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60张老照片 重回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那一天

胡扬

<h1><b>水调歌头·游泳<br></b><b>毛泽东<br></b><b>才饮长沙水,<br></b><b>又食武昌鱼。<br></b><b>万里长江横渡,<br></b><b>极目楚天舒。<br></b><b>不管风吹浪打,<br></b><b>胜似闲庭信步,<br></b><b>今日得宽馀。<br></b><b>子在川上曰:<br></b><b>逝者如斯夫!<br></b><b>风樯动,<br></b><b>龟蛇静,<br></b><b>起宏图。<br></b><b>一桥飞架南北,<br></b><b>天堑变通途。<br></b><b>更立西江石壁,<br></b><b>截断巫山云雨,<br></b><b>高峡出平湖。<br></b><b>神女应无恙,<br></b><b>当惊世界殊。</b></h1> <h3></h3> <h3>热烈庆祝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潘振武将军摄)</h3> <h3></h3> <h1><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b><br></b><b>1957年10月15日</b><b><br></b><b>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b><b><br></b><b>武昌、汉阳、汉口真正连为一体</b><b><br></b><b>通车仪式上</b><b><br></b><b>数万武汉市民走上大桥庆祝</b><b><br></b><b>全城欢腾,举国瞩目!</b></h1>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盛况(刘建华)</h3><h3><br></h3><h1><b>1957年10月15日,武汉关上的钟敲打了十下,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正式开始。第一列火车通过1670米的桥梁上,欢快地鸣笛,长江上过往的船只也响起了汽笛声,大桥上和大桥两岸5万观礼群众一片欢腾。</b></h1> <h3></h3> <h3>通车仪式现场</h3> <h3>在长江大桥的通车仪式上,当时的李素荣(右一)作为三名学生代表之一,参与了剪彩仪式。在李素荣看来,那是她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h3> <h3></h3>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盛况(任发德)</h3> <h3></h3> <h3></h3> <h1><b>12点5分,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成群的和平鸽,和五彩缤纷的气球一起飞向天空。交通车辆则排着整齐的队伍通过大桥,两边是欢呼的人群。</b></h1> <h3></h3> <h3></h3> <h1><b>1957年10月15日,庆祝大桥通车的武汉群众,挤满了大桥桥面。(《湖北档案》供)</b></h1> <h3></h3> <h3></h3> <h3></h3> <h3>大桥通车典礼通行证(正面)</h3> <h3></h3> <h3>大桥通车典礼通行证(背面)</h3> <h3></h3> <h3>大桥通车后国内各大报纸的新闻报道</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1><b>1955年9月开工,1957年10月建成通车</b><b><br></b><b>举全国之力建设的“万里长江第一桥”</b><b><br></b><b>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b><b><br></b><b>世界首次使用深水筑墩“管柱钻孔法”</b><b><br></b><b>我国首次进行钢梁悬臂架设</b><b><br></b><b>一百多万颗铆钉全靠手工铆合</b><b><br></b><b>……</b><b><br></b><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b><b><br></b><b>积累了丰富的建桥技术经验</b><b><br></b><b>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建设人才</b></h1> <h3></h3> <h3></h3> <h3>外国摄影师拍摄的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h3> <h3></h3> <h1><b>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开工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汇聚在长江两岸。两万多名建设者日夜不停施工,让4年工期的大桥两年多一点就建成通车。</b></h1> <h3></h3> <h1><b>大桥建设工地分两处,汉阳岸为一桥处,武昌岸为二桥处,两岸同时向江心推进,场面颇为壮观。1956年2月,长江上8个桥墩同时动工,隆隆的机械声、吸泥机的哗哗声、木工斧锤的“彭彭”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曲振奋的交响乐。</b></h1>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江中8个桥墩及两岸引桥同时开始施工</h3> <h3></h3> <h3>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岸引桥施工 (廖照清)</h3> <h3></h3> <h3>桥墩上正在吸排泥浆</h3> <h3>1956年8月,武汉长江大桥架设第一孔钢梁。</h3> <h3></h3> <h3>外国摄影师拍摄的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h3> <h3></h3> <h3>(人民画报)修建中的武汉长江大桥</h3><h1><b>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架设,采用了平衡悬臂拼装,从两岸开始向江心拼接,最后合龙。从1956年5月汉阳岸开始架设钢梁,10月武昌岸开始架设,1957年5月4日两岸钢梁在6号桥墩合龙,共用了一年时间。</b></h1> <h3></h3> <h3>武汉长江大开始架梁(廖照清)</h3> <h3></h3> <h3>1957年春,苏沃洛夫专家在指挥拼梁</h3> <h3></h3> <h3>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即将合龙(廖照清)</h3>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钢梁合龙(滕久光)</h3> <h3></h3> <h3>35吨单臂吊机和双臂吊机拼装钢梁情景</h3> <h1><b>从设计到施工,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得到了苏联援华专家的巨大帮助。