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跨湖桥八千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和 2017年10月1日晚于杭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h3><h3>湘湖的水啊,</h3><h3>你从何处汇集到这里?</h3><h3>你又是从何时流淌到今天?</h3><h3>跨湖桥的云啊,</h3><h3>你从何方汇聚到这里?</h3><h3>你在这里飘过了多少年?</h3><h3><br></h3><h3></h3><h3>母亲的土地哺育人类发育,</h3><h3>祖先的梦想还在这里绵延,</h3><h3>远古的海水没能把你湮没,</h3><h3>钱江的大潮伴你跨过万年。</h3><h3><br></h3><h3></h3><h3>跨湖桥啊,</h3><h3>你的水土</h3><h3>抚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h3><h3>延续了吴越人民的血缘,</h3><h3>你就是长江文明的开始,</h3><h3>你就是钱塘文化的起源。</h3><h3><br></h3><h3></h3><h3>我们仿佛看到,</h3><h3>那条独木舟从八千年前驶来,</h3><h3>木桨优雅地划过水面;</h3><h3>我们好像听到,</h3><h3>几个村落喧嚣着家猪的欢叫,</h3><h3>妇女谈笑着穿针引线;</h3><h3>我们似乎闻到,</h3><h3>熊熊火堆烧制黑陶的烟火味,</h3><h3>米饭烤鱼散发着香甜;</h3><h3>我们依稀望见,</h3><h3>漆弓石刀在树丛中闪闪发亮,</h3><h3>打猎勇士瞪圆了双眼。</h3><h3><br></h3><h3></h3><h3>跨湖桥人懂得了钻木取火,</h3><h3>肯定是人类和野兽的分界线,</h3><h3>跨湖桥人学会了煎制草药,</h3><h3>难道是中国医学的最早起源?</h3><h3>跨湖桥人进行了海水制盐,</h3><h3>应该是物理化学的成功实验,</h3><h3>跨湖桥人掌握了水稻种植,</h3><h3>可能是地球表面的最早农田。</h3><h3><br></h3><h3></h3><h3>跨湖桥啊——</h3><h3>连接着过去和现在,</h3><h3>连接着我们和祖先,</h3><h3>八千年的文明,</h3><h3>八千年的信念,</h3><h3>八千年的血脉,</h3><h3>八千年的家园。</h3><h3><br></h3><h3></h3><h3>越过时空八千年,</h3><h3>回望华夏的和谐家园,</h3><h3>飞越历史八千年,</h3><h3>描绘中华的绚丽画卷!</h3> <h3></h3> <h3></h3> <h3> 坐落在杭州萧山湘湖畔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前身为2006年4月开馆的跨湖桥遗址临时陈列馆,2009年9月28日新馆建成开馆 ,建筑面积6800多平方米。</h3><h3><br></h3> <h3></h3> <h3> 我曾经在几年前,为写的科幻小说《北纬30度》。二次前往跨湖桥博物馆收集资料,今年国庆有客自远方来,又一次陪同参观。每次参观,都为我们长江流域最早的。也是中国大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所激动。</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b>资料摘录:</b></h3><h3></h3><h3> 跨湖桥文化距今历史为7000-8000年,是浙江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器物特征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已知的各支考古文化,是一支全新的、独立的文化类型。跨湖桥遗址发现以来却受到了“冷落”,直到2004年,跨湖桥文化才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被考古界所确认。</h3><h3></h3><h3> 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等,还在遗址中发现了灰坑、黄土台、残存墙体等建筑遗迹。由此,专家确认跨湖桥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文化面貌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h3><h3></h3><h3> 在出土的文物当中,陶器最为精致和独特,虽然比河姆渡时期要早,其制作的精致程度却高于河姆渡时期,除器形规整匀薄外,主要指彩陶与黑光陶工艺。彩陶保存的鲜艳程度十分好,而且发现的完整器物较多,彩陶的分布位置及组合形态也十分清晰。</h3><div><br></div><h3></h3><h3><b>充满疑团的跨湖桥</b></h3><h3></h3><h3> 2002年3月27日,来自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会聚萧山,针对跨湖桥文化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面对着疑团重重的跨湖桥文化,许多在场的专家学者禁不住发出了“太意外”、“看不懂”的感叹。</h3><div><br></div><h3></h3><h3><b>1.高超的彩陶制作技术</b></h3><h3></h3><h3> 跨湖桥文化是一种高龄文化,它的稻作农具骨耜,在制作上十分粗糙,远不及河姆渡骨耜精细,出土的大量兽骨也表明古跨湖桥人还是以狩猎为主。但是,7000年前的跨湖桥人却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术,特别是通体磨光的黑光陶器,似乎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中的黑皮陶器有着某种联系。难怪当初会有专家认为跨湖桥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后辈,至今专家们也无法解释跨湖桥文化遗存中的这种“青春色彩”。</h3><h3></h3><h3><b>2.