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鲸鱼季拍摄之~昆虫篇

滕燕亭

<h3>  昂达西贝距离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约130公里。有鉴于那里的公路状况真的不是太好(1985年由中国援建的至目前是马达加斯加境内最好的高等级公路,相当于目前我国村村通公路路面宽度等级,但路面质量连我国目前村村通公路的路面都不如,由于长年累月载重大货车碾压,路面破损犹如弹坑,汽车都要如蛇形绕着缺损的路面前行,速度非常之低),下午三点多钟从首都出发,130公里的路程我们整整走了将近4个小时。到达夜观昆虫的原始森林的时候已是晚上7点多钟。我们马不停蹄,晚饭都没有吃,跟随当地向导沿着公路两侧摸黑寻找此时开始活动的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中的难得一见的昆虫。</h3> 树蛙,无尾目树蛙科的1属,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树蛙科有10~12属400-50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也能见到。在没见到这种昆虫之前,树蛙在我的脑海中知道它的颜色鲜艳,但个头我想也与我们通常看到过的青蛙应该差不多吧,但是,当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到马达加斯加树蛙的时候,没想到它的个头却只有人的手指甲盖大小,也就是小蝌蚪刚刚长出四肢时那么大,如果不是向导对位置和树蛙的熟悉,我就是在森林中走上几天几夜也是看不到的。<h3></h3> 马达加斯加树蛙的颜色各不相同,我们在森林树叶子上发现的这种树蛙通体呈荧光蓝绿色,眼睛大大的,红黄蓝相间,非常漂亮。<h3></h3> 不知这树蛙是有趋光性还是被光炫目后看不到周边环境,还是树蛙生性就不怕人的缘故,总之,小小的树蛙并不怕我们,任由我们从各个角度拍摄,它却一动不动,因此也就无法观察到树蛙的行走动作是蹦还是飞。只能是从词条解释中去了解了。<h3></h3> 这种树蛙色彩分明,是热带雨林中非常罕见的频临灭绝的蛙类昆虫。<h3></h3> 这种昆虫叫竹节虫,名不虚传,近观,身体虽然纤细,但竹节形态惟妙惟肖,不注意还真以为是一节细竹掉落在那里。<h3></h3> 侧观竹节虫。<h3></h3> <h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是现代生物学的口号,用在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中恰如其分,两只昆虫在偌大浩渺的热带雨林中竟然狭路相逢。你死我活不可避免,尽管我们看着这一幕不免有些唏嘘,但生物种类的进化必将伴随着优胜劣汰而得到发展。</h3> 这是一只变色龙。看照片你觉得有多大?它只有两三厘米大小。我以前听说见过的变色龙怎么地也有十几二十几厘米大小,从没见到过这么小的变色龙。<h3></h3> 这种变色龙我是既没见到过也不知道叫什么,乍一看什么也没看到,因为它长得跟树皮一个样,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其实这正是变色龙在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中保护自己的本领。把自己的颜色和形状混同于植物的颜色或形状,从而躲过天敌对自己的伤害,可谓聪明至极。<h3></h3> 这是穆龙达瓦面包树下小孩子们用树枝擎着的一种变色龙,学名叫什么还真不知道。<h3></h3> 看着这种动物趴在树枝上在夕阳照射下的光影效果还不错,于是把它们拍了下来。<h3></h3> 这种绿绿的身体,嘴巴还是鼻子尖尖的是昂达西贝蝴蝶谷里的一种变色龙。形状实在是奇异。<h3></h3> 看看他们爬行起来四肢也是蛮有力的,但总归是缓慢的,这与变色龙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它们毕竟不属于敏捷性昆虫。<h3></h3> <h3>这种变色龙与上边两个变色龙属同种,只是在不同环境下所变化的颜色不同罢了。实物对比就会更加了解变色龙之所以叫变色龙的道理所在了。</h3> <h3>这种头顶上像是戴着一顶帽子的变色龙个头稍大,它们所有的形状色彩都是为了他们生存下来生来与就的。</h3> 这种变色龙既有点像蜥蜴又有点像鳄鱼。<h3></h3> <h3>这种五彩变色龙又是想迷惑什么呢?</h3> 嘴像蛤蟆,尾像老鼠,身上的花纹又有点似虎似豹似猎狗的花纹,貌似在看前方,实则四面八方它都能看到。<h3></h3> 这样的变色龙其形状看起来更像是鳄鱼<h3></h3> 五彩变色龙在爬行中。<h3></h3> 这种变色龙的懒惰令人叫绝,多少人围着它转,照相机的快门声卡卡作响,它却我自岿然不动蜷缩在树枝上睡它的觉。<h3></h3> 这种岩石变色龙的身体有点像山中岩石的颜色,趴在树干上或岩石中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很难发现它。它的两只如黄色化石般的眼睛尽管一动不动,但它却把周边的动静观察得一清二楚。<h3></h3> 这种枯叶变色龙趴在那里犹如一叶凋零变黄的叶子让人完全忽略掉,如有动静,它便停在那里一动不动。<h3></h3> 发现安全它便继续它的爬行,寻觅它所能捕获的猎物~比它更小的昆虫。<h3></h3> 瞧瞧这个动作,是不是以为它差点就要失足掉落呢?其实不然,这正是它躲避伤害的自保方式。这样挂在那里是不是更像是树枝或树叶而且还是枯萎了的。而它的后肢特别是带有强烈吸盘作用的爪子会把它牢牢地挂在树干上既掉不下去也能帮助它随时将前爪抓到树枝。<h3></h3> 这是热带雨林中一种蝴蝶,其实就是蛾子化茧成蝶的一段过程。只是这里的蝶个大颜色绚丽。<h3></h3> 我的摄友老师史冬青先生称这种蛙叫番茄蛙。不知是觉得颜色像番茄还是形状像番茄,反正我是觉得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放在这种我们看着形状极像癞蛤蟆的蛙的身上,可是委屈了番茄,甚至让人再吃番茄有点倒胃口的感觉。这里开了个玩笑,毕竟是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中的频临灭绝的昆虫之一,不管形状好看与否,应该予以保护才是正题。<h3></h3> 作为结尾片,我称这种蚂蚱叫做“七彩蝗虫”吧,人家的学名肯定不是这么称呼,鉴于咱不是昆虫研究人员,只是搂草打兔子拍摄鲸鱼顺道拍点马达加斯加独有的昆虫动物,记不住那么多昆虫的真名实姓,就随着自己感觉称呼吧,好在叫错了也不至于误导消费,但还是要赘言几句做一说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吧?<h3></h3> <h3>昆虫拍了很多,但是效果差得很多就不好意思跟大家见面了。即便如此,看了史冬青老师的《亲历非洲20》所拍昆虫,真是觉得我这昆虫篇简直就是废片了。好在我的朋友圈不都是专家,人家看不到史老师的片子,只能看看我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可能会觉得也挺好,得,分享了也就目的达到了。所以,还得厚着脸皮把美篇昆虫篇编辑完。献丑了,大家多多原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