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最美的秋色里,来一趟北大荒之旅

王德先

<h3>  北大荒对于我来讲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四十二年前我作为下乡知青曾经在北大荒生活工作过两年半,陌生的是如今的北大荒已今非昔比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里,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里”是如今北大荒农垦人生活的真实写照。</h3><h3> 北大荒,这是共和国领袖们曾经倍加关注的地方;这是解放军复转官兵再建卓越功勋的地方;这是广大知识青年奉献如火青春的地方;这是大批科技精英创造人间奇迹的地方;这是见证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地方。</h3><h3> 离开兵团返城已有四十年了,其间曾两度回到也是北大荒的我下乡的兵团二师十七团(现普阳农场),每次前往都深切地感受到北大荒日新月异的变化,她越来越美了。我为自己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撒下过汗水而骄傲自豪!</h3><h3> 相约在最美的秋色里来一趟北大荒之旅,去找寻记忆中的北大荒……</h3><h3> </h3> <h3>  金秋十月,应邀随龙运旅游今年北大荒收官团前往雁窝岛湿地。途中参观了红兴隆管局在原兵团三师司令部旧址建立的博物馆,馆内陈列了王震将军当年率领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事迹。参观之后使自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北大荒的今天真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他们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的,祖国和人民应当永远铭记他们!</h3> <h3>  当年在北大荒开发建设期间,毛泽东主席致信:“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足以表明共和国的领袖对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关注和重视。</h3> <h3>  共和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将军</h3> 创业初期,转业官兵奋战在沼泽地里,谱写着一曲曲战天斗地的颂歌。<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如今的北大荒已然变成了祖国的北大仓,黑龙江已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这里的粮食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三个月,每年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口粮均来自北大荒。“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是农垦人对国家贡献的印证。</font></h3> <h3>  2006年8月15日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来到雁窝岛兴致盎然的留下了一首诗:“清水盈盈,湾汊绕饶,一望无际三棱草,疑怪白鹭争相告,年年大雁归来早。”这就是对雁窝岛湿地最真实的写照。</h3> <h3>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友谊县友谊农场,占地35万平方米,是集工程农业、生物农业、现代农业于一体,园内高标准、垦区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北大荒农业机械博览园、生态农业观光游览园、青少年教育科普园。园内建有北大荒农机博览中心、森林植物园、景观大道、北大荒文化广场等景区。</h3> <h3>  博览园中展出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各种农机具,见证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发展和腾飞。</h3> <h3>  园中的一台台大型农机具,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一台机械可以替代几百人的工作,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看后很是令人震撼。</h3> <h3>  挹娄文化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友谊农场境内,是一个集挹娄文化传播、学术研究、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系列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场所。主要景区包括木尔哈勒罕王雕塑,七星祭坛异地复原,七星故事、群落争雄等浮雕或群雕等,设有挹娄捕鱼、制陶、纺线、围猎等互动内容。挹娄文化风情园的建设,引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对挹娄文化的关注,对挹娄文化的研究、挖掘,以及丰富发展满族文化都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也为全世界的满族人祭祀先祖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h3> <h3>木尔哈勒罕王雕塑</h3> <h3>七星祭坛异地复原</h3> <h3>罕王宫殿</h3> <h3>群落争雄群雕</h3> <h3>北大荒农业公园</h3> <h3>  一望无际的刚刚收割完的万顷稻田</h3> <h3>  前往双鸭山农场葡萄园采摘和品尝有机葡萄。</h3> <h3>  王震将军1956年选址创建了八五二农场,1964年3月,他亲自率领复转官兵,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虎林县至宝清县公路(简称虎宝公路)地段的八五二农场场部地区南侧,栽下了一片约3公里长的松树林。从建场那天开始,王震将军一生共来八五二农场19次。当年半米高的松树苗已经长成30多米高的参天大树,为了表达对王震将军的敬仰和爱戴,八五二农场把王震将军留给北大荒的这片松树林称为“将军林”。</h3> <h3>  游览久负盛名的雁窝岛是我们此行的重头戏。雁窝岛坐落在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东北部,三江平原东部的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是一个由挠力河、宝清河和镜面湖环抱的荒岛,方圆200平方公里。昔日,这里三面环水,一面沼泽,春夏秋三季,岛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在岛上筑巢栖息、繁衍,故名“雁窝岛”。说其是岛,实为一块茫茫的沼泽地。沼泽密布,车马难进。1957年3月,八五三农场组成垦荒队,涉水进岛,安营扎寨。10月1日,正式宣布(雁窝岛)4分场成立。垦荒队员以顽强的毅力征服了“沼泽地”、“大酱缸”,当年开荒2万多亩,并部分播种。一部电影《北大荒人》,雁窝岛之名传遍全国。</h3> <h3>  1961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题名。