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不是因为喜欢上了摄影,非洲我不会去,不是因为喜欢上了摄影,马达加斯加我完全判断不出他处于非洲的什么位置,也不会知道他有多大,甚至与哥斯达黎加我都分不出谁是谁。就是因为摄影,因为在马达加斯加的冬季,大量的南极冰海中的座头鲸来到此地海中恋爱、交配,于是就有了鲸鱼闹海跃出水面的壮观场面。喜欢摄影特别是喜欢抓拍精彩瞬间的摄影爱好者们不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争先恐后来到这面积仅为62.7万平方公里,形状呈狭长形,南北窄、中部宽,全境最宽处达576公里。海岸线总长3991公里的世界第四大岛国,为的就是目睹这一精彩瞬间。当然,也有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狐猴、猴面包树以及上百种的各类难得一见的热带雨林中的昆虫。我有幸跟随龙摄天下摄影团在今年夏天的8月中旬搭乘肯尼亚航空公司班机经内罗毕转机到达了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再转机到达昂达西贝拍摄了那里的猴面包树和狐猴、昆虫以及渔村的人文风光,然后再乘飞机到了圣玛丽岛拍摄鲸鱼闹海的壮观场面,十二天的时间来去匆匆犹如蜻蜓点水,所拍画面也是遗憾多多,记录这里,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算是与朋友们的一次汇报分享。马达加斯加鲸鱼季拍摄共分四篇,分别为《动物篇》、《风光篇》、《人文篇》和《昆虫篇》。考虑到此次外拍的主题是鲸鱼季拍摄鲸鱼,于是就把《动物篇》作为首篇来出篇,请浏览后的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h3> <h3>这是从百度地图上搜到的马达加斯加的地图,让我们比较清晰地了解到这个非洲岛国的平面印象。</h3> <h3>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humpback whale),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背部的形状。为热带暖海性鲸类。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h3><div> 座头鲸跃出水面嬉戏不是常态,只有在其交配繁殖期雄性座头鲸才有此动作,因此,想要观察到座头鲸跃出水面的画面,每年的7~8月间在马达加斯加圣玛丽岛附近的海面就成为欲观此景的人们必去的地方。</div> <h3>座头鲸跃出水面嬉戏的场面并不是常态,应该是座头鲸交配繁育期雄性座头鲸为了吸引雌性座头鲸的注意,讨好雌性并显示自己伟岸的一种行为方式。</h3> <h3>尽管能够亲眼目睹座头鲸整体跃出水面的几率不高,但能够看到整个头部或者包括侧鳍在内的大半个身体跃出水面的次数还是表较多的。特别是身体下潜尾部翘起带起的水帘水花还是花样繁多的。</h3> <h3>原本我是带了长焦头的,但由于去圣玛丽岛之前地接反复提醒由于要乘坐小飞机,不仅行李箱不要带了,而且随身带的小行李和摄影包也不能超过五公斤,否则,会被罚款云云。其次就是拍过的人说,在海上拍摄鲸鱼完全用不上长焦头,因为距离鲸鱼出没的地方很近,有的人甚至说与鲸鱼几乎触手可摸。而我的摄影包不包括150~600的变焦头就已经接近了10公斤,再综合旁人所说,于是就舍弃了150~600变焦头没有带,只带了70~200变焦头,结果证明还是不行。所以现在看到的鲸鱼照片的主体鲸鱼还是略显小了一些。比较合适的做法我觉得应该是100~400变焦比较合适。如果有200~400变焦头且自信能够手持得住的话当然更好,毕竟它的镜片组合和解像力、分辨率不是100~400所能比拟的。70~200虽说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变焦头,但在海面上拍摄鲸鱼,有点勉为其难了,距离太远了,超过了它的能力范围。</h3> <h3>海面上拍摄鲸鱼这种动作片,要想取得理想瞬间,需要诸多因素的构成,其中高速连拍是必须的。真正具备高速连拍且效果比较理想的相机就我目前感觉佳能应该是1Dx一代二代,尼康应该是D4、D5都能胜任这项工作。反之,不是说抓拍不到瞬间,是说很难捕捉到精彩中的精彩。原因很简单,连续十张甚至更多与连续一两张两三张的优选率孰优孰劣不言自明。</h3> <h3>鲸鱼抬尾的动作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比如新西兰,比如在南非开普敦,比如在南极北极,但是没有在马达加斯加这么频繁,这多样性。真是大饱了眼福!</h3> <h3>鲸鱼甩尾</h3> <h3>鲸鱼甩尾</h3> <h3>鲸鱼甩尾</h3> <h3>鲸鱼甩尾</h3> <h3>鲸鱼甩尾</h3> <h3>鲸鱼甩尾</h3> <h3>除了跃出水面和抬尾动作以外,座头鲸们还会在海面上同时把头颅和侧鳍路出水面,自由翻滚似乎在告诉观者,我虽体重庞大,但我很柔韧灵活。