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9月24日 出发</h3><h3> 计划已久的大凉山纪实摄影之旅如期出发,赶了一整天路的我们在晚上八点半赶到美姑县乐约乡下榻住宿,原计划到昭觉县住,但是路上随时都在从山上垮落石和塌方我们果断选择就在一个乡镇上找家宾馆住,不能开夜车了,太危险了。 乡镇上的宾馆确实不咋地,没有卫生间没有热水,不过还是挺干净的,晚上我们在百度上搜附近的旅游景点,发现有一个悬崖村。</h3><h3><br></h3> <h3>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关·注,更要谢谢各位朋友转·发了我的文章和图片。</h3> <h3>2017年9月25日 悬崖村</h3><h3> 悬崖村名副其实真是在悬崖上,中央电视台没报道之前,几千年来老百姓所有生活、生产、交易的东西都是靠一条木头梯子和一根钢丝绳背着上下山,上山下山的路约两公里,梯子的总长度也是一公里多,百分之七八十的梯子接近九十度,所有的物资都是靠两个肩膀背着手拉一根软钢丝绳上下山,最主要的是这是全村所有小孩子的求学之路,以前学校不能住校时,6---15岁的小娃娃每天来回两趟爬接近走四个小时,由于木梯子常年日晒雨淋,很容易朽烂,所以经常摔死人,据该村支部书记莫西吉日介绍他亲眼看到摔死了四个人,有本村也有外村人,而十来岁的小娃娃每天走两次,被摔下悬崖的几率有多大,不难想象。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所有讨老婆的小伙子必须将新背娘下山后,再背上山,这样才有资格取到新娘,能背着新娘上下山,那身体倍儿棒。而我们几个大男人今天走钢梯子,来回走了6小时,下山后脚抖得厉害,走路都走不稳。第二天更是举步维艰。</h3><h3> 2016年中央电视台一个年轻的女记者来到了悬崖村,下山的时候被吓哭了。央视报道后,政府出资50万元修建了一条钢管铁梯子,整个梯子用去钢管40多吨。所有的钢管都是当地老百姓一根一根背到山上去的,截止2017年9月,一共建成钢铁梯子2900多级。</h3><h3> 2017年6月23日,对悬崖村村民来说是一值得纪念的日,几百年来村里终于有了手机信号,在外面用了几十年手机后,悬崖村在三个月前也能用上手机了。</h3><h3> 悬崖村的人勤劳、纯朴、好客,他们得到的回报却少之又少,每当他们背着玉米或者其他的东西去街上卖,别人知道他们是悬崖村的人断定他们不会背回去,所以价格被压得很低,往往别的村的人能卖100元,他们只能卖60元。</h3><h3> 村民莫西达铁主动邀请我们去他们家拍他们家4女儿三到北京的照片,莫西达铁47岁,妻子48岁,养育了四个儿女,大儿子22岁已经结婚并生育两个小孩子,二女儿20岁也已经结婚,三女儿18岁小学毕业后在家帮父母种地,四女儿莫西纳竹15岁在山下上初中,看着墙上贴满了四女儿的奖状就知四女儿是个懂事的孩子,被新华社一个记者三次带到北京去玩,实现了几百年以来第一个初中生上北京的先例。</h3><h3> 中午在悬崖村一家村民家里给了两百元钱叫他们给我们煮的饭,问我们吃什么,我们就说你们家来客人了,吃什么就熟什么,男主人女主人高高兴兴地一人背着一个孩子去给我们煮饭去了(彝族人国家允许生三胎,但是也有生五六个的),而我们就到悬崖村其他人家里去拍照,彝族人一般都只吃两顿饭,上午九十点吃早饭,下午六七点吃晚饭。下午的下山,虽然没象北京的记者一样被吓哭,确下得很艰难,同路一个女摄友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没力气了,她也知道这个大家都帮不了忙,所以她坐在梯子上用屁股一步一步往下撑,撑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又叫一个同我们一起下山的当地人扶着一步一步移下山的,下山后同车五个人的大腿都在不停的抖动。大家忍着疼痛和疲劳又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到下榻的地方昭觉县。</h3><h3> 五个人到悬崖村来回花了六小时,腿痛了八天,第二天所有人上厕所没马桶的宾馆都只能坐在凳子上上厕所。</h3> <h3>2017年9月26日</h3><h3> 不是孤儿的孤儿——赤果 </h3><h3> 摄友们早早起床一边赶路一边拍照于下午1点左右从昭觉县到达了布拖县,由于五个人上下悬崖村的腿疼今天更甚,大家一致同意出游以来睡了唯一一个午觉,下午五点继续我们的拍摄之旅。午睡后驱车前往布拖县通往各乡镇的水泥路(水泥路是指: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泥,的水泥路)布拖县九都乡洛色村4组赤黑么赤果13岁,一个很可爱小女孩儿,三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赤果从三个月大以来都是爷爷养大,赤果的爸爸后来重新结婚后搬到了三百米外的新家住,爸爸取了后妈后生了三个弟弟,自从后妈过门后就不准赤果到爸爸的家里去了,每次到爸爸的家里去后妈都会不喜欢她,骂她,爸爸也不管她了。