骨针和蚕丝线</b></h3><h3></h3><h3> 在跨湖桥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不少负载重要信息的宝贵物品,其中就有一枚精巧的骨针。这枚骨针针眼相当细小,即使采用今天的棉纱线或涤纶线,要穿过这个小针眼也不容易。那么,古人究竟用的是什么线?当时不可能有棉纱线或涤纶线,要穿过这么细小的针眼,只能使我们想到了蚕丝线。难道距今七八千年的跨湖桥人已经在接触蚕桑了?考古学家至今也不能得出答案。</h3><h3></h3><h3><b>3.使用中药的祖先</b></h3><h3></h3><h3> 跨湖桥遗址中还有一个小陶釜,底部有烟火熏烧的痕迹,釜内有一捆植物茎枝,共约30余根,长度在5至8厘米之间。由于陶釜已烧裂,古人将其丢弃了。陶釜内的植物成了考古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他们推测这捆植物是远古的中草药,遂将标本送往药品检验所进行检测。但由于标本的有机质不足,难以确定其具体的药性和名称,只能定为“茎枝类”。虽然至今也无法确定是什么中草药,但这一考古新发现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3><h3><b></b></h3><h3><b>4.陶器黏合剂</b></h3><h3></h3><h3> 细心的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陶片时,还意外地发现一块黑光陶片上有修补的痕迹,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古人是用什么黏合剂来修补陶器的。</h3><h3></h3><h3><b>5.跨湖桥的毁灭</b></h3><h3></h3><h3>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跨湖桥文化是突然之间消失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作为跨湖桥文化继承者的证据不足,这种文化缺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尚是未解之谜。</h3><h3></h3><h3> 有很多专家认为,跨湖桥文化的毁灭,最可信的推断就是毁于海水侵袭。据地质水文资料载,从全新世初期开始,东海大陆架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这次海侵在距今6000-7000年达到高峰,包括会稽山脉在内的宁绍平原周围地区,沦为一片浅海。这次大规模的水淹对跨湖桥文化的前途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钱塘江、浦阳江泛滥更加速了这一带环境的恶化,今日凶猛的钱江大潮就可以证明这一点。</h3><h3></h3><h3> 结合历史记载来看,今天会稽一带的自然环境最符合大禹治水的历史条件,如果这段神话是史实,那么跨湖桥遗址大约不幸落在治水无为的鲧的时代,治水的失败就是跨湖桥遗址结局的写照。</h3><h3></h3><h3> 跨湖桥文化的难解迷团给江南沿海一带的考古科研提出了一个个新的课题,只有等待着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让这些迷团大白于天下。</h3> <h3><b>跨湖桥之最</b></h3><div><b><br></b></div><h3></h3><h3><b>1.弓钻取火</b></h3><h3></h3><h3> 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很多奇形怪状的木器、石器,这些器具的本来面貌是怎样的?跨湖桥人到底将文明推进到什么程度?经过对这些奇特器具的研究,考古学家做出了解答。</h3><h3></h3><h3> 据考古资料显示,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可能掌握了钻木取火技术,但遗址中并没有出土取火工具。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奇怪的工具,经考古学家考证是弓钻取火的工具,说明跨湖桥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h3><h3></h3><h3> 通常一个弓钻是由钻柄、钻身、钻头和弓等部件组成,从跨湖桥文化遗址发掘的一些史前文物看来,弓钻的主要部件已经具备——从弓钻的组成看,骨制复合器就充当钻柄。</h3><h3></h3><h3> 在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的复合器由动物骨头做成,因为被长期使用,其表面表现出古玉所特有的包浆状。木质管形器是钻身,木锥则充当钻头,尖端有黑色炭化现象,炭化稍上方有一个“小台阶”,这是为了防止木锥尖端无限制往下钻取。</h3><h3></h3><h3> 这些工具拼接起来就成为弓钻,然后在木块里加入引火物质,再配上一个用木条做的带绳索弓弦的弓,将绳索绕在转杆上,将弓来回拉动,就能取得火苗了。</h3><div><br></div><h3><b></b></h3><h3><b>2.慢轮制陶术</b></h3><h3></h3><h3>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黑光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罐口的7条环状平行弦纹。这些环状平行弦纹到底是用什么技术制作出来的,一直是个谜。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一个木质陶轮底座出现在考古学家的面前,这个木质陶轮底座不仅解开了环桩平行弦纹的谜底,更由此证实了跨湖桥人已经掌握了慢轮制陶的技术。</h3><h3></h3><h3> 陶轮的出现是制陶业的一场革命,以往陶器制作都是用泥条盘筑,然后通过手工捏拍制作而成。这样制作出来的陶器不够圆,厚度不均匀。而慢轮制陶技术使得陶器形状更好,厚度均匀,弦纹则能大大增加陶器的美观。之后,在慢轮制陶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快轮制陶技术则更先进,它曾制作出厚度只有2毫米的“蛋壳陶”。</h3><h3></h3><h3> 世界最古老的陶器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距今12500年前。