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忘不掉的精神家园

👦 文 华

<h3>  甘肃,这块文明故土,作为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堪称中国戏曲的摇篮。这块文明故土不但有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规模宏浩的秦腔戏曲剧种,还保存着古朴珍美的古戏台,为中国戏曲的光辉绚烂,平添了流光溢彩的一页。<br></h3><div> 古戏台承载着的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精神家园,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一个个喜怒哀乐,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有情有味、有声有色。千百年来,多少哀婉、忠烈刚勇的故事,在这里幻化真实。多少波澜壮阔,云谲波诡的时代,在这里光彩重生。儒家厚德载物的文化理念,也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出来,百姓从戏曲艺术中,沐浴伦理教化,获得历史文化。</div><div> 古戏台就像族人的祠堂,信徒的庙宇,小孩子的学堂一样,那是根植于血脉中的文化传承,一个个承载着中华民族美德的故事,用通俗化的语言,戏曲化的演绎,得到大众的共鸣,并以润物细无声形式进入人们的心灵,它留给我们的是那离不了又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div> <h3>  “舞台方丈高悬明镜,优孟衣冠启示后人。”淳朴的甘肃人酷爱秦腔,村村建有戏台。</h3><div>  远远地望见,斗拱飞檐,沧桑却坚毅的背影,驻立在一片夜色中。翻飞的檐角,勾住多少往昔;泛黄的木枕,承载多少岁月。额枋上精心雕刻着细密繁丽的图案。或是刘海戏金蟾,或是辕门射戟,或是昭君出塞,或是梁祝姻缘。虽经百岁风雨打磨,人物的一颦一笑依旧是栩栩如生。百十件浮雕,便是百千折精美的戏剧,在无数个黑夜中,在星光璀璨下,轻吟浅唱。走近,鎏金的画屏已不复当年的灿烂,时间镂刻下的道道浅痕透露出历史的厚重韵味。古戏台在历尽百年时光流转,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舞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代人,将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思想,或作或深或浅的刻痕,雕镂出瓣瓣金莲,点缀于门楣之上。</div><div> 古戏台,历史悠久,形制古朴,建筑高超,存世量多,仅明代的不计其数。百年之遥,千年之远,大村小落的戏台定是钟鼓暖响,春光融融。台上名伶,水袖翻飞;台下观众,闻声驻足,往来翕忽,此乐何极。只是当岁月漫溯千年,历史的风沙掩住了往昔匿藏了过往,一个个朝代更迭,一场场生死轮回。曲终人散之后,唯余一座座古戏台在风雨中静默守护,跨过时间的洪流,上演一场旧时回忆。</div> <h3>  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h3><div> 农耕时代,人们长年累月地劳作没有什么好的休闲和去处,弄台戏看看就是十分奢侈了,于是戏台就应运而生。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总是很显赫地坐落在村庄的中央。一个村庄有神庙必有戏台,甚至戏台能与庙宇的主殿相媲美,戏台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个娱乐场所。戏台是与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据记载,戏台“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古戏台本身除了演戏功能之外,还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品,其建筑、装饰、布局都别有一番风味。生旦净丑,百味人生,戏里戏外,悲欢离合。</div><div> 戏台曾给人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和希望。每当农忙结束,或逢年过节,人们会把开台唱戏当作自己的脸面和村庄的荣耀,一处演戏,方圆十里的村民总会赶来凑热闹,人们内三层外三层,勾肩搭背,前呼后拥把戏台围得个水泄不通,看戏人有的蹲着,有的坐着,也有的站着,靠近戏台的树上、房顶也都爬满了顽皮的小孩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接地气的草根戏班,原汁原味的地方唱腔,着实令戏迷们为之倾倒。</div> <h3>  暮色里,巍峨古戏台的轮廓像是古旧画卷中的剪影。流光飞转,洗尽铅华,只有朱红的廊柱依稀当年色彩,透出些许朴拙的华美。暮色里,巍峨古戏楼的轮廓像是古旧画卷中的剪影。流光飞转,洗尽铅华,只有朱红的廊柱依稀当年色彩,透出些许朴拙的华美。</h3><div> 戏台上演员唱腔高亢激越,感情饱满,变化强烈。南方很多人听不惯秦腔,只觉得秦腔是直着嗓子喊,听起来震耳欲聋,不同于南方越剧、沪剧等的慢声细气,舒徐婉转。