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来自琢磨先生的一篇文章:</h3><h3><br></h3><h3>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场经历。你经历的越多,你赚的越大。这个经历最好是能突破惯性的束缚,那么就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不断探索生命的深度,比如在某一个领域中不断深入思考,以经历知识的不同层次来获得幸福感。另一个方法是多去扩展生命的宽度,以经历不同的生命体验,来增加人生的层次性。</h3><h3><br></h3><h3>你的层次性越多,你就越不容易被生命打败,因为在一个层次上的挫折,立刻可以在另一个层次上获得补偿。第一种方法是需要一些天赋成份的,可以说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不是你下功夫就可以挖掘生命的深度。第二种方法却可以随时发生,而最为便捷的实现路径,就是旅行。</h3><h3><br></h3><h3><br></h3><h3>瑞士--苏黎世</h3> <h3>好在旅行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捕捉景色,捕捉景色只是旅行的第一个层次,叫做致用。致用的意思就是我看到,立刻就得到美感上的回报。如果你的旅行在这个层次,你就必须要学会不走寻常路,一个小岔路,一个小风景,可能都会让人心旷神怡。大家都去的地方,景色一定也是错不了,但因为去的人多了,拍的人多了,也就对你构不成冲击。所以真正的满足是,我想的,你这里都有。我没想的,你竟然在不经意间也给我看了。</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行的第二个层次在于比德。比如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的角度做的鉴赏。与其说孔子在看山水,不如说他是通过山水引发了一系列对道德的联想。通过对大自然各种生命的姿态,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获得一种全新角度的思考,这就是旅行的第二个层次,比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旅行的第三个层次是畅神,专注于欣赏的对象,不附加任何条件,从而达到物我两忘。在那一刹那,你忘记了自己所想何事,忘记了自己所为何人,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你只是觉得一片绿叶很美,一条小溪很清澈,一匹小马很悠闲,一颗小草很坚韧,你会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脸色放松下来,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舒畅。</h3></h3> <h3>Zurich苏黎世</h3> <h3>卢塞恩</h3> <h3>瑞吉山Ri gi</h3> <h3>伦格恩Lunger n</h3> <h3>这种舒畅在叔本华看来,才是真正人之所以是人的样子。平日里的生活,人与一只鼹鼠没有任何不同,忙着储存食物,忙着打洞造房子,忙着交配。而一个人开始学会欣赏美,开始学习摆脱自己的角色,你才能活出更高的姿态。在我看来,畅神是一种精神的放松,瞬间忘记自我,这个过程会让灵魂深处得到一种滋养,这种滋养就是灵魂摆脱自身控制的一种释放。</h3><h3><br /></h3> <h3>可以说我们每一次旅行,都在这三个层次上徘徊。只忙于美色美景美食的享受,怕是没有一场旅行会让自己心满意足。将致用的层次拔高到比德,能够更好的启发思考,学习如何更好的面对现实生活。将比德的层次拔高到畅神,让自己放下身为人这沉重的负担,放下自己每天面对的财富,放下自己肩负的所谓各种责任,让自己陶醉于此刻此地此景。</h3><h3><br /></h3><h3>或许在这一刹那,你才会觉得,自己没白走人生这一遭,自己才更像是一个真正的人。</h3><h3><br /></h3> <h3>布雷恩兹Brienz</h3> <h3>Wengen文根</h3> <h3>Jungfraujoch少女峰</h3> <h3>施皮茨Spiez</h3> <h3>Murren米伦镇</h3> <h3>Grindelwald格林德瓦</h3> <h3>Chexbres谢布尔</h3> <h3>Evian 依云小镇(法国)</h3> <h3>Genève 日内瓦湖</h3> <h3>Montreux蒙特勒</h3> <h3>Lavaux拉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