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66天游历之甘南篇(1)原创

有句无篇

<h3>2017年7月18日,Z75次列车,北京到兰州,第二天中午到达兰州,算了一下时间,完全可以赶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出了火车站坐上公交车,便一刻不停地赶到了兰州汽车南站,坐上了开往夏河的班车,看班车上的图案就知道,去夏河就是去拉卜楞寺,</h3><h3>作为人类文明的巨大产品——宗教,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承载了人类的文明信息。宗教崇奉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响,对人类的行动具有主导感化的作用,换言之,拉卜楞寺对夏河县及全部甘南地域区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h3><div>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div><div><br></div> <h3>过了临夏回族自治区就进入甘南藏区了,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班车行驶的公路两侧,一会儿闪过藏传佛教的白塔寺庙,一会儿又闪过绿瓦圆顶、有四座宣礼塔的伊斯兰经堂,后来与出租车司机和路上行人的交谈中感到,这里不同信仰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还是很融洽的。</h3><h3>从兰州到夏河班车行驶四个小时左右时间,记得是下午3、4点钟,就到了夏河客车站,下了车又补了一张豪华班车的全照。就赶紧找住处,多年来的旅行,我已经摸索出了经验,只要你在淡季旅行,就不要在网上预订住宿,因为到了目的地现找旅馆,价格便宜很多。在车上的时候,我就与一位杭州的驴友说好,下车后一起去找旅馆,人多好砍价嘛😊。很快找好了住处,放下行李,看时间还不太晚,就一起去拉卜楞寺。</h3><div><br></div> <h3>拉卜楞寺在县城的西郊凤凰山脚下,大夏河的北岸,整个寺院坐北朝南,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上松林苍翠,大夏河自东向西流淌。</h3><h3>就在这条中心街道的尽头,不到一公里,十几分钟就走到了进入拉卜楞寺的岔口,往左是顺着河边的寺院前面的街走,是顺时针走向,往右走是凤凰山脚下一片喇嘛的住房,这里没有色达那满山遍野的红房子,泥土色的外墙,间或有几座大红的外墙,显得质朴自然。</h3><h3><br></h3> <h3>一位年迈的老喇嘛,颤颤巍巍地从我身边走过,腿脚已然笨拙,但表情却很祥和,我知道,他快要走近他的天堂,相信他的内心是喜悦的……</h3> <h3>简陋的小院儿,就建在大金塔旁边,庄严与平凡!</h3> <h3>拍一张门牌,也看不出什么名堂……</h3> <h3>因为快到了傍晚,街上悠闲地行走着三三两两的喇嘛。夏河县海拔高度3000——3800米,从下车到现在一个多小时,我们不停的走动,此时高反袭来,浑身无力,杭州的那位驴友(因为他参加过越战,下面就称他老兵),他当兵时就在西藏,所以他没有任何高反症状,已经远远的走在前头。我知道,客服高反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慢脚步,所以我也不去追赶,慢慢的浏览着每条小巷……<br></h3><h3>游览拉卜楞寺的方式都是顺时针绕寺一圈,这也是藏传佛教的朝圣仪式,在转寺过程中看见散布在建筑群中的大殿即可进去参观,转寺一圈大约4公里。可大兵已然领错了道儿,我们按着逆时针方向在浏览,因此我们也没有去转经筒,第二次来时才正经的按着顺时针转了一段经筒。</h3> <h3>透过街巷,南部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小巷的路面干净平整,显然拉卜楞寺的正面,建筑的更为整齐</h3> <h3>街上的房子普遍比小巷子里的考究,像这座门楼应该是级别比较高的喇嘛吧?我来甘南之前,只是查了一下线路、交通、住宿,对拉卜楞寺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此时只能瞎逛了。后来回到北京后,才了解了寺院的大致情况。</h3><h3><br></h3> <h3>一位喇嘛告诉我,这个墙面是用一种植物,参杂泥土涂抹在墙上,不褪色、不掉墙皮!</h3> <h3>街上不时看到一些老外,因为这是一座唯一对外宾开放的寺庙</h3> <h3>​这是拉卜楞寺最大的经堂!后来查资料,了解到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h3><div> ​ ​大经堂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这是1987年重新建造了大经堂。</div><div>说起1958年之后,对拉卜楞寺的破坏,那可是数不胜数,1958年之后,很多经堂都改做了加工厂,甚至做了屠宰场,文革时期,拉卜楞寺的存世经卷被毁了几万卷!</div><div><br></div><div>时轮学院经堂</div><div>此外还有时轮学院经堂坐落于大经堂右侧,建于1763年,正殿东西 5间,南北11间,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内供时轮金刚佛铜像。