</h3> <h3>  雁窝岛自然保护区位于八五三农场西北部,面积约30万亩,湿地的东、西、北三面被非固定河床的挠力河与宝清河包围,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岛中大雁湖、天鹅湖、英雄湖、仙女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象一串串明珠被川流不息的挠力河贯穿其中。挠力河与宝清河形成交汇直泻乌苏里江。岛内碧水蓝天,郁郁葱葱,成群的大雁、天鹅、仙鹤、白鹭自由飞翔,各种鸟类达189种,鱼类和兽类都在25种以上,各种草木植物500余种,昆虫类不计其数,到处散发着清新的空气和醉人的草香,随处可见远古时期的那种苍凉、遍地荒草小叶樟、翠绿粗壮的芦苇塘、野鸡野鸭结对飞、傻狍子满塘追的迷人景色。</h3> <h3><font color="#010101">  雁窝岛湿地--由西向东呈带状,北与富锦市、大兴农场隔挠力河相望;南接长尾巴林子、天鹅岛、西大林子;西至蛤蟆通河。湿地最宽处7公里,最窄处0.5公里。面积近30万亩,其核心区面积为5.37万亩,缓冲区为7.35万亩,实验区为16.78万亩,总体保存了原始沼泽的自然面貌。连绵91公里的漂筏甸子,弯曲系数为2.3——3.0的挠力河贯穿保护区,年平均流量为22.6亿立方米,河流在炮台一带由于弯曲度大而自然形成的雁窝岛湖水面积为0.75万亩,宝清泡子为0.3万亩。湿地于1997年11月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雁窝岛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生长着野大豆、小叶樟等各种高、低等植物56科500余种;有兽类5目12科25种;有大雁、丹顶鹤、白鹳、天鹅等珍奇鸟类7目9科189种;鱼类8科25种,还有大量的水生生物、昆虫资源,是我国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是三江平原的湿地缩影,具有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稀有性、典型性和完整性。</font></h3> <h3>反映开发建设雁窝岛初期场景的水上雕塑</h3> <h3><font color="#010101">  乘坐游船游览湿地公园观赏湖中的各种鸟类和植物,之后沿三公里长的栈道登观鸟台俯瞰雁窝岛湿地一览无余。望着雁窝岛湿地禽鸟和植被得到保护和恢复,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font></h3> <h3>巨轮造型的观鸟台</h3> <h3>这是我们乘坐的雁窝岛号游船</h3> <h3>水上公园的九曲长廊</h3> <h3>  八五三农场总场部已建设成现代化小城镇。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小清河公园、文化广场、知青桥、宾馆饭店、各种便捷的商服网点一应俱全。下图是八五三农场場部办公大楼</h3> <h3>  八五三农场場部,为铭记知青为农场发展做出的贡献所修建的知青桥。</h3> <h3>八五三农场老年活动中心大楼</h3> <h3>八五三农场文化活动中心</h3> <h3>  被尊为八五三人之魂的将军山公园,是为了纪念共和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将军,把将军走过的南山和东山这两座山峰统称为将军山。</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将军山下大型的浮雕和碑文记载着北大荒雁窝岛的发展历程过往今昔,向人们昭示着在雁窝岛这块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北大荒精神将一代代传承下去!</font></h3> <h3>  农场旅游局长在向我们介绍和讲述雁窝岛的故事……</h3> <h3>  将军山下的小清河水库</h3> <h3>  全体团员在将军山下合影留念</h3> <h3>  团员们在听完局长的雁窝岛和将军山的介绍之后开始攀登将军山。</h3> <h3>  金秋时节,在最美的秋色里,我们一行二十四人相约一同奔赴北大荒,在度长假、过中秋、游湿地、赏秋景的同时,也在分享着黑龙江昔日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正在承担着国家储备粮“压艙石”重任的那份喜悦。但更深深打动我们的是这一切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始终不忘北大荒精神并教育后代倍加珍惜!</h3> <h3>五花山色,层林尽染,美不胜收。</h3> <h3><font color="#010101">  龙运旅游公司年轻的美女姜总全程陪同我们,途中她详尽地介绍了许多北大荒不为人知的故事,丰富和活跃了我们旅途的生活和气氛。</font></h3> <h3>年轻人按捺不住即将登顶的喜悦</h3> <h3>胜利登顶将军山!</h3> <h3>茫茫的黑土地呦</h3><div>我梦想的北大荒<br></div><div>如今已看不出荒凉的模样<br></div><div>秋天来临的时候<br></div><div>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br></div><div>遍地都是水稻、玉米和高梁<br></div><div>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br></div><div><br></div><div>北大荒呦,北大荒<br></div><div>那里曾留下拓荒官兵和知青的足迹<br></div><div>播撒着激情和浪漫<br></div><div>奉献着青春和热血<br></div><div>魂系了一代人的梦想<br></div><div>北大荒<br></div><div>你今天的繁荣<br></div><div>凝聚着拓荒者的心血<br></div><div>改变了过去的苍凉<br></div><div>你用无私的情爱<br></div><div>谱写出了不朽的华章<br></div><div>在一代一代北大荒人心中传唱<br></div><div><br></div><div>北大荒呦,北大荒<br></div><div>我多想回到袅无人烟的那个年代<br></div><div>去亲身体会拓荒者的精神和力量<br></div><div>你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br></div><div>去改变荒无人烟的苍凉<br></div><div>那棒打狍子瓢舀鱼<br></div><div>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场景<br></div><div>到底是啥模样<br></div><div>如今已不复存在<br></div><div>变为一种传说<br></div><div>看到的是农机的轰鸣作响<br></div><div>和收割到的谷粒满眼的金黃<br></div><div><br></div><div>北大荒呦,北大荒<br></div><div>你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br></div><div>如今是闻名遐迩的“北大仓”<br></div><div>那里有勤劳善良的人们<br></div><div>去享受着创造富庶的生活<br></div><div>也有那追求更高的向往<br></div> <h3>  找寻记忆中的北大荒已不是件易事,因为北大荒彻底改变了模样。</h3><h3> 再见了,北大荒!</h3><h3> 满载着秋的收获,结束三天的北大荒之旅,我们一行顺利返回哈尔滨。</h3><h3> 感谢龙运旅游公司,感谢姜总的盛情相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