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过节是我所企盼的;若干年前,过节我是忙碌的;如今的节日,我是闲闲的,个中滋味,欲说还休……

杜婉如

<h3>忙碌才是过节的味道</h3><div>那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现在过节没什么可忙的,不用挤出时间打月饼、备食材、做烹饪了,因为父亲仙逝、母亲年老、孩子在外,亲朋好友的胃口也不如前几年了,一切迹象证明,以前的忙碌已没必要了,否则的话,忙碌的成果就成了负担,成了瓦解健康养生的“罪魁祸首”了,真是得不偿失啊!罢、罢、罢,住手吧,美味佳肴本是节日席上的“座上客”,现如今岂能让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沦落为“人见愁”呢?</div><div>人闲下来了,但心并没有闲下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往事如风,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div> <h3>小时候的节日永远是欢欣鼓舞的,看着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是屋里院外的蹦蹦跳跳;再大时,过节时能帮点忙,打个下手,感觉激动不已,俨然一副“小大人”形象,美得很呢!</h3><div>等到自己成了家以后,接过长辈们的接力棒,过节时进入欢快的忙碌之中,但忙得兴奋、忙得自豪、忙得有滋有味。</div><div>八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也总是让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片片思绪不经意间冲开了记忆的闸门,逝去的光阴便流淌开来,留在心底的是弥足珍贵的温暖,涌入眼帘的是永不枯涸的清泪!</div> <h3>记得十几年前在五原居住时,一进了阴历八月,我就和同事们开始张罗起来了,把打月饼需要的面、油、糖等食材准备好,打问到手艺好的月饼摊子,便兴冲冲地去了,最好吃的是乌蒙人打的混糖月饼,用土炉灶烤出来的,色泽棕红,形如月亮,香酥可口,不仅父亲爱吃,而且也让那时的女儿砸吧出美味来。然后把打好的月饼放入缸中,受母亲的真传,再放入几颗苹果,这样做月饼不会变干变硬,每次打开口时,扑鼻的饼香和果香沁人心脾,节日的喜悦便如涟漪般一圈圈散开来……</h3><div>除了月饼,炖羊肉也是八月十五的必不可少的,小时候家中尽管日子紧,但到了这一天,父母总是为我们炖上一锅香喷喷的羊肉,全家人吃得热火朝天。后来,我们都成家了,炖羊肉的日子就推在节后了,但那份温馨愉快的节日气氛依然浓烈。尤其是父亲吃得最香,我姥姥的话最精典“你爸呀,吃甚都香,吃个咸菜都嚼得那么香!”现在想来,父亲酣畅淋漓吃下的是有滋有味的生活,心满意足的日子,一家人欢聚的快乐!母亲呢,不管锅里有多少肉都不舍得吃,不是给父亲夹,就是给我们夹,还把我们夹到她碗里的肉又夹给别人,弄得父亲和我们都生气了,母亲这才夹起一小块骨头放在碗里“我吃的了,吃的了,谁说我不吃的……”</div><div>供月亮的花篮西瓜是父亲的“绝活”,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父亲切出如此好看的西瓜时,我大吃一惊:平时看起来豪放的男子汉,竟然能像个雕刻家似的,把精心挑选的沙瓤蜜甜的西瓜切成错落有致、形象逼真的花篮,对父亲的敬佩又上升了好几个高度!同时,我也向父亲学习切西瓜,但结果差远了,尽管这样,当年还是吸引了女儿的眼球,看到供月亮的瓜果月饼时,她欢呼雀跃,并且奶声奶气地问我“妈妈,月亮那么远,怎么吃月饼呀?”</div><div>“等月亮的光照射到月饼上时,就说明月亮吃过了。”</div><div>“那怎么吃呢?是哇呜一口吗?”</div><div>女儿的话一下子逗笑了我和大家,那个场景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如今“吾家有女已长成”,她像一只小鸟翱翔在苍穹中,守巢的我,痛是无疑的,但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母女的共同成长。</div> <h3>月到中秋分外圆,人到中年终将难,照片中的父亲,慈祥和善,精神矍铄,任我喊多少声“爸”,都不会再应答,只能梦中重温;与女儿视频聊天,有声音,有形象,但却抚摸不到,手机功能再全,握在手中也没温度。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坚信,父亲没有走远,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们;女儿这件贴心的小棉袄,无论走到哪里,都温暖依旧!我需要做的是陪伴母亲守望家园,相助亲情友情,充实岁月,沉淀厚重。</h3>