</h3> <h3>这是把侧鳍高高伸出水面在做侧翻滚动作。</h3> <h3>这是两只鲸鱼在游弋中追逐嬉戏。</h3> <h3>近距离观看鲸鱼脊背。</h3> <h3>这条座头鲸在我们眼前露出脊背后钻入海里就从我们乘坐的游艇下面穿过,从另一侧再次浮出水面,既让我们惊愕不已,又感到欣慰高兴。惊愕的是我们鲸鱼并没有直接撞击我们的游艇,如果那样后果不知道会是怎样。欣慰的是,看来我们的造访并没有给在这里谈情说爱的鲸鱼们带来太多讨扰。</h3> <h3>鲸鱼的翻滚动作</h3> <h3> 狐猴是灵长目中的狐猴科,该科有2亚科6属13种。所有种类均产于马达加斯加岛,多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或灌丛,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我们此次马达加斯加之行总共看到的狐猴有六种,分别有跳舞狐猴、环尾狐猴、熊猫狐猴、猪狐猴、鼠狐猴、绒冕狐猴等。但我这里所称呼的狐猴的名称大都是俗称或象形称呼,真正的学名很可能并不像我这样称呼。</h3><h3> 狐猴的起源比旧化石证据所显示的要早得多。狐猴的鼻子短而尖,耳朵大而尖,眼睛很大。尾巴很长,呈弧形,像浣熊的尾巴,它们是用拥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哺乳动物。由于它们的脸部眼睛以及行走跳跃似猴,鼻子嘴巴似狐,故人们给它取名为狐猴,我觉得还是蛮确切的。</h3> <h3> 这是马达加斯加狐猴中的跳舞狐猴。之所以称之为跳舞狐猴,是因为它们不同于其他狐猴行走时四肢着地交替前行,而是均以跳跃方式前行,手舞足蹈,于是人们称他们为跳舞狐猴。</h3> <h3>跳舞狐猴多数时间是在树上攀爬着,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的树上行走如履平地。即便怀里抱着小宝宝也丝毫不影响它们上蹿下跳。</h3> <h3>它们的毛发非常鲜艳漂亮,四肢上的毛发呈金黄色,很有点像我国云南金丝猴的毛色。而脑门和脖子以及肚皮、后背、脸部、眼眶和尾巴上的毛发又呈白灰、浅蓝色到蓝色、深蓝色直至黑色有序渐进浑然一体,可谓搭配协调,煞是好看。</h3> <h3>攀爬在树上的跳舞狐猴。</h3> <h3>跳舞狐猴在地面上行走的瞬间的姿态。</h3> <h3>刚刚跳跃到树干上的跳舞狐猴正在警惕着观察着周围情况,而紧紧抓住妈妈肚皮的小宝宝已经亟不可待地从妈妈腋下钻出来也要浏览一下外边的世界。</h3> <h3>此时,跳舞狐猴的距离与我们最近的时候也就是20米左右,但由于中间有一道溪水隔着,尽管我觉得那溪水并不深,但跳舞狐猴并不强行趟水过来欢迎我们,而是据守在己方一边观看我们拍照,时不时做出攀爬跳跃寻觅食物的动作,让我们留下精彩瞬间。</h3> <h3>跳跃中的舞狐猴</h3> <h3>跳跃中的舞狐猴</h3> <h3>跳跃中的舞狐猴</h3> <h3>攀爬在树干上的跳舞狐猴</h3> <h3>这只小跳舞狐猴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妈妈肚皮地下转到妈妈背上,不知是在想尝试妈妈背上的滋味,还是想锻炼一下子自己的附着能力。</h3> <h3>小狐猴从妈妈肚皮底下钻出来看看外面世界。</h3> <h3>趴在妈妈背上也是一种享受</h3> <h3>这只小跳舞狐猴宝宝已经开始大胆地尝试离开妈妈的身体自己独立活动的能力,尽管稚嫩的躯体还是要在妈妈周边做一点简单活动,但谁又能不说,这就是成长的开始呢?</h3> <h3>这种狐猴叫熊猫狐猴,顾名思义,就是那一身毛皮与中国大熊猫的毛皮真的有一比。</h3> <h3>但是它们的动作可要比真正的熊猫灵活多了,仅看这“倒挂金钟”,这可不是熊猫能做得出来的动作,倒是猴差不多。</h3> <h3>而下边这几张图片倒是还有点憨态可掬的熊猫神态,只是这脸儿,真让熊猫看见,非得吓得够呛,非得投诉专利局请求打假。</h3> <h3>这眼神,像熊、像猴还是更像狐?</h3> <h3>其实,它们这是在寻觅食物时的表情。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食物,不管是在人的手里,还是在树上挂着,他们都会旁若无人地连窜带跳地跑过去抢夺,不过它们不会像我国峨眉山上的猴子那样登峰造极还会抢包、翻包。它们目前还处于只知道寻觅裸露食品阶段。</h3> <h3>环尾狐猴(学名:Lemur catta)属于原始灵长类,吻长、两眼侧向似狐,因尾具环节斑纹而得名。多5-20成群,栖多石少树的干燥地区,各有自己的领域。善跳跃攀爬,是地栖性较强的狐猴,主食昆虫、水果。3岁性成熟,孕期约4个半月,多为双仔。繁殖期在哺乳动物中最短,每年仅两周,一只雌猴接受雄猴的时间不足一天。寿命约18年。</h3><div> 环尾狐猴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南部和西部的干燥森林中,生活在疏林裸岩地带。环尾狐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禁止在国际间的交易。