筑,有富丽堂皇的大厅,宽大的宴会厅、摆满鲜花的庭院和卧室、礼拜堂等;一度是远近高雅男女趋之若鹜的场所。</h3><div> 而古堡底部建有关押重要犯人的地牢,大诗人拜伦《西庸的囚徒》所写的就是一位曾关押在此的民族英雄。</div><div> 堡内很拥挤,我们是16人的小团,但来了一车车大团,匆匆走一遍,赶紧来到外面。</div> <h3> 古堡外,近看它坚固的力度和美丽,这里有权利的傲慢和囚徒的无奈。远看蓝天、碧波、白云、群山,显出湖水的宽阔和深度。</h3><div> 站在日内瓦湖和古堡呵成一气的千古湖山间,我们慢慢懂得旅行的意义。</div> <h3>十.洛桑</h3><div> 洛桑位于日内瓦湖畔北部,公元四世纪建城,是瑞士的第五大城市,人口13万,是瑞士第二大讲法语的城市。洛桑这个名字为我们熟知,更多的是因为它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所在地,是国际公认的“奥林匹克之都”。</div><div> 到洛桑,就是到奥林匹克总部和奥林匹克博物馆参观。</div><div> 奥林匹克的神圣之火就在博物馆外,永不熄灭。</div><div><br></div> <h3> 这是日内瓦湖畔,寓意为“翔”的一组少女群雕。坐在湖畔,我们也心情飞翔。</h3> <h3> 瑞士在国际教育领域拥有很高的声誉,洛桑有许多国际学校。</h3><div> 遇见一群放学的学生。</div> <h3> 十张快乐的笑脸挤在一起。</h3> <h3>十一.日内瓦</h3><div> 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部,是一个美丽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城市,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性机构多达240个,集中了像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国际红十字会等大机构。有人口40万,但三分之一是外国人。</div><div> 日内瓦湖上的大喷泉是该城最醒目的标志。</div> <h3> 日内瓦是世界钟表之都,钟表业与银行业成为日内瓦的两大经济支柱。我们有半天购物时间,来到街上,逛得最多的就是钟表店。</h3><div> </div> <h3> 湖滨花园内的大花钟,钟面用鲜花和植株组成,走时正确无误。</h3> <h3> 让·雅克·卢梭,日内瓦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为了找到卢梭在花园内的雕像,我问一路人,他用手一指,把我指引到了这座雕像下,显然不是。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国度,已没有时间再找,就在这里留影,以记住我曾找过他。</h3><div> 由此,我们结束了五晚六天的行程。</div> <h3> 瑞士,有阿尔卑斯山,有日内瓦湖,有莱茵河,在壮丽的湖山间,还有中世纪的古城镇和大片绿色牧场;就像这个精致、典雅的古老庭院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一样,终将难以忘怀。</h3> <h3> 窗幔已经拉开,窗外与身影相叠的是一幢幢依山而筑的木屋,这是阿尔卑斯山典型的山镇一角;对于我们象征着开启了欧洲之窗。</h3><div> 既然窗户已打开,我们将会有更多、更自由、更美丽的旅行。</div> <h3>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