1954年,以西林为组长的20多名苏联专家来华,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给予技术援助。</b></h1> <h3>苏联专家和中国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起探讨</h3> <h3></h3> <h3>苏联专家和中国技术人员</h3> <h3></h3> <h3>苏联专家和中国建设者们在一起</h3> <h3></h3> <h3>大桥前期施工(“铺摊子”)全靠着肩挑背扛</h3> <h1><b>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除了技术人员,更多的是一线工人,他们用肩挑背扛,为大桥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b></h1> <h3></h3> <h3>岸上后方劳动场景</h3> <h3></h3> <h3>齐心协力拉线缆</h3> <h3></h3> <h3>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夜景(滕久光)</h3> <h3></h3> <h3>施工夜景(任发德摄)</h3> <h3></h3> <h3>通车前的大桥桥面</h3> <h3></h3> <h3>1957年9月25日大桥试通车,一列火车驶过(任发德 摄)</h3> <h3></h3> <h1><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为大桥建设倾尽全力,也在工作中锻炼成技术骨干。大桥建成之后,不管是留在武汉的还是奔赴祖国各地的,武汉长江大桥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b></h1> <h3></h3> <h3>被誉为建设武汉大桥时期电焊班的“五朵金花” ——洪风艳供稿</h3> <h3></h3> <h3>四个大桥年轻人桥下合影(郑国华)</h3> <h3></h3> <h3>二桥处业校教职员合影</h3> <h3></h3> <h3></h3> <h3>大桥钢梁架设作业队</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通车后姐妹们在桥下合个影——洪风艳提供</h3> <h3></h3> <h3>洪风艳提供</h3>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的划线工班的职工合影——右四为提供者张秀如</h3> <h3></h3> <h3>张秀如提供</h3> <h3></h3> <h3>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青年钳工突击班全休职工在他们制造的冲击钻旁合影——提供者熊志公</h3>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工地最早的播音员(党占东)</h3> <h1><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们都以自己参加过大桥建设而自豪。在大桥局职工居住的汉阳建桥新村,父母给新生儿取名都喜欢带个“桥”字。虽经派出所工作人员劝阻,但大桥通车后两年,建桥新村里叫“建桥”的仍有25人,叫“汉桥”的有15人,叫“建成”的有9人。</b></h1> <h3></h3> <h3>大桥通车前一日与同事在不同方位合影(祝钧和)</h3>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二桥处女职工合影(宋湘纯)</h3> <h3></h3> <h3>1956年武汉大桥第二桥梁队全体荣誉合影(朱朝贵)</h3> <h3></h3> <h3>大桥局一处保卫科赵文奎与同事在大桥钢梁合龙时合影(赵德林)</h3> <h3></h3> <h3>意气风发的大桥青年职工</h3> <h3>1958 年11 月初,18岁的雷锋被鞍钢录用,穿着“时尚”的雷锋,微笑着站在雄伟的桥头堡下。 /中铁大桥局供图</h3> <h1><b>现在的长江武汉江面上已建在建的桥梁已有11座,未来可能还会更多,湖北建桥军团把中国建桥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建起一座座大型现代化桥梁,这一切都源自于60年前桥梁建设者们的拓荒之举和长期探索。</b></h1> <h3>(第三套人民币贰角劵上的武汉长江大桥图案△)</h3> <h3>(中国邮政于1957年发行武汉长江大桥的邮票△)</h3> <h3>宣传画《修建大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h3> <h3>1957年,为庆祝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由铁路部大桥工程局、武汉大桥工程局、铁道部勘测设计院联合发行了一套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章。纪念章为铜质。</h3> <h3>(大桥牌商标△)</h3> <h3>(武汉长江大桥年画△)</h3> <h1><b>60年光阴荏苒<br></b><b>武汉长江大桥依旧坚挺如初<br></b><b>这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与汗水</b></h1> <h3>60年以来,一茬茬守桥官兵驻守在龟山、蛇山脚下,年复一年伴随大桥一起共同成长。</h3> <h1>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保养二工区的26名桥梁工中,就有12人是养桥工的后代!他们的爷爷是参与长江大桥建设的第一代养桥人,父亲“接力”成为第二代,他们自己则成为第三代养桥人。</h1> <h3></h3> <h3>武汉长江大桥80年代航拍图</h3> <h3></h3> <h3>2007年10月的武汉长江大桥(陈金摄)</h3> 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h3></h3><div><br></div><div>2016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div> <h3>2017年4月9日,马拉松选手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奔跑(柯皓 摄)</h3> <h1><b>雄伟壮阔的武汉长江大桥,<br></b><b>如今依然散发着迷人的气质和美貌</b></h1><h3></h3><div><br></div><div>(图文选自网络,在此对原创一并谢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