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颐和 (夜景更新版)

于连祥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更新版。 经过近几年的时间努力拍摄,大美颐和园(夜景)基本上拍摄完毕。整理成美篇,供大家分享。在拍摄过程中留下很多遗憾,尤其是谐趣园因晚5点关门无法拍摄,有的照片因时间点,雾霾等因素,拍的并不理想。今后有机会一定要补拍。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原谅。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把最美的颐和园奉献给大家。欢迎转发,谢谢 !</p> <h3><font color="#010101">佛香阁是北京市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font></h3> <h3>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h3> <p class="ql-block">彩云追月 (佛香阁PS合成)</p> <h3>玉带桥是在颐和园昆明湖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h3><div>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其它的如江西省信丰县玉带桥,等等。</div> <h3>佛香阁</h3>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h3>石舫位于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h3><div>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div>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p>颐和园长廊位于昆明湖的北岸,万寿山南侧,建造于乾隆年间。长廊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曾经被损毁,后来1888年又重新建造,目前是颐和园内最值得观赏的景点之一。长廊两侧画有大量的壁画,画作之丰富曾经上过世界吉尼斯纪录,又被称作“世界第一廊”。</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p>长廊</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h3><font color="#010101">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font></h3>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h3>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h3> <h3>佛香阁</h3> <p>排云殿</p> <p>佛香阁</p> <p>长廊</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p>十七孔桥</p> <p>长廊</p> <h3>佛香阁</h3> <p>长廊</p> <h3>十七孔桥</h3> <p>长廊</p> <p>颐和园东门前牌楼</p> <h3>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h3> <h3>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h3><div>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div> <p>廓如亭</p> <p>廓如亭</p> <p>廓如亭</p> <h3>十七孔桥</h3> <p>德和园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仁寿殿向北即是德和园,原为清乾隆时(1736-1795)怡春堂旧址。光绪时(1875-1908)改建,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是慈禧观戏的场所。大戏楼始建于一八九一年,一八九五年建成,舞台宽17米,高21米,上下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具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还可以引水上台。</p><p><br></p><p><br></p><p><br></p> <p>德和园大戏楼,是专门为清代慈禧太后修建的一处看戏的地方。在同治、光绪当政的时期(公元1862-1908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这位太后在处理朝政之余,特别喜欢听戏。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她要听戏,每至春节她要听戏,每逢生日她更要听戏。她不但爱听戏,而且还常常自己唱几句,有时还要与太监们一起到舞台上表演一番。因此,慈禧太后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热心的戏迷。</p> <h3>豳风桥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h3><div><br></div> <h3>练桥位于颐和园西堤中部,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年间重修,桥上建重檐桥亭,可供观赏景休憩之用。此桥有别于其他桥亭的式样,为一孔桥洞,上面点缀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亭。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桥具有开阔的观赏视野,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h3> <h3>佛香阁</h3> <h3>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h3> <h3>十七孔桥</h3> <h3>沿着颐和园的西堤,从南往北走,依次经过柳桥、练桥,接下去的第三座桥就是镜桥。镜桥是一座亭桥,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外观看起来十分美丽动人。亭子常见的有四角、六角和八角。根据屋顶的层数不同,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作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的镜桥看起来分外优美。在我的眼中,它既刚健又温柔,既端庄又灵动。它是刚柔相济、阴阳结合的美的典范。</h3> <p>十七孔桥、佛香阁</p> <h3>“景明楼”位于颐和园西堤的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1753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楼型制取自元代赵孟頫所绘之《荷亭纳凉图》,楼名取意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1860年景明楼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西堤六桥时,未重建景明楼。现在见到的景明楼是1992年重建的,所悬匾额楹联均为新制,选自乾隆诗。</h3> <h3>十七孔桥</h3> <h3>柳桥</h3> <h3><font color="#010101">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font></h3> <h3>东堤</h3> <h3>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h3> <h3>西堤</h3> <p>半壁桥位于万寿山北面的后溪河西端,南与宿云檐城关相对,北面通往北如意门。半壁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基和拱券为青石材质,桥身为砖砌,上有汉白玉桥栏板,现存建筑为清漪园时期的遗构。桥拱比较高大,下面可以通行帝后的画舫。风平水静的时候,半圆形的桥拱与水面上的倒影拼合成一个正圆,犹如一块玉璧。这样看来,似乎叫做“半璧桥”更为合适。</p> <h3>荇(Xing)桥位于石舫西北侧,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该河道颐和园内称为“万字河”。荇桥以北为万字河北段,蜿蜒北行,直通“宿云檐”城关。荇桥以南可观望石舫,面临昆明湖盛景。所属景区: 后山后湖景区。</h3> <h3>十七孔桥</h3> <h3>苏州街位于颐和园北宫门,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义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h3> <h3>练桥</h3> <h3>豳风桥</h3> <h3>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h3><div>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贡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物辅弼”。</div><div>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div> <h3>南湖岛位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h3> <h3>苏州街</h3> <h3>慈福牌楼</h3><div>位于颐和园松堂入口处,始建于乾隆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松堂是一座古松参天的大庭院,清漪园时,松堂的北、东、南三面各有1座牌楼,东牌楼题额:旃林(面东)、莲界(面西) ,北牌楼题额慈福(面北)、慧因(面南),西牌楼题额宝地(面东)、梵天(面西)。现除北面的慈福牌楼已经恢复外,其它2座仅存雕刻精美的夹杆石。慈福牌楼坐北朝南。黄色琉璃瓦顶。</div> <h3>文昌阁</h3> <p>听鹂馆</p> <h3><font color="#010101">慈福牌楼位于北宫门内</font></h3> <p>颐和园听鹂馆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听鹂馆,是全国仅有的几家经营“满汉全席”的饭庄之一。它曾经作为慈禧看戏的场所,现在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富丽堂皇,最著名的万寿厅先后接待过一百多位外国元首。它位于举世闻名的皇家行宫颐和园内,坐落在万寿山南麓,前隔长廊,面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著名的“画中游”,四周翠竹掩映,景色宜人。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之优。</p><p>新中国成立后,听鹂馆饭庄被定为专门接待中央首长和外国贵宾的场所,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英国伊利莎白女王,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等。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就是由听鹂馆饭庄负责接待的。满清皇族溥杰先生曾为听鹂馆题字:“宫廷寿宴”。</p> <h3>景明楼</h3> <h3>苏州街</h3> <h3>十七孔桥</h3> <h3>四大部州</h3> <h3><font color="#010101">仁寿殿</font></h3> <h3>苏州街</h3> <h3>十七孔桥</h3> <h3>柳桥</h3> <h3>西堤</h3> <h3>十七孔桥</h3> <h3>石舫</h3> <h3>苏州街</h3> <h3>十七孔桥</h3> <p>南湖岛</p> <p>颐和园后溪河</p> <p>廓如亭 、十七孔桥</p> <h3>十七孔桥</h3> <h3>十七孔桥</h3> <h3>玉带桥</h3> <h3>佛香阁</h3> <h3>十七孔桥</h3> <p>颐和园后溪河</p> <h3>佛香阁</h3> <h3>十七孔桥</h3> <h3>苏州街</h3> <h3><font color="#010101">苏州街</font></h3> <h3>十七孔桥</h3> <h3>南湖岛</h3> <h3>佛香阁</h3> <p class="ql-block">介寿堂</p> <p>大戏楼</p> <h3>长廊</h3> <p>长廊</p> <h3>廓如亭</h3> <h3>十七孔桥</h3> <h3>东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