这是南北文化的差异。苏州园林的假山碧池、曲廊回栏及小桥杨柳的景致,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而西北的黄河激浪、华山群峰、祁连积雪、瀚海平沙却令人胸襟开阔,无比振奋。登华山时的感觉同游江南园林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不是近几百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几千年、几万年前就如此。这就积累形成了人们南北不同的气质和审美习惯。</div><div> 秦腔比起其他剧来,它突出地反映出当地人尚武的特征。秦腔传统剧本以表现战争和忠臣良将为多。不是没有其他题材,而是说别的题材不占主体的地位。据统计现存约三千个,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历史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社会风情戏。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玉虎坠》《哭长城》《白蛇传》《周仁回府》《法门寺》等脍炙人口的佳作。</div> <h3>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戏如人生,选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人生如戏,留的又多是些淡然的细节。人们倘洋在悠扬的琴声里,思绪翻飞遐想无垠,感受生活情趣,追忆逝去的年华,憧憬美好的未来。历史的幽微,现实的印痕,未来的探询,一切都在戏台上。能在戏台上挥舞水袖,扭动腰肢,在家乡也算上得了台面的人了。演员演到极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世,而前世演过的跌宕起伏的大戏今世却不知是戏,还是依旧在演绎自己?</h3><div> 锣鼓声响,出将入相,戏已开场,戏台上仍是那些流传千百年的旧时歌戏。可我却始终难以将注意力定在台上,如织的游人来来去去,却少有落座,大都围着戏台指指点点,态度戏谑,笑语喧哗,本应沉浸戏文里的优伶们一次次被拉回现实,平淡的妆容被裱在脸上,孰知他们心里却难平静。</div><div> 台上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台下是男女老少芸芸众生,演戏人精益求精演得惟妙惟肖,看戏人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台上演员声泪俱下,台下观众也跟着哭鼻子抹眼泪,把人们莫名其妙地带进悲剧的氛围中。演到精彩动人处,又会引起满堂喝彩哄堂大笑。一些初具文艺细胞、略懂戏剧知识的人,则在台下指手画脚,品头论足。</div><div> 斜倚雕花的栏杆,望着空旷的台面,忽想起它曾经的煊赫。仿佛在这楼台间回向千年。仿佛又见那一婀娜身影,霓裳摆动,绣带飘扬;轻轻裙带不粘尘,腰肢风折柳。歌喉嘹,恍若月中仙曲;一点朱,却似樱桃逢雨湿。但见目光流转,眉头微蹙,苏三的恨,窦娥的冤,梁祝的叹,举手投足间,化为一段绕指柔情,缓缓淌入心田。玉步轻移,踏过千载光阴;云袖舞动,拂过俗世红尘。他和她就这样静默地守护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在柔和的月光下,一切都显得静谧安详。却似那游园的小姐,尚未惊梦。浅薄的月光酿成一壶清酒,倾洒于戏台之间。酒不醉人人自醉,这一刻,却如永恒。</div><div> 时光易逝,岁月留痕。该消逝的东西无法挽回,乡村戏台已渐行渐远,残破不堪,取而代之的是KTV、茶座、夜总会,以及送戏下乡。好在许多美好的东西已演变成了财富,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霸王别姬、杨门女将、贵妃醉酒、王宝钏等等。人们也能从这些传统剧目中,找回乡村戏台的情韵和久违的乡情、乡音、乡思。</div><div> 古戏台在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之后,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凝望着它,人们似乎回到了那被湮没的岁月,隐约感到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调还在演绎。有道是:“绎彼此演古今喜怒哀乐,洞世事谙人情悲欢离合。”</div> <h3>  田文华,甘肃庄浪万泉人,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现供职于甘肃省某委员会。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自娱自乐,有百余篇小说、散文等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编入《读者》《神州魂》等书籍,先后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出版书籍2部,多次获各类新闻、文学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