从此赤果就和76岁的爷爷义乌阿波相依为命,自从奶奶多年前去世后爷爷就喜欢一个人喝闷酒,喝醉酒的爷爷也没有精力去管小赤果了,而懂事的小赤果每天放学后除了做作业外,还要喂猪、喂鸡、放牛和帮爷爷搬玉米。可是不管白天有多累小赤果都可以接受,因为小赤果说,白天有小伙伴和她一起干活,一起玩耍,晚上别的小朋友回家有哥哥弟弟妹妹玩还可以看电视,而她们家照的是煤油灯,因为没有安电灯,没有电视看,爷爷喝醉酒后也不说话就睡了。所以小赤果说:她希望天不要黑…… 因为晚上没人和我说话,没人陪我玩,我怕黑” 听到这句“希望天不要黑,我赶紧转过身使劲望向天空希望眼泪不要流出来,可是……眼泪就是不听话。听到小赤果这样的遭遇,走的时候我和一个摄友一人给了小赤果200元钱并叮嘱小赤果一定要好好读书,并承诺有机会一定会再去看她。 留下了她的地址和村上一个人的电话,以便以后再寄一些钱给她。</h3><h3> 下午七点半我们告别九都乡洛色村的老人孩子准备回布拖县宾馆,因为洛色村的公路在村子对面要走一段小路。其他孩子都各自回家了,而小赤果一路将我们送了很远一直到村子的小河边,也许小赤果是因为爷爷不在家怕黑不敢回家,或是因为我们给了点钱给她她心怀感恩一路将我们送那么远,当我们的车开了很远的时候一名摄友无意间看到和赤果分手的地方一个小小黑影还在朝着我们的车子挥手。于是我猛地停下车车上五人都情不至尽地下车向小赤果的方向挥手,上车后大家都没有说话,气氛很压抑,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被泪水湿润了眼睛。</h3><h3> 希望小赤果能健康快乐成长,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就算爷爷以后去世了,你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h3><h3><br></h3><h3>请点击文尾链接,我为小赤果献爱心</h3> <h3>小赤果自已在煮饭</h3> <h3>小赤果在喂猪</h3><h3></h3> <h3>男主人是双目失明的瞎子,女主人是哑巴,生育了5个子女,这是他们一家子</h3> <h3>大部分彝族人猪是养在院坝里,还有部分人的猪养在屋里,人畜同住,他们的房子都不宽,很多家庭只有一间房,一个角落堆放土豆,一角落煮土豆,一个角落睡觉,一角落养猪牛。一家七八口人的家庭最多的两三张床,一般的家庭只有一张床,很多时候都是披着擦尔瓦围在火堂边睡觉。他们的厨房就只有三个石头砌的灶,上面放一个铁锅,没得灶台,没得桌子,也没凳子,因为他们一直都坐地上。</h3><h3></h3> <h3>2017年9月27日 </h3><h3>火烈乡之秋</h3><h3> 按计划从布拖县前往乐安乡拍湿地及沿途的原始村落,在途经火烈乡时印入车窗景色似曾相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时光把仲夏深黛的绿色田野, 由一个浓妆素抹的妙龄少女, 变成个雍容华贵的少妇. 在粉黛飘香, 散发诱人的芬芳;色彩斑斓, 惹人眼花缭乱。火烈乡地属布拖县一个偏远乡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民勤劳,金秋十月正是燕麦丰收的季节。满山遍野的金黄和劳作的百姓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远山的风车在不知疲倦地为人们输送着电力,悠闲吃草的牛羊对我们的拍摄直接采取无视,收割燕麦的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马儿们无怨无悔地给人们运送着金灿灿的燕麦。真是应了一句歌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h3><h3><br></h3> <h3> 2017年9月28日 </h3><h3>他乡遇故人</h3><h3> 由布拖县前往苹果之乡盐源县泸沽湖,沿途公路上经常有刚掉下来的大小各异的落石,刚到西昌边界的一处泥石流将公路阻断,在道班工人全力抢修下一小时后陆续通车。也许是人品大爆发在西昌和盐源县交界处我们拍到了云海和彩虹,真是不虚此行。于下午7:30赶到了盐源县住宾馆,盐源县是一个民族风情很浓郁的城市到处都是穿着民族服饰老年人。晚上随便找了一家餐馆吃饭,竟然是岳池县石垭镇老乡开的,还真是无巧不成书,异乡遇故人,显得格外亲切。</h3><h3><br></h3> <h3>2017年9月29日 </h3><h3>美丽泸沽湖</h3><h3> 中午12点由盐源县赶到了心仪已久的泸沽湖,泸沽湖和传言一样美丽, 在泸沽湖的每个山湾村寨,你都可以看到那些穿着秀丽衣装,落落大方,清秀美貌的摩梭姑娘。在姑娘们熟练的操作下,摩梭人特有的独木舟———猪槽船贴着清波轻快地行驶,将你载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舟划至湖心,摩梭少女放开歌喉唱起古朴动听的渔歌,歌声委婉,在平静的湖面上久久萦绕,使你心醉神迷,情难自禁。