后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七大弟子像,左右供奉着堪布仓、贡唐罗智仓、旦巴嘉措等活佛的灵塔。</div><div><br></div><div>医学院经堂</div><div><br></div><div> ​ ​医学院经堂,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的舍利塔,殿前厢廊内绘有人体脉络图18幅。</div><div><br></div><div>喜金刚学院经堂</div><div><br></div><div> ​ ​喜金刚学院经堂,建于1879年,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南杰扎仓样式修建。1957年失火烧毁,后由国家拨款按原式重建。</div><div><br></div><div>续部上学院经堂</div><div><br></div><div> ​ ​续部上学院经堂,位于喜金刚学院的西侧。建于1941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0间,高达三层,顶层为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故称绿瓦寺。后殿内供有弥勒佛铜像和十六罗汉象,左为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右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两侧有铜质无量寿佛1000尊。</div><div><br></div><div>续部下院经堂</div><div><br></div><div> ​ ​续部下院经堂位于大经堂东北,初建于公元1737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间,系藏式建筑,殿顶法轮、幢幡俱全,内供密集、怖畏、胜乐等密宗佛像,其后殿供奉一世德哇仓等7 位活佛之灵塔。</div><div><br></div><div>弥勒佛殿</div><div><br></div><div> ​ ​除各学院的经堂外,拉卜楞寺有众多佛殿,佛殿是僧众诵经和信徒朝拜的场所,较为著名的有宗喀巴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白伞盖菩萨殿、救度母殿、白度母殿、寿安寺、悟真寺、普祥寺、图丹颇章和护法殿等。</div><div> ​ ​其中弥勒佛殿,亦称“寿槽寺”,坐落在大经堂之西北隅,高达六层,纵深各5间。初建于1788年,1844年由卓尼察汗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班智达捐资予以翻修,并建金瓦亭。该殿为藏汉混和式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盖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阳光下金碧辉煌,故俗称“大金瓦寺”。殿内供馏金弥勒佛大铜像,高8米左右,两侧供八大菩萨馏金铜像,高5米左右。殿内藏有金、银汁书写的《甘珠尔》。</div><div><br></div><div>释迦牟尼佛殿</div><div><br></div><div> ​ ​释迦牟尼佛殿,位于弥勒殿西边,仿拉萨大昭寺修建,亦为馏金铜瓦屋顶,俗称“小金瓦寺”。该殿高三层,二层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两根铜质龙柱,释迦牟尼佛像顶供有释迦金佛,高约0.7米,是第一世嘉木样从西藏本堆地方迎请来的,殊为珍贵。第三层为嘉木样护法殿,殿前为图丹颇章,系历世嘉木样坐床和举行其它隆重仪式典礼的地方。寿安寺,系萨木察仓捐资修建的,在时轮学院前面,纵深各5间,门上悬清嘉庆帝御赐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安寺”匾额1面,殿内供狮于吼佛铜像,高13米,另供八大菩萨、十六罗汉。</div><div><br></div><div>其他建筑还有:拉卜楞寺的藏经楼、印经院、夏丹拉康、菩提法苑、嘉木样别墅、铜塔、厨房和牌坊等建筑。</div><div><br></div><div>拉卜楞寺还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属于显宗)、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拉卜楞寺将一年划分为九个学期(四年大学期、二年中学期、三年小学期)。大学期,每学期为一月;中学期,每学期为二十天;小学期,每学期为十五天。<br></div><div><br></div> <h3>甘肃省的佛学院,紧闭着大门</h3> <h3>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桑科草原,下午回来再次来到拉卜楞寺,这次围绕着寺院,由左侧顺时针转了经筒。