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散笔

凝神静之

<h3>  两节的天阴一阵雨一阵的,“一场秋雨一寸秋”经过几场雨刷,温度直线下降。今天10月4日,气温3-11℃,人们的脸如同萧瑟的秋天,挂上了清冷的寒霜。</h3><div><br></div> <h3>  一路车行,齐刷刷的玉米换上了清一色的黄装,那是秋天成熟庄稼特有的一种黄,看到它就像闻到了奶奶的味道。在秋收中颠着她那拍大的小脚,穿梭在玉米地里,挥舞着镰刀“刷刷刷”以飞快的手法躺下一堆又一堆带着穗子的玉米杆,然后我们蹲在堆前,剥下一穗又一穗金灿灿的玉米,这些闪着光芒穗子,照亮了一家家一户户庄稼人的心房。</h3><div><br></div> <h3>  奶奶辈的人走远,父辈的人也稀稀拉拉,而今的农人,称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以黄色为主色调,开辟出一种又一种颜色,有红红的西红柿,有绿绿的青椒,有彩色的藜麦,有金黄的万寿菊,有白白的双孢菇,有黑黑的木耳。色彩斑斓的秋天就像新时代人五彩的梦想!</h3><div><br></div> <h3>  今年是“活秋”,“活秋”是和顺方言,就是霜下的迟,所有的庄稼都自然饱满成熟,成活的时间长。和婆婆一样种植传统大田作物的,不用担心被霜早严打。婆婆今年种有半亩马铃薯,三亩谷子,半亩小豆,几份苦荞麦。苦荞麦和马铃薯提前收获了,小豆和谷子还没有收获。婆婆的三亩谷子都上的有机肥,由于种的迟,又遇上萌芽期的干旱,推迟了生长,但遇到了养分充足的有机肥,又遇到了“活秋”的年份,依旧饱满着颗粒,一解老公和婆婆愁容。我则是从来都放大心宽,谷子成熟似乎是必然的事情。还不忘逗着婆婆“这不,因为等你的谷子,老天霜也下的迟了。”“今年有了好米,好好吃你的散面粥吧!”婆婆则是“嗨嗨”直笑。</h3><div><br></div> <h3>  婆婆今年70岁,精神矍铄,因为待种地,每年一身书生气的老公不得不搭身到生产最前线,婆婆则是打打帮手。后来老公种地成瘾,主动地收拾起那些大平地小圪梁,自是乐在其中。看到老公越来越敦厚的身体,越来越黝黑的脸庞,我不仅想到,祖辈勤恳劳作的血统传承在了一代书生身上。</h3><div><br></div> <h3>  农耕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创新,离不开有思想有文化有胆识有良心的新农人。前年“镰刀湾区”政策,今年已经落实,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农业的发展,如何突破,改变“增产不增收的现状”,改变“地越种越瘦”“产品越来越差”的现状,改变一直以来单色的色调。只有穿上适合自己的鞋子,才能走出适宜的自己路子。</h3><div><br></div> <h3>  中秋夜,因为赶路,那些曾经的过往随着,随着一行行字迹翻阅在了眼前,落下轻轻的一地叹息!抬头望望天空,月亮钻进了云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我透过夜色,仿佛看到了来年门巷里的红灯笼挂满了雪花。小时候四分之一角的月饼也来到了眼前,父亲微笑地坐在炕沿边,母亲用做饭刀把两个月饼切成了一样大小的八块,我们八口人一人一块,用舌尖牙齿一点一点给于味蕾的享受。谁曾想,这些难得的享受成了今晚甜中有涩的记忆。</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