“湖上三绝”使无数中外游客留恋、赞叹,它成为泸沽湖远近闻名的一道独特风光。泸沽湖的水很美,这里地处偏僻,自然环境破坏较小,水质纯净,清澈透明。一天四时,水光色彩均不一样:早晨,朝阳初露,湖水被染成一片金黄;太阳徐徐上升,湖水又变为翠绿;等到夕阳西下,又变成一片墨绿色。 </h3><h3> 环湖半圈拍了很多泸沽湖夕照,在夕阳的余辉下勤劳的渔夫和清澈的湖面被渡上了一层金黄色。拍到晚上八点才依依不舍地赶到第二天拍日出的最佳位置洛水村摩梭家园住店,晚上享受了泸沽湖的成名特产——烧烤,和传言一样,物美价廉。</h3><h3><br></h3> <h3>2017年9月30日 </h3><h3>泸沽湖观日出</h3><h3> 早上五点半,摄友们准时起床,收拾一番天还没亮,打着手电赶到湖边各自寻找最佳机位,调好相机迎接初升的太阳。在等待过程中陆续有摄影人和游客赶来观日出。也许是上天对我们一路艰辛奖励,真是走到哪里哪里顺,从我们出发以来,从拍摄人文、纪实、风光、云海、日出、日落都遇到了好天气,拍到了我们想拍的东西。六点二十左右太阳终于露出她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涩得红扑扑的小脸。啪 啪 啪一阵快门声后人们将太阳腼腆害羞的一面永远定格在了手机相机里。</h3><h3><br></h3> <h3>2017年10月1日 </h3><h3>艰辛回家路</h3><h3> 行程中计划的雅安上里古镇拍老茶馆,在摄友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后被迫取消,由国庆长假引发的交通拥堵正式上演,西昌出发一小时后高速上就堵成一条十多公里的车流长龙,连续三处的追尾擦挂让车流举步为艰,经过九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晚上7:30顺利回到岳池县。</h3><h3> 特别感谢这次行程中最辛苦的唐老师,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后勤保障是我们顺利回归的坚强后盾。感谢摄友们一路的精心配合和参与让我们收获了我们想拍到作品。</h3><h3><br></h3> <h3>作者简介:</h3><h3>何永平 笔名: 野马 44岁,四川省岳池县人,摄影师、收藏家、农艺师。</h3><h3><br></h3><h3></h3><h3>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纪实摄影师、资深农艺师,爱好文物收藏,系全景图库签约摄影师、图虫签约摄影师、拍信图库签约摄影师、微博认证文章作者、知乎认证文章作者,所拍摄作品多为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真实生活写照,其代表作品《我的岳父岳母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 》,《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 》,《农村瓦匠》等均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h3><h3><br></h3><h3></h3><h3>自2007年摄影有以来其纪实摄影作品:《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纪录了农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近百种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手艺、传统职业,用文字、图片、视频纪录一个个真实的农村故事,反映社会底层边缘人员的真实生活现状,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关注三农,农村、 农民、 农业。</h3><h3><br></h3><h3></h3><h3>《消失的公社》系列纪录了自1992年拆乡并镇政策后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古老的公社遗址,这些公社有的是从古庙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古道观过度到公社,有的是从古建筑过度到公社,有的是购买的当地百姓的住房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当时新建建筑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政府驻地自工作人员搬走后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公社连名字也被逐渐遗忘。