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樱花如雪

胡杨

<h3>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蛰伏了一个寒冬,当梅花褪去,樱花绽放,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号称世界三大樱花海洋之一的武汉。媒体报道,2015年3月21日当天,武汉大学的游客有10万左右,老斋舍前的樱花大道上春风荡漾、人潮涌动。没有浮夸,我在现场。<br></h3><h3> 其实从小到大赏花咏花好像与我关系不大,在我看来,自然万物皆有其各自的规律各自的使命,“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歌咏松菊托物抒怀,似乎不是我的性格。因此虽为一枚小女子,净动些胸怀家国的情怀,常常感动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感动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间或婉约一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心底柔软的书页翻到了多愁善感的另一面,所以生长于河南直到27岁才从武汉跑到洛阳去看牡丹,而在武汉工作生活20多年也直到今年才跑到武大去看樱花。当然对于牡丹的拒绝还因为内心的一个小九九,无数文人骚客丹青画圣浓墨重彩描摹吟诵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我偏偏不信这个邪,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在作怪。而对于近在咫尺的樱花有意无意拒绝20多年,也许是因为我出身军旅,对中日之间结下的梁子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我从来没有动心去赏樱。今年若不是摄影班的同学踊跃邀约,我还会错过这花海的魅力。<br> 那天去武汉大学拍摄之前,我专门买了一支百微镜头,如此贴近樱花,镜里镜外都是醉人心魄的温润秀雅、玲珑剔透。以前见过零散的一株两株的樱花,然而真正到了武汉大学,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儿是樱花的海洋也俨然成了人的海洋成了青春的秀场,这儿的樱树一株株一字排开颇有阵势让人欣喜让人难忘,更重要的是樱花大道背靠人文气息浓郁的古朴典雅的老斋舍,青翠的琉璃瓦翘飞的屋檐高高的罗马券拱门,其质朴大方、厚重沉稳的建筑风格在众多年轻学子们的笑颜映衬下格外协调、格外韵味十足。可以说,没有樱花,武汉大学一样美丽,但是樱花却因为武大才在国人心中渐趋迷人而逐步彰显其在百花争妍的春天的地位。樱花与武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0万游客蜂涌而至,放在别处估计大家都会心烦,但是来到这儿的每个人都面带喜色自顾自地摆出各种pose露出迷人的笑涡尽情地玩着自拍与被拍。绚烂的,只是樱花吗?绚烂的还有人的心情!绚烂的还有这美丽的校园,还有万千学子如花一样的青春!<br> 同伴还有事儿,相约要离开了,望着阳光下怒放的樱花与樱花树下流动的人潮,我踯躅徘徊在樱花大道的入口处,久久不愿离去。在不得不转身离去的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情不自禁要流出眼泪的感觉——我,竟然与如此灿然烂漫的樱花年复一年地错过。想起那一年,当我亲自去阅读了洛阳的牡丹,我才知道什么叫雍容华贵!什么叫冠绝群华!当时我内心的震颤无与伦比。是的,凡事不要盲目去拒绝、去排斥,当我重新审视樱花,我突然间开始有点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物哀美学了。中国人喜欢借物咏志,赞美梅、松、竹、菊,日本人则喜欢睹物伤怀,自然风物的随季荣枯,不仅触发了其对于“好景不常”的浓重伤叹,而且也启动了他们生命体验中那种与自然风物同根同源却不能同体同归的无常感和孤寂感,继而生发出虽感时伤逝但却要彼此珍惜努力灿烂的生命观与审美观。这种物哀美学贯穿了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字里行间,也渗透在日本的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日本作为茫茫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面积狭小物产匮乏,地震海啸时有发生,因此大和民族深层的心理上时刻有一种无常的危机感,所以他们一直努力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以求保障自己的长治久安,中国先进时诚挚地学习中国,西方先进时诚挚地学习西方,但是无论是中国的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价值观都改变不了日本人,他们借鉴吸收应该借鉴吸收的充分为其所用,也坚持应该坚持的、摈弃应该摈弃的。樱花的种子到底是哪位高人带去东瀛还是飞鸟啄食无意为之,至今无从考证,总之,飞越千山万水远渡重洋的樱花在日本落地生根,并逐步遍植日本大地,其盛开时异常绚烂,但是花期也出奇地短暂,一季又一季遍布岛国南北的飘飘洒洒的樱花雨正契合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美学观,于是樱花成了日本的国花日本的象征,寄托着日本人的精神日本人的情思,他们抱着出世的心态尽力做好入世的事情,在极度的悲情中透着对现世当下一切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敬重。<br> 也许,我们可以从樱花的角度反思一下自己。<br> 那一天,樱花如雪。<br> 其后的一周,武汉天气晴好,我几乎每天都抽空去武大看看樱花怎么样了,的确,迅速凋零了,尤其是在风雨之后。<br><br> 胡杨定稿于2015年4月1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