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6厂前身,苏军航空修理厂

陈峰,

<h3></h3> <h1><b>5706厂前身,苏军航空修理厂。中国接收上万平方米航空厂,苏联太财迷1根扫帚都不白给</b></h1><h1>内容概要:<br>1. 苏方要全部作价留下赚一笔,中方坚持不要,他们便威胁如果不要苏方就连有用的一起运走,在中方的坚持下,后来还是按我们实际需要的留下了。<br>2. 该厂1940年秋开始筹建,43年建成厂房9273平方米并投入生产,职工约600人,80%是中国人,主要生产通讯器材的附属零件。<br>3. 苏联曾经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做出巨大的贡献。<br>苏联曾经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同时由于中苏两国在历史、文化、语言、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苏联在和中国的接触过程中,有些严肃认真的精神得到了中国人的尊敬,但有时锱铢必较的举动,又让中国人感到不可理解。例如在中国空军1955年从苏联手中接收大连航空修理厂的时候,表现的就很明显。<br>这个苏军航空修理厂位于旅大周水子军事基地,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军接收日本的厂子,原名为“充电器株式会社”。该厂1940年秋开始筹建,43年建成厂房9273平方米并投入生产,职工约600人,80%是中国人,主要生产通讯器材的附属零件。1945年苏军进军东北接收后,改名为 “苏军驻远东地区空军野战修理厂”,扩建了飞机修理厂房3145平方米和发动机试车台470平方米以从事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修理。<br><br><br>1955年初,中国开始接受原苏军管辖的旅大周水子军事基地。当时应该是中国负责航空制造的航空工业局来接收,但是由于他们在新飞机的试制工作上太忙,因此顾不过来,最后就由空军自行接收。<br>接收时,全厂约500人,除一名看门老头是中国人外,全部是苏联现役军人。工段长以上和工程师都是军宫,工人是现役士兵,各工种技术骨干是超期服役军士(年龄较大、待遇较高)。 厂长克廖金是空军中校,是个老军官和老厂长;总工程师费德钦科少校,大学毕业,有实际经验,技术较全面;各车间生任和科长都是具有大专毕业水平的少校或大尉技术军宫,管理和技术集于一身,机构简单灵活,实行一长制管理。人员十分精干。<br><br><br> 在接收过程中,中苏双方关系是较为融洽的。但也不是沒有一点 问题,在某些问题上曾发生过一些争执和斗争。 中方是友谊第一,但在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根据当时中苏双方协议,固定资产是无偿移 交,但军事装备和原材料、航材备件等要作价移交,这里面哪些是固定资产,哪些是原材料,界限较难区分。苏方总想多算一点钱,中方也不能装傻瓜、慷国家之概。如厂房、机器、固定设备、试车台等是无偿移交的,一些测试设备、仪器他们说不属固定资产要作价,否则要带走,中方称没有必要的测试设备、仪器将无法继续生产,而苏方被迫同意留下全部测试设备、仪器。<br>另外旧的家具、工具要作价,我们也要求实事求是地按新旧程度合理计价,部分办公用品和杂物知棉布、棉纱等在中国釆购的,他们也要按外汇折价,我们便提出不要,他们果然带走了,连一把扫帚也不愿白留。<br><br><br> 在原材料和备件上争议最大。苏方这个修理厂当时是从苏联国內供应飞机、发动机的备件,他们把常用的易损粍的用掉了,剩下相当一批根本用不着的大件,如大的银金铆接件、不成套的导管、特设件外壳等根本沒有用,而且数量还不少。苏方要全部作价留下赚一笔,中方坚持不要,他们便威胁如果不要苏方就连有用的一起运走,在中方的坚持下,后来还是按我们实际需要的留下了。由于中方不吃亏。气的苏方有一架修理好的螺旋桨飞机,宁可砸坏当废铁卖掉,也不肯送给中方。<br>尽管有一些波折,但接收工作还是在1955年4月初就完成了。中方总共接收生产面积17,041平方米,仓库199平方米,生活面积17,041 平方米,金属切屑机床138台和 相当一批仪器、设备、工装、工具、航材和原材料。在1955年底,这个厂便全面恢复生产,飞机、发动机均实现小批生产。<br><br></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