《消失的公社》系列通过抢救性拍照,录制视频,采访当地百姓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归案。</h3><h3><br></h3><h3></h3><h3>《工匠之心》系列纪录农村各种老工匠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他们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更多的是要让技术更上一层楼,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年经一代学习的榜样更是技术传承的精髓所在。</h3><h3><br></h3><h3></h3><h3>从事摄影以来,何永平利用节期日和工作之余,拍摄了25万余张农村题材的各种图片,内容涵盖农民劳作、农民生活、乡镇赶集、农村老艺人、农村水利图片、农村历史遗迹、农作物生产图片、农业机械以及脱贫攻坚等。各种摄影作品发表于: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平台上让更多人关注农村。</h3><h3><br></h3><h3></h3><h3>古玩收藏:通过学习文物相关知识,对农村遭到破坏的各种文物进行抢救性拍摄纪录并宣传普及各种文物知识让当地百姓认识到老物件的文物价值,保存各种老物件真正做到藏宝于民。</h3><h3><br></h3><h3></h3><h3>QQ:25955855</h3><h3>微信:hypaaa1007</h3><h3><br></h3><h3></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oivbb7v"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网页链接</a><br></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蚕农 https://www.meipian.cn/1oiriz3d</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鸭棚子 https://www.meipian.cn/1lwb3o4b</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 包皮蛋 https://www.meipian.cn/16b9d9e0 </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卖连盖(连架)https://www.meipian.cn/1h5vrkbl</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写信人 https://www.meipian.cn/13gcms4i</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篾匠 https://www.meipian.cn/118l7sbg</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铁匠 https://www.meipian.cn/110zbdrz</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瓦匠 https://www.meipian.cn/xmz3xzb</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牛贩子 https://www.meipian.cn/wg30t2x</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榨油坊 https://www.meipian.cn/vsfzz4d</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公平秤 https://www.meipian.cn/uzcncdp</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铸造锅碗勺盆 https://www.meipian.cn/susxryi</h3><h3>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纪实摄影 https://www.meipian.cn/u41kihg</h3><h3>我的岳父岳母 https://www.meipian.cn/rpb5xn3 </h3><h3>老百姓的人生百态 https://www.meipian.cn/ocw1flb</h3><h3>一次与死神擦肩过的甘南之旅 https://www.meipian.cn/qlfpy0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