<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尾具环纹斑节是环尾狐猴的最大特色。</h3> <h3>它们大而有力的后腿与短小的前肢形成很大反差,很多时候很多动作都是靠大腿的作用来实现的。</h3> <h3>从后面观看环尾狐猴的尾巴形态</h3> <h3>站立起来的环尾狐猴</h3> <h3>瞧瞧坐在那里还用前爪支着下巴,思考着什么呢?</h3> <h3>观察</h3> <h3>行走独木桥靠得是长长尾巴高高竖起来保持平衡</h3> <h3>它的前腿短后腿长,前腿力不足,攀爬跳跃主要靠后腿发力。从高处向下跳的时候,一定是后腿先着地。</h3> <h3>丝绒冕狐猴(Silky sifaka )</h3><div> 丝绒冕狐猴全身白色,面部无毛呈黑色或粉色,因其毛如丝绒、头戴一顶黑色绒帽,又被称为丝绒冕狐猴。只生活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东北部,栖息在海拔700-1875米的热带雨林。</div><div>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CR)。</div> <h3>在我们与它接触的近半个小时里它始终是这样一种姿势坐在树干上没有任何其他动作,不知道他是怕见生人还是天生懒散不好动,实在是没有猴类动物与生具有的闲不住的性格。</h3> <h3>所谓猪狐猴,一说它的面目有猪脸特征,一说它的叫声与猪的哼哼声相似,不知观者是否从照片拍摄的角度能否看得出这猪狐猴脸部有猪脸特征,我觉得猪脸特征并不明显,而叫声单凭照片又无从判断,只能听我来讲述了。实话实说,这所谓猪狐猴的叫声真的是与猪哼哼是一模一样,我真是不解,这明明是猴,为什么叫声会发出猪哼哼声呢?</h3> <h3>坐在灌木丛中的猪狐猴</h3> <h3>别看称谓猪狐猴,但在林间行走跳跃却一点也不笨拙,辗转腾挪、上蹿下跳整个一猴态百出。</h3> <h3>这是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中的竹狐猴。竹狐猴也叫驯狐猴(学名 Hapalemur),是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中等体型狐猴。</h3> <h3> 竹狐猴体毛一般为灰褐色,鼻较短,耳朵圆而多毛。体长26-46厘米,尾巴较长些,体重可达2.5公斤。一般喜欢生活在竹子茂密的潮湿森林中。</h3> <h3> 竹狐猴主要在清晨活动。它们主要栖息在地面上和树上。它们的奔跑与攀爬、跳跃能力都很高,这使得它们能够同时适应两种环境的生活。故名思义,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h3> <h3> 不知是狐猴见得人多了且觉得人对它们没有威胁而不怕人了,还是但凡有猴的基因的动物天生都与人有不解之缘的缘故,总之,与人亲密接触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有的特点之一,于是,只要人们来访,它们必与人要有一番“纠缠”。</h3> <h3>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也不管你是男是女,只要碰上了,特别是它感觉你手上有食物,那造访你的肩膀、头顶、手臂就是想拒绝也是枉然,只能顺其自然,接受狐猴们的一番“蹂躏”。</h3> <h3>都说蹬鼻子上脸,这举动是不是就是标准的骑在头上作威作福了?</h3> <h3>为了抢夺食品竟然不顾“颜面”,把美女的脸挡了个严严实实。</h3> <h3>马岛獴(学名:Cryptoprocta ferox):隐肛狸属仅1种,体结实,肩高约37厘米,体长61-80厘米,体重5-10千克,尾长可达80厘米。性体大于雌性。外形似美洲狮,嘴部似狗。体毛较短。全身棕色,富有光泽。</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马岛獴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独居,夜间活动较多,白天也活动。可在树木间跳跃。繁殖季节通过特殊的气味相互联系。孕期90天,每产2-4只。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h3> <h3> 由于人类带入岛的家猫和家犬携带的狂犬病等疾病,导致数量下降,总数不足3000只。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为马达加斯加岛最大的食肉动物。我们有幸拍到这种动物也仅仅是在马达加斯加的昂达西贝的原始森林中偶然看到的。</h3><div><br></div><div><br></div> <h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接下来分享我的马达加斯加鲸鱼季之~昆虫篇、风光篇和人文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