拉卜楞寺有着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看起来很轻松的动作,实际上胳膊很累,上下身同时运动,不一会儿胳膊就酸了……</h3> <h3>大夏河河水清澈,缓缓的从寺院前流过,顺着这座桥走过对岸,山坡上是晒经台,爬上山头可以俯瞰全寺,上午,尽管在桑科草原走了很多路,还一直有着高反,我还是决定爬上去拍几张照片</h3> <h3>几位喇嘛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俯瞰整个寺院,藏区的喇嘛不像内地寺院生活那么清苦,他们每个人都有家人和信奉者供养,我曾和喇嘛同坐出租车,看到他们钱包里厚厚的百元大钞,小喇嘛去超市,总是提一大包小食品,清规戒律似乎比较少,但也看的出来,喇嘛们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平静,听课、念经、辨经、上街散步、登山眺望,我相信他们的内心绝不像云云终生那样,每天生活在欲望中。生活就是这样:你心中简单,世界就简单,你简单了,谁还能惹你起尘埃?</h3> <h3>山不高,但角度还是挺陡的,没爬几步路,心脏就蹦蹦的跳,我虽然带了“高原安”和“携氧片”,但因为这里海拔不算高,就没有吃,准备在川藏线上食用。当我爬上山顶,整个寺院呈现在我眼前,啊,真是一座无以伦比的佛国世界!</h3> <h3>从山顶望去,长达4公里的转经筒围绕着整个寺院,数不过来的金顶建筑,在夕阳下闪着夺目的光芒,庄严肃穆,几千人怀揣着虔诚信仰,聚集于此,没有一种旅游能够如此荡涤人的心灵!</h3> <h3>佛经上告诉我们,人有来生,有六道轮回,分别是,三善道(天堂,人,阿修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善道很快乐,人道苦乐参半,恶道很痛苦,地狱则苦得无法形容,为了来生,为了那个极乐世界……</h3><div><br></div> <h3>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在佛门之前,口出妄议,有句话说的好:没登灵山光明顶,都是门外疯痴汉,但我坚信,退休后这些年的旅行也是一种修行,我追求的也是佛教的一种境界:得大自在!自由自在,心无旁碍,当然,我只是追求而已,永远也到不了那个境界……</h3><div><br></div> <h3>大金塔也是拉卜楞寺著名建筑,下山后我也来到大金塔的门口,门口的狮子很漂亮!藏区无论是壁画,还是唐卡,还是建筑装饰,色彩永远有强烈的冲击力,就像这大金塔,光彩夺目。大门外,一些人磕着长头,我走进去,沿塔殿狭窄、陡直的楼梯爬到最高,金塔边上没有安全栏,我战战兢兢地贴着金塔塔身,转了一圈,近距离的拍了金塔四周的建筑,可天呐,有人还不断的要求我站在边缘,给他们与金塔合影,怎么好意思说“我害怕呢”?可您没看见我的腿在抖吗?!😩😰</h3> <h3>看殿的小喇嘛,和两只可爱的猫,寺院里的猫有福了,据说因为天天拜佛听经,下一轮回该托生个人了……</h3> <h3>金塔的四周的浮雕都是佛教故事,和菩萨的金身</h3> <h3>环视拉卜楞寺,在浅褐色凤凰山的衬托下,像一位历史巨人,讲述着天堂的事儿,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也没有城市中那种掺杂着沙尘的空气,更没有城市中的灯红酒绿,这里有着它特有的宁静,要让我选一个词,那就是肃穆!</h3> <h3>不过,喜欢大自然的天性,还是让我更喜欢大夏河和南面的山峦,翠绿的山林,静静的河水,配以转经长廊那红色的墙,给人以无尽的生命力……</h3> <h3>去桑科草原,我们起了个大早,因为没有班车或公交,拼车也找不到人,问了旅馆的前台说,只有打车去,每人20块钱,我们拦了个车,讨价还价每人15块钱,也就开了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桑科草原,司机说:如果你们要到草原的里边,就必须得消费吃饭,不如在这里看看就行了,和里边一样,当时就这么糊里糊涂的下车了,后来返程的时候,走了三分之一的路,才搭了一辆顺路车,每人5块钱就回去了。</h3> <h3>神奇的桑科大草原,绿茵如海,广袤无垠,草质鲜美,牧场连绵……</h3><div> </div> <h3>远处浅褐色的山峦,倒映在草原湿地,牛羊安静地吃草,一派安详</h3> <h3>甘南人利用不同的草,用藏文写的标语,我只看出来2017几个字,可能是香浪节时制作的吧?</h3><h3>香浪节是甘南桑科草原上藏胞的传统节日,“香浪”在藏语中可译为“拾柴”的意思;每逢六月,草原上风景如画,奶甜肉香,寺院的僧人就借口拾柴,来到野外与家人团聚,消遣上几天,后来沿袭成俗。</h3> <h3>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是这几个字,便下载分享给大家</h3> <h3>山脚下的几棵树,郁郁葱葱,在平坦的草原上,只要站立,便是风景……</h3> <h3>我下到湖边,想拍几张马儿在湖边吃草的倒影,马儿不了解我的心情,不管不顾地吃着草,就是不到湖边来,倒影里没有完整的马的身影,我耐心地等了很久……</h3> <h3>桑科草原属于湿地草原,所以水面很大,山与水交融在一起,十分有灵气……</h3> <h3>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应了那句话:天地情怀!</h3> <h3>还是留张正脸吧,明天我就要离开夏河,前往小瑞士之称的郎木寺,我知道,我可能不会再来了,但是,美丽而神秘的夏河,我永远不会忘记梦一般的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