而跨湖桥文化遗址是8000年左右的,也就是说,其间经过近5000年的劳动探索,先民们终于发明了慢轮制陶技术。</h3><h3></h3><h3> 据考古资料认定,世界最早的陶轮出现于西亚两河流域,距今5700到5300年。以往,在我国距今7000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已经发现了陶轮加工特征,但没有发现陶轮。而此次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木质陶轮底座,也就证实了中国的陶轮技术先于西亚两河流域2000多年。</h3><div><br></div><h3><b></b></h3><h3><b>3.海水制盐</b></h3><h3></h3><h3> 在研究跨湖桥“黑光陶”黑亮之谜时,专家发现8000年前湘湖人已会海水制盐。</h3><h3></h3><h3> 考古学家在对40件黑光陶陶片的表面和内部化学成分进行测试时发现,被测陶片基本是夹碳陶,而且氧化钾和氯化钠的含量非常高。</h3><h3></h3><h3> 黑光陶中高含量的氧化钾并不完全来源于陶器的胎土,还来源于草木灰。同时,黑光陶表面氯化钠含量最高达1.83%。这些盐和氧化钾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钠钾铝硅酸盐玻璃相,从而使黑光陶又黑又亮。</h3><h3></h3><h3> 但这些盐是从哪里的来的?实验数据表明,通常海水的食盐含量是大大低于黑光陶表面所测出的食盐含量的,由此可能推断,古人制黑光陶时应该是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利用古老海水制盐法制作出来的原始食盐。同时,古人还在制陶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利用草木灰、食盐和黄铁矿作泥釉的制陶工艺。</h3><div><br></div><h3></h3><h3><b>4.最早的独木舟</b></h3><h3></h3><h3> 在跨湖桥遗址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这只独木舟出土时船头朝东北,船尾向西南,非常狭长,接近船尾有一小部分因为砖瓦厂取土而被截掉。船现长5.6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厘米,船帮有部分被损坏,因而宽窄不一。考古专家依据古船出土的地层年代,推断出独木舟的“年龄”约为7600到7700岁。</h3><h3></h3><h3> 跨湖桥的这条独木舟的发现,把迄今发现最早古船的年限再次向前推移。在此之前,江苏武进曾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独木舟,这条独木舟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古船。河姆渡遗址也曾出土过7000年前的船桨,以及可冲气浮于水面的兽皮,但并没有发现木船的整体。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古船要算是埃及墓穴出土的“太阳船”,距今约5000年。在英国约克郡曾经出土过距今达9500年的船桨,但并没有发现整船。跨湖桥古船的发现,把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一下子向前推了2000多年,堪称一个飞跃。</h3><div><br></div><h3><b></b></h3><h3><b>5.我国最早的稻物遗存</b></h3><h3></h3><h3> 在跨湖桥遗址中还出土了农用工具骨耜,这些骨耜使考古学家开始关注跨湖桥的农业遗存。</h3><h3></h3><h3> 为了深入了解跨湖桥是否开始种植水稻的问题,研究人员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除第11层外,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遗存,并且形状较大,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稻物遗存调查显示,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中,谷粒型与现代栽培稻的籼稻相似。研究结果表明,跨湖桥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尚未完全分化的群体。虽然,跨湖桥人以狩猎为主,并没有创造河姆渡人那样辉煌的农业文明,但他们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h3><h3></h3><h3> 这些文物让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为弄清遗址年代,考古工作者将出土的木块送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进行年代测定,<b>经测定得知跨湖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000年至8000年之间。</b></h3><h3></h3><h3> 结论出来后,很多专家都表示怀疑。在浙江有南北两支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两者距今都有7000年的历史。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虽然年代比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都早,但在文化类型上却不像是二者的源头。那么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由于跨湖桥出土的陶片展示了陶器制作技术上的“成熟进步”,并且明显比河姆渡的早期陶器要先进得多,于是专家推测:跨湖桥文化遗存是河姆渡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并且年代与河姆渡文化晚期相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